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

2020-12-11 網易新聞

《歷代詩餘引吹劍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蘇東坡。傳聞有一次在玉堂日,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七?」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令人絕倒的,不唯幕士之言。無論妙齡女郎執板而歌,或是關西大漢抱銅琵琶高歌,都須得一首妙詞為載體。而這首妙詞,之所以能琅琅上口而「歌」,則體現了漢語口中所出、耳之所聞的美感,即音韻之美。「不拘一格」單音節

從《詩經》裡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離騷》裡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至《古詩十九首》裡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再至《哀江南賦序》裡的「終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到《錢塘湖春行》裡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這些或吟誦、或歌唱的詩詞歌賦,雖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不等,讀起來均音律婉轉、琅琅上口,其間藏著什麼樣的秘訣?

「答案是單音節語素。」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顧滿林副教授介紹。顧滿林說,人類語言的語音以音節為基本單位,從漢語而言,多為一個語素一個音節,而一個語素寫下來正好是一個漢字,字與字之間、音節與音節之間界限十分明顯,有利於表現節奏與旋律。「漢語中多單音節語素的特色,從音律上來講,能讓創作更自由」。

他一一舉出例子,單一個字即可成節奏單位的,比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除去「單」字,在數目搭配上,漢語字數似乎「不拘一格」均能成韻。從《詩經》說起,以四字為多,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有美一人,清揚婉兮」,讀來也是韻律悠揚。往後六言的《楚辭》、五言的《古詩十九首》、四六句的駢體文、五言或七言的唐詩,再到字數不等的宋詞、元曲……

「音節數相同,字句工整,看起來很簡單,卻不是每一種語言都可輕易做到。」顧滿林說,「拿英文相比,英文單詞長短不一,單音節、雙音節、三音節,四音節,甚至是更多音節,調配自由度想來不如單音節語素為主的漢語,就難以產生自成一體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如何實現同樣的音律協調、產生韻味?如此看來,漢語特有的單音節語素,在實現韻律美上功不可沒。」「同聲共氣」同韻匣

《紅樓夢》裡有一節故事極為動人,說的是香菱學詩。慕雅女香菱學作詩,林妹妹是她拜的師傅,香菱看了幾百首老杜、李青蓮、王摩詰後,林妹妹以月為題,十四寒的韻,讓她謅一首詩。初作詩而不得的「呆」香菱,連作幾首吟月詩都不好,有些魔怔,整日裡耳不旁聽、目不別視,只顧遣詞造句,一時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閒閒罷。」香菱怔怔答道:「閒字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

這十四寒、十五刪就是韻。「拆字來說,今天的「韻」就是一個音字加上一個勻字(古代曾寫作『均』,也可用來指校準樂音的器具),意即和諧、協調的音律。」顧滿林說道。

韻的好處,在於利用聲音本身的特點,強化表達效果。「吟詩作賦,初衷何在?要麼傳遞信息,要麼表達情感,如何才能引發共鳴?韻不可或缺,比如唐人寫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利用尾音的重複,就能傳達韻律感。詩經、樂府詩等更是如此,本來就是拿來唱,需要琅琅上口,更著重其韻。」

古人作詩,有嚴格的押韻要求。大觀園裡作詩,要先限韻。寶哥哥、林妹妹們,常著小丫頭拉出韻匣子,分「一先、二蕭、十三元」等韻牌,讓姐妹們按韻牌作詩。

「一、二、三表示韻目順序,每個韻目代表一組同韻的字,一張韻牌上寫一個韻目,各韻所包含的同韻的漢字多少不定。」顧滿林介紹,「《廣韻》是宋朝編纂的一部韻書,在隋代《切韻》和唐代《唐韻》等韻書基礎上增廣而成,共有206韻,如果照此押韻,有的韻窄字少,作詩就不好作,後來宋金時期確立的《平水韻》做了合併調整,206韻合併為了106韻,宋元明清以來一直沿用,《紅樓夢》諸人作詩就是按『平水韻』來押韻。」「平上去入」音抑揚

再舉個香菱的例子。按照林妹妹的說法,學詩有什麼難,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而念幾句七言格律詩,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亦並不陌生。

平仄究竟是什麼?「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顧滿林說,「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現在漢語普通話和很多方言裡沒有入聲了。」

