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翻譯人才缺乏 如何讓文學交流渠道更暢通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高水平翻譯人才缺乏 如何讓文學交流渠道更暢通

  讓文學交流的渠道更暢通

  泰戈爾的《飛鳥集》讓我們認識了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度;高爾基、 屠格涅夫、契訶夫、列夫託爾斯泰等人將俄羅斯文學深深紮根在幾代中國人心中;而《巴黎聖母院》、《契訶夫短篇小說集》等歐美文學作品無一例外地成為中國讀者的寵兒。文學作品的傳播是國際交流的一把鑰匙,外界了解一個國家很多時候都是從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學作品開始。

  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四大名著讓世界嘆為觀止,到了近現代,老舍、巴金、魯迅等一批作家仍然讓國際友人對中國文學刮目相看。文學是文化的原創核心,衡量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否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其實幾乎都是以文學的傳播力為標誌的。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學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深有體會,並獲益匪淺。然而中國文學對世界的影響卻遠不如俄羅斯、法國等某一個國家文學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高水平翻譯人才嚴重缺乏

  事實上,中國文學對外交流的腳步從未停息,中國外文局在62年前成立了一家國家級的對外譯介中國文學作品的專業機構——中國文學出版社(2002年與新世界出版社合併),曾將大量的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介紹給國外讀者,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推出的「熊貓叢書」譯介了200餘種當時影響巨大的文學作品,在國際書業中享有很高聲譽。

  在剛剛過去的倫敦國際書展上,中國文學作品也小火了一把,《人民文學》雜誌社推出的英文版中國文學雜誌《Pathlight》(《路燈》)、關注女性題材的作品《北妹》等一批當代優秀文學作品獲得了國際認可,這些優秀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國際的關注,靠的還是作品本身的魅力。

  除此之外,王蒙、鐵凝、賈平凹、畢淑敏、餘華、姜戎等許多當代文學作家的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受到讀者青睞。除了我們熟悉的一些傳統文學名家之外,一些網絡作家、年輕作家也顯示出不凡的影響力,諸如郭敬明、韓寒等年輕作家,他們的作品也被翻譯成韓文等外文。

  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告訴記者,在對外翻譯出版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當代中國文學作品方面,現實情況與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要求和海外讀者的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方面,對外翻譯出版的文學作品數量不夠多,翻譯質量也參差不齊,加之受觀念表達、語言轉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傳播效果不夠明顯。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對外翻譯人才嚴重缺乏,文學翻譯有很高的特殊要求,不僅需要對中國古今文學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有再創作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熟知國外讀者的思維方式、閱讀習慣和語言特點,更需要精通並熟練駕馭對象國語言,而符合這些要求的人才極為短缺,這也是制約中國文學作品對外翻譯出版的重要因素。

  重視向世界傳輸我們的文化自信

  如今,在國際文學交流過程中,中國文學對世界的影響卻遠不如俄羅斯、法國等某一個國家文學所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何建明看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很大的慚愧,他告訴記者:「這不簡單的是因為我們沒有託爾斯泰、沒有巴爾扎克、沒有莎士比亞,而是我們還沒有能夠讓優秀的古代的和當代的許多中國文學作品通過準確的、強大的、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輸出出去。這中間有我們作家的責任也有翻譯家的責任,更有國家和具體操作部門的責任,比如像我們這些專業出版集團,當然還要有國家的更大的發展思路和我們是否重視向世界傳輸我們的文化的自信。」

  傳播是需要媒介的。近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與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合作推出的《中國文學》系列圖書,意在更廣泛地傳播中國文學,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兩家大型集團打破傳統文學刊物發行慣例,將讀者群擴大為三類人群:一類是需要學習外文的中國讀者;一類是在華的外國讀者;還有一類是國外讀者。圖書發行中英文、中法文等雙語版本,不僅吸引了固定讀者群,更是籠絡了一批學習語言需要的人群。何建明還表示,他個人不贊同「文學生存危機」一說,「做的不好的只是個別現象」。記者 周倩

