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恢復羥氯喹用於新冠肺炎治療的臨床試驗研究。羥氯喹研究是世衛組織在3月宣布啟動的治療新冠肺炎「團結試驗」中的一個,5月25日,世衛組織曾決定暫停在「團結試驗」中使用羥氯喹。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尋找治療新冠肺炎有效藥物的努力就一直在繼續。這個過程顯然是十分艱苦的,一波三折的羥氯喹研究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約請著名科普作者張田勘就相關情況向讀者做一解讀。
問:世衛組織治療新冠肺炎的「團結試驗」是什麼內容?
答:迄今,尚無任何針對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但是,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卻有很多藥物被稱為對該病有特效。其實,這些都是不科學的說法,只能說是在無特效藥並且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同情使用的一些藥物。
自新冠肺炎流行以來,有幾十種物質被稱為對該病有效,其中有一些常見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如大蒜水、綠茶、醋甚至風油精等。然而,這些並不能歸入藥物,而且沒有試驗證明它們有效。
此外,有部分證據顯示一些藥物對新冠肺炎可能有效,如氯喹、羥氯喹、瑞德西韋、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託珠單抗、萘莫司他和康復病人血漿等。然而,真正被世衛組織初步肯定的只有4種藥,而且需要再進行更多的臨床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才能確認這些藥物是否真的對新冠肺炎有效。這4種藥就是被選中進入「團結試驗」的藥物。
「團結試驗」是世衛組織及其合作夥伴發起的一項國際臨床試驗,旨在幫助找到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和方法。這4種藥物和治療方案包括瑞德西韋(之前進行過治療伊波拉的臨床試驗)、洛匹那韋/利託那韋(是一類已經獲批的治療愛滋病的藥物)、幹擾素β-1a(此前獲批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和羥氯喹(之前用於治療瘧疾和風溼病)。
「團結試驗」是要將這4種治療藥物或方案與標準護理進行比較,以評估它們對新冠肺炎的相對有效性。這一試驗計劃在全球多個國家招募患者進行,目的有兩個。一是要快速發現這4種藥物是否能夠減緩新冠肺炎的進展或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二是要根據這幾種藥物試用時出現的新證據,來添加其他可能對新冠肺炎有效的藥物。
世衛組織選擇這4種藥是非常謹慎的,就連曾被證實對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有效的藥物萘莫司他也被排除在外,該藥是一款治療胰腺炎的藥物,已經有30餘年的使用歷史。
問:羥氯喹因獲得美國總統川普「代言」而備受關注,同時似乎也爭議最多,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兒?
答:在入選「團結試驗」的4類藥物中,動靜最大且一波三折的當屬羥氯喹。
氯喹和羥氯喹都是經批准的治療瘧疾的藥物,同時羥氯喹也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疾病。羥氯喹是從氯喹改良而來,1944年藥物學家在氯喹的基礎上研發出了羥氯喹,它與氯喹的區別在於用羥乙基替代了氯喹中的一個乙基。由於這個分子的替換使得羥氯喹在人體胃腸道吸收更快,體內分布更廣,同時毒性更小(在動物學模型上氯喹的毒性是羥氯喹的兩倍)。不過,二者都有副作用,如都可導致房室傳導阻滯,均具有眼毒性和耳毒性。
2020年2月4日,中國研究人員發表在《細胞研究》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磷酸氯喹和硫酸羥氯喹在體外能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而且推斷,羥氯喹的活性比另一種可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瑞德西韋高一些。
2020年3月20日,法國研究人員在一項對36名新冠肺炎病人的臨床試驗治療中發現,接受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治療的患者第6天鼻咽拭子病毒轉陰率為100%;僅接受羥氯喹單藥治療的患者為57.1%;對照組為12.5%。這說明,羥氯喹聯合阿奇黴素治療效果最佳。但是這個試驗並非隨機分組,在證據上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基於這些研究,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推薦氯喹作為抗新冠病毒的藥物之一,當然是同情用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羥氯喹作為臨床同情用藥,即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經過倫理委員會批准對病人試驗性用藥。
