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兒時的味道—芝麻糖

2020-12-24 小宋拉呱
芝麻糖 有的地方也叫芝麻杆

小時候對於香甜的回憶,大概是從芝麻糖開始的。芝麻糖不同於水果糖、冰糖之類的,這些只能給你提供單純的甜,還稱不上香甜。唯有裹滿芝麻口口酥脆的芝麻糖,才能稱得上又香又甜。

裹滿芝麻的芝麻糖

小時候幫家裡買個油鹽醬醋或者幫父親買包香菸,總能得到一毛兩毛的跑腿錢。這時候就會花上一毛錢,買上一根芝麻糖。在路上還不敢吃,要到家裡,把手裡的其他東西都放下,才能吃。因為芝麻糖太酥脆,放到嘴裡不用咬嚼,就會感到已經粉碎,仔細品嘗,感到滿嘴生香,有時吃不好就會往地上掉渣的,必須用手捂著吃。等手裡的吃完,再把另一隻手上掉的渣渣和芝麻聚攏起來,一口吃掉。吃芝麻糖的儀式才算正式結束。

麻糖大多粗細均勻,好的芝麻糖講究芝麻沾滿不露皮,每根麻糖中間都有129個小孔,兩端封口不通氣,入口酥脆,香甜不膩。有香、甜、酥、脆四大特點。相傳在明朝時還是貢品。

