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茶像咖啡一樣賣給年輕人?

2020-12-16 好奇心日報

張子驊今年 26 歲,四年前他在就讀的復旦大學裡開了一間咖啡館。那會兒,他覺得咖啡洋氣,茶老氣。他的朋友裡沒人不這麼覺得。

難以捉摸的年輕人轉眼就換了想法。現在,張子驊站在幾臺精巧的玻璃金屬儀器前,急於證明過去被認為和年輕人無關的茶生意還是「比較有希望的」。「茶也可以變得很洋氣。」他很肯定地說。

這顯然是針對咖啡說的。張子驊在兩年前開了一間茶店「彼此的茶」,置辦了這幾臺叫 Steampunk 的儀器。它們產自美國鹽湖城 ,使用虹吸原理,參數由機器旁的平板電腦控制。 Steampunk 起初被用來煮咖啡,但只要把參數調成 90 秒,350 毫升水,190 度水溫,也可以煮茶。

「彼此的茶」店內

不只是張子驊,王奕也認為,年輕人應該都會想要來一杯這樣的茶——倒不是說非得機器衝泡,但至少,它和過去傳統的茶店相比,概念更新奇,製作更高效,質量更穩定。你可以像買星巴克咖啡那樣,端走一杯茶。價錢也差不多,在 30 塊上下。

王奕是茶品牌 Vital Tea 的運營副總裁,這個品牌屬於一家成立於 2002 年的餐飲公司新元素,主營西式簡餐。2010 年,新元素有了轉型做飲品、輕食的打算,他們把第一間咖啡館開在了上海人流密集的人民廣場,但不久便宣告失敗。

兩年後,這家餐飲公司把賭注押在了茶身上。王奕稱,公司通過調研發覺了「茶葉市場的爆炸」。儘管沒有提供具體的調研數據,但這家公司顯然被「爆炸」的程度說服了,他們把全部 100 名員工中的 20 名調去經營 Vital Tea,並打算在未來的 10 年開出 200 家門店。

Vital Tea 製作吧檯

這些創業者和公司都相信,賣茶也許比賣咖啡更大有可為。特別是,過去幾年咖啡店在一、二線城市井噴式地增長,年輕人很可能需要換換口味了。其中的一些人還補充說,比起咖啡,「茶才是在中國人的 DNA 裡」,它沒有理由不再度流行。

也許沒有必要把兩者對立起來。

繆欽是茶品牌 inWE 的創始人。咖啡品牌星巴克是他的榜樣。在 inWE 的門店裡,店員穿的是工裝圍裙,玻璃杯代替掉了砂壺,吧檯上擺著咖啡手衝壺、冰滴壺以及 Steampunk 半自動煮茶機。

Steampunk 和它的原理圖

在 2012 年 1 月離開麥當勞前,繆欽擔任麥當勞中國區的營運長。他也是那個負責把「麥咖啡」引進中國的人。2009 年,這個主打「鮮煮」的咖啡品牌在中國代替了 2007 年上架的普通咖啡飲品。不過,它的售價還不到 10 元。麥咖啡打算佔領中國的咖啡市場,最終星巴克勝出了。

繆欽認為,星巴克勝出的一個原因是定位和價格。在修讀高級工商管理碩士 (EMBA) 學位時,繆欽做了一項有關咖啡的調研 ,在那項調研中,他將咖啡分為 1 美元超市咖啡、3-6 美元星巴克咖啡和意式休閒咖啡 3 類。調研顯示, 25-35 歲年輕人最傾向於消費星巴克提供的中檔咖啡。

如果將它和茶飲作比較,滿大街的奶茶鋪和高檔茶館就是分類中的一頭一尾。「中間那類是沒有的,」繆欽說,「他們實際沒有什麼茶飲可以選擇,想喝東西的時候只能去星巴克了。」是時候把他們拉回來了。在離開麥當勞 19 個月後,繆欽創立了 inWE,並把人均的消費設定在 30 元出頭。

inWE 最新開業的杭州嘉裡中心店

他同時也引進了那臺精密的 Steampunk,並把它擺在了吧檯最顯眼的位置。「我給你一個健康方便、標準化的泡茶新方法,why not?」繆欽指著泡茶機強調說,「我們就是一家標準化公司」,就跟星巴克一樣。

