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老」與中共政壇的高層格局

2021-03-05 首席情報員

追溯改革開放的歷史,常常能夠碰到「八老治國」這樣的說法(也有的說是中共「八老」、「八老議政」等)。說的是,從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首的八位元老政治家在新老交替、政體轉型期間在政治上擁有實際決策權力。

「八老」是誰?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指:鄧小平、陳雲、楊尚昆、薄一波、彭真、李先念、王震、鄧穎超;一個是指鄧小平、陳雲、楊尚昆、薄一波、宋任窮、萬裡、習仲勳、鄧穎超。

我認為,前一個版本比較接近當年的歷史情況。這首先要從「八老」是怎樣形成的說起。

 

人物

圖片

出生時間

參加共產革命的時間

逝世時間

主政時要職

鄧小平

 

1904年

1922年

1997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副主席
全國政協主席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陳雲

1905年

1925年

1995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李先念

1909年

1927年

1992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全國政協主席

彭真

1902年

1923年

1997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鄧穎超

1904年

1924年

1992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全國政協主席

楊尚昆

1907年

1926年

1998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薄一波

1908年

1925年

2007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王震

1908年

1927年

1993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中共中央黨校校長

宋任窮

1909年

1926年

2005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習仲勳

1913年

1926年

2002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萬裡

1916年

1936年

在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以下為八老簡介(第一個版本):

1、鄧小平(1904-1997),四川廣安人,1924年入黨,享年93歲。毛澤東時代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排行第六,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文革中受迫害。文革後期二次復出後任中央副主席、(政務院)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80年代曾擔任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顧委主任。

2、陳雲(1905-1995),上海青浦人,1925年入黨,享年90歲。毛澤東時代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排行第五,中央副主席、(政務院)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文革中受冷遇。文革後期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80年代曾擔任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第一書記、中顧委主任。

3、薄一波(1908-2007),山西定襄人,1925年入黨,享年99歲。毛澤東時代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國家經委主任、國家建委主任。文革中受迫害。80年代曾擔任中顧委常務副主任。

4、李先念(1909-1992),湖北紅安人,1927年入黨,享年83歲。毛澤東時代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務院)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文革中協助周恩來處理經濟事務。80年代曾擔任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主席、全國政協主席。

5、彭真(1902-1997),山西曲沃人,1923年入黨,享年95歲。毛澤東時代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北京市委書記、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文革中受迫害。80年代曾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央政法委書記。

6、楊尚昆(1907-1998),四川潼南人,1926年入黨,享年91歲。毛澤東時代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文革中受迫害。80年代後曾擔任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7、鄧穎超(1904-1992),河南光山人,1925年入黨,享年88歲。毛澤東時代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副主席。文革中無恙。80年代曾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主席、中紀委第二書記。

8、王震(1908-1993),湖南瀏陽人,1927年入黨,享年85歲。毛澤東時代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農墾部長、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文革中無恙。80年代曾擔任國家副主席、中顧委副主任、中央黨校校長。

 

有人認為這兩個版本適用於不同時期,即原八老中的鄧穎超、李先念、王震在1992年至1993年過世後,又換入宋任窮、習仲勳和萬裡

 

實際上,八老可以看作是鄧小平對正國級元老的召集,包括:鄧小平,陳雲,楊尚昆,薄一波,彭真,鄧穎超,李先念,王震。而1982年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中的元老則不包括薄一波,當時的八人是鄧小平、陳雲、楊尚昆、彭真、鄧穎超、李先念、習仲勳、王震。

 

陳雲的警衛員趙天元認為八老中鄧小平、陳雲和李先念是實際的當家人,鄧小平具有決定權,陳雲具有否決權。到2007年1月15日薄一波逝世之後,八老中只有萬裡仍在世。

 

現代所稱的「中共元老」稱為「老同志」,是指曾擔任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級別的國家正職領導人,在出席活動和會議時,排行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後面、中央政治局委員前面,而禮賓排名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之後。每年春節前夕,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探望他們。在世的老同志有江澤民、李鵬、萬裡、喬石、朱鎔基、李瑞環、宋平、尉健行、李嵐清、曾慶紅、吳官正、羅幹。

「八老」登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華國鋒以毛澤東欽定的接班人的身份,總攬黨主席、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

1977年8月,在鄧小平復出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上,有四位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政治局常委由華國鋒和這四位副主席組成。這次會議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人事變動:即在四川擔任省委書記的ZZY,被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為ZZY後來進入中樞機構奠定了基礎。後來人們知道,這多半來自鄧小平的提議。

