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道閩南菜TOP10,別只知道佛跳牆,最後一個太好吃了!

2020-12-24 騰訊網

福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濃鬱的南國地方特色。特別是福州菜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在烹飪界獨樹一幟,成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的主體,故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

福州美食,高檔的有閩菜系的滿漢全席、魚翅席、海參席、燕窩席、魚唇席、佛跳牆等;其中最享盛名、譽滿中外的是「佛跳牆」,被列為閩菜譜的「首席菜」。閩菜常列為國宴之一,曾宴請西哈努克親王、裡根總統、伊莉莎白女王等國內外嘉賓。

福州的風味小吃有魚丸、扁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宇粿、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深受廣大民眾和遊客的歡迎。近年來,福州還引進了川菜、粵菜、京菜、浙菜、蘇菜和西餐、西點等其他七大菜系的名菜,使飲食業形成繁花似錦、眾星拱月的盛景,被人稱為是「美食家的樂園」

今天小編就帶你來盤點福州十大閩菜

佛跳牆

佛跳牆是福州特色菜中當之無愧的帝王!佛跳牆起源於福州,佛跳牆的原料很多,有十幾種,裡面含有鮑魚、海參、魚唇、犛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要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文火煨制十幾個小時以上,這種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

雞湯汆海蚌

「雞湯汆海蚌」是與「佛跳牆」齊名,但是更為難得的閩菜珍品,也是人民大會堂國宴上的名菜。鬱達夫形容它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海蚌以福建閩江口,長樂的漳港一帶,質量最佳,被稱為「漳港蚌」。(漳港蚌的殼比其他地方產的要光滑)。海蚌肉質脆嫩,適合用濃鬱鮮美的雞湯來汆湯,極熱的雞湯一澆到海蚌上瞬間即熟,立刻上桌,趁熱入口,才能保持海蚌的鮮甜嫩脆,不至於辜負大自然的美味奇珍。

雞茸魚唇

福建福州特色傳統名菜,屬於閩菜系。魚唇是海產中的珍品,不是魚的嘴唇,而是魚皮,用紹興酒醃醉,做成雞茸湯,放入魚唇烘燴,撒上火腿末即成。雞茸魚唇色澤雪白,魚唇軟糯,富有膠質,雞茸香醇,味鮮爽口,是高級宴席中必備的大菜。

醉糟雞

是福建福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於閩菜,是將肥母雞加紅糟煮熟、醉糟而成。色澤淡紅,骨酥脆,肉軟嫩,味道醇香,食之不膩。醉糟雞以紅糟作配料烹製菜餚,是福州菜的一大特色。紅糟具有防腐去腥,增加香味、鮮味和調色的作用。

淡糟香螺片

雪白的螺片淡妝著殷紅的糟汁,舒展似花,令人嘆為觀止。將香螺肉尾部切除,切成大小均勻的薄片,放入熱水中氽一下撈起。將冬筍片下鍋過油後撈起,將蒜米、薑末下鍋煸香,再放入香糟略煸,隨即加入花菇和過油香菇片,倒入用上湯、味精、白醬油、芝麻油、溼澱粉調成的滷汁燒沸芡勻,放入氽好的螺片,翻炒即成。雪白的螺片配上殷紅的糟汁,脆嫩鮮爽,馨香淳美。

肉燕

又稱太平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看起來像是普通的扁食皮,但是他不是普通的麵粉做的,而是肉和地瓜粉做的。肉燕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親所衷情。

鼎邊糊

又稱鍋邊糊、鼎邊垂,福建省特色著名佳點,風味小吃。福州鍋邊糊,一般與海蠣餅、蝦酥、芋粿、油條、生煎包等配食,為當地早點佳品。其一直流傳到海南、臺灣等地。凡在福建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建的人無不愛吃。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建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鍋邊糊」、「鼎邊垂」三個詞語,也會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荔枝肉

福州傳統名菜,製法是將豬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塊,因剞的深度、寬度均勻恰當,炸後捲縮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醬、香醋、白糖、醬油等調料即成。