這個 1972 年成立於西雅圖派克市場的咖啡品牌因為「第三空間」(指辦公室和家之外的空間)的概念而流行,2000 年之後它啟用了全自動的機器 ThermoPlan ,從而儘可能地減少時間、溫度和水量的誤差,保證在這個休閒空間裡做出質量平穩的咖啡,無錯誤之虞。

星巴克還在 2012 年買下了美國最大的茶連鎖店 Teavana 。Teavana 同樣是一個關於標準化的經典案例。張子燁在美國最大的茶連鎖店 Teavana 見識了「用現代的、標準化的方式賣傳統茶」。在 Teavana, 另一款售價 1.4 萬美元的機器 BKON 被用來煮茶能精確地控制時間、溫度和水量。在星巴克分發給員工的內部刊物 Teavana Passport 中,每一款茶葉的介紹都包含這 3 個指數,儘量減少誤差。

作為 Steampunk 競品的 BKON

和星巴克做咖啡如出一轍。

「我們怎麼賣咖啡的就會怎麼賣茶。」星巴克 CEO 霍華德·舒爾茨在 2012 年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就曾經這麼說,他們還打算在 Teavana 身上複製星巴克的成功,在 2015 年前開出 500 家門店。自從 1972 年成立以來,星巴克已經在全球開出了超過 24000 家,在中國的門店過去 17 年裡也超過了 2000 家。

現在,繆欽和王奕也打算在中檔的茶飲市場複製這種成功。不過在此之前,他們得先引起年輕人的注意。人們一度充滿困惑又擔心「文化入侵」般地重複著同一個問題:在茶文化的故鄉,星巴克究竟是如何成功的?但總的來說,這可沒有什麼二十出頭年輕人的文化故鄉。大部分的年輕人可能還和四年前的張子驊一樣,對這種飲品避之不及。

不怪年輕人趕時髦,茶行業確實不常有讓人感興趣的事發生。

王奕認為,在 1983 年和 1987 年臺灣茶飲品牌春水堂推出新式的臺灣泡沫紅茶和珍珠奶茶之後(而這兩款茶飲也差不多已經被廉價的製作毀了名聲),很少聽到新式茶飲被推介。這家茶飲公司在 2012 年推出了子品牌瑪可緹 Mocktail ,仿製「雞尾酒」的做法。

Mocktail 最新的產品線,雞尾茶

在喝茶這件事上,年輕人可能並不期待眼前一亮,他們在星巴克那裡同樣不尋求這樣的體驗。漂亮的茶葉外包裝,看起來足夠現代專業的設備,有趣的門店設計差不多就能營造喝茶的「整個氛圍」。

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茶在美國也開始流行。根據 The Tea Association of the USA 的統計,茶飲連鎖的營收從 1990 年的 20 億美元增長到了 2015 年的 110 億美元, Teavana 的背後也出現了不少同行——專營抹茶的 MatchaBar 開在了亞文化媒體 Vice Media 辦公室旁、專門面向餐廳篩選供應茶葉,1999 年就成立的 In Pursuit of Tea 有了比十年前快得多的發展。

繆欽和他的團隊在過去的五、六個月裡,儘可能多地出現在各種年輕人的場所裡。他們在年輕人聚集的大學路上開了一家門店,還帶著 inWE 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手作市集鸚鵡螺市集和上海設計周,之後,創意家具、手工皂、乾花、茶杯套裝都出現在了 inWE 的門店裡,因為年輕人很可能會喜歡。張子驊挑選了幾位 20 出頭的茶藝師,他們像咖啡師一樣經過衝泡的考核,但並不會帶著傳統茶葉行業的保守觀念。「彼此的茶」還入駐了一個在年輕人中頗為流行的照相館「天真藍」。

inWE 門店裡銷售的周邊產品

王奕認為,他們都得「拋開中國茶的概念」。儘管 Vital Tea 找來了臺灣頗有影響力的茶企「天福茗茶」作為供應商之一,但除了供應中國茶,Vital Tea 同時還售賣東南亞茶、奶茶和歐洲茶。這幾乎是賣茶者的共識了。就連茶葉老品牌吳裕泰也在去年 10 月的北京開出 3 間「茶水吧」,銷售南非進口路易波士奶茶、蕎麥綠茶在內的新式茶飲。

每年,Vital Tea 會在夏天和冬天兩次進行菜單調整,這種做法類似星巴克的季節新品,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趕著喝春茶。「年輕人沒有必要費勁地了解這些(門道)。」王奕說。