後來成為「八老」之一的李先念,毛澤東時代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在「文革」中儘管被衝擊,但並沒有被打倒。他是粉碎「四人幫」的重要參與者,此後並協助華國鋒主持經濟工作。1979年3月,李先念任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參與領導調整國民經濟的工作。1982年9月,他在中共第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產生了新的增選名單: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陳云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

陳雲在黨內資格老。毛澤東時代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排行第五,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那時,鄧小平在常委中排名第六,弱於陳雲。這次陳雲增加了一個新職務: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中紀委是中共最高紀律檢查機關,中共組織機構以及人事安排,大致在這個機構中總其成。所以,以陳雲在黨內的地位,以及復出後身任要職,他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凸顯。另外,陳雲在黨內一直主持經濟工作,1980年前後經濟調整前後,陳雲再一次主抓經濟工作。他在黨內的地位更加顯著,成為可以與鄧小平並肩的兩「巨頭」。此後,由於鄧主張改革開放,走市場經濟;陳更偏重於計劃經濟,兩人有時候各說各話,各有追隨者,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雙峰政治」時代。

彭真,毛澤東時代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北京市委書記、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歷史上,黨內地位比較高。在這次被補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之前,在6月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被補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併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任。這次之後,連任黨的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80年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1983年6月在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八老或者逐步鞏固在黨內的地位(如鄧小平和李先念),或者復出,然後再逐漸確立黨內地位(如彭真、薄一波)。這三四年的過程中,中國政壇幾個比較重要的部門,都顯現了八老的身影。與此相伴隨的是,華國鋒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權力。

王震,黨內地位不高,在197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連任。這次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黨內的「格」高了。

王震在1975年擔任副總理,此時,鄧小平也復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主持國務院工作。王震對鄧小平的整頓工作大力支持,在這個時候,兩人的關係開始走得更近一些。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王震一度地位比較特出:他不屬於被人們視為文革受益者的華國鋒、汪東興、吳德等那一個群體,與正在賦閒的黨內老幹部有更多的溝通話題;他又是在職的國務院副總理,儘管排名比較靠後,中樞的事情知道一些,可以向老幹部們傳達更多的「小道消息」;他為人又耿直,老幹部對他比較認可。所以,那個時候,王震表現得異常活躍。

1975年,王震協助鄧小平工作。1977年開始,王震極力推動鄧小平復出。1977年2月,王震就去看望鄧小平,鄧小平對「兩個凡是」的不同意見,就是通過他散播出去的。1977年3月10日至20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為鄧小平復出呼籲,王震也極力配合,呼籲及早恢復鄧小平的職務。1977年5月24日,王震和鄧力群、于光遠又去看鄧小平,鄧小平和他們談話,後經于光遠、鄧力群整理,在《鄧小平文選》中留下了兩篇文章:一篇題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一篇題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鄧小平復出後,很多事情比較倚重王震。在《鄧小平年譜》中可以看到:鄧小平有許多的批件,或者帶上王震或者批給王震;鄧小平處理國防、教育等事情,聽取匯報,也拉上王震。對於僅僅是中央委員且在國務院副總理中排名靠後的王震來說,鄧小平這樣做,對王震的器重不用多說。所以,在這次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王震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或與鄧小平有關。

鄧穎超雖然在黨內並沒有擔任過要職,但也是老資格黨員,加之是已故總理周恩來的夫人,總理不在夫人在,尤其是在當年懷念總理的情緒在黨內外瀰漫著,鄧穎超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順理成章。

1979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在通過要增補的12位中央委員中,楊尚昆、薄一波名列其中;政治局候補委員ZZY和中央委員彭真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薄一波,毛澤東時代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國家經委主任、國家建委主任。薄一波曾經說過他與鄧小平的關係:「過去,在晉冀魯豫,小平同志是書記,我是副書記。有事開個會,小平同志說個『幹』,就不管了,剩下的事就讓我去辦。後來,小平同志又讓我去管工交財貿,他是總書記。也是開個會,事情就讓我去辦。這次還是,他是主任,開個會,事情就讓我管,他很放手。」說這番話的時候,是薄一波擔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的時候。鄧小平擔任中顧委主任,指名要薄一波當副主任。

1979年1月,薄一波從12年的冤案中走出來, 鄧小平首先找他談話,安排他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併兼任機械工業委員會主任。1982 年,薄一波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書記。1982年,中共十二大成立中央顧問委員會,薄一波主持中顧委日常工作有10年,前5年作為鄧小平的助手,後5年作為陳雲的助手。

