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育?教育家葉聖陶告訴我們:「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句如何解讀呢?潛臺詞是講: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孩子學知識增本領、身體成長發育和心理健康發展以及學會做人等,習慣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如此呢?
經過對大量的學生調查、統計分析結果充分說明:優秀學生的共同特點就是擁有良好習慣,它是持續推動他們繼續優秀的動力源泉;學習困難生,身上總是有不良習慣,不斷幹擾他們正常學習生活。其實,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發展也是如此。
習慣的威力多大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日常行為90%源自習慣和慣性。習慣是一種潛意識行為,是一種頑強且巨大的力量,不僅僅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而且還可以主宰孩子的一生。可見,無論是學習還是人生,培養良好習慣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
習慣是什麼意思呢?
是指長期反覆行為養成的生活學習方式。它的養成與環境、習俗、風俗和道德傳統等有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的終身老師,還是他們的養成習慣的第一任模仿對象,所有所有父母都有以身示範做好榜樣。
習慣有什麼顯著特點呢?
由於習慣是長期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趨勢或者傾向。它會慢慢根植於人的潛意識之中,時時刻刻都在自覺與不自覺的表現出來,改變起來不容易,穩定、頑固是它的顯著特點。然而習慣只是一種行為的趨勢或者傾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句話講得好,要良田不長雜草,就得種莊家。這就意味著用好習慣佔領孩子的核心習慣地位,用好習慣去克服壞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首先,應該重視並認識習慣的形成機理及其特點,這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理論基礎。
其次,就是要養成一個習慣需要了解技術層面的問題。以下幾點要一一落實
從戰略上講:
頑強的意志,強烈的欲望等積極因素是培養好習慣的精神動力。只要信心足,肯努力付出,持之以恆,自然是水到渠成。
從戰術上講:
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緩緩精細。好習慣的培養用加法,注意慢慢一點一點打破常規展開行動積累,習慣就會成自然;壞習慣的克服或者減弱用減法,採用蠶食政策。個人認為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積累效益。
從心態上講:
1.需要有恆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持續的行為播種,就不可能收穫一種習慣。構建美麗人生唯一可信的材料就是積極行動。
2.要有耐心,這個過程會反反覆覆,要想孩子有好習慣,注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秉持包容、堅持與鼓勵的態度。
3.要有一種積極心態,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你的欣賞是孩子前進的動力等等。
從習慣養成時間角度和心理變化狀態的過程來講:科學研究表明它的養成一般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是順從階段,時間大約為1--7天左右,表現為不適應不自然,每次都要刻意去做才行,容易受外界激勵與懲罰的影響等。
第二是初步認同階段,時間大約7--21天左右,還需要刻意去做,但已經感覺適應了自然了,但是不牢固,還需要後續強化等。
第三是內化鞏固階段,時間22--90天左右,你不經意的就會去做,每次都很自然,不做反而不習慣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統計數據,也許因人而異,各位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使用。
再次,注意學習習慣的共性與差異
無論那科學習都需要的習慣主要有:認真專注、開動腦筋聽課,課堂是學習的主戰場,關注是發生學習的前提;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用好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一開始就不許拖沓;學會閱讀,善於思考提問,這是終身受益的好習慣等。
不同學科側重點不同。比如物理學科特別重視:觀察與實驗;思考與理解;聯繫實際與社會。
最後,祝願所有家長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堅定不移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如此就是成功的一半。讓好習慣陪伴孩子一生的幸福健康。那你還在等什麼呢?馬上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