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大雄寶殿前香客雲集。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2018年2月11日,臘月廿六,是泉州大開元寺今年春節前的最後一個勤佛日,被稱為「尾敬」。「尾敬」是泉州人十分重視的日子,這一天,傳統泉州人借花敬佛,手提貢果、貢品赴開元寺朝拜。隨著開元寺勤佛日盛名遠播,新泉州人、觀光客也參與其中,成為這盛會中的一員。
禮數與儀式
「來哦!買花敬佛咯!保庇(閩南語意為保佑)Flower。」2月10日深夜,開元寺尾敬朝拜的大門還沒有打開,西街商販已經開始了他們的買賣。農曆臘月廿五晚11時,寺廟山門開啟,為了敬頭香,不少香客早等在開元寺山門外。
深夜擺攤的商販
曾銘穎是其中一員。她從小生活在泉州,現在在省外讀書。而陪著奶奶到開元寺勤佛,已經成為她的日常。「我陪著奶奶過來,希望她老人家開心。」
作為香客,她們遵循著繁雜的禮儀。進寺時先將貢品放在公共案上,隨後點燈燒香,再在殿堂中跪拜許下心願,之後圍繞著大雄寶殿的五方佛繞三圈。
「我也不太懂這些儀式,只是跟著奶奶一起做,後面的幾個殿也都是這樣拜拜。」 曾銘穎說,「深夜來主要希望『禮數』都能到,早點來比較虔誠。」
每月廿六是勤佛日,一年12場,屬頭敬和尾敬最為熱鬧:正月頭敬許願,臘月尾敬時親自還願。從臘月廿五晚11時到臘月廿六中午12時,持續13個小時的臘月廟會吸引近4萬香客。
香客深夜禮拜
香客深夜禮拜
「每月廿六有不少是工作日,許多人選擇在上班前完成朝拜,天亮時,人已經不算多了,」開元寺當家師德升法師介紹,臘月廟會的人流量,在廿五晚11時至次日1時最大,1萬多名香客赴寺朝拜;持續到廿六早課(4時)時,第二高峰的人流保持在1萬左右;廿六7時人流開始下降;8-12時幾千人開始慢慢疏散。
白天禮拜場景
白天禮拜的點燈場景
開元寺的廿六廟會主要包括以勤佛為主的寺廟宗教活動和西街廟會為主的商業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繞佛」,泉州話「繞(圈)佛」音似「勤佛」,「勤佛日」的叫法因此而來。
2月11日上午11時,「繞佛」正式開始。首先,法師帶領諸香客在大雄寶殿內禮佛誦經;隨後維那法師敲木魚邊誦經,引領諸香客順時針而行;從大雄寶殿出,繞行到東西雙塔,行至拜庭,沿拜庭石條繞行數圈,眾人齊誦《阿彌陀經》;最後,回大殿內再次誦經行禮。
念佛現場
繞佛現場
義工與慈善
「我是去年開始做義工的,還沒有滿一年。」義工施雙婷是一名教師,在此次廟會中負責在拜亭疏導人群。
「勤佛的時候,山門會關閉,把拜亭留給法師、居士和信徒,還有一些遊客也會參與進來。」 施雙婷介紹,「我在『開元公益』中參與了一些孤寡老人的慰問活動,很受感觸,就帶女兒一起參加義工團隊的活動。」她們希望把開元寺的義工傳統延續下去。
義工維持秩序並幫助香客插香
泉州開元寺,是1982年設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它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它是「泉南佛國」的一個縮影,其廟會從抗戰時期開始延續至今,在泉州地區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西街廟會場景
據德升法師回憶,如今的廟會始於抗戰時期,初衷在於慈善。開元寺將重修寺廟的一部分用於施粥。「當時開元寺受到日本飛機轟炸,一些建築損毀。而泉州也處於饑寒交迫的時期,有許多難民湧來。開元寺高僧大德下南洋募資,得到了愛國人士的支持。」
「後來,圓瑛老和尚在重修開元寺之餘,不是按固定日子,而是按需求賑災,開放寺廟給所有人,開倉救濟災民,這樣的傳統就一直延續下來。」德升法師說。後來,開元寺開始設定固定的「聚集」時間,將泉州民眾聚集於開元寺「吃粥」。1949年後,單純的「聚集」逐漸發展成有規模的廟會。
上世紀80年代,開元寺將勤佛日發放的「粥」改為「齋面」。德升法師說:「舊時,南方人吃『面』是比較稀有的,粥是日常,面算是加料的。」泉州話「打齋面」,說起來很像「打災面」,便是消災解難的意思。「所以吃麵的人越來越多,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
義工夜晚準備齋面
義工現場發放齋面
自開元寺賑災以來,廟會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西街,輻射泉州。近年來,更是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
攤販、新泉州人與遊客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發展,廟會上開始出現攤販。現在,開元寺廟會是慈善傳統的延續,也是商販賺錢的「好時機」;是遊客了解泉州生活氣息的窗口,也是新泉州人融入在地生活的「大門」。
臘月廿六凌晨開始,街上的商販便開始擺攤。「西街廟會人特別多,是做生意的好時機,」一直在西街賣潤餅菜的傅亞佛這樣認為。
開元寺山門對面「翠媽古早味」的老闆翠啊說:「每月廿六,我們會在西街上擺攤,賣泉州的小吃,以前是賣一些傳統糕點。現在遊客多了,就賣一些金包銀啊,炸粿啊,醋肉什麼的,賺得也比以前多。」
翠媽古早味小吃店
「以前不好管理,尤其是在外面的攤販。現在依靠市/區公安局、消防部門和街道社區多方協助,比以前更有秩序了。我們不幹涉攤販的活動,他們藉助開元寺廟的平臺,也可以謀生賺錢,這也是我們願意提供的。」德升法師認為,開元寺廟會為商販提供了謀生的平臺,對寺廟來說,也是有益的「緣分」。
這樣的「緣分」延續到新泉州人身上。來自內蒙古包頭的梁源已在泉州定居15年,她認為泉州的宗教文化十分有吸引力,「這麼多年第一次參加勤佛,感覺很震撼,讓我更了解這座城市。」
赴泉工作半年多的鐘先生剛剛融入泉州,開元寺廟會增強了他對泉州的認同感:「泉州人喜歡拜拜,剛開始我不懂為什麼。我參加了勤佛日,吃了齋面,看到這裡的人熱愛他們的家鄉,這些宗教活動植根於生活。參加勤佛讓我更融入泉州的生活。」
曾先生是西街肅清門青年旅舍的義工,這個青年旅舍舉行了有關廟會的旅遊活動,介紹泉州的傳統文化,並為遊客作廟會導遊。曾先生說:「我們希望更多人去感受泉州的傳統習俗。泉州是多元文化的展示中心。讓外地遊客去體驗,也能讓我們這個街區活起來。」
德升法師說:「從前開元寺賑災,現在廟會中信徒們的功德也很高,香火錢大部分用作寺內活動、生活開支。齋面也由原來的幾百斤到現在發放幾千斤。」
據了解,2015年至2017年,開元寺共支出4300萬元用於公益慈善,其中包括養老、助學、扶貧、救災等。在每月勤佛日時,還在寺內開設義診處進行義診。
義工義診
義工幫忙遞金紙進金爐
開元寺、香客、攤販、遊客,連接泉州現世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大概就是這種具備並促成各種奇妙緣分的廟會了。
(作者系華僑大學宗教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