不管它是不是貢品,對於我這個農村的孩子,是我小時候最香甜的記憶。

相關焦點

  • 重尋兒時芝麻糖老味道:味香甜酥不黏牙
    >(見習記者 徐德波)說起老曹州的情愫,芝麻糖無疑是其中一味。這首詩中所描繪的就是傳承300餘年的菏澤傳統美食——芝麻糖。在「冠群芳·甲天下杯」菏澤首屆年貨節上,鄄城縣彭樓鎮糖牛樓村的芝麻糖受到了廣大市民的追捧。為回饋廣大市民,明日起,芝麻糖邀您重尋兒時老味道,買第二斤立減五元。  「茶罷一手糖,酥醇兩袖香;兒女繞膝鬧,春來伴夢長。"在可以考證的古詩詞句中,不乏對芝麻糖的讚譽之詞。
  • 臘月二十三勾起兒時的回憶——「小年」的芝麻糖
    儘管現在市面上還有芝麻糖在銷售,但是卻再也吃不出兒時味道。糖瓜雖然和芝麻糖形狀不一樣,但是所採用的原料和加工方法是一樣的,長條形芝麻糖是多少人兒時的記憶。由於芝麻糖製作工藝繁雜,季節性很強,很多老手藝人已經放棄了這個行業,如今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山西的陌南鎮還有一群人在堅持著用傳統工藝製作芝麻糖,玉米打碎浸泡發酵,過濾出玉米糖汁,大火熬製蒸發水分,小火收汁熬製成糖稀用來拉制芝麻糖。製作好的芝麻糖,吃著掉渣,入口即化,還不粘牙。
  • 傳統手工藝美食芝麻糖——帶你找尋兒時記憶
    每到年底,在民主鎮田灣村,村民們都有製作手工芝麻糖的習慣,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這種傳統手工製作工藝已經彌足珍貴,今天,請您跟隨著我們的記者,一起走進芝麻糖手工作坊,去重拾兒時的味覺記憶。陳福軍29歲時開始拜師,學習製糖工藝。從默默無聞的學徒到如今遠近聞名的製糖師傅,已經走過了十幾個春秋。陳福軍我們做芝麻糖已有13、4年的的歷史了,我們是跟著上一代老輩人傳統工藝學下來的,通過這個十幾年的摸索,我們的這個手工是越做越精。
  • 兒時記憶中「年」的味道
    這是兒時對過年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渴望和期盼。因為過年才能穿上新衣裳,才能吃上一頓饞涎欲滴的紅燒肉,衣兜裡才能有幾十元屬於自己的壓歲錢,才能放上幾掛金星閃爍的小紅鞭,聽那「噼哩啪啦」的響聲久久迴蕩在耳際間。兒時的年味兒最香最美最醇,縈繞在心頭如影隨形,成為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
  • 廣東過年必備的8種年味零食,好吃又有好寓意,記憶中兒時的味道
    炒米餅,俗稱「硬餅」,又叫粉酥,將大米翻炒至金黃,而後碾成米粉,和上糖膠及加入各地特色的配料(可以是芝麻、花生、雞蛋、花生碎、椰絲等),用木製米餅模具碾壓後敲出,放入烤爐中烤制而成。炸蛋散,過年必備的過年食物,全國通用的一種小吃,做法和形狀略有差異,有鹹口的,有甜口的,一家老少都愛吃。
  • 衡陽縣:百年傳承芝麻糖 延續濃濃鄉情味
    衡陽人兒時對於香甜的記憶離不開那一口酥脆可口的手工芝麻糖 拔制完的糖團粘性強,用擀棍慢慢擀壓成薄片,緊接著用彎刀麻溜地將糖片切成大小一致的長方形,蓋上溼布潤澤後,再裹上炒熟的白芝麻,就成了衡陽人記憶中的香甜味道
  • 招遠特色小吃系列:《芝麻糖之歌》
    掌上看招遠,看掌上招遠~繼招遠特色小吃系列:《毛蛋之歌》(點擊左側藍字可閱讀)後,劉高勝老師最新力作:《芝麻糖之歌》問芝麻糖,哪家最強?辛莊水盤,名揚四方。傳統手藝,源遠流長,手工作坊,芝麻糖鄉。兒時記憶,心猶難忘,芝麻糖香,回味悠長,別有風味,富含營養,人人愛吃,個個想嘗。小商小販,騎車賣糖。
  • 芝麻糖,口感很棒的小零食,香酥中帶著些許甜膩
    現在糖果的種類更是多到數不過來,有的人比較喜歡吃水果糖,這些水果糖大部分都是由純植物果汁提取的,而且都是手工做成的,所以味道非常香,而且不同的水果也會具有不同的風味,有的人比較喜歡吃牛奶糖或者是花生糖,這些糖大部分也都是手工做成的,不是工廠直接加工出來的,所以在吃的時候會有一種很親切的味道,而且這種糖非常甜膩,與其說它是糖,還不如說這種糖是一種甜品。
  • 這24中零食記憶了我的農村生活,你吃過多少?
    這24中零食記憶了我的農村生活,你吃過多少?農村的時光充滿著艱辛,所有零食對於很多人來說,分外的珍惜,小的時候手裡有點零食就開心得不行,到如今卻是少了一點味道。嘴裡的零食也記憶了我們的農村生活,長大到如今,許多事物難以再見,即使偶爾吃到,也再吃不出當時的那種味道了……但是那種逐漸遠去的兒時味道,將會深深的沉澱在記憶中,偶爾想起,滿滿的溫馨與歡樂。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回憶一下我吃過的24種農村零食,不知道大家吃過多少呢?
  • 春節臨近,帶你品嘗香甜酥脆的申家芝麻糖
    你吃過芝麻糖嗎?芝麻糖,是我國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漢族的傳統名點,有條形、平板形,色澤乳白,體亮晶明,香甜酥脆,味道純正可口,營養豐富,並有和胃順氣、止咳和醫治便秘等作用。在河南省安陽縣崔家橋鎮東曹馬村,有一家河南老字號叫「申家曹馬芝麻糖」聞名遐邇,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
