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晏子春秋》節選 佳文日讀 815(文言中考真題2017,含練習、解析)

2021-03-01 華清EDU

(甲)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範仲淹《江上漁者》

(乙)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記諷齊王納諫》

(丙)

    景公①之時,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陛②。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之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者。令所睹於途者,無問其鄉;所睹於裡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釋】①景公: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  ②陛:殿堂的臺階。 ③塗:通「途」,路上。④裡:小於鄉的行政單位,周代以二十五家為裡。  ⑤兼月:兩個月。兼,兩倍的。

6.選文(乙)出自西漢   編訂的史書《   》。

7.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聞寡人之耳者     孔子聞之曰

B.時時而間進       立有間

C.王之蔽甚矣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D.但愛鱸魚美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8.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窺鏡而自視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於我也     令所睹於塗者

C.上書諫寡人者     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嬰聞古之賢君

9.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②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10.從(甲)詩中可以看出作者表達的情感是:   。(乙)(丙)兩選文中鄒忌和晏子勸諫的目的分別是:(乙)   ;(丙)   

11.簡要比較鄒忌和晏子兩人的談話技巧有什麼不同。

【答案】

6.劉向,戰國策。

7.D

8.C

9.①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

②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

10.對漁民疾苦的同情與關心,也含有對江上人的規勸之意;勸諫齊王廣開言路,虛心聽取建議,去除蒙蔽;希望景公關係天下百姓疾苦。

11.鄒忌採取「迂迴戰術」,先從小事切入,取得對方認同,然後從家庭小事推入國家大事,讓對方自然接受。晏子則從大處入手,巧妙運用古代賢君的做法進行側面暗示,使景公頓悟。

【解析】

6.試題分析: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要多識記和積累文學常識;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可知,乙文選擇劉向的《戰國策》。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7.試題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為:傳到我的耳朵裡的人;「聞」,使…聽到。後句句意為:孔子聽到後說;「聞」,聽說。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B.前句句意為:有時偶爾還有人來進諫;「間」,偶爾。後句句意為:站了一會;「間」,一會兒。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C.前句句意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受蒙蔽。後句句意為: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蔽」,遮蔽。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D.前句句意為:只知道喜歡吃味美的鱸魚;「但」,只是。後句句意為:只是少有我們兩個這樣的人罷了;「但」,只是。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8.試題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掌握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為:拿起鏡子來仔細端詳;「而」,連詞,表示順接。後句句意為:雪下了好幾天卻不轉晴;「而」,連詞,表示轉折。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B.前句句意為:是因為有求於我啊;「於」,對於,向。後句句意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於」,在。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C.前句句意為: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者」,…的人。後句句意為:於是發令拿出大衣和糧食給饑寒交加的人;「者」,…的人。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D.前句句意為:我的妻子說我俊美;「之」,主謂之間,用於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翻譯。後句句意為: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之」,的。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9.試題分析: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第一句話,注意這是疑問語氣,;「孰」,疑問代詞,誰,哪個。句意為: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

第二句話,注意「知」,知道;「勞」,勞苦。句意為: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

【考點定位】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1.試題分析:結合兩文的內容,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即可。從「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等語句中可知鄒忌採取「迂迴戰術」,先從小事切入,取得對方認同,然後從家庭小事推入國家大事,讓對方自然接受;從「嬰聞之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寡人聞命矣」等語句中可知,晏子則從大處入手,巧妙運用古代賢君的做法進行側面暗示,使景公頓悟。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譯文:

(甲)江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歡吃味美的鱸魚,不知道漁民是冒著風流去捕撈的,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

(乙)鄒忌身高八尺多,神採煥發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著鏡子,問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個更俊美?」他妻子說:「您俊美得很,徐公怎麼能趕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不大自信,又去問他的妾:「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來家中拜訪,鄒忌跟他坐著閒談,他又問:「我和徐公哪個更俊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第二天,徐公來到鄒忌家,鄒忌細細打量他,自以為不及徐公美,拿起鏡子來仔細端詳,更覺得遠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細細思量,領悟到:「我的妻子說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侍妾說我俊美,是因為畏懼我;客人說我俊美,是因為有求於我啊!」

因此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裡,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及身邊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人不懼怕您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齊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裡的人,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官員都來進言規勸,宮庭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還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想說,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

(丙)景公在位時,雪下了好幾天卻不轉晴。景公穿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臺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幾天,可天氣卻不寒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現在你不知道。」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他)於是發令拿出大衣和糧食給饑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裡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已有職業的人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相關焦點

