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語專業教育改革三十年 高水平人才仍缺乏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建國之初我國只有50所大學開設英語專業,到1965年英語專業點也僅有74個。從1978年到2008年這30年間,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有了迅猛的發展,專業點增加了十幾倍,總數達到900多個。目前,英語專業在校學生也大幅度增加,總數達到大約40多萬。

  在英語專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它本身也經歷了深刻的改革。縱觀這30年來教學改革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它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整頓恢復,大致上是從1978年到80年代中期。第二個階段的教學改革以探索培養複合型英語人才為其主要內容,同時在大綱制訂和執行、教材建設、教法試驗、測試評估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第三個階段從2000年延續到目前,主要特徵是狠抓本科教學質量,進行精品課和精品教材建設,對於前一時期的教學改革進行反思,為英語專業的學科重新定位,從而對於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細緻的要求。

  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當時英語專業面臨「三無」的局面――一無大綱、二無計劃、三無教材。文革中使用的教材已經無法再使用,而新的教材還沒有編寫出來。當時教師中的說法是「無米下鍋」或者是「等米下鍋」。1978年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英語教材會議,對於國外教材的引進和國內教材的編寫作了初步的探討。1980年8月在煙臺通過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課教學大綱,之後又經過修訂,在全國試行。雖然當時還不可能進行細緻的調查研究,但這畢竟是文革後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第一份大綱,對於英語專業教學的恢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年11月在青島召開了全國高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成立大會,王佐良教授任第一屆編審委員會主任,會上制訂了1980-1985年外語專業教材編寫計劃和《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工作條例》。1981年7月高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在大連召開了全國性的英語教材會議,由編審委員會副主任、英語組組長許國璋教授主持。會議敦促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大學、北京大學、廣州外國語學院等教材編寫單位儘快完成各自承擔的基礎英語教材的編寫和修訂工作。為了便於開展工作,在編審委員會下面設了兩個辦公室,北方辦公室設於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南方辦公室設於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在此期間,教育部恢復了研究生教育,1981年國務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英語語言文學博士點共設5個,即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批准博士生導師共9名;碩士點共設28個,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廣州外國語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復旦大學等。1984年國務院批准第二批博士點和碩士點授予單位,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增加了復旦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學院兩個博士點。研究生教育的恢復和博士點的建立對於我國英語教師隊伍的建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年培養的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和碩士已經成為今日我國英語教師隊伍的骨幹力量,有些則更成為學術帶頭人。

  從1983年起,在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的領導下,英語組著手制訂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和高年級兩個教學大綱。此次制訂大綱汲取了以往編寫大綱的經驗教訓,決定從調研和學習入手,大綱工作組在一部分院校組織了學生水平摸底測試,收集到第一手數據,同時,學習國外教學法和大綱編寫的經驗,在大綱設計方面作了新的探索。至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基礎階段和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先後完成,經國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在全國高校實行。在制訂教學大綱的同時,編審委員會還規劃和組織了英語教材的編寫工作,經過各外語院系的努力,先後出版了幾套綜合英語教材以及其他教材,供全國使用,徹底改變了原來「無米下鍋」的局面。在新大綱的指導下,陸續開始了本科的四級和八級英語水平測試,參加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在大綱制訂和主要教材編寫出版之後,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完成了它的原定任務,國家教委決定把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改為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進一步擴充和延伸了原編審委員會的職能,使之成為國家教委在外語教學方面的諮詢機構,在更大的範圍內發揮作用。

  為了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學院陸續開始在英語系開設經貿、新聞等方面的專業課程,在英語教學的框架下從事培養複合型人才的試驗。其他院校也陸續作了這方面的探索。國家領導人對於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作了明確批示。此後,這一試驗在越來越大的範圍內展開。培養雙語人才的試驗也在幾個院校中同時進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經過15年的試驗和探討,複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格局。目前,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都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多種學科門類的外語綜合型大學。外語大學培養出來的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與其他院校相同專業的畢業生相比,在外語掌握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更加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經過十幾年的探討和試驗,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已經初具規模,也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在此基礎上於2000年制訂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經教育部批准在全國實行。大綱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並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複合型英語人才。」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定高校英語專業的任務是培養複合型英語人才。