楊尚昆,毛澤東時代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第八屆中央委員;1956年,在鄧小平任總書記時,他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與鄧小平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他這次復出後,地位上升很快。1980年9月,被補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進入黨和國家領導人序列。1981年7月,任中央軍委常委兼秘書長;1982年9月,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協助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主持軍委日常工作。

不過,在1982年前,八老是在各自職位上行使著自己的權力,還沒有形成所說的「八老治國」或者「議政」的情況,但是,已經顯現了對因對經濟和政治改革看法不同的聚合。


顧問委員會成立,八老的作用開始凸顯


在需要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上,大多數老同志的認識是一致的,但對這個問題的輕重緩急,認識還很不一致,尤其對老同志讓位,一些老幹部的心態更為複雜。有些老幹部受迫害、靠邊站了多年,如今剛出來工作,又要讓位,一時難以轉過彎來;有些老幹部擔心年輕人經驗少,資格嫩,壓不住陣腳;等等。總之,接班人和讓位的問題雖然提出來了,但落實起來,十分艱難。用鄧小平的話說:「確實是障礙重重,這個障礙有些是有意識的,有些是無意識的。」

在「八老」等老幹部重新回到領導崗位後,鄧小平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回到領導崗位的老幹部大都年高體弱,精力不濟,幹部隊伍呈老化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路線的確立,需要一批年富力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幹部進入各級領導班子。鄧小平提出:老同志要退讓,要有意識地選拔一批德才兼備的年輕同志來接班;要趁老同志還在時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早解決比晚解決好。

1979年11月 2日,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幹部會上,鄧小平就培養接班人問題的緊迫性,講了幾條「對高級領導幹部來說不是那麼愉快」的意見。他說:「確定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還不夠,還要有人幹,誰來幹? 反正靠我們坐辦公室畫圈圈不行,沒有希望。我們老同志的經驗是豐富的,但是在精力這個問題上應該有自知之明」。「對於我們的老同志來說,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要認真選拔好接班人,要讓路,要準備交班,其他的日常工作,是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的工作。現在的廟很多,每個廟的菩薩也很多,老同志蓋住了,年輕人上不來。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是一個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戰略問題。如果我們在三幾年內不解決這個問題,十年後不曉得會出什麼事,我們這些老同志就向黨和人民交不了帳。」

   

老同志如何交班? 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初步思路:有人說,青年人壓不住臺,幫他們壓嘛! 前幾年我提出搞顧問制度,但並沒有完全行通,許多人不願意當顧問。看來,顧問制度還是一個出路,應該保留,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退休制度。我們還沒有正式討論,今天我先發個議論吧!

       

1980年 2月23日至29日,十一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五中全會討論了黨章修改草案,提出了廢止領導幹部職務實際存在的終身制;全會還決定成立中央書記處,相對年輕的胡耀邦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全會結束不久,中央政治局會議又通過了《關於喪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當「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候選人的決定》,目的是為一批年富力強的幹部進入中央領導階層騰出臺階。1980年 8月18日,即將決定中央人事變動的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前夕,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變革作重要講話。他說:「這項工作(指提拔中青年幹部接班)當然要有步驟地進行,但是太慢了不行。錯過時機,老同志不在了,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晚了,要比現在難得多,對於我們這些老同志來說,就是犯了歷史性的大錯誤。」他再次針對一些老同志的擔心和顧慮進行說服:「有些同志說,幹部還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好。1975年,針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錯誤做法,我說過這個話,……但是我們不能老守著關於臺階的舊觀念。」「有些同志擔心年輕人經驗不夠,不能勝任。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經驗不夠,只是比較而言。老實說,老幹部對於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不是也沒有什麼經驗,也要犯一些錯誤嗎?」「同志們回想一下,我們中間許多人當大幹部、做大事,開始的時候還不是二三十歲?」

8月31日,政治局討論通過了鄧小平這個講話。9月10日,在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鄧小平、陳雲、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王任重一起,主動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為全黨作出表率。

11月 10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連續召開了9次會議。會議主要議題是政治局向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人事更動方案。會議認為華國鋒同志繼續擔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職務是不適當的。許多同志提議鄧小平同志任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但鄧小平認為,從年輕化角度考慮,他擔任黨中央主席不適宜,他推舉了年輕的胡耀邦。鑑於軍委主席暫無其他適當人選,他可以擔任一段時間,以便培養新的年輕的同志接替。政治局同意了鄧小平的意見。1981年 6月27日至29日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華國鋒辭去黨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胡耀邦被推舉為中央委員會的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