美國總統川普透露自己曾服用羥氯喹預防新冠肺炎,更讓羥氯喹知名度大增。不過,美國的曼迪普·梅拉等人在5月22日的《柳葉刀》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對全球各個地區的14888名接受了羥氯喹、氯喹或同時使用大環內酯治療的患者,與81144名未接受這些藥物治療的其他患者對照分析後發現,無法證實單獨或與大環內酯一起使用羥氯喹或氯喹對新冠病毒感染治療有益。相反,羥氯喹或氯喹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時,這些藥物中的每一種都可能降低患者的住院生存期,還可能導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頻率增加。
因此,5月25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世衛組織目前暫停在「團結試驗」中使用羥氯喹。
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等人5月28日在國內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的一項論文證明,氯喹對治療新冠肺炎有效,可縮短患者新冠病毒排毒時間,並且未觀察到嚴重不良事件。這項研究是目前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最大臨床研究,有233名患者參與,於2020年2月7日至3月8日在廣東省11家醫院和湖北省武漢市1家方艙醫院開展。
6月3日,世衛組織宣布,基於現有患者病亡率數據,決定恢復羥氯喹抗新冠病毒試驗。
更具戲劇性的是,6月4日,在醫生和科學家對數據的有效性提出質疑後,美國曼迪普·梅拉等人宣布撤回5月22日在《柳葉刀》上發表的論文。
羥氯喹最終會不會鹹魚翻身,還有待觀察。
問:瑞德西韋曾是治療新冠肺炎呼聲最高的一款藥物,後來的情況到底怎樣?
答:瑞德西韋曾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它原先是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的,而且在非洲已經進行到臨床2期試驗。但是,這種藥物在對新冠肺炎的治療中出現了不同的結果,尤其是在中國和美國。
中國的研究是在2月6日至3月12日進行的,共有236人隨機分配接受治療,其中治療組158人(瑞德西韋10天注射治療),安慰劑組78人。結果顯示,瑞德西韋組平均改善為21天,安慰劑組為23天,兩組患者臨床改善的時間無統計學顯著差異。不過,針對發病10天內接受治療的患者,瑞德西韋組比安慰劑組恢復時間更快(18天對23天)。此外,治療28天內的患者死亡率相似,瑞德西韋組有14%的患者死亡,而安慰劑組為13%。在發病後10天內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患者有11%死亡,安慰劑組患者為15%。從病死率這一指標來看,瑞德西韋組和安慰劑組也沒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在不良反應中,兩組沒有明顯差異(65%對64%),服用瑞德西韋的患者嚴重不良事件低於安慰劑組(18%對26%),然而,瑞德西韋組有更多的患者因不良事件停止治療,包括胃腸道症狀和心肺衰竭(12%對5%)。
據此,中國研究人員認為,儘管瑞德西韋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但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療效,表現為對危重症住院患者既未加快恢復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在全球多家醫院進行了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共有1063人參加,採用的是標準的雙盲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瑞德西韋組患者的康復時間比安慰劑組患者快31%。瑞德西韋將症狀持續的中位時間從15天縮短到11天。根據這些結果,該研究所主任福奇稱,瑞德西韋在縮短恢復時間方面具有明確、顯著、積極的作用。不過,也有研究人員認為,瑞德西韋對死亡率的影響並沒有那麼明顯。服用瑞德西韋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為8%,服用安慰劑的患者死亡率為11.6%,這在統計學上的意義並不顯著。
為何中美對瑞德西韋的試驗結果有不同?中國研究的主持人之一曹彬教授認為,中美的兩個臨床試驗入選的病例標準不一樣,在中國武漢進行的臨床試驗入組病例全部是重症或者危重症患者,病人必須在發病的12天以內,美國的試驗沒有這種要求。此外,中美的臨床終點選擇也不一樣。
當然,這些試驗都還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無論是對瑞德西韋,還是羥氯喹,都還需要更多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來證實,因此需要靜待「團結試驗」的結果。
另外,在已有的藥物試驗中,納入世衛組織「團結試驗」的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幹擾素β-1a尚未有單獨的臨床試驗,只是配屬於羥氯喹、瑞德西韋的試驗而用,未來「團結試驗」會對這兩類藥物進行單獨的臨床試驗。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鴻良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