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大年初一,地壇廟會正式開門迎客。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農曆大年初一,北京地壇廟會舊貌換新顏。過往常見的遊藝項目和燒烤炸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洋溢著濃濃文化和時尚氣息的文創產品。既有老字號的新銳文創,也有後海兔二爺、敬人紙語、京華印象、金丁美奇、大氣團文化-漢字藝術、哈木的房間等知名文創品牌,故宮的「宮廷娃娃」系列、「千裡江山」系列和「紙膠帶」系列更是贏得滿堂彩。從這些文創產品裡,遊客能夠歡歡喜喜地接觸、體會和理解民族的文化、信仰和夢想,今年地壇廟會的最大亮點,不外於此。
廟會熱捧文創產品不僅僅發生在地壇,琺瑯廠第六屆皇家藝術廟會、故宮等廟會都力圖將自己的深厚文化和文創產品結合起來。
在這些廟會上,傳統文化與時代同步,與遊客的所求所想合拍。無論是「新春禮盒」、「年味家居裝飾」,還是「創意飾品」和「精美生活物件」,都兼具文化、創新和時尚,見人見物見生活。沒有了煙燻火燎的口腹滿足,卻有了酣暢淋漓的文化狂歡體驗。廟會看文創,成了京城百姓的現象級新民俗。
其實這種現象早有端倪。當前,全國每年有近10億人次走進博物館,以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為代表的新銳文創群體正在以全新的面目走進公眾視野,成為認識、體驗中華文化與傳播中華文化的新熱點。
《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走紅刷屏,文博創意產品備受青睞,「國寶也能炫起來,文物也能火起來」。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國慶假期旅遊大數據報告》顯示,國慶期間,超過90%的遊客參加了文化活動,前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科技館的遊客高達40%以上。
今年的春節數據,我們也應該有更為樂觀的預期。因為,推動這種現象級新民俗的,正是人們對高質量文化產品的渴求。即便是傳統味十足的廟會,人們也希望有更多的精品站臺,有更多能夠親近的理由。即便是再深厚的文化積澱,也需要適當的形式展現。
這意味著,廟會需要掙脫簡單表層、粗暴機械的文化符號利用,集中資源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將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同時用人們喜歡的語言、方式互動、展示和呈現。
文創取代烤串,讓廟會有了全新氣象。概括之,就是在廟會層面上,積極探索我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模式。而如此一來,遊客也欣然買單。故宮等博物院館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這一點,今春的地壇廟會也證明了這一點。
考慮到中國的地方性節慶眾多,既有傳統的,又有現代的。地壇的實踐也為這些地方節慶打開了思路。我們的節慶,不僅僅是烤串和臭豆腐的煙燻火燎,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感官刺激,還應該有更深沉、更有吸引力的文化體驗。
「千節一面」正在成為過去式。將傳統活化,讓文創可親應該是未來努力的方向,這裡不僅有可持續的文化價值,也有可持續的經濟價值。我們對此滿懷期待。
□社論
編輯 陳靜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