  在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方面,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摸索出一套培養的辦法,也培養出了許多屆有競爭力的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但是,在複合型人才培養的試驗過程中,個別英語院系開設過多的相關專業課程,對於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的訓練有所忽視,學生的英語基本功,特別是閱讀和寫作能力有所削弱。就全國而言,英語專業點設立過多,有些院系擴招的規模超過現有師資力量所能承擔的任務,教學質量受到了影響。在為數不少的院系,英語專業傳統的學科地位有所削弱,通識教育比以往更不落實。隨著具有較強英語教學背景的經管、外交、法律、新聞等專業的獨立發展壯大,英語專業自身的定位問題成為該專業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人們開始從更廣的視角思考和討論如何加強英語專業的通識教育、如何進一步明確英語專業的學科性質、如何拓展英語專業的學術研究領域、如何界定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如何平衡外語技能的訓練和專業知識的傳授、如何規劃英語專業的師資發展、如何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何培養高層次英語人才等等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外語人才培養發展迅速,英語專業的畢業生成倍增長,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外語專業的畢業生的質量仍不能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真正高水平的外語人才仍然十分缺乏。這包括外交翻譯、會議同聲傳譯、經典著作翻譯、高水平的師資和研究人才等。另一方面,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學生的入學水平和各院系辦學條件和師資條件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再者,在整個外語教育中,英語這樣的「超大語種」和其他大語種(例如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等)的比例關係、英語和非通用語種(如東歐、北歐、亞非地區的諸多語言)的比例關係目前仍缺乏統一的規劃。

