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史上的「55年體制」,如何塑造了日本?

2020-12-15 歷史研習社

文/參商

所謂日本「55年體制」,顧名思義,自然就是日本在1955年確立的體制。這個體制在1993年結束,長達38年之久,對於日本來說,它是戰後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01.「55年體制」的確立

眾所周知,日本戰敗以後,有一段被美國軍事佔領的時期,正是這段刻骨銘心的軍事佔領,讓日本對美國產生了深入骨髓的忌憚。50年代初,軍事佔領結束,然而,美國對日本的影響卻沒有隨之結束,55年體制就是在美國對日本擁有巨大影響力,同時美蘇正在冷戰的時代背景下確立的。

在二戰結束後的民主化改革中,日本的各派政黨迅速成長起來。上世紀50年代,最為活躍和壯大的三個政黨分別是民主黨、社會黨和自由黨,其中,社會黨主張改革,而民主黨和自由黨則偏向保守。為了集結力量,1955年,同為保守勢力的民主黨和自由黨合併為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

此時的美國為了使日本成為對抗亞洲共產主義勢力的先鋒隊,極力鎮壓日本國內的民主潮流。在這樣的趨勢下,偏向保守的自民黨就成為親美,並深得美國支持的政黨。憑藉著合併後的龐大勢力和美國的支持,自民黨從1955年起單獨執政,直到38年以後方告結束,這38年的日本政治體制,即「55年體制」。

02.一黨專政的時代

自民黨執政期間始終獲得美國的支持,社會黨雖然是當時的第一大在野黨,但力量始終無法衝擊自民黨,而且因為其政見與其他在野黨大相逕庭,所以也難以形成聯盟共同對抗自民黨。基於此,自民黨的地位一直穩固。

因為是一黨專政,所以日本的政黨政治名存實亡,這無疑是對日本「民主化」莫大的諷刺。當然,雖然是一黨專政,但自民黨內部派系鬥爭嚴重,所以呈現出黨中有黨的局面,以首相的產生為例,雖然首相都是出自自民黨,但卻是來自其中截然不同的派系,只是「55年體制」時代一個突出的特點。

另外,一黨專政也不是沒有好處。「55年體制」時代也正是日本實現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時代,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與自民黨成功的經濟政策密不可分。

03.自民黨專政的終結

90年代以後,隨著兩極格局的結束,美國對自民黨的支持度逐漸下降,同時,日本經濟逐漸不景氣,國內也出現了進一步民主化的呼聲,對於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危局,自民黨束手無策。

除此之外,自民黨本身也出現了問題,1992年,細川護熙退出自民黨,並成立新黨,另立門戶,自民黨各派系之間開始分裂。而長期一黨專政也造成了自民黨內部無法遏制的腐敗問題,日本民眾對此深惡痛絕,在野黨則趁機發展起來。

1993年7月,日本第40屆眾議院選舉結果揭曉,自民黨獲得223席,不到總數511席的一半,按照法律,失去單獨執政的機會,8月,細川護熙當選日本首相,擊敗自民黨候選人,從此,專政近40年的自民黨下野,「55年體制」隨之結束。

參考文獻:

沈美華:《日本「55年體制」的成因及其瓦解的根源》

張伯玉:《國內外學術界關於日本55年體制的研究》

相關焦點

  • 美國民主帶來的日本繁榮?《戰後日本經濟史》
    這本野口悠紀雄寫的非日本官方主流歷史《戰後日本經濟史》一定會讓你耳目一新、理解埋藏在背後的力量。作者出生於1940年,趕上了戰爭尾巴的戰後一代,經歷了戰爭創傷、戰後重建、經濟騰飛、失去的十年,可以說是日本戰後歷史的親歷者。
  • 戰後日本國家形象的演變與構建(三):「普通國家化」戰略時期日本...
    在經濟提振難以推進、國內矛盾積累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以擺脫戰後體制為目標的「正常國家化」戰略成為日本政府疏解壓力的著力點。「普通國家」成為日本政府主動塑造並積極對外傳遞的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後,面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普通國家化」戰略塑造的政治、軍事大國形象被賦予了維持日本東亞主導者地位的新內涵。2.
  • 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什麼也不做的騰飛,躺贏!
    《日本戰後經濟史》裡提到:「公務員大都是按照入職先後論資排輩的。可最使我驚訝的是,大藏省官僚們的年資次序竟然從來沒有中斷過。從資格最老的事務次官,以下依次為官房長、局長、次長和科長。從戰前到戰爭時期,再到戰後,按工作年限排序,絲毫沒有因戰爭結束而打亂。
  • 日本如何崛起:關注戰後教育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日本在經濟上受到重創。  據日本戰後經濟安定本部的《太平洋戰爭損失報告書》的資料,戰爭造成的物質財富的損失,按當時的價格計算為1057億日元,其中屬於和平用途的物質財富達653億日元,與戰前 1935年的國民財富總額相比,損失了25.4%,即1/4的國民財富毀於戰爭。
  • 戰後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造計劃,為其帶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天皇宣布無條件向盟軍投降之後,盟軍多個國家的代表就開始商議如何對日本的各個領域進行戰後改造,當務之急是修改日本的政治體制。但是如果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對日本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也是重中之重。對於盟軍來說,徹底根除日本國民頭腦中的軍國主義思想是戰後改造計劃的核心。
  •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這左中右三種思潮從戰後至今存在於每個階段,並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著力量消長,但如果以主導社會思潮為基準來衡量的話,可以說戰後日本社會思潮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從1945年到1960年為第一個階段,是和平民主主義思潮的高漲與左右兩極思潮對立的階段;從1960年到1989年為第二個階段,是保守主義思潮佔主導地位的階段;從1989年到現在為第三個階段,是民族主義思潮抬頭與蔓延的階段。
  • 南海仲裁案背後的日本心機:為「擺脫戰後體制」布局
    1993年日本衛星率先曝光中國在西沙永興島建設機場。1995年中菲發生美濟礁事件後,菲律賓與日本在一個副部長級會議上討論了該事件,隨後日方在中日副外長會議上向中方提出和平解決的要求。2000年後,日本對南海的關注持續增加。2010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東協地區論壇上稱,美國在維護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擁有「國家利益」。
  • 絕不能讓日本恢復戰前體制
    日本民主黨黨首海江田萬裡接受《環球時報》專訪:絕不能讓日本恢復戰前體制【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日本民主黨2012年底丟掉政權後,正逐漸跌入低谷。其在今年7月參議院選舉中再度失利,使自民黨的安倍晉三政權在未來3年內可以「不出意外」的長期執政。
  • 史上第三次!日本夏季甲子園大賽正式取消
    日本高中棒球聯盟20日在線召開第102屆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運營委員會會議,決定取消原定8月10日起在兵庫縣西宮市的甲子園球場舉行的夏季甲子園大賽。隨後召開的理事會會議作出了正式決定。這將是夏季甲子園大賽史上第三次、戰後第一次被取消,春季的選拔賽和夏季甲子園大賽連續取消則為史上首次。日本高中棒球聯盟此前對以無觀眾方式舉行比賽等方案進行了謹慎討論。由於部分地區無法確定複課後何時才能重啟社團活動,爭奪甲子園大賽入場券的地方大賽無法在全國統一舉行。此外,全國大賽舉行時,交通及住宿造成的感染風險也令人擔憂。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戰後馬上借到土地和資金開始小買賣,我們一家也成了1940年體制的受惠者。正如後文介紹的,在土地方面,租地者的權利受到保護,地位要高於所有者的權利。一旦籤訂了土地租賃合同,土地所有者沒有正當理由既不能趕走租戶,也不能單方面提高租金。再加上戰後的通貨膨脹,租金實質上不斷降低。我們一家雖然貧窮,但也順應著時代的潮流,得到許多好處。
