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趙一荻 - 基本簡介趙一荻,又名綺霞,1912年5月28日出生於香港時,東方天際出現一片綺麗多彩的霞光而得名,因上有兩個哥哥和三個姐姐,故而在姐妹中排行第四(么女),家人親暱地稱她為趙四小姐。國民政府將領張學良第二任妻子。1928年(一說1927年)與張學良相識於天津,私奔,趙跪求張妻于鳳至接納,並許諾終生不要名分。後住在于鳳至出資修建的「金屋」以秘書身份伴張。
趙一荻 - 人生經歷追隨少帥一生趙一荻原籍浙東蘭溪,她出身於一個頗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們都稱她為趙四小姐。
趙四小姐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在天津上學期間,她是個刻苦用功、成績優秀的學生。其父趙慶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擔任過津浦、滬寧、廣九等鐵路局局長、政府交通次長、東三省外交顧問等職務。其母是個家境平平、賢慧而勤勞的婦女。 趙四小姐天生麗質,且又聰明靈慧,十四五歲就曾成為《北洋畫報》的封面女郎。在天津的一次舞會上,作為民國初年「四大公子」之一的「少帥」張學良與來這裡看熱鬧的趙四小姐相識,兩人一見鍾情,從此墜入愛河。父親得知小女兒和有婦之夫張學良在一起,氣得臉色鐵青,並將其軟禁起來。但在六哥趙燕生的暗中幫助下,趙四小姐與家人不告而別,毅然來到東北,追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張學良。
趙四小姐的私奔,在趙家掀起軒然大波。趙慶華登報聲明,斷絕父女關係,並從此不再做官。與此同時,少帥府內也不平靜,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擔心趙四小姐的私奔有辱張家門庭,只給她秘書的地位,沒有給她正式夫人的名義。但這些都絲毫沒有動搖趙四小姐對張學良的愛情,她心甘情願地以秘書身份陪伴著張學良。心胸大度、溫柔賢慧的于鳳至被趙四小姐的一片真情所感動,力主在少帥府東側建起一幢小樓,讓趙四小姐居住。兩人還以姐妹相稱,和睦相處。1929年趙四小姐為張學良生下了惟一的兒子。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惡名,趙四小姐也遭到國人的嘲諷和謾罵,被誣為「紅顏禍水」;長城抗戰失利後,她幫助張學良痛下決心;1936年,張學良將軍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其間,趙四小姐與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共同經歷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時光……
「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背信棄義,張學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隨後開始了漫長的幽禁生涯。1940年,于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被送往香港的趙四小姐毅然將孩子託付給一位可信賴的朋友,回到張學良身邊,以秘書的身份,盡夫人的責任,寸步不離張學良,陪伴他一起度過漫長的幽居歲月。
在半個多世紀的幽禁生活中,趙四小姐一直是張學良生活上最大的支柱,他們之間的愛情愈發濃烈。1964年,于鳳至主動與張學良解除婚約,成全了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同年7月4日,即張學良64歲那年與51歲的趙一荻終於在臺北市正式結為夫妻,從此趙四小姐才在兩人同居36年之後獲得了正式的名分。
少帥夫婦的後半生裡,兩人皈依宗教,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曾用化名出席臺北市多個基督教徒的聚會。1990年張學良結束幽居的生活而公開露面,最後選擇在夏威夷定居,並且每個星期都準時去教堂參加禮拜活動。
不論張學良在何處,趙一荻總是陪伴在他身邊。趙一荻的身體狀況比張學良要差得多。她曾患過紅斑狼瘡,有過骨折;長期抽菸,肺部出現癌變而動了一次大手術,切除了半邊肺葉,之後一直呼吸困難,成為影響她晚年健康的主要因素。2004年6月12日,趙一荻從床上摔下來,但並無大礙,但隨後就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被送進夏威夷的一家醫院,住進了加護病房。張學良與趙一荻的兒子張閭琳獲悉趙一荻病情轉危之後,19日特地從加利福尼亞州趕到夏威夷侍奉老母親。