  考慮到以上情況,我們認為,對於外語教育的發展作出長遠規劃是形勢之所需。國家外語教育管理部門需要對於外語通才和複合型外語人才的比例作出預測,對於高端外語人才的培養作出相應的計劃,對於各語種之間的比例關係要統籌兼顧。就英語專業而言,對於不同地區、不同類別的英語院系的差異應該有所考慮,需要制訂適應不同情況和條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對於不同地區的英語院系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我國廣闊的地區,以同一個教學大綱指導條件和水平迥異的英語院系的教學似難收到很好的成效。對於教學需要實行更細化的分類指導,以便我國英語教育在今後能有更大的更健康的發展。(胡文仲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三十年,教育改革再出發
    從那個改變歷史命運的時刻出發,30年,中國教育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改革又該邁向何方?   5月25、26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華東師範大學和本報共同主辦的紀念《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30周年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 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就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 YiYi英語創始人譚佳璐受邀參加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於2014年12月1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是為對教育改革具有長期認真思考的資深學者提供的一個交流平臺,平臺的最大特點是跨界交流。論壇成員既有教育理論家,也有教育實際工作者,既有經濟學家,也有人文學者,將來還要邀請政界、企業界、自然科學界的人士參加。"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將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聚焦於中國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努力架設起學術研究與公共政策之間的橋梁,為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建言獻策,聚智啟思。
  • 高水平翻譯人才缺乏 如何讓文學交流渠道更暢通
    高水平翻譯人才缺乏 如何讓文學交流渠道更暢通   高水平翻譯人才嚴重缺乏  事實上,中國文學對外交流的腳步從未停息,中國外文局在62年前成立了一家國家級的對外譯介中國文學作品的專業機構——中國文學出版社(2002年與新世界出版社合併),曾將大量的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介紹給國外讀者,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推出的「熊貓叢書」譯介了200餘種當時影響巨大的文學作品,在國際書業中享有很高聲譽。
  • 「三院」改革蹚出人才培養新路
    太原理工大學近幾年在原有「基礎學院」辦學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本科生院、求實學院、宗復學院本科人才培養「三院」模式,在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和高水平人才培養中蹚出一條新路。
  • 高校改革70年:推動中國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
    事實上,早在1952年之前,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就開始逐步取消教會大學,並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學。1952年開始「院系調整」時,私立大學、教會大學全部被裁撤。歷經2年時間的大規模調整,強化了急需的工科專業,限制了人文社科專業。「院系調整」結束後,全國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 教育觀察:英語在中國150多年的起伏命運
    1952年至1953年的兩次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全國高校的英語教學點從49年的50所變成了僅剩9所。  但是"唯俄語獨尊"、取消一些外語科目的負面影響自5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顯現。特別是1955年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我國同世界各國尤其是東方各國的交往逐漸增多,相關語種人才嚴重缺乏,因此一些高校的英語、德語、法語等語種相繼恢復或開設。
  • 西華大學蔣珍菊:探索、改革、創新,走向高水平本科教育
    近日,中教全媒體採訪了西華大學教務處處長蔣珍菊,就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改革創新、產教融合等進行了交流。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中教全媒體:據悉,學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本科教學方面有什麼優勢?
  • 國辦:培養少而精、高層次、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人才
    《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醫學教育擺在關係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意見》提出四個方面17條改革舉措。一是全面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
  • 培養高素質人才 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設高水平大學
    學校深入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系列文件要求,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出臺《信陽師範學院一流本科專業點培育與建設方案》,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
  • 林蕙青 | 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幾個重點領域改革的新思考
    我國高校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培養已有近百年歷史。目前,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本科專業點155個,年招生約11200餘人;專科專業點23個,年招生約2100餘人;碩士學位授權點114個,年招生約4300餘人;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年招生約600餘人。
  • 外法治專業人才考量標準研討會在渝舉行
    與會專家以中興事件、華為事件為例,指出其聘請的法律訴訟團隊均為美國律所的律師,這表明,中國涉外法治專業人才的稀缺已成為嚴峻的現實,我國法律服務還游離於國際法律服務的邊緣,英美律所佔據了法律服務的絕對主流,為此,我國要加快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積極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強化企業合規意識,保障和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
  • 專家為中國外語教育改革把脈 實現英語教育"一條龍"
    11月22日,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1位外語教育專家在北京師範大學對中國外語戰略和外語教育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認為,中國外語戰略和外語教育改革不僅涉及到社會各界對外語教育的認知和態度,還關乎國家的「軟實力」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 【教育資訊】教育部啟動全國專業學位水平評估 思政教育放在人才...
    重點考察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的結合度,推動高校聯合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深化校企合作,讓行業企業參與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辦學中來。二是突出實踐教學支撐能力。重點考察「案例教學」「實踐基地」等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以及高水平研究工作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的能力情況,促進專業學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三是突出培養成效應用導向。
  • 教育部全面部署醫學教育改革 將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
    本報北京8月27日訊(記者 趙秀紅 王家源)在今天召開的教育部金秋系列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下半年將著眼長遠,全面部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大力加強防疫人才培養。吳巖介紹,在今年上半年抗疫第一線,全國138所高校371家附屬醫院,1.4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在史無前例的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但醫學教育人才培養還有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吳巖介紹,下一步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點工作有:其一,加快研製出臺《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要以新理念謀劃醫學發展,以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發展。
  • 部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 加強防疫人才培養
    央視網消息:教育部8月27日召開2020年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的首場發布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在今年上半年抗疫第一線,高校醫學院校各專業的教師和同學們積極投身到一線工作,成為「最美逆行者」。我們做了很多調查,他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四變」「三穩」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同時在抗疫過程中,我們時刻密切地跟蹤醫學教育情況,在痛中思痛,現在還不好說是痛定思痛,我們也深深地知道、冷靜地判斷,我們醫學教育人才培養還有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要著眼長遠,全面部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大力加強防疫人才培養。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在整個20世紀,實際在學習外語,外語專業的學生一直感到非常驕傲的,外語專業也在整個人文學科當中是金字塔的頂端,外語系的學生瞧不起中文系的學生,中文系的學生瞧不起哲學系的學生。這些年來,我們英語教育普及化,尤其朱丹平先生還有新東方的外語教育機構,從小學開始學英語,甚至上海市幼兒園不僅幼兒園學英語,入學還要考察英語。所以學生進了大學以後就覺得我不要再學英語專業,我的英語已經很好了,我要學其他專業。
  • 中國會計改革的宏偉畫卷——人才篇
    中國會計改革的宏偉畫卷——人才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3日 23:37 來源: 來源:中國財經報  其次,就財政部而言,鑑於經濟全球化、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會計標準與國際趨同已大勢所趨,而欲提速中國會計準則建設,必須有高素質的、涵蓋企業、CPA與學術等方面的會計人才作為支撐。  第三,近年來中國會計人才結構出現失衡的跡象,即普通財會人員就業形勢嚴峻,一些地區甚至過剩,而高端財會人才卻是奇缺。
  • 英語改革不能只改高考--吉林教育資訊--中國教育在線
    自2013年各地中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以來,改革中英語被砍的力度無疑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雖然高考英語的考試方式和分數有所變化,但大學裡英語過四級、六級也被許多用人單位視作職場必備「敲門磚」。高考改革拿英語「開刀」,雖然我省本地的政策還沒有出臺,但教育部的大方向下,未來孩子的英語考試是怎樣,如何銜接大學英語教育?
  • 青島理工大學: 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情況
    1、積極對接國家、省重大工程,推動一流專業,加強專業內涵建設。目前,學校現有本科專業59個,涵蓋理、工、經、管、文、法、藝術等七大學科門類。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1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省級2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專業2個。2019年新增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工程、機器人工程三個新工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