1982年1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到老同志讓路、讓中青年幹部上來的問題時把它喻為「一場革命」,並疾呼:「這場革命不搞,讓老人、病人擋住年輕、有幹勁、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於要涉及亡黨亡國的問題,可能要亡黨亡國。」

1982年7月30日,十一屆七中全會舉行前夕,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即將向「十二大」提交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經過修改的新黨章草案規定:中央和省一級設顧問委員會,以發揮許多富有政治經驗的老同志對黨的事業的參謀作用,鄧小平在會上說:「這次黨章有些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比如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問題,已經接觸到了,但沒有完全解決,退休制度的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設顧問委員會是一種過渡性質的。」

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正式宣布在中央和省級設立顧問委員會,並規定了各自的性質和權限。「黨的中央顧問委員會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中央顧問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出建議,接受諮詢。」大會根據新黨章的規定,選舉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72人。9月13日,中顧委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鄧小平為顧問委員會主任。會上,鄧小平就中顧委的性質和任務作了重要講話。他說:「這是解決我們這個老黨、老人的實現新舊交替的一種組織形式。目的是使我們的中央委員會能夠逐步地更年輕一些,同時也就能更妥善地使我們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線之後,還能繼續發揮一定的作用。」是「幹部領導職務從終身制走向退休制的一種過渡」。

在這一系列人事變動過程中,八老的地位開始凸顯:

一、顧問委員會「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的定位,為八老「議政」或「治國」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據。從中央到省部級,履新者與老同志組成領導集體,上面加上一個顧問委員會,過渡時期的領導體制:履新者尊老,在位的老者強勢,在「顧問」之列的老者退下來失落而心理脆弱(怕得不到履新者的尊重),有時候幹政的作用格外凸顯。所以,在這樣一個過渡時期,從中央(「八老」)到省部級形成一個老人治國或者議政的局面,順理成章,而且也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總比毛時代一人說了算好;更重要的是,廢除了領導幹部終身制。

二、從中共十二屆領導人組成看,八老都在中央政治局委員之列;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為胡耀邦、鄧小平、ZZY、李先念、陳雲。三老在政治常委之列,顯示出「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格局:胡耀邦(黨的總書記)和ZZY(國家總理)年輕,在第一線工作(即後來ZZY所說的「大秘書長」),後面有三老壓陣。這應該是非常好的格局,可惜的是,從1982年以後,三老中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看法並不一致,鄧算一方,陳雲、李先念算一方。因為有這樣的分歧,政治局常委不再開會,年輕的胡耀邦和ZZY需要兩邊折衝尊俎:既要執行鄧的指示,也要聽陳雲、李先念的意見。這樣三老就基本上退出了前臺,率先開始了「八老議政」或者「治國」的格局。

三、1983年6月,中央書記處以書面通報的方式告知中顧委:「現在有些省反映,住在省裡的中顧委委員,對省委工作的幹預較多。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請中央顧問委員會研究一下如何恰當地解決這個問題,做到他們既能發揮『餘熱』,又不至於幹擾省委的工作。」這是說的地方的情況。而從中央的情況來說,1984年,總書記胡耀邦在一次講話中說:「不要老是講『發揮餘熱』了,有時候發揮得別人都受不了啦!」

四、鄧小平設計和創建了中央顧問委員會,他自己出任主任,實際上是當了老人們的「頭」。這樣,新老交替之間的各種矛盾和衝突,都要鄧小平來處理。客觀上,鄧小平就成為各種力量的交匯點,也是制衡點。而鄧小平也在制衡中確立了在八老中的最高領導地位。

從中央的八老到地方的顧問委員,怎樣充分發揮餘熱,又不會對一線年輕同志的工作造成幹擾,始終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中央沒有解決好,地方當然更不能解決好。因此,這個問題就成為1980年代的一條歷史線索貫穿其中。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共黨內開始形成八老議政的局面,最終確定於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後。然而,人們發現,在逮捕四人幫過程中居功至偉的葉劍英卻為在其列。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年齡因素。葉劍英出生於1897年4月28日,屬於19世紀。而彭真生於1902年,鄧小平和鄧穎超生於1904年,陳雲1905年,楊尚昆1907年,王震和薄一波1908年,李先念和宋任窮1909年,習仲勳和萬裡分別生於1913年和1916年,都在20世紀出生。

在非常講究論資排輩的中國政壇,年齡是很關鍵的因素。年齡最大的彭真都比葉劍英小五歲,權勢最重的鄧小平和陳雲也比葉劍英小至少7歲,習仲勳和萬裡在葉劍英面前還只是紅小鬼!另外,中共八老最重確定於1987年,而葉劍英於1986年10月22日去世。因此,葉劍英無法像八老一樣個人直接影響至中國的90年代,於是也無法和八老劃歸於一起。