是啊,如果舒爾茨拜訪米蘭之後,打算做義大利人的附庸,星巴克大概就不會出現。繆欽們想重現的故事是,「星巴克如何從義大利咖啡館中借鑑經驗並超過他們」。「我想回歸茶了,但不是父母手裡的那杯。」2010 年,繆欽被麥當勞美國總部選中但拒絕了調任時,他是這麼想的——他想做「流行的東西」。

繆欽因此快速地翻新門店,每 1-2 個月對產品進行更新。從 2015 年年初成立至今, inWE 的產品更新到了第六代。他同時併購了年輕茶飲品牌 NenlüTea 嫩綠茶,和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合夥成立東欽餐飲。

最好發展得再快一些,趕在 Teavana 進入中國之前找到新式茶飲生意的門道。幾周前,Teavana 以替換星巴克店內茶配料的方式進入歐洲市場,再過幾個月,它將以同樣的方式來到中國。畢竟(竟然)這個美國的茶葉品牌和它的母公司星巴克是這些中國新式賣茶者的教科書。

Teavana 門店

星巴克菜單上的由 Teavana 製作的冰茶

但鑑於年輕人的注意力還遠遠沒有被新式茶吸引,人們都不認為這個行業即將展開激烈的競爭。賣茶者們倒是盼著有更多的同行加入。「最重要的還是把茶飲的市場做大了,讓消費者可以選擇,比如周一去 Teavana,周二去 Vital Tea。」王奕說。

不過這些有過咖啡從業經驗的賣茶者需要注意的是, Teavana 正在美國經歷著衰退,並不時傳出關店的消息。怎麼賣咖啡的就會怎麼賣茶?星巴克採取替換配料、而不是開設獨立門店的方式也暗示了舒爾茨的判斷不總是正確的。更何況,他們搶的很可能是同一批消費者。