古代的平仄聲和現代的也有所出入。古人以平、上、去、入來命名四聲是有講究的,用淺顯的話來說,大體上「平」是字音的音高平穩、無高低曲折的變化,「上」是字音高昂或者上揚,「去」是字音有減弱或降低趨勢,「入」是字音短促好像還沒完全發出就收回了;可見,平聲與其他三個聲調在音高上面確實有明顯區別,加之平聲字比較多,所以能以一敵三,平仄相對。

對音韻而言,平仄聲的規律變化,能讓音律和諧,產生抑揚頓挫的誦讀功效。「不光是格律詩講求平仄,更早的駢體文和後來的宋詞也同樣如此,以宋詞來說,不同的詞牌,比如《西江月》《浣溪沙》《清平樂》等等,各有固定的平仄需求,比如哪些節奏點一定要遵守平仄,哪些不在節奏點的,可平可仄,這和詩裡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有相似之處。」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路延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 不拘一格單音節
    原標題: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導讀:令人絕倒的,不唯幕士之言。無論妙齡女郎執板而歌,或是關西大漢抱銅琵琶高歌,都須得一首妙詞為載體。而這首妙詞,之所以能琅琅上口而「歌」,則體現了漢語口中所出、耳之所聞的美感,即音韻之美。
  • 中國傳統詩詞:原讀音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而那些處於詩句關鍵位置的「詩眼」,更保留下日常語言中已經不常見的讀音,讓人從中感悟音韻之美、語言之美,於反覆誦讀中感受歷史的厚重,找到一脈相承的源頭。從這個角度看,人們關注字詞讀音的修改,正是因為存有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呵護之心。 進而言之,人們希望留存這些「詩眼」,其實也是想為傳統文化在漢語發音中留存一些「氣眼」,讓日常交流的語言,至少在詩歌中能夠多一份詩情。
  •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而那些處於詩句關鍵位置的「詩眼」,更保留下日常語言中已經不常見的讀音,讓人從中感悟音韻之美、語言之美,於反覆誦讀中感受歷史的厚重,找到一脈相承的源頭。從這個角度看,人們關注字詞讀音的修改,正是因為存有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呵護之心。進而言之,人們希望留存這些「詩眼」,其實也是想為傳統文化在漢語發音中留存一些「氣眼」,讓日常交流的語言,至少在詩歌中能夠多一份詩情。
  • 小學漢字教學的重要使命
    主要包括語音、漢字、語彙、語法、修辭等。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不說漢語的語音四聲(包括輕聲是五聲)的陰陽頓挫傳遞出漢語的音律美,漢字的四種造字法就足夠體現了祖先們的靈性和智慧,揭示漢民族傳統的生活美及其傳統習俗、人文觀、價值觀。可以說,漢語是中華民族融合的結合體,也是我們民族的自豪所在。
  • 漢字有何美感?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
    一、漢字之美美,是一種讓人享受並且陶醉的感覺、幻覺。你很難說它真實存在,但是它確實是可以被人們覺察到。而漢字的美感尤其如此。中國古代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種藝術同化的文化。我們中國的老祖先最擅長的不是每天沉浸在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之中,而是過著一種詩意棲居的生活。
  • 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儘管相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要冷門很多,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即語言的音韻美。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良傳統。一般來說,極具音韻美的詩詞作品,讀起來會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而構成音韻美的方法就多種多樣了。包括押韻、平仄、句式、對偶、語調、迴旋、重疊等,都可以增強語言的音韻美。
  • 人民日報: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而那些處於詩句關鍵位置的「詩眼」,更保留下日常語言中已經不常見的讀音,讓人從中感悟音韻之美、語言之美,於反覆誦讀中感受歷史的厚重,找到一脈相承的源頭。從這個角度看,人們關注字詞讀音的修改,正是因為存有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呵護之心。   進而言之,人們希望留存這些「詩眼」,其實也是想為傳統文化在漢語發音中留存一些「氣眼」,讓日常交流的語言,至少在詩歌中能夠多一份詩情。
  • 抑揚頓挫:詩歌押韻的規則是什麼?
    押韻就是為了讓句子念起來「順」,在每個句子最後用相同的韻母來表示句子完結,給說話的人找準節奏,增強句子的韻律性,讓人讀起來能卡在點上,抑揚頓挫,可誦可唱。 如果連順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說寫詩了。因為詩詞的韻腳不單用來斷句,找節奏,還可以通過韻腳的多種變化來反應情感,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 展現漢字音韻之美,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落幕