第二,葉劍英屬於毛澤東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八老中的絕大多數並不屬於這一代。這八老中除了鄧小平、陳雲外,其他的八老實在夠不上能稱為葉劍英的同等級的人物。

葉劍英逝世時,胡耀邦在其追悼會致詞稱葉是「黨、國家、軍隊傑出的領袖」。這評價比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有過之而無不及。比之九年後逝世的陳雲又高出半個檔次。

1978年習仲勳主政廣東,葉劍英以6句話相贈逼自己小16歲的習仲勳:深入調查研究;穩妥制定計劃;及時報告中央;按步執行實施;分清輕重緩急;注意保密安全。此後,習仲勳一直把這36字真言作為座右銘。可見,葉劍英對於八老猶如師長般的存在。

第三,雖然葉劍英不屬於八老,但他是站在八老身後的大佬。

1955年,葉劍英授銜十大元帥,在軍中名高權重。但在文革前,一直處於政治核心邊緣。林彪九一三事件後,葉劍英以軍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軍委工作,文革中的兩次軍委改組,奠定了他作為軍方領袖的地位,而兩次「靠邊」都沒有使他失去軍委副主席的職務,使他權力得以保留。

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陳雲遭到不斷的打擊、迫害和嚴密監視,中共主要領導人一時難以斷然處置四人幫,葉劍英便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身份站了出來。從此,葉劍英站在了中國歷史舞臺的中心。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葉劍英等黨中央領導採取斷然措施,粉碎「四人幫」。華國鋒憑藉毛澤東欽點繼承人的身份從1976年至1981年,以黨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務院總理的身份執政5年,葉劍英作為毛澤東的託孤大臣身份輔佐華國鋒。

後來,經過葉劍英四次向華國鋒提議,在1977年召開的中共中央十屆三中全會上,會議通過《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鄧小平終於第三次復出,這才有了鄧小平作為八大元老之首主政後毛澤東時代直到去世。因此說,沒有葉劍英在毛澤東逝世後的權力中空期支撐和過渡,中共八老也無法順利接管政權。

所以,雖然從年齡、所屬領導集體看他無法劃歸到八老之中,但從發揮關鍵性作用來看,葉劍英不是八老,但卻是站在八老背後的中共大佬。

追溯改革開放的歷史,常常能夠碰到「八老治國」這樣的說法(也有的說是中共「八老」、「八老議政」等)。說的是,從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首的八位元老政治家在新老交替、政體轉型期間在政治上擁有實際決策權力。

「八老」是誰?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指:鄧小平、陳雲、楊尚昆、薄一波、彭真、李先念、王震、鄧穎超;一個是指鄧小平、陳雲、楊尚昆、薄一波、宋任窮、萬裡、習仲勳、鄧穎超。

我認為,前一個版本比較接近當年的歷史情況。這首先要從「八老」是怎樣形成的說起。

八老治國:從鄧小平和陳雲領銜到第三代領導集體


說到「八老治國」,幾本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2年到1986年,鄧小平和陳雲領銜。第二階段是1987年到1992年,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先說第一階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後,「八老」治國的模式以中顧委的方式確立後,「八老」在中央的格局也基本上形成:

鄧小平倚重胡耀邦和ZZY,在中央形成了一個「鄧胡趙體制」,鄧小平有什麼想法直接接找胡耀邦、ZZY談,讓他們去執行,基本上是總攬政治和經濟的總布局。陳雲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的地位,基本上了把住了中央組織系統的人事任免這一關——他倚重喬石和宋任窮,管好組織工作。如果說鄧小平抓老——中顧委主任是個老人的頭,那麼陳雲是抓小——他非常重視第三梯隊的選拔和培養。

從1980年波蘭事件之後,陳雲曾有名言:一個經濟工作,一個宣傳工作,搞不好就要翻船。就經濟工作而言,從1980年到1984年,中央的各項經濟工作,都閃現著陳雲的身影,此前也抓過經濟工作的李先念,常常為陳雲所倚重。第一線的胡耀邦和ZZY,也要或主動或被動聽取陳雲和李先念的意見。就宣傳工作而言,這一時期陳雲格外重視,他特別倚重胡喬木和鄧力群,掌管宣傳工作:中央書記處是胡喬木,中宣部長是鄧力群。

