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
【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分成若干間隔。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和植樹之間的關係就不同。本節課主要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比較的方法,找「植樹問題」的規律。
【學期與教材分析】: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等,其目的在於通過解決問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不同的教師在處理植樹問題的教學上各有差別,而俞正強老師,一個衣著樸素、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腦門、憨厚的笑容,對「植樹問題」有自己獨特的教學和見解,他拋開課本給出解決植樹這類型問題的方法,從練習題的引入出發,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
2、學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經歷和體驗「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方法和策略。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及概括能力,從而初步認識植樹問題,會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為完成上述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 俞老師從簡單的習題著手,進一步聯繫到生活中的植樹等實際問題,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練習引入,構建新知。
課前創設簡單易懂的題目「20米,平均每5段一份,可以分幾份?」學生很快列出算式20÷5=4(段),緊接著引出例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樹,可以栽幾棵?」學生列出算式20÷5=4。
俞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詢問,為什麼用除法?問題(1)中兩道題有什麼共同點?目的在於,讓學生在練習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平均分。而不同點又是什麼?一是求點數,一個求線段。那麼一共可以栽幾棵樹呢?學生通過觀察知道了一共可以栽4+1=5(棵)樹,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展開教學。
二、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俞老師多次引導學生觀察、假設、思考,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端點,也就是要在5棵樹。使學生發現和理解,植樹問題並非簡單的除法就可以解決,植樹問題種在的地方就是點,而非線段上,接著俞老師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和觀察,生活中哪些人把什麼做在點子上?學生通過思考後紛紛答道:電線桿、垃圾桶、栽花、紐扣、排隊等,從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時候,俞老師提出問題「段數和點數有什麼樣的關係?」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樹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聯繫生活,拓展思維。
體驗是構建的基礎,俞老師通過有趣的遊戲激發學生理解植樹在實際生活中的利用。讓一排學生當「點」每2米栽一棵樹,可以栽幾棵樹?轉變為如果路盡頭有了一座房子,我們該怎麼植樹?如果路的頭尾各有一個房子,又怎麼植樹?栽幾棵?簡單實在的實際問題,把本節課的知識點良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使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了,本節課也因此達到了升華。
總之,本節課,以學生的設計為出發點,通過線段這一簡潔、直觀的方法的觀察、分析,引導學生積極認真的思考,進而透過現象發現不同情況下的棵樹與段數之間的關係。本節課,俞老師沒有課件,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真正是一節難得的常態課,值得我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