6月22日清晨,趙一荻還醒著,但她不能講話,只能目視著每一位圍在床邊的親友們。約在8時45分,老伴張學良坐著輪椅來到床邊,張學良伸手握住夫人的手,喊著自己私下對老伴的暱稱,無限依戀。
趙一荻看著張學良,無法開口說話。9時,醫生拔掉了她的氧氣管,並注射了鎮靜劑,趙四小姐昏昏而睡,張學良依然抓著妻子的右手不放。又過了兩個多小時,上午11時11分,監視脈搏跳動的儀器顯示她已離開人世。牧師帶領親友向上蒼禱告。張學良此時還一直握著妻子的手,就這樣又握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在眾人的勸說下回到家中。
百歲高齡的張學良對趙一荻的去世,顯出難以言喻的哀痛。他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淚水緩緩地流下來。張學良曾說過,他這一生欠趙四小姐太多。
張學良曾有意回祖國大陸的想法一直未能成行,趙一荻的健康是主要考慮之一。上了年紀、疾病纏身的她始終耳聰目明,而張學良耳背眼花,但只要是老妻在耳旁講話,他總能聽得清清楚楚。趙一荻就是在生前的最後這段時光裡,仍盡心竭力地親自料理張學良的各種瑣事。張學良百歲壽辰之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太太非常好,最關心我的是她」。
許多人非常擔心,已過百歲的張學良能否承受老年喪妻的沉重打擊。與張學良夫婦熟識的臺灣知名人士梁肅戎23日聽到這一消息,非常難過。他認為趙一荻的死,對張學良會有影響。前年梁肅戎曾經到夏威夷探望張學良夫婦,當時趙一荻就一直戴著氧氣罩,印象中趙一荻的身體狀況就不好。
篤信基督教的張學良夫婦生前已在檀香山買下了一塊墓地,準備合葬在這裡。趙四小姐生前有許多書商與她接洽,希望她能夠口述她自己與張學良的歷史,但都遭到拒絕,而趙四小姐的去世,不能不把人們帶回到那段永遠讓人難忘的歷史。
趙四小姐的一生,是與張學良將軍的軍政生涯和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們共同經歷了現代中國雲譎波詭的政治風雲。他們同國共兩黨的許多高層人士都有過交往。
1912年5月28日出生於香港
1927年春天,在天津蔡公館舞會時初識張學良。夏天,張學良到北戴河避暑,趙四小姐與大哥、二哥結伴,也從天津趕來了。張學良的副官陳大章陪她住在必其飯店,避過盛暑後,也是陳副官送她返回天津的。
1929年3月,張學良時任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後,給趙四小姐長途電話,問她能否到奉天(瀋陽)來旅遊,幾天後,她電話回復,業已徵得父母同意,準備應邀前往。於是,張學良就派陳副官趕至天津迎接,上路時,趙家全家人都曾趕到火車站送行,到瀋陽後便安頓在北陵別墅。
爾後,趙慶華在報上發表聲明。聲明原文很短,除介紹家世後,便稱:「四女綺霞,近日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規條第十九條及第二十二條,應行削除其名,本堂為祠任之一,自應依遵家法,呈報祠長執行。嗣後,因此發生任何情事,概不負責,此啟。」趙慶華隨即聲言自身慚愧,從此辭離仕途,退隱而居。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示負責,並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這讓其在軍法會審後,過著長期被非法幽禁的生活。當局允許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和趙四小姐和他同住,兩位商量之後,每月一替一換,輪流來此陪伴張學良。于鳳至由上海乘船來寧波,趙四小姐則由寧波去上海,有時她們也一同留在張學良的身邊,小住幾日。
1941年5月,張學良患急性闌尾炎,趙四小姐陪他到貴州中央醫院做手術,出院後他們又被幽禁在貴陽黔靈山麒麟洞、開陽劉育。1944年冬遷至貴州桐梓,在桐梓天門洞一直到軟禁到抗戰勝利。1946年移居到重慶歌樂山松林坡,不久即被押往臺灣新竹井上溫泉。
在與世隔絕的寂寞中,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悽苦是可想而知的。他們倆人相依為命,張學良把一切希望和歡樂都寄托在趙四小姐的身上,趙四小姐則儘自己全部的力量給張學良以安慰和照料。見過的人都說,趙四小姐經常身著藍衣,腳登布鞋,幾乎洗盡鉛華,終日陪伴在張學良身邊,令人感動。雖然相對來說,她比張學良多些自由,每年都能獲準到美國去探望兒孫,但她每次總是飛去飛回,僅住兩三天,即又回到張學良身邊。