在中國,這門「新生意」的命運也許會有所不同。王奕覺得,這多少有點像在「老派的東西」裡添加「新的元素」,現在的年輕人對此很受用。

題圖來自 tea biz、inWE、彼此的茶

相關焦點

  • 咖啡已成為日常飲品,茶能像咖啡一樣成為日常嗎?
    我認識的茶友中,也並非都是只喜歡茶的,有的人更喜歡白開水一些,有的人更喜歡咖啡一些。儘管如此,如果你問他們,茶可不可以代替白開水,或者說可以代替咖啡,他們會篤定地告訴你,不能。因為人就是很奇怪,如果情非得已,能夠對自己的喜好從一而終的,畢竟是少數。哪怕他對你說,這是我這輩子覺得最好喝的一杯茶,就好像說這是我這輩子覺得最幸福的時候。
  • 除了喜茶,還有好多當紅茶飲品牌教你如何討好年輕人
    怎麼樣將茶飲像咖啡一樣賣給年輕人?   根據資料顯示,2015 年,中國茶飲市場體量約為 900 億。中國作為茶葉消耗大國,人均喝茶的量卻仍佔少數。   年輕人不愛喝茶?這種想法已經out了。或許只是因為傳統的茶館在千禧一代那裡行不通,   他們需求的是不一樣的體驗。如何推廣茶文化,要概念新奇、泡製簡單、口味多變、包裝精美…打造年輕化的茶飲品牌。
  • 普洱不只有茶,這些年輕人正在讓普洱咖啡暫露頭角
    說到普洱,人們的第一反應多是「茶」。可實際上,除了茶之外,咖啡也是當地非常重要的農產品之一,不管是歷史還是品質,都值得言說。雲南咖啡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據說當時有個法國傳教士來到雲南當地傳教,因為想念咖啡而託人帶了種子前來,之後便開啟了當地的咖啡種植。
  • 瞄準「咖啡後」需求,「TeaPlays頑味」要把「一顆茶」賣給不喝茶的...
    改變傳統「茶」概念,瞄準「咖啡後」需求在「TeaPlays頑味」創始人任思怡看來,品牌客群的需求歸根結底「是杯有味道的」,面向的是「咖啡後」的飲料需求。「消費者在辦公桌前、差旅中需要第杯便、有點腔調的飲料,我們糖茶的消費場景在這」。
  • 星巴克、瑞幸、喜茶:咖啡與茶的千億交鋒
    但在資本寒冬融資困難上市無望,小藍杯如果沒了補貼的價格優勢,快速低價的需求會被咖啡販賣機所替代,資本和速度優勢成了今之蜜糖明之砒霜。03 新茶飲領導者,更懂年輕人的「喜茶」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喜茶,奈雪為代表的新茶飲近期上線了咖啡品類,為硝煙瀰漫的咖啡戰場再火上澆油。
  • 像瑞典人一樣,坐下來享受咖啡時光
    當瑞典人對你說出「Let’s fika」時,意味著眼下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放下手頭的一切,來杯咖啡(或茶),再點上一份甜蜜的糕點,閒聊起來。你不必把它看成什麼潮流,這是每日生活裡雷打不動的「儀式」。與所有瑞典人一樣,美食博主Robert Kwok的每日生活離不開一天幾次的「Fika」,Fika既是舌尖能品嘗得到的美味,又堪稱關乎身心靈的體驗。
  • 雀巢推出果味速溶咖啡,想賣給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年輕人
    圖片來自:雀巢在今天舉辦的果萃咖啡媒體體驗會上,雀巢表示上市以來最受歡迎的沁風桃桃風味。不止是速溶咖啡,今年夏季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茶飲都推出了桃子口味的飲品。喜茶新品「芝芝桃桃」是蜜桃口味,星巴克的跨界冰飲中也有一款「醋意桃桃」的飲品。按雀巢大中華區咖啡業務市場總監李婷的說法,研發的半年多時間裡,(正好)「很多品牌踩在了一個點上。」
  • 世界三大飲品茶、酒與咖啡相互借鑑
    茶葉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因為臺 灣茶產業生態的關係,總是披著一層神秘的色彩一一但神秘不見得是好事,太過神秘,換個角度説,就是消費者沒有清楚的遊戲規則可學習與遵循,也因為這樣,讓茶葉產生了距離感。近代在臺灣,茶葉被冠上「老人茶」的封號,只有手搖飲料與便利商店的罐裝茶飲較為年輕人所接 受一一這也讓茶產業開始思考,如何借鏡同為嗜好性飲品 而廣受年輕人歡迎的咖啡與酒。
  • 小茗堂聊茶: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喝茶了?
    在大部分年輕人印象中茶是屬於過去爺爺那個年代的,總是讓人覺得保守,傳統,講究禮節,束縛繁多。這也難怪年輕人一提茶就覺得老氣、過時,更有一些年輕人覺得,茶是中老年人的保健飲品。與此同時,傳統文化教育不普及,讓相當大部分年輕人認為喝茶很麻煩,是老年人幹的事,悠哉悠哉的喝著茶聊著天,甚至有點「土」。
  • 可樂,咖啡,茶 一杯飲品背後的商業思考
    但這已成往事了,它已成了最被大眾喜愛的飲品,你可以回想下當時它是如何影響你,你又如何接受它的。是電影裡美國大兵,西部牛仔們的灑脫不羈,還是同行小夥伴裡令人羨慕的炫耀,抑或者是一場運動後看到的刺激的那一段可樂加冰的畫面,可能都有吧。