  • 棒冰裡兒時的記憶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家裡的冰箱總是能塞滿各種各樣的棒冰,夏天裡吃棒冰是兒時最幸福的事情。如今一些品牌雪糕品種繁多,包裝花哨,卻更讓人回憶起兒時棒冰的味道。  棒冰裝在泡沫箱裡,在箱外還用一層一層的棉布包裹,小販們在大街小巷裡沿路叫賣,這是60、70後最深的記憶。  「正午時分,我們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在村口等著自行車的到來,賣棒冰的小販總是拉長聲音吆喝著:賣冰棍咯。沒等他車停下我們就圍著他車後座的箱子,箱子一打開,幾層白糖冰棍就整整齊齊地放著。
  • 那些年小飯館懷舊餐廳 帶你尋找兒時記憶中的味道
    過去的時光因為只存在在人的記憶中,所以顯得尤為的珍貴。我們不是懷舊,只是想把那些年的味道重新找回來 。合肥有一個地方,不僅可以追憶那些年我們玩過的遊戲,更可以品嘗那些年我們吃過的美食,它就是——那些年小飯館,一個把懷舊做到極致的特色餐廳。那些年小飯館成長於本土植根於本土,目睹了不少傳統品牌的興衰與沉浮,全新的餐飲模式「那些年」餐廳破繭成蝶!
  • 記憶中兒時的味道—油炸麻花
    最近回憶起很多從前的事情,回憶起很多兒時的味道。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家裡總是很熱鬧,經常都會有客人來來往往。
  • 客家風味豬婆菜包,兒時的記憶,永遠的家鄉味道
    客家風味豬婆菜包,兒時的記憶,永遠的家鄉味道。 豬婆菜包,外觀濃淡相適但完整的一片菜葉,包裹著滿滿的的肉餡,一口咬下去,味道獨具風味,清甜鮮香又好吃。1.豬婆菜洗乾淨.準備好油豆腐2.豬肉,胡蘿蔔,蔥全部洗乾淨剁碎,加入3勺料酒,3勺子生抽,2勺子鹽,2勺子花生油用筷子向一個方向拌均勻。
  • 安陽縣芝麻糖甜年味兒濃(圖)
    (原標題:安陽縣芝麻糖甜年味兒濃(圖))   本報記者秦名芳通訊員畢興世李昌奇文
  • 喜歡芝麻糖的臨潁人
    這是我們村的一句俗語小時候,應該是賣芝麻糖的人喊出來的,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購買芝麻糖,芝麻糖很好吃,很少有孩子不喜歡吃,他們每天都想吃,但由於家庭條件有限,他們只有自己有零用錢時才會買給小孩,記住小時候應該是一個兩毛錢可以買一個,很少成袋,都是根,吃的時候總是怕掉地,要小心吃。
  • 兒時記憶中的一道美食,簡單做法,飽腹極佳,現在吃味道全變了
    晚上開完公司會議後,回到家中,就想起了兒時的一道美食,鄰居婆婆經常做一道麵食,每次做好就叫我去吃,雖然不是什麼大魚大肉,對於兒時就帶著弟弟在家讀書的俺來說,想起這道麵食,內心是非常溫暖的。說是遲,那是快,按照腦海中的記憶,做了這道麵食,味道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味,下面就將這道簡單做法的美食分享給大家,大家不要嘲笑俺,雖然不是什麼好吃的,確實是我兒時覺得很溫暖的一道美食。
  • 年貨必備的花生糖,親手做,酥脆好吃,兒時的味道,比買的還香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會忙著提前辦年貨,說到年貨,糖類肯定不能少,有了這些糖顯得喜慶,牙齒再不好的人,都想含一兩顆糖,不過糖果不一定要買來的,我們也可以自己做,年貨親手做的才有年味,記得小時候,到姑姑家,吃了她親手做的糖,一種是芝麻糖,一種是花生糖,當時我對花生糖非常感興趣,吃了好多
  • 洪市芝麻糖:舍不掉的手藝 忘不掉的甜蜜
    紅網時刻通訊員 鍾仲華 記者 姜珊 衡陽縣報導在衡陽縣洪市鎮,有一款手工芝麻糖,色澤金黃,口感酥脆,甜而不膩,傳承百年手藝,是當地人兒時的記憶,也是酒席上常見的點心。洪市芝麻糖,以大米為原料,通過研磨成粉的谷芽酵引發酵熬製,雖原料單一,但製作不易,不但耗時費力且產量很低,四斤米出一斤糖,一戶每天最多只能做一百斤糖。如今,當地用這種傳統方式製糖的已不多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手工製糖的全過程。
  • 火候臻三環古法泥模鑄鐵鍋,網友評:兒時記憶深處的味道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想必都會對土灶臺印象比較深刻,火紅的灶臺和鏟子翻炒的響聲,組成了兒時最美妙的畫面,這才是印象中家鄉最美味的佳餚,而這些來源於記憶中最難忘的柴火土灶!然而歲月依舊,兒時記憶深處的土灶和柴火,早已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代替的是各種越來越先進的智能灶臺,難道這深藏於記憶的味道就不能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