在于鳳至和趙四小姐之間作出選擇的時候,張學良的心裡確實格外沉重。最終,他作出了痛苦又無奈的決定,和于鳳至解除婚姻關係。
張學良執筆給于鳳至寫了一封信,並交由由美國前來探親的長女閭瑛(于鳳至和張學良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均已亡故)和其夫婿陶鵬飛,由其等將信轉交給于鳳至,于鳳至給張學良寫了回信:「你們之間的愛情是純潔無瑕的,堪稱風塵知己。尤其是綺霞妹妹,無私地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任勞任怨,陪侍漢卿,真是高風亮節,世人皆碑。」1964年3月,結髮妻子的離婚手續,從美國寄到張學良手中。1990年1月30日,于鳳至在睡夢中安然逝去。
1964年7月4日,張學良與趙一荻正式結婚,結婚典禮在臺北市杭州南路美籍友人吉米·愛爾竇先生的寓所舉所,來賓有宋美齡、張群、王新衡、何世禮、張大千、莫德惠、馮庸、黃仁霖、文華等人,由陳維屏牧師證婚。由於趙四小姐在臺灣沒有長輩為她主婚,因此懇請黃仁霖代表。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在臺灣一直過的幽居生活,直到1990年,慶祝張學良九十歲生日的聚會於6月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正式脫離了幽居生涯公開露面,從此我們所見,不論身在何處,趙四小姐總是陪伴在他身旁。少帥夫婦的後半生裡,幾乎全以信仰基督為依歸。兩人曾經化名為曾顯華(為紀念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蔣介石英文老師董顯光、及牧師周聯華)及趙多加(為紀念她得救後,有新生命的意思)出現在臺北市的多個基督徒聚會場合,趙四小姐熱心傳播福音,除了家庭禮拜外,並寫了多本見證集--《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等,並有《毅荻見證集》(張學良號毅庵、荻是趙一荻)出版。也借著傳福音及做見證,才使大家知道了許多在幽居時期發生的事(例如動過開胸手術,割掉一葉右肺,亦曾跌斷手腕和右腿等)。趙四小姐最喜歡的聖詩是:讚美我天父!
趙四小姐早年由於抽菸的緣故而咳嗽了很多年,也沒有醫治,直到遷居臺北的北投後,才到榮民總醫院去檢查,但檢查了幾次,也查不出來。有一次,張學良到醫院看趙四小姐,在醫院中遇見治病的胸腔內科大夫,問病況怎麼樣,大夫說:有點問題。張學良就說:你們為什麼不打開看看。大夫回答說:在醫院裡沒有確定診斷出是什麼病時,是不能動手術的。後來找胸腔外科大夫來會診。外科大夫說,如果在X光片子上看出來是癌症,那就太晚了,應當現在就開胸檢查。所以隔了兩天就開胸。檢查結果確定是毒瘤,就立刻切除了一葉右肺,自此她就必須要在口中常插著幫助呼吸的管子。
1990年,張學良九十歲生日正式脫離了幽居生活,1995年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定居夏威夷以來,除了身體不適外,他們每周日上午都定時到夏威夷京街第一華人基督教公理會聆聽禮拜。趙四小姐和張學良於2000年5月14日時還到教會參加慶祝母親節的崇拜,之後並在五月廿八日中午在其住處大樓的宴會廳舉辦慶祝百年華誕祝壽活動,約有一百位來自各地的親友來為他們賀壽,並在宴會之前開放十分鐘的時間給媒體大眾拍照,這是張學良和趙一荻兩人最後一次聯袂的公開露面。
自2000年祝壽活動後,88歲的趙四小姐,於6月7日下床時摔了一跤,雖覺身體不適,但尚無大礙,幾天後呼吸發生困難,而於6月11日住進夏威夷檀香山的史特勞伯醫院(Straub Hospital)加護病房。由於呼吸極為困難,醫師為她插上呼吸器,並且讓她沉睡以減少痛苦。趙四小姐於6月20日時一度轉醒,旋即因為痛苦而在醫師投藥後再度睡去,並進入彌留狀態。因其病多日未見起色,散居各處的張學良家屬也陸續趕到醫院探視。
夏威夷當地時間22日上午,去世。
趙一荻 - 溫泉幽禁歲月張學良和趙一荻一段與世隔絕的山居歲月。這段歲月,他們有著落腳的地方,但這個地方卻不是他們的家。他們可以自由呼吸這世界上的空氣,但卻不能自由放飛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見證著這樣艱難處境的,乃這樣一個地名:井上溫泉。
時間回溯到1946年11月1日,此時已被蔣介石秘密關押在重慶松林坡公館的張學良、趙一荻被告知,第二天動身,飛機已安排好了。他們被折騰得久了,此前,他們的囚禁地是貴州桐梓。只是他們沒料到,這次一別,卻是遠離內地,永無歸期。
從日記記載中可以看出,張學良、趙一荻是在飛機落地後,才知道自己被送到了臺灣,無奈忿懣之情,躍然紙上。下飛機,再經新竹,於11月3日下午13時左右,抵達井上溫泉。