  • 戰後東京大學首任校長南原繁:「曲學阿世」,改造日本教育
    另一方則主張與包括蘇聯和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締結全面和約,代表人物就是新制東京大學戰後首任校長南原繁(1889-1974)。南原繁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吉田首相的對外政策,認為要建立日本戰後真正的和平外交體制,就不應該單方面跟西方等國家締結和約,必須跟中蘇等國建立正常關係。對此,吉田首相強勢反擊,在自由黨兩院議員總會上說:「南原校長主張全面締結和約,這是曲學阿世之徒的主張,永世中立完全沒有意義。」
  • 從「坂上之雲」到戰後崛起的歷程
    作為日本外交官與政治家的吉田茂所述,提供了一個閱歷豐富政治家的視野與覺悟。在中美貿易爭端未解,川普主義影響全球政治格局的背景下,日本首相安培晉三時隔7年於2018年10月訪華,中日兩國關係走向格外引人注目。重讀上海人民出版社8月新版袁雅瓊女士翻譯,吉田茂原著《激蕩的百年史》,可謂恰逢其時。
  • YS-11:日本民航工業戰後復興的原點
    維修美軍飛機的業務不僅讓日本賺到了一筆不菲的佣金,也為日本航空工業重新鍛鍊和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1951年9月8日,48個二戰戰勝國與日本籤訂了《舊金山和約》,國際社會重新承認了日本的主權國家地位,為日本的戰後復興打下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 粗糙,模糊,失焦:挑釁雜誌和戰後日本攝影
    Tokyo, 1968二戰後,沒有其他國家像日本那樣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日本是一個傳統的島國,1945年經歷了無情的空襲,向廣島和長崎投原子彈之後,這個國家處於廢墟之中。美國的佔領持續到1952,不僅帶來了美國武裝力量,也帶來了美國的產品和態度。日本能夠從戰爭的破壞和現代化中恢復過來,並且發展技術有了快速的經濟增長,贏的了東京在1964年舉辦奧運會的機會。
  • 安岡正篤:做「大人」 | 塑造日本人心性的陽明學
    安岡正篤安岡正篤也將陽明學作為「帝王學」,教育人如何成為治理民眾的「人上人」。踐行是他的學問魅力所在。原本很多日本的陽明學者,與其說是「陽明學的信奉者」,毋寧說是將其作為儒學的一部分,來探求「塑造人格之學」。我們可以從安岡正篤 25 歲時一舉成名的著作——《王陽明研究》來認識他的思想。
  • 王蕾:日本人早已不是「小日本」 戰後優先保證兒童營養
    戰後優先保證兒童營養,日本普遍推行學校配餐制,供給食物必須符合指定營養標準  在日本,由學校統一供餐被視為教育環節的一部分。1946年,日本在戰後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為優先保證兒童的營養攝取,開始鼓勵推廣由學校提供營養午餐的給食制度。
  • 日本醫學界為何參與731部隊人體實驗,戰後又拒絕反省?
    戰後日本被美國改造,成為民主國家一分子,軍事武裝力量受和平憲法制約。然而,2012年安倍二次上臺,在所謂「積極和平主義」外交謊言下,開始推進所謂「軍學共同」政策,意圖把日本重新打造為「軍產學複合體」國家。今年4月舉行日本學術會議總會上通過了「軍事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聲明」,日本大學又有重投「惡魔的懷抱」的危險。
  • 戰後的日本經濟:追趕型增長的發展與問題
    撰文|劉慶彬日本在戰後迅速從「發展中國家」跨入了「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一個關於追趕型增長的經濟敘事。而理解當今日本經濟還需要回到1990年。日本經濟從那之後一度處於停滯狀態,至今復甦一波三折。整個社會的經濟預期和消費欲望都大不如前。
  • 蘇曉暉:日本突破戰後憲法或走上軍事強國路
    核心內容:從近幾年來看,不管現在日本下水的是準航母還是真正的航母,還是不是航母,我們看到的比較明顯的是日本一直在試圖突破在軍事方面對它的一些限制,其實從我們外交角度來講,我們可能更加關注他的海外的用兵權等等這一系列的行為,我們覺得這個可能是日本突破戰後安排的一種更明確的或者是更具長遠打算的一種動機
  • 戰後的日本是什麼樣?一組老照片展現出真實狀態
    1945年5月,隨著德國的投降,二戰進入了尾聲,日本猶如秋後的螞蚱;同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隨後蘇軍出兵東北,壓垮了日本最後的稻草;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這場席捲全球的二戰基本結束。 日本在二戰中犯下了滔天罪行,那麼戰後的日本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