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美食芝麻糖——帶你找尋兒時記憶

2020-12-19 嵐皋廣播電視臺

每到年底,在民主鎮田灣村,村民們都有製作手工芝麻糖的習慣,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這種傳統手工製作工藝已經彌足珍貴,今天,請您跟隨著我們的記者,一起走進芝麻糖手工作坊,去重拾兒時的味覺記憶。

記者出鏡

我現在是在民主鎮的田灣村,聽說這裡的村民每到農閒時節就開始製作一種好吃的零食—芝麻糖,今天大家就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到農戶家裡體驗純手工製作芝麻糖的全過程。

今年43歲的田灣村一組村民陳福軍一家六口人,平時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為生,每到年底農閒時節,他總會拿出看家手藝製作芝麻糖。陳福軍29歲時開始拜師,學習製糖工藝。從默默無聞的學徒到如今遠近聞名的製糖師傅,已經走過了十幾個春秋。

陳福軍

我們做芝麻糖已有13、4年的的歷史了,我們是跟著上一代老輩人傳統工藝學下來的,通過這個十幾年的摸索,我們的這個手工是越做越精。

走進陳福軍家中,一股清甜的糖香撲面而來,陳福軍正在為客戶預定的一百斤芝麻糖做著前期準備。他告訴記者,做芝麻糖是一個「睡三更起五更」的苦活兒,看似小小的一片零食,製作過程卻極其複雜。要做出正宗的芝麻糖,麥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必須要提前一周挑選優質小麥,浸泡3至4天後待發芽到三四釐米長,切碎備用。

陳福軍

糖的來源離不了麥芽,因為麥芽下下去它才能把裡面的糖汁才能吸收的出來,熬糖麥芽是起根之源。

將發好的麥芽磨成漿與煮熟的玉米面混合在一起發酵,再通過紗布過濾,待玉米和麥芽完全糖化完後,流出的汁液就是麥芽糖汁,過濾熬糖8小時左右,再改小火慢慢炒制,整個過程火候、溫度、時間都要把握到位,方能製作出香甜可口的優質麥芽糖。

記者出鏡

經過8個小時的前期準備工作,現在已經到了最關鍵的環節:炒糖。陳師傅,我想問下這個炒糖有什麼講究沒有。

陳福軍

這到了炒糖關鍵時候,炒糖很有講究,一、火不能太大,火太大燒糊了影響糖的口味,要細火慢熬,要掌握他的色度,顏色一定要做到美觀。

在鍋裡熬製的麥芽糖汁不斷翻滾,香甜撲鼻。陳福軍一邊觀察糖色變化,一邊炒著芝麻。隨著麥芽糖汁顏色逐漸加深,原先糖汁清脆的沸騰聲開始變成厚重的「咕嚕」聲,水面泛起一層細膩的泡沫。直到麥芽糖汁變成焦糖色、粘稠狀,麥芽糖終於大功告成了。

記者出鏡

我站在這裡已經聞到了麥芽糖濃濃的香氣,我忍不住想來嘗一點兒,真的是非常的香甜。

製作芝麻糖動作要快,將事先炒制好的芝麻和花生倒入麥芽糖鍋中,快速翻拌均勻,所有流程都要趁熱,一氣呵成。等到芝麻、花生和麥芽糖完全融為一體,起鍋揉成塊狀,再擀壓成厚度均勻的大塊,用刀整齊切條、切片,香脆可口的芝麻糖就完工了。

陳福軍告訴記者,以前,做的芝麻糖一般都是自家人吃的。近幾年,才大規模生產出售。由於製作芝麻糖的全過程都是純手工,無任何添加劑,口感純正,激起了人們對傳統味道的懷念。一時間,田灣村的芝麻糖成了人們口口相傳,爭相購買的年貨之一。近幾年,陳福軍又開始通過網絡及電商平臺銷售芝麻糖,產品供不應求。

陳福軍

最近兩年我們從兩千斤做到四至五千斤,現在銷售也不成問題了,我們通過在網絡銷售發往各個城市,只要哪個打電話或者在微信給我一說,我通過朋友圈一宣傳,我的貨走的相當快,每到臘月是供不應求的。

陳福軍告訴記者,「弘揚傳統手工藝、傳承經典糖文化」是他們的初衷,隨著一代代傳統熬糖工藝的前輩們老去,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繼承熬糖工藝,如今村裡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務工,會做芝麻糖的人也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芝麻糖也是一種具有很高營養價值的食品,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留住手藝,讓優秀傳統工藝繼承和發揚下去。

陳福軍

儘量的把我們這個工藝傳下去,讓我們山區裡頭的這個美味走向全國各個大城市,讓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來自我們無暇河的這個純手工芝麻糖。另外我們帶動我們田灣村更多的人把我們這個手工藝芝麻糖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越做越美。

