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省心、自律,而自家的則是神獸一枚,各種陋習一堆,簡直讓人操碎了心。前陣子網上一個視頻,讓無數家長扎了心。視頻裡的孩子從開始寫作業,一會開關門,一會敲牆壁,一會摳手摳腳,到最後上廁所的九分鐘時間裡,孩子只花了2分鐘在做作業上。家長看後發現,那簡直就是自家娃寫作業的翻版。無論是孩子陋習多還是不夠專注,歸結起來孩子沒有養成一個好習慣。
而許多家長也知道習慣的重要性,給孩子制定了21天好習慣養成計劃表,督促孩子,最後孩子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都說21天的重複動作,可以養成一個好習慣,有些家長疑惑,為什麼自家的孩子堅持了21天,好習慣卻沒有養成。
日本作家古川武士認為,習慣基本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行為習慣,第二種是身體習慣,第三種是思考習慣。這三種習慣難度各有不同,所需周期也各不相同。如果只打算堅持21天,然後期待可以形成習慣堅持下去。那麼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我的孩子一直有睡前整理好第二天上學物品的好習慣,她從未忘記帶課本或者學習用品,也從未因為早晨整理物品的慌亂造成一天的心情不好或者上學遲到。睡前整理學習物品屬於行為習慣,花費的時間並不長,也是她剛上一年級時幫她培養的。自她培養了這個習慣後,我從未幫過她整理書包。
整理物品屬於行為習慣,一般需要30天的周期進行培養。
第一階段,第1天至第7天,屬於習慣的反抗期,大概有42%的人能堅持下去。反抗期間十分艱辛,因為大腦會本能會選擇容易的事,從而促使身體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習慣引力」,讓孩子抗拒整理書包,就是身體產生一種抗拒感,抵抗新的行為。
一般孩子剛開始都抗拒整理書包,他們認為父母整理好的書包遠比自己整理來的又好又快,為什麼還需要自己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整理物品。給孩子講明自己學會整理的好處,做完書包的示範整理,然後開始實施。
這個期間,父母對孩子的整理書包不要抱有太高要求,誇張點說,就是對孩子整理書包的標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動手去做就行,不必刻意追求結果。
如果孩子嫌棄整理書包瑣碎,可以先從「嬰兒學步」開始,就是從一些小的細節方面開始。比如前三天只花一分鐘把文具盒整理好,讓孩子破除整理書包是個繁雜且浩大工程的心理,慢慢再多花一分鐘整理作業本。整理的時間段也可以自由一些,做完作業後或者睡前整理等時間段都可以。
第二個階段,第8天至第21天,不穩定期,此階段大概有60%的人會堅持下去。在不穩定期間,就是在習慣的培養過程中,總會遇到突發情況,導致計劃失敗。其實,培養習慣初期,沒必要糾結每天必須按時按量完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突發狀況,如果打算讓孩子愉快的度過不穩定期,那就放過自己,放過孩子,採取「彈性機制」,也就是例外規則,允許孩子有一兩天不按照規定進行整理書包。假若孩子因為作業完成的太晚,或者當天玩得太累, 倒床就睡,那麼這天可以不實施習慣的培養方案。這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面對突發的偶然事件採取彈性機制,這樣會讓孩子感到習慣培養不刻板,也減輕孩子新習慣培養的壓力。
在不穩定期,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順利度過,可以採取一些好的方法,比如採取行為模式化原則,就是給孩子規定好,做完作業後立刻整理書包,讓這種固定的思維映在孩子腦海中,就像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上廁所一樣。
也可以採取一些能讓孩子持續進行的行為機制。比方稱讚孩子書包整理的好,獎勵孩子一塊巧克力,一本新書,一次動畫片。或者和孩子一起玩整理書包的遊戲,比一比誰整理又快又好。也可以採取一個小小的儀式,讓孩子體會到整理的興奮。說幾句加油鼓氣的話,告訴孩子勝利就在眼前。通過這些方法去除孩子的惰性,打破平淡無奇的習慣培養,以此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當然,懲罰機制也是有必要的,在抽檢書包整理過程中,如果有遺漏的物品督促孩子立刻補齊,如若幾次都這樣,則適當採取懲罰機制,讓孩子感到危機感。這種處罰可以別出心裁,比如當孩子朋友的面,宣布孩子最近在培養整理書包習慣,後面表演給朋友看。或者每天打卡,讓大家督促自己。通過這種別樣的處罰,讓孩子增加一點新習慣培養的危機感。
第三個階段,第22天至第30天,屬於倦怠期,也是勝利即將在望的階段,據說這個期間有18%的人會選擇放棄。倦怠期是身體已經逐漸適應了新習慣,但仍舊有許多人會覺得新習慣乏味、空虛、沒有堅持的意義而選擇放棄。
許多培養習慣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提不起勁來,一夜又回到了解放前。其實這是習慣引力在作祟,它發現身體馬上就要適應新的習慣,於是產生習慣引力,讓你回到之前的狀態。
幫助孩子克服習慣引力,順利度過最後的倦怠期可以奇思妙想地尋求一些方法,讓習慣的培養看起來非常有趣。
比如打卡這件事,如果使用紙張記錄打卡內容時間,可以準備不同顏色的彩筆,每天一種顏色,或者打卡表格裡每天畫一個不同的圖案,多給孩子找點樂趣,讓習慣培養不那麼索然無味。也可以每天拍張照片,寫上日期,每天給孩子看他的勞動成果。或者將近段時間的表現告訴親朋好友,狠狠地表揚一頓孩子,讓其他人給與肯定與鼓勵。通過這些事情,讓孩子不再找放棄整理書包的藉口。
幫助孩子建立身體習慣,如鍛鍊、減肥、早起大概需要三個月周期。幫助孩子學會正面思考,大概需要六個月的周期。其過程也是經歷痛苦的反抗期,懶惰的不穩定期,寡淡的倦怠期。不要妄想通過21天建立身體習慣或者思考習慣,這樣往往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葉聖陶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如農民播種,播種下了習慣的種子,只有精心施肥、澆水,才能收穫豐厚的果實。只播下種子,棄之不問,等待上天賞飯,最後很可能沒有收成。培養孩子的新習慣,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家長的精心培育。家長則更要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收穫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