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祁夢竹
過春節,廟會是很多市民年年必去的地方,琳琅滿目的小吃、花樣繁多的節目,為節日增添了特別的樂趣。然而,一些到廟會遊玩的市民卻發現,龍潭、地壇、廠甸等傳統廟會中,老北京小吃—冰糖葫蘆不見了。為此,記者到各個廟會一探究竟。
傳統廟會不見冰糖葫蘆
「都說冰糖葫蘆兒酸,酸裡面它裹著甜;都說冰糖葫蘆兒甜,可甜裡面它裹著酸。糖葫蘆好看它竹籤兒穿,象徵幸福和團圓;把幸福和團圓連成串,沒有愁來沒有煩。」歌謠裡唱的冰糖葫蘆,是許多北京人的念想,也曾是廟會上主打小吃。
在龍潭廟會,記者找了一大圈,賣肉串的不少,就是沒有看見一處販賣冰糖葫蘆的攤位。市民趙先生對記者說,冰糖葫蘆是孩子、甚至成年人很喜歡的小吃,尤其過年期間,冰糖葫蘆不僅好吃,而且好看,紅紅的一大串拿在手裡特別喜慶,「酸甜的冰糖葫蘆有年味兒,而且也是老北京的標誌之一,但是找了很久,就是沒看見廟會裡有賣冰糖葫蘆的。」
真的冰糖葫蘆不見了,但是「假冰糖葫蘆」銷量卻不錯,這些木製、塑料制的「冰糖葫蘆模型」,很多遊客都會買來舉在手中,「拿一串逛廟會,特有感覺,回家還能擺在屋裡當個裝飾。」一位年輕遊客說。
禁入廟會不是拼不過烤串
冰糖葫蘆為什麼不見了?是不是利潤薄,拼不過20元一串的羊肉串而被商家拋棄了呢?為此,記者採訪了地壇、龍潭廟會組委會的相關負責人。
原來,這兩大傳統廟會不賣冰糖葫蘆,已經有五六年時間了,原因也並不是很多遊客猜測的冰糖葫蘆競爭不過烤串,而是因為食品衛生問題。
記者了解到,東城區食藥監局曾提出,因冰糖葫蘆在現場蘸糖、露天放涼等製作過程中,會長時間地裸露在空氣中,很容易被灰塵等汙染物吸附,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不利,也就不能讓露天製作、售賣冰糖葫蘆的經營者參與地壇、龍潭廟會攤位的投標。
「冰糖葫蘆在製作中的炒糖、製作後的成型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正在冷卻的糖漿在廟會中就會比室內製作時沾到更多的汙染物。」相關負責人說,「而烤肉串等小吃,製作後無須等待時間就能食用,縮短了裸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更符合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
糖葫蘆、大風車、大風箏曾是廠甸廟會的三大「法寶」。西城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三年廠甸廟會也不售賣冰糖葫蘆了,「按照食藥監局要求,冰糖葫蘆屬於散裝食品,不得在廟會出售。」
冰糖葫蘆並沒被全禁
不過,在今年的圓明園廟會中,冰糖葫蘆並沒有被拒之門外,而且很受遊客的歡迎。
海澱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區食藥監局的檢測車自大年初一起就已進駐了圓明園廟會,每天對70個食品攤位進行抽檢,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有疑問也可以到檢測車進行現場檢測,「到初七上午都沒有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同時,為了讓遊客更能體會到老北京風俗,遊客在圓明園廟會買小吃時,還需先兌換仿製的銅錢,再使用銅錢交易。
在採訪中,一名遊客告訴記者:「比起烤羊肉串、烤魷魚這些天天見的小吃,冰糖葫蘆更有年味。辦廟會的人應該多想點辦法,讓更多的傳統小吃進入廟會,那樣廟會才有年味有文化味,而不像一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