相關焦點

  • 春節臨近,帶你品嘗香甜酥脆的申家芝麻糖
    你吃過芝麻糖嗎?芝麻糖,是我國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漢族的傳統名點,有條形、平板形,色澤乳白,體亮晶明,香甜酥脆,味道純正可口,營養豐富,並有和胃順氣、止咳和醫治便秘等作用。在河南省安陽縣崔家橋鎮東曹馬村,有一家河南老字號叫「申家曹馬芝麻糖」聞名遐邇,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
  • 記憶中兒時的味道—芝麻糖
    芝麻糖 有的地方也叫芝麻杆小時候對於香甜的回憶,大概是從芝麻糖開始的。芝麻糖不同於水果糖、冰糖之類的,這些只能給你提供單純的甜,還稱不上香甜。裹滿芝麻的芝麻糖小時候幫家裡買個油鹽醬醋或者幫父親買包香菸,總能得到一毛兩毛的跑腿錢。
  • 安陽縣芝麻糖甜年味兒濃(圖)
    (原標題:安陽縣芝麻糖甜年味兒濃(圖))   本報記者秦名芳通訊員畢興世李昌奇文
  • 重尋兒時芝麻糖老味道:味香甜酥不黏牙
    >(見習記者 徐德波)說起老曹州的情愫,芝麻糖無疑是其中一味。這首詩中所描繪的就是傳承300餘年的菏澤傳統美食——芝麻糖。在「冠群芳·甲天下杯」菏澤首屆年貨節上,鄄城縣彭樓鎮糖牛樓村的芝麻糖受到了廣大市民的追捧。為回饋廣大市民,明日起,芝麻糖邀您重尋兒時老味道,買第二斤立減五元。  「茶罷一手糖,酥醇兩袖香;兒女繞膝鬧,春來伴夢長。"在可以考證的古詩詞句中,不乏對芝麻糖的讚譽之詞。
  • 傳統手工藝之現狀
    儘管這種民間手工藝飽含民族的智慧,散發著濃鬱的民間文化之芳香,承載著不同地區的民間故事,但面對當今時代的變化,難免使諸多民間手工藝藝人顯現出有喜有憂的狀況。以下是筆者對幾個較為典型的民間手工藝進行調研的簡述。
  • 傳統手工藝欣賞——布藝
    是我們最珍惜的一切,是我們最寶貴的記憶,是我們生命中最燦爛的陽光。 蠟染 說起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今天我們去探索技藝最開始的地方,或傳承或凋亡。始終不會被遺忘的貴州蠟染之鄉——黔東南。
  • 衡陽縣:百年傳承芝麻糖 延續濃濃鄉情味
    衡陽人兒時對於香甜的記憶離不開那一口酥脆可口的手工芝麻糖在衡陽縣三湖鎮,有一家傳承了四代的金牌老字號——老買芝麻糖,百年來用不變的匠心和初心延續著故鄉的情懷。 今年68歲的王大買是三湖鎮為數不多的傳統製糖手藝人
  • 洪市芝麻糖:舍不掉的手藝 忘不掉的甜蜜
    紅網時刻通訊員 鍾仲華 記者 姜珊 衡陽縣報導在衡陽縣洪市鎮,有一款手工芝麻糖,色澤金黃,口感酥脆,甜而不膩,傳承百年手藝,是當地人兒時的記憶,也是酒席上常見的點心。洪市芝麻糖,以大米為原料,通過研磨成粉的谷芽酵引發酵熬製,雖原料單一,但製作不易,不但耗時費力且產量很低,四斤米出一斤糖,一戶每天最多只能做一百斤糖。如今,當地用這種傳統方式製糖的已不多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手工製糖的全過程。
  • 臘月二十三勾起兒時的回憶——「小年」的芝麻糖
    儘管現在市面上還有芝麻糖在銷售,但是卻再也吃不出兒時味道。糖瓜雖然和芝麻糖形狀不一樣,但是所採用的原料和加工方法是一樣的,長條形芝麻糖是多少人兒時的記憶。由於芝麻糖製作工藝繁雜,季節性很強,很多老手藝人已經放棄了這個行業,如今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山西的陌南鎮還有一群人在堅持著用傳統工藝製作芝麻糖,玉米打碎浸泡發酵,過濾出玉米糖汁,大火熬製蒸發水分,小火收汁熬製成糖稀用來拉制芝麻糖。製作好的芝麻糖,吃著掉渣,入口即化,還不粘牙。
  • 純天然、零添加、好吃的芝麻糖,輕輕鬆鬆就可以做出來
    歡迎大家來到蓁蓁真味的廚房裡,在這裡我會給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製作的家常美食,有中餐、也有西餐,有家常菜、也有麵食,當然,還會有一些西點、烘焙類的家常做法。涼粉攤上吃一碗葉子涼粉,粽子攤上吃一個灑滿白砂糖的粽子,再讓媽媽買幾個脆脆的大柿子,慄子、核桃、獼猴桃等山貨也是要的,還有一樣吃的東西那就是芝麻糖,所有的芝麻用糖粘連起來,然後切成薄片,又酥又甜又香,別提有多好吃了……那時候的芝麻糖,絕對是零添加的,無汙染的,天然美食。今天在家裡炒了一些買來的有機芝麻,想起了小時候的芝麻糖,於是就決定自己做點芝麻糖吃。
  • 匯集音樂美食手工藝 玉林市集誕生啦
