關於性格的問題,經常被討論。社會上也有一種流行看法,外向的性格更容易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更容易有人脈。這就讓一些內向的同學,比如這位同學,產生困擾,
那麼,內向到底好不好,要不要改變,性格可以改變嗎?
我們先拋開這位同學的問題,看看內向是怎麼形成的。
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裡的觀點。為便於理解,可以參考英文版本。
現在雖然「裡比多」基本不再提了,但是這種內向機制,經過這些年的觀察驗證,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制定的輔導策略的實際效果,都說明是準確深刻的。
下面結合這些年的經驗,對這個觀點進行解讀。
什麼是內向?是由於從外部現實環境中無法獲得快樂,而被迫轉向,通過自我開發,即主要通過心理活動來獲得「快樂」,但是由於這種心理活動的「快樂」,由於不是從外部現實環境中獲得的,因此沒有「實質」意義,而只是一種心理感受。簡單的說,內向就是主要通過自我的心理活動獲得類似於快樂的心理感受的一種心理狀態。
內向的人為什麼不喜歡說話,不喜歡和更多人交往?這是因為這種內向的機制主要依靠自我的心理活動,不需要外部環境與外人的參與即可實現。甚至外部因素的介入會影響自我心理活動的快樂體驗,因此就不喜歡。這也是包括父母、親友,以及其他所謂「過來人」的教導、告誡、說服要「外向」一些、開朗一些不可能有效果的主要原因,因為這樣做的話會「不爽」,會難受。
那麼,內向到底好不好,要不要改變?
先從內向的演進史講起。
原始社會,基本上沒有內向的人。因為人要活著,必須依賴與他人的協作,獨自無法生存。
農耕社會,也基本沒有內向的人。一是絕大多數人要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需要強烈的情感宣洩與交流來舒緩勞乏,二是在宗族人情環境中生存,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必須進行外部交流。可能只有地主或者官宦子弟會內向。
工業社會,應該會有一部分人是可以內向的。手工藝者、藝術家、富家子等等。
而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社會財富極大提高,就使大量的人具備內向特質成為可能。
那麼內向好不好呢?
其實內向沒什麼不好,也沒什麼好。就是一種心理特徵。
就像外向一樣,能說外向就好嗎?當然不是。很多不靠譜的人都是外向的。
內向就是一種心理特徵,好不好取決於個人能力,而不是性格。
下面是和一位同學一年前的聊天記錄:
確實能看出來,內向也沒有多麼不善交流,也知道520表白一下。
雖然內向沒什麼不好,但是和外向一樣,也有也有自身的職業適宜範圍。比較適合從事藝術工作與科研技術工作。
多年前就有朋友、學生建議我寫小說,因為素材實在是多。一個一個的串起來,做肥皂劇挺好。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不夠內向,一是坐不住,二是現實推導能力比較強,比如看照片分析人。但是缺乏編故事的想像力,所以寫不出來小說或者電視劇。雖然每天都在寫,但是都是在寫實打實的東西。
所以內向不需要改變,但是職業需要挑選。
雖然內向不需要改變,但是要注意,內向經常與心理問題混淆在一起。
比如,內向並不影響找對象。內向的人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只是他們的情感表達更「默默」一些,但是臉紅的概率遠遠大於外向的人,興奮度也會大於外向的人,所以絲毫不影響力度,此外還有「蔫人出豹子」之說。而且中國傳統婚姻中,外向與內向搭配,本來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模式,而且這種模式的婚姻很穩固。但是經常把內向和對異性不敏感混淆在一起。
比如,內向並不影響交朋友。現在最火的郭德綱和于謙就是典型的例子。內向的郭德綱與外向的于謙是難得的好搭檔。朋友不在多,一個頂十個!但是經常把內向和社交恐懼聯繫在一起。
再如,內向並不影響事業發展。因為事業發展靠的是本事和實力,而不是能說會道。其實考察每年的百富榜單,會感覺內向的佔比比外向的還多。但是經常把內向同低欲望聯繫在一起。
好了,現在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那位同學提出的問題。
可以看出,這還不完全是一個內向問題,還夾雜著心理問題。
最重要的,可能是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態度、觀點,或者說,內向的人並不「憋屈」,而這位同學有明顯的憋屈的特點(隱忍)。所以,「矯枉必須過正」,寧可得罪親戚,也要突破這種心理障礙。鼓勵去懟,雖然並不對。
其次是待人接物和禮節禮貌的問題。內向不等於不會和人打招呼,不等於不會招待人,更不等於不能判斷他人的真實意圖。既然是親戚,又當著父母的面,因此親戚的話肯定是善意的,雖然不好聽。因此正常的應對,不當回事就行了,根本沒必要「大聲去懟他」。
第三,這位同學的狀態和父母有很大關係。比如提到父母是說「我父親」、「我母親」,這是比較拘謹的說法。更自然一些的說法是「我爸」、「我媽」。
還有「我父親說我不該這樣丟了他的臉」,通常能夠這樣說,說明「父親」比較好面子但是不怎麼有面子,而且和親戚之間不夠那麼親。這種弱勢心理必然會影響孩子心理的成長,導致出現一些問題。
還有「我母親說我要改變才能適應社會」,這也體現了弱勢心理,而且還有些「母愛」不足。因為正常情況下,父親一說兒子,媽媽通常會說「你少說幾句,也怪不得咱兒子,他說話也太過分了。」會護著孩子,而經常被護著的孩子,通常不會出現這些問題。當然,這不是說媽媽不愛兒子,而是因為媽媽的弱勢心理影響了愛的表達。一定要理解這一點。
既然已經成年了,重點就不再是和父母如何如何,而是自己的獨立與成熟。所以要擺脫父母的影響,走好自己的路。
切記,不要再在知乎上找答案了。用陝西老話說,就是「小心從靡子地引到麻子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