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疫情爆發之初,美國總統川普就宣稱「羥基氯喹」是一個特效藥,能夠治療新冠病毒感染,隨後記者採訪流行病學專家安東尼福奇博士時,這位專業人士當然不好直接打臉美國總統,但他也實事求是的說:這需要數據證明,也需要更加慎重。
這就是專業人士和「脫口秀」總統的區別,對於用藥,當然不能信口胡說,而近日《美國新聞周刊》的一則報導稱:瑞典西約塔蘭省的幾家醫院,已經停用氯喹用於新冠肺炎的治療,其原因是該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太大,其中包括抽筋、視力喪失等。
到底氯喹能不能用於新冠肺炎的治療,不是我國的臨床試驗顯示有一定療效並且相對安全嗎?為什麼瑞典醫院應用就出現了嚴重的不良反應?這些問題引起很多朋友的關心,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來一一解讀。
氯喹到底能治療新冠肺炎嗎?
不管是磷酸氯喹還是硫酸羥基氯喹,其區別僅僅在於化學修飾基團不同,其起作用的主要藥物成分還是——「氯喹」,這個藥物曾經被當作抗瘧藥物來廣泛應用,隨著瘧疾疾病的逐漸減少,目前氯喹在臨床上主要應用是在抗風溼方面的作用,特別是羥基氯喹,目前其適應症就在於風溼性關節炎、青少年慢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疾病的治療,千萬別小看了這個藥物,它的臨床地位目前還沒有其他藥物能夠取代,僅在我國,硫酸羥氯喹每年就有近10億的銷售額。因此,可千萬別說這個藥物是一個趨於淘汰的老藥,即使沒有新冠肺炎,這個藥物也是一個臨床上有著廣泛應用的藥物。
一個抗風溼的藥物,對新冠病毒感染是否有效呢?從藥物的作用機理來說,氯喹是具有一定的抗新冠病毒作用的,一方面氯喹能夠抑制病毒的基因表達,達到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另一方面,病毒入侵人體,會引起人體細胞的自噬反應導致健康危害,而氯喹還是一種細胞自噬抑制劑,能夠抑制自噬反應,減輕身體損傷,幹擾病毒複製。在體外細胞試驗中,也已經明確證明,氯喹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具有明確的有效性,而且從體外細胞試驗結果來看,其安全性也是比較高的。
說完作用機理和體外試驗,再來說一下臨床試驗的情況,最早公布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用的藥物是磷酸氯喹,在一個包含100多病例的臨床研究中,包含了廣東中山、湖北荊州、北京等五所醫院,100多例用藥患者中,磷酸氯喹用藥組在縮短病程,提高轉陰率方面,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對於硫酸羥基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我國也有小範圍的臨床試驗報導,在武漢人民大學醫院發布的一項論文中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羥氯喹治療組中改善的肺炎患者比例更大(80.6%VS 54.8%)。
因此,不論從藥理作用、體外試驗和小範圍臨床試驗的結果來看,氯喹這個藥物對於新冠肺炎都是具有一定治療作用的,在我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南》第七版中,也將氯喹納入了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中,但在診療指南中也指出,用藥要密切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禁忌症等。
氯喹治療新冠肺炎安全嗎?為什麼瑞典醫院禁用了?
磷酸氯喹已經上市超過70年了,羥基氯喹上市也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而且羥氯喹目前在抗風溼治療方面,仍然有著重要的臨床地位,說明氯喹這個藥物,其臨床安全性是有保證的,但我們談用藥,一定要注意有效性和安全性並重,絕不能僅僅注重藥物的有效性而忽略了安全性。不管是磷酸氯喹還是羥氯喹,這兩種藥物在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風險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相關報導提到的瑞典醫院禁用羥氯喹的兩個不良反應,抽筋、視力喪失,都是氯喹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氯喹屬於4-氨基喹啉類化合物,在應用這類化合物時,可能會出現神經肌肉的相關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眼外肌麻痺、骨骼肌軟弱、深肌腱反射消失或減退等;而對於眼部的不良反應風險,也是應用氯喹時值得格外注意的,氯喹和羥氯喹都有可能會導致睫狀體、角膜、視網膜的不良反應,還可能會導致視野缺失的不良反應風險,視力不良反應,主要歸因於視網膜病變,最常見的視覺症狀包括:閱讀及視物困難,畏光,遠距離視覺模糊,中心或周圍視野有區域消失或變黑,閃光及劃線。
因此,瑞典醫院所說的應用羥氯喹發生的抽筋、視力喪失等情況,都是氯喹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除了上述不良反應風險以外,應用氯喹期間,還應該注意可能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反應,包括興奮、神經過敏、共濟失調、眩暈、夢魘、耳鳴等等,皮膚反應,包括皮疹、皮膚及黏膜色素沉著,脫髮,瘙癢等;血液反應,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等;胃腸道不良反應以及其他一些不良反應,如體重減輕,倦怠,非光敏性牛皮癬等等。
說了這麼多不良反應,一定把大家嚇壞了吧,這麼多不良反應,這個藥物為什麼還要用?實際上,任何藥物的不良反應,都是有一定發生機率的,比如說羥氯喹引起視網膜改變不良反應,在連續用藥數月的患者中出現的機率也不超過千分之一(罕見),而應用氯喹導致的視野缺失不良反應,多數情況下停藥後也都是可逆的,可恢復的,因此,我們看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時,一定要要概率的概念,這些不良反應都是在藥物治療明確獲益的基礎上而有一定機率出現的不良反應,對於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我們要做的是,了解並在用藥期間積極重視,發生不良反應時能夠結合情況及時停藥或調整用藥方案。
關於瑞典有幾家醫院因為氯喹的不良反應太大而停用氯喹的報導,能夠想到的可能性有以下幾種——
(1)相關報導有誤讀,可能醫院僅僅是對出現抽筋、視野缺失或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的服藥患者,採取了停藥措施,而非全面停用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
(2)用藥劑量較大導致不良反應率升高而導致停藥,羥氯喹的正常抗風溼推薦劑量是每次400mg,通常維持劑量為200mg,最大維持劑量一般不超過400mg,而我國指南中推薦的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用藥劑量為1000mg,不知道瑞典醫院的用藥劑量選擇為多少,但通常說來,很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如羥氯喹引起視網膜病變的不良反應),都具有劑量相關性,也就是說用藥的劑量越高,引起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就越高,因為用藥劑量過高而導致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3)不同體質對藥物敏感性不同,歐美人群與亞洲人群的用藥上,有很多方面需要區別對待,比如高血脂患者常用的他汀類藥物,歐美人群往往能夠耐受高劑量高強度的他汀,但亞洲人群卻一般使用高強度他汀時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會更高,因此,對於羥氯喹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情況,在我國的臨床研究報告中,並沒有太多的報告,是否是由於體質不同造成的藥物敏感度不同,不良反應發生率的不同,也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
最後總結一下,對於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問題,還需要更多的更大範圍的臨床研究來證明,也需要通過更多的臨床數據來不斷的更新對於用藥劑量,用藥療程,用藥安全性的認識,不管是什麼藥,在用藥上,都應該兼顧有效和安全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缺少了哪一個,如果大面積大範圍的應用這種藥物,就是不負責任的,造成的後果也是我們不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