    匯集音樂美食手工藝 玉林市集誕生啦 每月第一個周末,不妨去芳草街街道沙子堰中巷感受別樣露天集市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4月6日和7日兩天,成都高新區沙子堰中巷,一首首音樂溫婉動聽,你可以跟可愛的賣家討價還價或者提出物物交換,也可以逛跳蚤市場,好吃的玉林美食和街頭音樂人都會把你的胃和耳朵叫醒——這是高新區芳草街街道新能社區結合轄區人文優勢、聯合社會資源打造的以「跳蚤+手工+美食+音樂」為主題的成都最接地氣的露天集市,每月的第一個周末,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前往這裡感受不一樣的玉林市集
  • 招遠特色小吃系列:《芝麻糖之歌》
    掌上看招遠,看掌上招遠~繼招遠特色小吃系列:《毛蛋之歌》(點擊左側藍字可閱讀)後,劉高勝老師最新力作:《芝麻糖之歌》問芝麻糖,哪家最強?辛莊水盤,名揚四方。傳統手藝,源遠流長,手工作坊,芝麻糖鄉。兒時記憶,心猶難忘,芝麻糖香,回味悠長,別有風味,富含營養,人人愛吃,個個想嘗。小商小販,騎車賣糖。
  • 賦能非遺 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帶你體驗傳統手工藝
    12月7日至9日,2018第四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下稱「手造博覽會」)將於上海世博展覽館拉開帷幕,這是一場屬於手工藝愛好者的饕餮盛宴。國際手造品牌中國首秀今年的主題是「降落手造星球,暢玩精彩非遺,遇見生活中的小確幸」。
  • 喜歡芝麻糖的臨潁人
    不要芝麻糖,寶貝!這是我們村的一句俗語小時候,應該是賣芝麻糖的人喊出來的,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購買芝麻糖,芝麻糖很好吃,很少有孩子不喜歡吃,他們每天都想吃,但由於家庭條件有限,他們只有自己有零用錢時才會買給小孩,記住小時候應該是一個兩毛錢可以買一個,很少成袋,都是根,吃的時候總是怕掉地,要小心吃。
  • 義大利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影像中國核心閱讀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從政府到行業聯盟,從企業、學校到民間,義大利多方發力,讓傳統的「義大利製造」不斷延續發展,繼續保持了生機和活力提供財政、勞務、商業推廣等諸多服務在威尼斯穆拉諾島,玻璃手工藝自公元10世紀起便有記載。直到今天,島上仍保留著不少玻璃工坊。從餐具、雕像到鎮紙、燭臺,再到造型各異的飾品,穆拉諾島的玻璃製品外形精美、包羅萬象。
  • 舌尖上的河南美味——芝麻糖
    製糖工人展示剛剛做好的芝麻糖。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芝麻糖,芝麻糖,又香又脆的芝麻糖……」每年從11月開始,直到來年春節後,在河南焦作城鄉的大街小巷,便隨處可以聽到賣芝麻糖的吆喝聲。  芝麻糖是在古懷慶府地區廣受歡迎的一種特色食品,也是民間祭灶時的用品。其歷史至少在四百年以上。
  • 民間實物故事|平鄉芝麻糖扶貧車間的「走槌」
    王同現製作芝麻糖所用的走錘。長城網記者 劉瀟 攝老物件:走槌故事:平鄉芝麻糖是當地的特色美食,傳說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已有四五百年歷史了。這個「走槌」是做芝麻糖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它的作用類似於擀麵杖,用來把芝麻糖擀成4~5毫米的薄餅,我現在用的這個「走槌」已經用了幾十年了,當年我父親也是用它來做糖的。平鄉芝麻糖吃起來清香酥脆,不粘牙,是我們本地的特色美食。想讓芝麻糖好吃,掌握熬糖漿的火候是關鍵,火候小了會粘牙,火候過了會發苦,要把麥芽糖漿熬到可以拉出細絲,這樣做出來的糖才會酥脆可口。
  • 見證荒蕪沙漠中美食情緣《大地私宴》為食客找尋記憶中的味道
    你想知道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師都要打卡的飯店嗎?在上海有這樣一位廚娘,很多明星奔逐千裡,只為能吃上一頓她親手做的飯。吳亦凡、王家衛、何炅、陳道明、劉嘉玲、林心如等眾多明星對她趨之若鶩,甚至連《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都對她讚譽有加——她就是海派廚娘汪姐。
  • 用這十道經典傳統春節點心過年!新手也能一學就會丨Cookpad菜板
    你的記憶裡最好吃的春節點心是哪一道呢?是走親戚吃到的芝麻糖,還是爺爺存著捨不得吃留給你的桃酥,是外婆親手做的發糕,鄰居送來的餈粑,還是爸爸從外地帶回來的蛋黃酥?菜掌柜今天帶來的這十道天南地北的傳統中國點心,有沒有你記憶裡的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