鄧小平和陳雲風格不同:鄧小平是「鋼鐵公司」,鐵腕執政,而陳雲常以中庸取人,以柔克剛。在那個時期,兩人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有著高度的共識:一是堅持中國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指導思想不能改變;二是必須改變毛澤東留下的經濟現狀,即經濟體制改革。1987年中共十三大,把這兩條共識歸納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成為「黨的基本路線」。

「一個中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在整個1980年代,貫穿這段歷史的一個重要線索是,「兩個基本點」如何統一的問題。常常出現的情況是,在這個年份,強調前一個基本點;在下個年份,強調後一個基本點。與之相隨的是,所謂的「八老治國」,基本上是鄧小平和陳雲兩老領銜的格局。

在這個格局下,「八老」中,鄧穎超政治上基本上不說話;彭真在主持憲法及法制建設,算是單列。其他四老都在鄧小平和陳雲二老領銜的格局中閃現自己的身影:

楊尚昆,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聽命於軍委主席鄧小平;薄一波,作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是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觀點一致不隱瞞,在經濟和政治改革上都有自己的看法;王震,經濟改革是鄧的支持者,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更是超越於鄧——對鄧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側重於後一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在這樣的格局下,那時中國的政壇,常常出現後人比較困惑的畫面。茲舉幾例:

畫面一:八老中的王震,自稱戎馬生涯一輩子,用他自己自謙的話說是一個「粗人」。他或許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共中央培養幹部的學校的校長。但在1982年,鄧力群找陳雲,策動王震出掌中共中央黨校,鄧小平批准,王震就成為負責管理培養那些黨內很有文化的人的校長了。此外,在那個年代,王震在意識形態領域也有發言權。譬如,1983年的「清除精神汙染運動」,最早就是王震在講話中公開提出來的。

畫面二:198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匯報工作,鄧小平、陳雲參加,參加會議的還有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國務院總理ZZY,書記處書記胡喬木、鄧力群。會議剛開始,陳雲發言,拿出稿子念十條意見,基本上是針對總書記胡耀邦的。鄧小平和胡耀邦感到很突然。鄧小平說這些事以後再議吧,算是給總書記胡耀邦解了圍。不過,會後鄧力群卻主動傳達,將中央高層的分歧暴露給地方。胡耀邦和鄧小平,陳雲和鄧力群,各是各的線。

畫面三:1986年,在籌備中共十三大召開時,由薄一波牽頭,成立「十三大人事安排小組」。薄一波由此抓中央平時的幹部調動權,並向ZZY表示,十三大以後,還要長期保留這個小組,以便控制幹部管理。

畫面四:1988年4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選出楊尚昆擔任國家主席。這一年,楊尚昆81歲;上一屆的國家主席是李先念,這一年,李先念79歲。81歲的人取代79歲的人擔任這一職務。另外,饒有趣味的是,這一屆人大,還選出了王震擔任國家副主席。

梳理這一段歷史,類似上述的場面,還有可以舉出不少。這樣的畫面,折射出八老尤其是在鄧小平和陳雲領銜下的政壇高層的格局。

第二個階段,是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以後到1992年中顧委機構撤銷。

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後,當時在世的開國元勳全部退出政治局常委,或者全退或者半退。八老中,彭真和鄧穎超基本上全退。李先念擔任全國政協主席;楊尚昆在國家主席任上(王震為副主席),從國家決策層面來說,可以說是半退。鄧小平仍然擔任中央軍委主席,陳雲擔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薄一波仍然為副主任)。同時,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在處理國家最重要的問題上,仍然要鄧來掌舵,處理重大問題上向鄧通報,向他請教。鄧可以在家裡召集會議,重大問題可以由他來拍板。這樣的決定,從以後的歷史來看,實際上是確立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當時的格局來看,以中央決定的形式,確認了鄧小平在八老中的領導地位。

不過,這時的八老,年歲已高,無論是全退還是半退,都基本上不再露面。陳雲有著多年的組織工作經驗。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確立鄧的地位之後,陳雲就基本上退隱。他們對中央的決策的意見和看法,也只是私下交流而已。

與此同時,十三大後,中央顧問委員會機關臨時黨委撤銷,下屬支部也一概取消。外地的顧問委員說是由當地黨委安排工作學習,也沒有實際作為了。之後,中顧委老同志們有組織的活動日漸淡化。

不過,在這以後的中國政壇高層格局中,遇到重大問題時,八老依然是決策之一分子。譬如,1989年5月18日,鄧小平召集八老中的大多數成員開會,面對著當時複雜的政治局面,做出了Jie Yan和撤換總書記的決定。