張學良住在井上溫泉的一棟平房裡,該平房是日據時期由日本人設計建造的木板房。遠離塵囂,隱於青山綠水之間,周圍散居著臺灣山地居民,即現稱為「高山族」同胞。不過,因了多年的遷徙生活,張學良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變化。
很快,臺灣在1947年爆發的「2·28」事件,讓張學良、趙一荻還沒「平靜」幾天的山中生活,受到不小的「衝擊」。這起由臺北專賣緝私人員開槍打死煙販所引發的事件,引爆島內民眾對國民黨統治的不滿,最終波及全島。而臺灣的大部分地區僅靠警察維持,局面已經無法控制。從各種事態以及身邊看管人員劉乙光的表現,張學良似乎從中嗅到了什麼……畢竟行伍出身,張學良後來對人講述這次經歷時說過,一旦到了最壞結果,他準備搶槍……
其實對張學良、趙一荻來說,他們真正最壞的結果,就是自由的喪失。張治中曾在1947年的10月,因了一次偶然機會見到張學良。為此,蔣介石還把劉乙光找去,態度嚴厲:「以後非經我批准,任何人不許去見張學良!」從1948年開始,對張學良的「管束」更加嚴密,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外界再無任何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音訊,也無人再敢未經批准前去探訪。不過,宋美齡同時也將劉乙光召去,詢問張學良的近況,要求對張、趙的生活給予更多關照。
在1946年到1960年的溫泉幽居歲月中,由於囚禁於井上溫泉已被外界知曉,為「安全」故,在1949年2月初,張學良與趙一荻曾被緊急轉移高雄,與外界隔絕。此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退守臺灣……自此,海峽兩岸形成對峙,來往斷絕。在數十年間,張學良、趙一荻的音訊都如石沉大海。如今才得知,在高雄待了近一年之後,由劉乙光從臺北帶回的消息是:高雄要塞已成為「共軍」空襲的目標——再次為「安全」起見,張學良、趙一荻定於1月27日返回井上溫泉。
因為有宋美齡的關照,劉乙光有時在「張副司令」面前像是少將「勤務兵」,充當信使或安排出遊,解決出現的問題,閒來無事也陪「副司令」聊天解悶。但劉乙光執行蔣介石的「管束」命令時,他又會以職業看守的面孔出現,要求「副司令」必須這麼做,去完成「上峰」指令。他不僅給張學良帶回一本深藍色的日記本,說是蔣「總統」親手交來的,而且還傳達蔣「總統」指示,說蔣「總統」命令張學良「寫一篇西安事變同共產黨勾結經過的事實。再三囑咐要真實寫來,並說此為歷史上一重大事件」。——「西安事變」已經過去20年了!蔣介石仍沒有忘掉這件事。而張學良「已數年從不再憶這個問題」,躺在床上,「前思後想,反覆追思」,「真不知由何下筆」。另外,張學良的日記,從1957年始,也開始出現兩個版本:一本是給自己寫的,一本是給蔣介石寫的。
1958年,蔣介石終於答應安排時間見張學良。11月23日下午17時左右,在大溪,張學良由蔣經國、劉乙光陪同進入「總統」行轅客廳,相見之下,敬禮之後,一同進入小書齋。「總統你老了!」「你頭禿了。」寒暄過後,兩人「相對小為沉默」。
時間一晃,就是20多年。往事如煙,恩仇糾纏……當「西安事變」的兩位主角再次見面時,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
而另一位主角楊虎城將軍,卻於1949年10月,葬身在重慶松林坡公館。楊將軍一踏進館內,身後就傳來兒子拯中的慘叫聲,等他急轉身去,特務的利刃便扎進他的腹腔……在掩埋時,特務還在楊將軍的臉上淋上鏹水。
這一幕,幽禁之中的張學良,很久以後方才得知。
張學良是一個民族主義、英雄情結兼備的人,優渥的成長環境讓他對外國文化的求知慾望甚濃,而趙四從小生活在繁華鬧市———天津,租界文化對她的影響也不小。不失民族氣節,能夠接受新鮮的思想文明,表現在了他們對待歷史事件的態度上,也體現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二人後來信奉洋教,心如止水,不聞窗外之事,儘管世事總是無奈,他們卻始終洋溢著對人情的豁達和對愛的忠貞。相伴70餘載,毫無悔言,有的只是趙四在《新生命》一文中寫道的「為什麼才肯舍己?只有為了愛,才肯舍己。世人為了愛自己的國家和為他們所愛的人,才肯捨去他們的性命」和張學良用他那濃重的東北口音講過的「這是我的姑娘」。好的愛情能留存於記憶,刻骨的愛情能灌注於建築,時間越久,越值得回味。有了情感的襯託,建築便不再是一般的建築,它已經是人們思古懷舊的歷史載體,閱讀這些「凝固的歷史」,可以喚起人們的很多思考,張學良和趙四百年之後的力量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