海蠣煎

海蠣煎也叫蚵仔煎,是經典的閩南小吃,在臺灣也有。海蠣煎是用薯粉、新鮮海蠣、雞蛋、蔥混合而成的麵糊,煎成金黃色的餅。吃的時候可以配上甜辣醬或者番茄醬。

太極芋泥

太極芋泥是一道福建的特色傳統名點,屬於福州菜。以福建盛產的檳榔芋為原料,加糖、豬油蒸製而成。此菜形色古樸大方,芋泥細膩潤滑,香甜可口,看似涼菜,吃起來卻燙嘴,別具風味。

去吃這些閩菜,自然是要去閩南特色的老字號才能品嘗正宗的風味哦!

宣和苑

說到吃傳統閩菜,不得不提藏匿在華僑新村十二年的「宣和苑」。這是一家被譽為福州品質最穩定的頂級閩菜會所,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用九味珍稀主料和十種食材熬製而成的招牌佛跳牆。宣和苑的菜品都有分成大中小三種款式,即位的菜品份量都比較精緻,跟同等價位的會所比,一樣的消費可以吃到更多的菜品。

推薦閩菜:南煎肝、荔枝肉、魚肚酸辣湯、海鮮炒線面芋泥和炒糕

517私房菜

這是一家夫妻店,開了10多年,主推閩菜,在福州資深吃貨中頗有口碑。它就藏在王莊的一個破舊小區裡,環境真不咋的,不過菜品味道經典,性價比超高。

推薦閩菜:牛排湯、芥茉象拔蚌、蒜茸竹蟶、幹炸黃眉丁、尋蒸地瓜粉絲、蟲草花燉鮑魚

聚春園驛館

始創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是福建省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華老字號,馳名中外的「佛跳牆」就源於此,也是福州最有代表性的閩菜館。宮巷裡的老宅子,修整的很有味道,適合宴請貴客。

文儒九號

位於福州文化地標——三坊七巷,由福州明代古民居庭院組成,整座菜館古樸雅致,鬧中取靜,位置得天獨厚,這裡有地道的福州味道和閩菜文化,是商務宴請理想之地。

小貼士:

來福州吃正宗閩菜,帶著行李不方便怎麼辦?用存知己寄存,隨時隨地寄存行李,超方便哦!

