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範仲淹《江上漁者》
(乙)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記諷齊王納諫》
(丙)
景公①之時,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陛②。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之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者。令所睹於途者,無問其鄉;所睹於裡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釋】①景公: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 ②陛:殿堂的臺階。 ③塗:通「途」,路上。④裡:小於鄉的行政單位,周代以二十五家為裡。 ⑤兼月:兩個月。兼,兩倍的。
6.選文(乙)出自西漢 編訂的史書《 》。
7.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聞寡人之耳者 孔子聞之曰
B.時時而間進 立有間
C.王之蔽甚矣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D.但愛鱸魚美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8.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窺鏡而自視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於我也 令所睹於塗者
C.上書諫寡人者 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嬰聞古之賢君
9.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②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10.從(甲)詩中可以看出作者表達的情感是: 。(乙)(丙)兩選文中鄒忌和晏子勸諫的目的分別是:(乙) ;(丙)
11.簡要比較鄒忌和晏子兩人的談話技巧有什麼不同。
【答案】
6.劉向,戰國策。
7.D
8.C
9.①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
②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
10.對漁民疾苦的同情與關心,也含有對江上人的規勸之意;勸諫齊王廣開言路,虛心聽取建議,去除蒙蔽;希望景公關係天下百姓疾苦。
11.鄒忌採取「迂迴戰術」,先從小事切入,取得對方認同,然後從家庭小事推入國家大事,讓對方自然接受。晏子則從大處入手,巧妙運用古代賢君的做法進行側面暗示,使景公頓悟。
【解析】
6.試題分析: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要多識記和積累文學常識;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可知,乙文選擇劉向的《戰國策》。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7.試題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為:傳到我的耳朵裡的人;「聞」,使…聽到。後句句意為:孔子聽到後說;「聞」,聽說。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B.前句句意為:有時偶爾還有人來進諫;「間」,偶爾。後句句意為:站了一會;「間」,一會兒。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C.前句句意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受蒙蔽。後句句意為: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蔽」,遮蔽。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D.前句句意為:只知道喜歡吃味美的鱸魚;「但」,只是。後句句意為:只是少有我們兩個這樣的人罷了;「但」,只是。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8.試題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掌握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為:拿起鏡子來仔細端詳;「而」,連詞,表示順接。後句句意為:雪下了好幾天卻不轉晴;「而」,連詞,表示轉折。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B.前句句意為:是因為有求於我啊;「於」,對於,向。後句句意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於」,在。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C.前句句意為: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者」,…的人。後句句意為:於是發令拿出大衣和糧食給饑寒交加的人;「者」,…的人。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D.前句句意為:我的妻子說我俊美;「之」,主謂之間,用於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翻譯。後句句意為: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之」,的。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9.試題分析: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第一句話,注意這是疑問語氣,;「孰」,疑問代詞,誰,哪個。句意為: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
第二句話,注意「知」,知道;「勞」,勞苦。句意為: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
【考點定位】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1.試題分析:結合兩文的內容,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即可。從「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等語句中可知鄒忌採取「迂迴戰術」,先從小事切入,取得對方認同,然後從家庭小事推入國家大事,讓對方自然接受;從「嬰聞之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寡人聞命矣」等語句中可知,晏子則從大處入手,巧妙運用古代賢君的做法進行側面暗示,使景公頓悟。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譯文:
(甲)江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歡吃味美的鱸魚,不知道漁民是冒著風流去捕撈的,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
(乙)鄒忌身高八尺多,神採煥發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著鏡子,問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他妻子說:「您俊美得很,徐公怎麼能趕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不大自信,又去問他的妾:「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來家中拜訪,鄒忌跟他坐著閒談,他又問:「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第二天,徐公來到鄒忌家,鄒忌細細打量他,自以為不及徐公美,拿起鏡子來仔細端詳,更覺得遠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細細思量,領悟到:「我的妻子說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侍妾說我俊美,是因為畏懼我;客人說我俊美,是因為有求於我啊!」
因此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裡,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及身邊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人不懼怕您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齊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裡的人,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官員都來進言規勸,宮庭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還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想說,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
(丙)景公在位時,雪下了好幾天卻不轉晴。景公穿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臺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幾天,可天氣卻不寒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現在你不知道。」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他)於是發令拿出大衣和糧食給饑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裡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已有職業的人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