還要說的是,十三屆一中全會確立鄧小平的核心地位後,並不意味著八老之間對國事的看法上就那麼一致。譬如,1989年6月以後,中央準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在準備的講話中說:「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兩手抓,得有重點啊,要不然不就是二元論嗎!右手抓堅持,左手抓經濟。如果光講抓經濟,美國不是早就實現現代化了嗎!改革開放都贊成,但怎麼改,怎麼放,有分歧。」這實際上是對十三大路線提出了批評。不久,鄧小平找姚依林談話,說十三大報告一個字也不能改。姚依林知道,鄧小平這是要他與李先念通通氣。

而對陳雲來說,1989年6月以後,他說了一句話:我以前對鄧有意見,現在沒有了。此後,陳雲基本上不再說話。

1992年,鄧小平宣布辭去一切領導職務,同時,頂住諸多老人的百般請求,撤銷了中顧委。他的主張,得到了陳雲和薄一波等幾老的無條件響應。10月,中共十四大做出決定,中顧委如期撤銷,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八老治國」已經成為歷史名詞,悄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民間又有新的「八老」名單,人員有所增減,除了習仲勳外,萬裡和宋任窮也新增其中。但這已經是1990年代,而這新「八老」在中共十四大之後基本處於完全退休狀態,對政局的決策力和影響力已經不能和1980年代比肩,其實此時「八老治國」已經成為歷史名詞,悄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相關焦點