相關焦點

  • 夢幻西遊:烹飪出佛跳牆就扔?你知道佛跳牆的來歷和作用嗎
    夢幻西遊:烹飪出佛跳牆就扔?你知道佛跳牆的來歷和作用嗎夢幻西遊的烹飪道具,佛跳牆是除了初始的包子以外,最低級的烹飪製品了,只需要學到5級就能用。可能有的玩家看到這個名字會感覺很奇怪,為什麼要「跳牆」,本期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佛跳牆的來歷。
  • 簡易版「佛跳牆」——在家也能製作出味道鮮美的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佛跳牆的原料有十幾種之多,製作的工序也非常的複雜。知道佛跳牆還是在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中黃磊製作的,食材豐富,湯汁濃鬱,看起來非常的誘人。
  • 一道菜做了40多年 佛跳牆傳人讓世界記住福州味
    2008年,福州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入列國家級非遺名錄。與佛跳牆結緣,他讓這道閩菜名揚四海1978年,福州市為了能更好地延續閩菜的傳承,開辦了一個廚藝培訓班不久之後,以佛跳牆起家的福州聚春園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聚春園是佛跳牆的起點,可謂稱得上是佛跳牆製作工藝的「龍頭老大」,羅世偉在這裡的第一份工作是餐飲部副經理兼行政總廚,這也是他今後事業的起點。
  • 這家來自香港的地道佛跳牆,別看門頭不起眼,店裡面可都是絕活
    佛跳牆,花膠雪燕桃膠酥肉....怎麼吃,你吃過否這家來自香港的地道佛跳牆別看門頭不是很起眼,店裡面做的可都是絕活推開門就能看到,裡面別有一番天地古典的環境,一看就是吃滋補的老餐廳精品用料,服務周到,來的基本都是回頭客用zui靚的食材,價格卻十分親民傳承港式佛跳牆的做法,更符合廣東人口味!
  • 吃在福州 別忘了佛跳牆之外還有魚丸和肉燕
    一個古城通常必定是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政治穩定之地,而所謂的文化裡面也必然包含著飲食文化。原來聽到這個理論認為是吃貨為自己找的理由,其實它的道理是絕對站腳的。八大菜系閩菜的發祥地福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它的飲食不僅自成一系,而且它的代表菜「佛跳牆」幾乎成為八大菜系的首道菜,至少我是這樣認為。同樣因為佛跳牆被饕餮吃貨追捧的原因,其它的菜系也衍生出一些類似的菜來,比如譚家菜裡的海鮮燴。
  • 福州除了陳赫的賢和莊,肉燕魚丸佛跳牆統統不能錯過
    一提到福州,大家想起來的就是福州明星陳赫的自家火鍋店,賢和莊。但是歷史悠久的福州美食也不少,著名的福跳牆,以及福州魚丸肉燕鍋邊糊都是著名的小吃,俘獲了不少來福州遊玩吃貨們的心。接下來就給大家盤點一下福州有哪些著名的美食了,一起來看看吧。
  • 佛跳牆是什麼菜,食材有哪些?答案在這裡!附佛跳牆做法技巧視頻
    那為什麼叫佛跳牆呢?世間傳聞最多的,莫過於來自「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這句詩詞的再演繹:這道菜太香了,香得連修佛之人都跳過牆去偷吃。又有人說,廟裡的小和尚偷吃肉,被老和尚發現,小和尚一時情急,抱著罈子跳牆而出。
  • 「佛跳牆」?不,是蛋糕!
    我市選手製作的「佛跳牆」蛋糕極具福州地域特色。 本屆大賽由鼓樓區總工會、福州藝博園園區工會聯合會主辦,福建麥殼裡·麥學院承辦。大賽中,來自我市的選手張雨彤製作的「佛跳牆」創意蛋糕,以首席閩菜「佛跳牆」為創作造型,「佛跳牆」食壇,壇內海參、鮑魚、鴿子蛋等各色珍貴食材均以翻糖製作而成,「佛跳牆」食壇上裝飾的兩條飛龍則以糯米紙製成,栩栩如生,不僅極具文化創意和福州地域特色,而且所有材料安全、可食用。
  • 佛跳牆經濟實惠,八寶豆腐色香味俱全,光聽菜名就知道很美味
    名列閩菜榜首的佛跳 正是在家常菜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進、創新,集山珍海味、名料名菜於一 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銀局的一位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這 遂成為名菜的。官銀局官員的妻子非常好客,為了迎接周蓮的到來,親自掌廚,效法老 宗傳授給她的拿手菜,將雞、鴨、蹄筋、羊肘、排骨、鴿蛋等放在酒罈子內、 在木炭火爐上以慢火制而成。
  • 國慶第二天來吃肉燕和佛跳牆,遊客:原來你是這樣的佛跳牆
    ,所以說它的屬性也不一樣,有的偏腥味,所以說每一個原材料都是經過每一道程序,細心的一個煨制,然後最後融合在一起。佛跳牆佛跳牆,本來又名」 滿壇香" ,或「福壽全」,是清光緒年間福州官員為了宴請福建布政使,所端出的一道菜,後來在官衙掌廚的鄭春發,改良了這道料理並創立餐館,沒多久就名聞千裡,但」
  • 福州最著名的美食,扁肉、鼎邊糊落選,不是荔枝肉也不是佛跳牆
    愛好美食的小編,每天都會帶領大家品嘗全國各地的美食,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而今天,我們來到的城市就是福建省的省會城市福州,這裡又有哪些美食呢?我們一起去探索吧~說到福建菜,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閩菜」,是的福建菜又叫「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狹義閩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於福建福州閩縣,後來發展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即廣義閩菜。