    無論是小學組、中學組,還是教師組,舞臺上,選手們的誦讀從容自信,聲情並茂,時而激越豪邁,時而如泣如訴,展現了極高的誦讀水準和紮實的文化修養,讓現場觀眾沉醉於漢字音韻之美好與經典詩文之深邃中。經過近2個小時的精彩競演,最終,大眾傳媒技術學院教師組代表隊誦讀的《將進酒》,憑藉其真摯動人,成熟完美的表現打動了評委和現場觀眾,一舉奪得總決賽的冠軍。
  • 文春:我被漢字之美震撼了,漢字頌一氣呵成
    對漢字之美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國的書法魏晉、唐、宋在書法的尚韻、尚法和尚意方面達到了歷史的頂點。繪畫我國的高峰宋代比西方文藝復興早了幾百年,元曲更是空前絕後。但作為中國文脈來說,漢字是基礎和載體,書法是藝術。著名書法理論家熊秉明先生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我雖然不贊同他的書法是文化核心的說法,(我個人認為哲學是文化的核心)但我認為漢字和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則是恰當的。
  • 簡單音韻美的女孩名字大全,是給如花似玉的女寶寶起名字
    一般給女孩起名,家長們都會比較講究簡單唯美,讀音悅耳的字眼,同時也希望彰顯出她們的氣質,得到身邊人的讚美,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簡單音韻美的女孩名字大全。以下女寶寶名字大全來自美名寶取名簡單的女孩名字起名小技巧:1、選取意境優美的字:在起名字時,為了讓名字更加美好可選取那些寓意豐富,意境優美的字來取名,這樣的起名方式能彰顯出女生文雅大方的性格,別有一番韻味。
  • 初學音韻學有感
    若用北音來讀,通詩並非完全押韻,「黑」字明顯排除在外,查閱《漢字古音手冊》,才明白「惻」「息」「憶」「翼」「測」「黑」「色」「得」在上古音同屬「職」部,屬同一韻部,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語音的改變發生了變化。許多字音用今天的普通話已經不能欣賞古代詩歌的格律韻味了,而了解音韻學的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領略、體會詩歌的格律美。
  • 簡明音韻學(一)
    現在,我在公眾平臺上重開此課,從聽眾實際出發,再作刪削修訂,略去煩難,易名為《簡明音韻學》。    簡明音韻學(一)         費秉勳     第一講   緒言現在到處喊「國學」,就跟前多年喊「文化」一樣。前幾年喊文化,拉屎溺尿都成了文化。
  • 《音韻學要略》緒論
    漢語音韻學,又稱聲韻學,是研究漢字的歷史讀音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或者說是研究古代漢語的音節結構、語音系統及其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音韻學通過分析漢字的讀音,歸納出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系統,包括聲母系統、韻母系統和聲調系統,然後對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系統進行比較,從而探究漢語語音的演變過程及其發展規律。
  • 作文解析:品漢字之美,強文化自信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和智慧結晶,是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是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支柱,同時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魯迅先生說,漢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有人說,漢字如詩,方塊中寓無限真情,橫豎間奏美妙華章,漢字如圖,間架裡繪斑斕畫卷。
  • 「漢字聽寫大會」觸動中國人神經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於今年暑期周末黃金時間推出,自8月2日開賽以來,就引起社會關注,掀起一股「漢字熱」,比賽考題頻頻受熱議。
  • 音韻起名法
    >音韻起名法2008-01-21 09:24:1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除了這個基本要求之外,名字的聲韻還應該富有音樂美,叫起來悅耳動聽。    名字的聲韻首先要響亮、清晰。清晰是指要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是名字聲韻的最起碼的要求。否則,名字的交往功能就不能實現或不能很好地實現。因此,取名的時候,就應該儘量避免使用聲韻啞仄的字眼,搭配地要避免造成這種效果。
  • 感受漢語音韻之美,從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開始
    漢字,因為其方塊字的特性,可以把這種對仗做到極美。也因此可以把這些原本需要通過時間感受到的生命體會,用文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小小孩童,懵懂不知。在奔波於英語、數學等培優班和各種拔苗助長的早教中,抽點時間讓這些美妙的文字,帶他(或她)認知世界的神奇,感受生命的美好吧。
  • 何鳳山:現代詩的音韻之美——一個七旬詩人的學詩札記
    現代詩的語言節奏之美,音韻之美,自有其與古典詩詞不同的氣象。其實,一首好的現代詩,不僅有意象之美,形式之美,而且有音韻之美。"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再別康橋》徐志摩)優美的語言節奏如舒緩的音樂旋律,踏歌而來,沁人心脾,繞梁而飛,讀之如飲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