  • 「八老」與1980年代政壇高層格局
    這次之後,連任黨的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80年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1983年6月在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八老或者逐步鞏固在黨內的地位(如鄧小平和李先念),或者復出,然後再逐漸確立黨內地位(如彭真、薄一波)。這三四年的過程中,中國政壇幾個比較重要的部門,都顯現了八老的身影。
  • 「八老」助力星臺,全力關心下一代
    星臺鎮關工委自2004年成立以來,按照關注未來、培育未來、創造未來的思想,充分發揮「八老」(老幹部、老戰士、老教師、老專家、老模範、老黨員、
  • 中共高層新成員:文科高學歷、地方歷練、"新生代"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二日電 中共高層新成員:文科高學歷、地方歷練、「新生代」  中新社記者 孫宇挺  今天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二十五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其中包括十名新任政治局委員:習近平、李克強、王剛、王岐山、劉延東、李源潮、汪洋、張高麗、徐才厚、薄熙來。
  • 臺媒:2024年臺灣「大選」,一群「政壇老臉」拼最後一搏
    今年最典型的例子是現年78歲的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縱橫政壇40餘年的他,做了8年歐巴馬的副總統,2016年民主黨初選敗給希拉蕊,可見他心裡有多麼不甘。參加民主黨初選的俱為老先生、老太太,如桑德斯和伊莉莎白華倫,都在最後一搏,老人大觀與年輕的美國對比,讓人嘖嘖稱奇。
  • 臺灣政壇的魑魅魍魎
    靠著與上層的廣泛關係,他為地方爭取到5億的建設經費,修建30多條公路,為日後步入政壇打下了基礎。1994年,顏清標出馬競選臺中縣縣議員。儘管他曾犯有多起重大案件,卻能夠以一個黑道大哥的身份在選舉中獲得當地派系與黑道兄弟的大力支持,竟以臺中縣最高票當選為縣議員。有人形容這是黑道搭黑派便車躋身政壇,也有人說這是黑派借黑道之力鞏固地盤。
  • 高層樓房窗戶怎麼清潔 住高層樓房的注意事項
    居住在高層樓的人雖然是能夠見到美麗的風景,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發現窗戶處於比較邋遢的狀態,此時需要對窗戶進行清潔,高層樓房窗戶怎麼清潔?居住在高層的樓房裡,也要能夠清楚相關事宜,來看看住高層樓房的注意事項吧。
  • 中國政壇9月盛事連連 4件大事備受矚目令人期待
    中新網9月12日電(記者 甄言)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北京官方人士歸納,金秋九月中國政壇有四件大事備受矚目,更令人期待。全國人大成立50周年、十六屆四中全會召開、全國政協成立55周年以及國慶55周年接踵而來,黨政人大政協四大權力機構同時迎來重要紀念活動及會議,盛事齊聚頗為難得。據悉,中共中央日前已做出統一部署,四件大事將有節奏地依次展開,隆重熱烈、高潮迭起。
  • 越南高層「大換血」內幕
    為什麼要調整高層領導班子    關于越共高層領導班子調整的原因,農德孟6月23日在國會討論和確定高層人事安排問題的會議上說,越共十大之後,越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人事發生了變動,為確保黨的全面領導和保持領導幹部隊伍的連續性,必須對國家高層領導班子進行調整。
  • 新華網:「去貝氏」 義大利政壇何去何從
    貝盧斯科尼辭職後,義大利政壇的下一步棋或許還需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定奪。  義大利議會眾議院8日通過政府2010年度財政報告,但所有反對派議員沒有參與投票。貝盧斯科尼隨後宣布,一旦議會通過經濟改革和穩定國內財政的相關法案,自己將辭職。  法新社報導,這份法案可望最早18日獲議會批准。
  • 蔡英文緊急動員黨內高層密商 應對賴清德參選
    該刊直擊,蔡英文當天中午緊急動員「府」「院」黨高層密商如何因應賴清德參選局勢,下午隨即透過臉書宣布將在本周登記。綠營內部憂心,蔡、賴對決態勢難以避免,恐讓民進黨陷入分裂危機。「希望藉由民主的程序團結民進黨,並且決心竭盡所能凝聚社會支持的力量,力挽狂瀾!」
  • 臺海觀瀾 | 青山獨歸遠,王金平真的就這樣離開臺灣政壇?
    這就意味著,在朱立倫、侯友宜先後挺韓之後,王金平成為國民黨高層人物中,唯一一個還在牴觸韓國瑜的人。這也意味著,在與臺灣政壇作別之際,王金平將是獨自歸去。9月25日,筆者曾發表評論《無人慰留,這是王金平之辱,也是國民黨之悲》。
  • 行走中國——2018海外華文媒體高層重慶行
    「行走中國·2018海外華文媒體高層重慶行」正式啟動  中新網重慶4月1日電 (記者 韓璐)隨著美國海外電視網總編輯莫利人接過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鳴授予的旗幟,「行走中國——2018海外華文媒體高層重慶行」之聚焦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採訪活動1日在重慶正式啟動。
  • 首爾市長身後的博弈:「刀光血影」的韓國政壇高層和他背後的黑影
    親中、支持文在寅,在美帝垂簾聽政、財閥一手遮天的韓國政壇,這兩個標籤聽上去頗有幾分沉重。我在上篇被刪的那篇南北關係的文章裡提過,韓國政壇異常殘酷,總統們命運多舛,善終者寥寥無幾。李承晚客死異鄉樸正熙遇刺身亡盧武鉉魂斷山崖樸槿惠鋃鐺入獄目前樸槿惠已經入獄近3年,創下了韓國歷史上坐牢最長的前總統記錄。
  • 世界十大神秘組織之骷髏會:一個大學社團,卻能影響美國政壇?
    影響美國政壇每年春天,骷髏會都將吸收15名耶魯三年級的學生入會可以這樣說,骷髏會成員遍布美國政壇,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布希家族,至少有9人是骷髏會成員。因其擁有眾多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成員,骷髏會被認為足以影響美國政壇,甚至塑造美國的文化和政治格局。這就是一個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大學社團:骷髏會。
  • 前總理納吉布7項罪名成立 將對馬來西亞政壇產生什麼影響?
    外媒認為,這起案件將對馬來西亞政壇產生重大影響。不過也有專家表示,判決很可能在上訴時被推翻。「歷史性」審判據彭博社報導,28日,馬來西亞吉隆坡高等法院法官莫赫德·納茲蘭(Mohd Nazlan Mohd Ghazali)裁定,納吉布七項罪名全部成立,包括三項刑事失信罪、一項濫權罪和三項洗錢罪。
  • 安倍突然做出重磅表態,日本政壇或迎新變化
    今年,日本政壇發生了新的變化
  • 政壇愛算命 蔡英文「新國師」聲名大噪
    翁三雄不只在嘉義政壇走路有風,前「立委」曾振農落水死亡時,家屬組成「地理師顧問團」,主任委員就是翁三雄;高雄市議會幾乎有一半市議員也曾找過翁幫忙,加上在南部政商界很吃得開,翁時常要飛到國外幫臺商、企業看風水。   蔡英文剛當選黨主席時,陳明文就把翁三雄推薦給她,當時民進黨負債二億多元新臺幣,經翁建議,整個九樓辦公廳大整頓,果然民進黨財務狀況逐漸好轉。
  • 中共的生命力——後民主時代在中國開啟
    這些呼籲者認為,只有通過競爭性選舉,中共才能取得其繼續執政所需的合法性。但這些呼聲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中共一直在進行政治改革,堪稱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具自我革新勇氣和能力的政治組織。當然,與2002年胡錦濤出任總書記時相比,中國今天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面對的將是全新的世界格局,但中國共產黨很可能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再次通過自我革新,主動適應新的形勢,有效應對高速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所帶來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