  • 謝霆鋒曬出一道佛跳牆,冬天食補大雜燴,佛跳牆我懂你
    文/阿宏謝霆鋒曬出一道佛跳牆,冬天食補大雜燴,佛跳牆我懂你。謝霆鋒曬出一道硬菜——佛跳牆,人帥話不多,配文:「冬天,食補一下,佛跳牆」。沒錯,冬天是進補的季節,除了吃羊肉外,有條件的來份佛跳牆,那便是幸福的滋味。
  • 1份500元的佛跳牆,商家10分鐘就能做好,品嘗後:比網購還「坑」
    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是過得越來越好了,現在有很多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的日常飲食的要求變得越來越挑剔,在以前的時候自己從來都不敢嘗試的昂貴美食,現在也已經走入到了每個家庭當中,說到佛跳牆的話,其實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雖然說有很多的人沒有吃過,可是多多少少是有所耳聞的,佛跳牆多次作為果宴的主菜來接待國內外的貴賓,我們也知道福特嘗試叫做滿堂香,距離現在也有很多年的歷史了,而且佛跳牆是福州的名菜,製作過程是非常繁瑣的
  • 隨便吃吃就要上千元的「福州佛跳牆」,在這吃只要20元?
    這是天使在福州吃的一家路邊攤,經典搭配是紅鱘飯+燉品。先來說說18元的紅鱘飯,一隻小紅鱘覆蓋在糯米飯裡,價格也算得上實惠。但最經典的還是燉品了,福州最有名的貴菜就是佛跳牆,一般來說幾百元或是上千元都有。
  • 佛跳牆罐頭產品與標準
    1 關於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福壽全,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屬閩菜系。佛跳牆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犛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 1990年,「佛跳牆」獲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 2002年,「佛跳牆」在第十二屆全國廚藝節中獲中華名宴。 由於「佛跳牆」是把幾十種原料煨於一壇,營養豐富。
  • 佛跳牆:和尚聞到了也要翻牆來吃的美食
    福州名菜佛跳牆那小夥伴們對佛跳牆了解多少呢?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屬閩菜系,是福建省省會城市福州的當地名菜。關於這道菜的起源,現存的說法有兩個。土豆我這就來分享其中的一個說法: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錢局的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席間有道叫做「福壽全」的菜,是用雞、鴨、豬蹄、羊肘、鴿蛋等食材用慢火煨制而成的。布政使周蓮吃後很滿意,回到家中就命廚師鄭春發依法仿製。
  • 海福康佛跳牆
    而在吃貨圈子裡能令各地老饕們頂禮膜拜的美食便不得不提「佛跳牆」了。 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牆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牆而入一享「滿壇香」,「佛跳牆」即因此而得名。其實「佛跳牆」的前身,叫「十遠羹」,最早可推斷至唐代,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美食。中國八大菜系首推魯菜是與秦始皇統一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
  • 揭秘即食佛跳牆的秘密,天然上品真材實料!首選祥合佛跳牆!
    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雖然很多人聽說過佛跳牆,但是不曾了解,本文主要針對各種常見問題為大家答疑解惑。提問環節1.佛跳牆是什麼?答:佛跳牆又名「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它融合了鮑魚、海參、魚翅等多種精華,各種味道相互融合交匯,食之可美容延年,乃進補上品!
  • 鄭春發佛跳牆憑什麼稱為「中華第一湯」(全民福利)
    吃貨關鍵詞:中華第一湯、南日鮑、關東參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享譽「中華第一湯」的閩菜——佛跳牆,作為一位胡建人,你了解嗎?關於佛跳牆的故事: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莊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省省長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併放在盛紹興酒的酒罈內煨制而成
  • 閩菜經典佛跳牆,讓英國女王為之驚豔,是中餐館最熱門的招牌菜
    佛跳牆又叫做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有名的閩菜,最早的發源地是在福州,由聚春園老闆鄭春發先生研製出來。「佛跳牆」名字的由來有一個典故,當聚春園推出這道菜時,轟動整個榕城。有一次,一群文人墨客們相約去聚春園吃飯,在佛跳牆開壇的時候,被溢出的葷香味驚呆了,其中一名秀才不禁詩意大起,吟出「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這句詩,而恰巧「佛跳牆」跟福州話的「福壽全」發音相近,故因此為此菜之名,流傳至今已有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