  • 星巴克成功的關鍵,靠的不是咖啡多好喝,而是賣給大家這東西
    這茶能提神,晚上喝自然是睡不著了。星巴克成功的關鍵,靠的不是咖啡多好喝,而是賣給大家這東西。而隨著年紀增長我們也知道了能提神的不只是茶葉,還有咖啡。這咖啡提神效果也是非常不錯,和茶葉味道來說那是各有千秋。。但這提神的咖啡除了熬夜加班的時候晚上還是少喝,不然你還是會睡不著。剛才說了咖啡。
  • 瑞幸咖啡為什麼推小鹿茶?
    7月8日,瑞幸咖啡在北京宣布正式進入茶飲市場,推出小鹿茶系列,並邀請劉昊然擔任品牌代言人。瑞幸咖啡把經營邊界又擴大到了茶飲,並且一口氣推了10款,在此之前,星巴克4月份的時候曾經一口氣推了8款創意冰飲。中外兩大咖啡品牌開始了一場夏季飲品的大戰。
  • 咖啡,茶和可可,我最愛茶
    世界上有三大無酒精飲料:咖啡、茶、可可。這三種飲料都是植物飲料。首先,我們來說說咖啡。一說咖啡,有一個跳不過的坎,那就是星巴克。星巴克是一家國際咖啡連鎖公司,光在中國,就有2000多家連鎖店。星巴克咖啡的魅力,就像海妖塞壬一樣,總是讓人忍不住被迷惑,這種魅力,是世間罕有的。有人不禁要迷惑了,咖啡並非產於中國,但是星巴克卻能在中國開上2000多家連鎖店,讓無數咖啡愛好者趨之若鶩,可是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土飲料——茶,在中國的土地上卻沒有一個像樣的品牌,這不是個天大的笑話嗎?
  • 專題 · 茶與人 陳加恩:茶拒絕了年輕人,而不是年輕人拒絕茶
    「茶拒絕了年輕人,而不是年輕人拒絕了茶」 和周淮翔名正言順從事茶行業不同,陳加恩的家人並不支持他創業,不過陳加恩還是突破阻力,開始創業。很快,他們成立了「茶也生活」文創工作室。洪增明家裡也賣茶,在與陳加恩的交流中,兩人竟一拍即合。很快,他決定辭去房地產設計的高薪工作,加入團隊。房地產老闆很欣賞他的設計才華,百般挽留,還是沒能留住他。 團隊中另一個非正式成員,是尚在學校學習茶學的廖澤明。廖澤明深諳茶葉工藝,經常深入茶區做茶,陳加恩欣賞他對於做茶葉痴迷的態度。他說像這樣能夠靜下心,專注制茶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
  • 嗅到年輕人價值300億的焦慮 綠瘦、同仁堂都出咖啡了
    嗅到年輕人價值300億的焦慮 綠瘦、同仁堂都出咖啡了在絕大部分韓劇裡,都有喝咖啡的場景。女主角拿著看起來廉價的紙質杯,眨巴著卡姿蘭大眼睛問男主角:歐巴,要喝co-pi麼?
  • 為何現在年輕人普遍愛喝咖啡,卻很少有喜歡喝茶的?答案在這裡!
    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愛喝咖啡,對許多咖啡品牌都了如指掌,談論起價格和味道都能信手拈來,說的頭頭是道,而對於茶,卻所知甚少。這一現象普遍存在,卻少有人往深處想這到底是為什麼。所以年輕人愛極了喝咖啡,單孤一個人可以喝,享受那份恬淡孤寂,和朋友一起也能喝,濃情蜜意更顯情調,所以如今咖啡在年輕人眼中就是青春與活力的代名詞,如何能不喜愛呢?朋友閨蜜同事之間都能通過咖啡增進感情,咖啡也是感情的催化劑。
  • 賣咖啡的星巴克打算在中國認真賣茶了 先從茶包開始
    除了賣咖啡,星巴克打算開始在中國賣茶了。1月8日,星巴克發言人回復界面新聞記者表示,2016年,星巴克旗下茶品牌Teavana將進入中國。和此前猜測的開店模式不同,初期,星巴克的門店將負責Teavana茶包的銷售。看上去,在有著悠久茶文化歷史的中國市場,星巴克還是頗為謹慎。
  • 有的時候,咖啡和茶,殊途同歸!
    咦,原來好咖啡的標準和要求,跟好茶是一樣一樣的。好茶的生長,也是力求高海拔,尤其是像太姥山深處這樣的高海拔山區,像武夷山三坑兩澗這樣的地區。咖啡和茶,在產區要求,上居然如出一轍。《3》虹吸式咖啡器,底下是一隻圓球,上面是一隻類似燒杯的玻璃器皿,有一個長長的虹吸式口器,像吸管似的,伸入圓球中。(當然,這些容器必然會有其專業的名字,只是村姑陳孤陋寡聞,暫且如此稱呼。)
  • 岸香咖啡董事長黃保鎖:我們像做手錶一樣做咖啡
    自2008年創立「岸香咖啡」以來,黃保鎖大膽創新,將西式咖啡與中國的茶文化、商務休閒文化有機組合,打造「新咖啡文化」,引領中國咖啡餐飲業新風潮;追求工匠精神,「像做手錶一樣做咖啡」,首創行業標準;快速擴張,每年新開10到15家終端門店,不僅盈利能力行業領先,也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成為安徽咖啡業的領軍者。
  • 如何像凱特王妃一樣優雅地喝下午茶?
    紅茶經香檸檬調味而成的伯爵茶(Earl Grey)是英國女王的最愛,也是下午茶中最受歡迎的。柑橘的清香與紅茶的柔和口感混合,能適配許多下午茶甜點。除了伯爵茶,產自印度的阿薩姆紅茶和大吉嶺、以及產自斯裡蘭卡的錫蘭紅茶,各有千秋,都是下午茶點的經典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