  • 怎樣讀經典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共八卷,分為內篇和外篇兩個部分,內篇六卷即劉向所謂的「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者,有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等;外篇二卷即劉向所謂的「復重,文辭頗異」及「頗不合經術,似非晏子言,疑後世辯士所為者」各一篇(《晏子敘錄》)。全書共二百一十五章,各章長者數百字,短者幾十字。
  • 晏子和《晏子春秋》
    昨天咱們說「行者常至,為者常成」是《晏子春秋》中記載晏子的話,有朋友留言,要求介紹一下晏子。今天咱就試著說說。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嬰,字仲,諡平,夷維(今山東省濰坊高密)人,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 備戰2020中考語文專項——常見文言文實詞的含義
    2.從考查內容方面看,「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涉及五個考查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和偏義複詞等現象。其中,前三種是重中之重。3.從文言實詞的根本來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實詞基本上都在課本中出現過,重點考查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 《江上漁者》賞析
    竿頭釣絲長丈餘,鼓枻乘流無定居」的「扁舟滄浪叟」,是遠離官場、「取適非取魚」的悠閒恬淡的雅人;在柳宗元筆下的那個「獨釣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則是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後自我的寫照;張志和筆下的那個「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垂釣者,是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隱士,也即他自己。象範仲淹此詩這樣客觀地描繪出來的「江上漁者」的形象,是極其罕見的。
  • 五一勞動節詩歌:江上漁者
    《江上漁者》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江上漁者》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江上漁者》原文  江上往來人,  但②愛鱸魚③美。  君④看一葉舟⑤,  出沒⑥風波⑦裡。  《江上漁者》注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 【含文言文實詞彙總+課外文言文練習】
    世界上任何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只要你願意想,多想,善於想。 給大家分享一個訓練文言文閱讀的方法,供大家參考。照著這個方法,孩子會發現文言文之美,中考文言文部分會拿滿分,這是實踐過的!當然,作為語文老師,完全可以用此方法給孩子講文言文,孩子讀懂文義後,後面的題目不用講,自然能做對。
  • 江上漁者宋範仲淹
    一、原文 江上漁者 宋代 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 小學文言文: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一)晏子使【✦使:出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為:開】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延:邀請,請入。】。晏子出使到楚國。楚人因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
  • 《晏子春秋》六則名言警句,恍然大悟
    《晏子春秋》六則名言警句,恍然大悟《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書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敏,如「晏子使楚」 等就在民間廣泛流傳。而典籍《晏子春秋》裡面有哪些內容呢,我們來看看吧。一、藏大不誠於中者,必謹小誠於外,以成其大不誠。
  • 《晏子春秋》為齊人淳于髡編成考
    無論從思想史還是文學史的角度說,《晏子春秋》都是先秦時代一部重要著作,但舊題為晏嬰所著,卻絕不可信。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序》推斷為秦博士淳于越編寫,成書於「秦政統一六國後的一段時間內」。吳則虞先生的結論不能成立,但他對《晏子春秋》一書成書過程的看法則符合該書實際情況。
  • 搞定翻譯只需六招,教你推斷文言文實詞意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解析】「水」受助動詞「能」的修飾,並處在謂語的位置,便可推斷它是動詞「會水」即「遊泳」的意思。2、範增數目項王【解析】它前有狀語,後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3、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解析】《促織》 「高」字上帶賓語,用如動詞,聯繫原文,可推斷為「抬高」。
  • 第二篇:《嶽飛學射》(中考課外文言閱讀)
    為了讓大家更好複習備考,小編老師推出中考的課外文言閱讀系列,今天第二篇是《嶽飛學射》,文章選自《宋史·嶽飛傳》,題目參考2015山東聊城中考,部分題目有改編。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天資敏悟,強記書傳,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 《晏子春秋》十句經典名言,真正的處世大智慧!
    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勞;大事不得,小事不為者,必貧。出自先秦《晏子春秋·外篇七》微事,精細微小之事。粗事,大事。精細微小事不明白,大事又不能做,這樣的人必定操勞;大事做不得,小事不肯做,這樣的人一定貧困。2.上無驕行,下無諂德。
  • 《晏子春秋》十句經典名言,句句充滿了大智慧!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行:操守。升官的時候要保持廉潔,退位之後要能堅守節操。2.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區,就能夠結出橘子樹,生長在在淮河以北,就能長出枳。這句話說明了環境對改變一個人的品質是十分重要的。
  • 《晏子春秋》01卷 內篇諫(上)
    《晏子春秋》01卷 內篇諫(上)莊公矜勇力不顧行義晏子諫第一莊公奮乎勇力,不顧於行義。勇力之士,無忌於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公。
  • 《晏子春秋》中的8大智慧名句,教人讀懂人生!
    《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彙編而成。1.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選自《晏子春秋·內藏雜下》【譯文】堅持做事才能成功,不斷前進才能到達。2.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軒:這裡指高大的車子。【譯文】君子認為贈給別人高大漂亮的車子,不如給別人有教益的話。3.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
  • 《晏子春秋》十句經典名言,千年前的智慧,依然不朽
    晏嬰,字平仲,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萊夷維邑(今山東高密)人。公元前556年(齊靈公二十六年)任齊國國抑,歷事靈公、莊會、景公三世。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上無驕行,下無諂德。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在上的沒有驕傲自大的行為,在下的自然不會形成諂媚阿諛的作風。伐木不自其根,則櫱又生也。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 2018中考語文複習專題九:文言文閱讀命題趨勢解讀及真題示例解析
    文言文閱讀是中考必考題型,大多數學生在此題中失分比例較大,怎樣減少文言文閱讀失分,下面就從近幾年來中考命題方面分析,結合真題解析方便廣大師生掌握解答文言文閱讀技巧。命題解讀江西卷中考文言文閱讀從2002年以來,材料均來自課外,而且均為人物傳記的考查,所涉及人物很多與江西有所關聯。
  • 2010中考語文考點梳理二十:文言散文
    專家解讀考點  考點闡釋:文言散文是中考語文試題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佔整個試卷總分的10-15%左右。據對92份試卷的統計,最低的7分,最高的20分,平均分值為11.88分,7-10分以下的試卷佔27.2%,10-20......   (五)文言文比較閱讀,完成下面題目。
  • 【中考】字音字形題專項練習(含解析)
    題專項練習(含解析) 專題01:字音字形1.【2019年中考山東聊城卷】根據拼音寫漢字。【答案】xuè yīng【解析】考查對漢字字音的辨析與書寫。戲謔:用詼諧有趣的話開玩笑。「謔」不要讀成「虐」,榮膺:光榮的接受或承當。「膺」讀作「yīng」。5.【2019年中考湖北荊州卷】請在方框內填入恰當的漢字。這時候,雨已經化了妝,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lì(_____)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