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事業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結果來評定的。——喬萬尼奧裡(意)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875字,閱讀約2分鐘
1955年被授予將軍稱號的十位開國功臣的月薪是多少?你可能不相信我。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是沒有軍銜制的,關於領導的關係定位,主要是靠職務的大小,但韓戰後,中央參照蘇聯和朝鮮的管理模式,在軍隊實行軍銜制,同時,政府部門實行行政等級制,然而,實行軍銜制和行政等級制的消息一出,立即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畢竟每個人的工資都將與軍銜和行政等級掛鈎,這關係到每個幹部家庭的切身利益。
1955年授銜儀式前,周總理帶領工作組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整理出一套關於"四定"的方案,所謂"四定",就是"定職務、定職稱、定級別、定工資"。在審議方案時,董事長提出要縮小貧富差距,減少薪酬差距,儘量照顧大家的感受,於是主動將自己降為三級幹部。按原計劃,董事長是一級幹部,調整後定為三級幹部,工資降了100元。
當時由於物資短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基本上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水平在89元左右,在中央制定的方案中,24級是最低的行政級別,每月工資50元,基本保證了一個5人幹部的生活。但在同一地區,軍隊幹部比地方幹部多30人左右,當然這主要是軍隊自身的職業危險性所致。
1955年,軍銜級別決定工資多少,從元帥到準尉,工資最高為594元,最低為50元。當然,各個地方在實施時也要參考當地的經濟水平。比如,最高的元帥是594元,最低的是536元,相差50元。開國將帥中,大將軍銜最高,工資也最多,約478元,與元帥最低工資相差50元。
軍銜差了50塊錢,這50塊錢在當時也是很值錢的,所以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很多人對授銜不滿,提了很多意見,畢竟軍銜的高低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但也有例外,如許光達將軍為全軍樹立了榜樣,曾兩次主動向中央要求降低軍銜,但未獲批准。
擔任裝甲兵總司令後,他仍要求降低行政級別,因此成為唯一以上將待遇對待的開國上將。1955年實行的"四定"方案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被廢止,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原來的方案已經不適合了,所以被淘汰了。
這裡是《有故事的淡淡》,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