相關焦點

  • 中國英語專業教育改革三十年 高水平人才仍缺乏
    第二個階段的教學改革以探索培養複合型英語人才為其主要內容,同時在大綱制訂和執行、教材建設、教法試驗、測試評估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第三個階段從2000年延續到目前,主要特徵是狠抓本科教學質量,進行精品課和精品教材建設,對於前一時期的教學改革進行反思,為英語專業的學科重新定位,從而對於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細緻的要求。
  • 高校文學翻譯人才培養:翻越母語坎 闖過創新關
    【青年文學翻譯者的堅守與追求】近日,第八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給了兩部在中國出版的法譯中文學作品,其譯者均是年輕人。目前,我國外語專業院校眾多,擁有外語專業的學校也不少,高校中各種外語專業的畢業生是否願意投身到文學翻譯工作中?高校中文學翻譯人才培養的情況又如何?
  • 為技能人才暢通職業發展渠道(人民時評)
    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是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舉措,為經濟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新業態蓬勃發展,孵化出網約配送員、無人機駕駛員、直播銷售員等眾多新職業。這些新職業如何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如何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備受社會關注。
  • 中國翻譯人才青黃不接 翻譯大賽老外贏了中國人
    」為宗旨的首屆翻譯大賽日前爆出冷門:由於缺乏最好的譯文,大賽不僅一等獎空缺,還把二等獎頒給了一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姚登南。這一評選結果讓所有的評委們大跌眼鏡,同時也讓翻譯界人士憂心不已。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黃源深認為,國內的翻譯人才已經呈現老齡化,被戲稱為「銀髮工程」。而中國翻譯選手不敵新加坡人的大賽結果,就是國內翻譯人才出現斷層的一個證明。  由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譯文》聯手舉辦的這項翻譯大賽,共收到參賽稿700件,其中年齡最小的僅15歲,說明了年輕一代對文學翻譯的關注。
  • 中國文學在美國:翻譯如何堅持「中國特質」?
    一方面,中國文學譯介尚處新舊力量角逐的臨界點。英語在文學、翻譯、傳播等各層面均處於主導地位,極易導致文學發展的同質化。這種中美交流的整體性失衡,儘管中國文學進入21世紀之後一直備受全球關注,被大力推介,但根本性地扭轉交流逆差尚需時間。
  • 年輕人才不屑涉足翻譯界 文學譯本質量每況愈下
    在這位「莎翁專家」追悼會上,不少翻譯界專家痛惜地指出,隨著朱生豪、傅雷、方平等老翻譯家的謝世,中國文學翻譯的「大師時代」已漸行漸遠。 更讓專家們擔憂的是,目前國內翻譯界人才嚴重匱乏,優秀年輕翻譯人才不願涉足這項薪酬微薄的事業,一些出版社為迎合市場,盲目趕進度出熱門書,使得文學譯本的質量每況愈下。
  • 張雁彬:舉辦翻譯大賽更利於中國文學的海外推廣
    中國網 寇萊昂 攝中國網9月2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三局局長張雁彬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舉辦翻譯大賽更利於中國文學的海外推廣。張雁彬說,漢語雖然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使用的地域卻相對有限。
  • 許鈞教授受邀做客北大人文工作坊暢談「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
    2017年12月11日14:00,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邀請,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許鈞做客北京大學人文工作坊,作為主講嘉賓在外院新樓501會議廳作了「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的互動——以我和勒克萊齊奧的交往為例」的講座。
  • 八千萬學子習外語 翻譯人才缺九成
    市場上以各種形式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過專業訓練的翻譯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譯大約只佔總數的5%甚至更少,能夠勝任國際會議口譯任務的專業人員就更少。 翻譯能力的薄弱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交往中幾個急需解決和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 伊春市暢通人才引進渠道 成就大學生人生夢想
    近年來,伊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以獨特的視角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以有力的舉措暢通人才引進渠道,以開放包容的鮮明態度打造「森林裡的家」,以海納百川的真摯情懷,誠邀全國大學生走進伊春、認識伊春、了解伊春、落戶伊春,在浩瀚的林海深處築就人生夢想。
  • 伊春:暢通人才引進渠道 成就大學生人生夢想
    近年來,伊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以獨特的視角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以有力的舉措暢通人才引進渠道,以開放包容的鮮明態度打造「森林裡的家」,以海納百川的真摯情懷,誠邀全國大學生走進伊春、認識伊春、了解伊春、落戶伊春,在浩瀚的林海深處築就人生夢想。
  • 目前工業、科學技術方面翻譯人才缺乏
    中國寧波網訊 「機器翻譯很難代替人工翻譯,尤其在工業、科學技術方面人才缺乏。」浙江萬裡學院外語學院院長董俊峰教授在第四屆高校翻譯教學研討會上指出。11月21日至22日,浙江省翻譯協會年會暨第四屆高校翻譯教學研討會在浙江萬裡學院舉行。
  •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伊萬·謝緬年科憑藉翻譯作品《孟子》獲得古典文學翻譯獎,瑪麗婭·謝緬紐克因翻譯《長恨歌》摘得現當代文學翻譯獎。詩歌翻譯獎獲得者為娜塔莉婭·奧勒洛娃,其獲獎作品為《白居易百絕句》。出版社獎花落俄羅斯文本出版社。  「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由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於2015年設立,旨在鼓勵那些在翻譯和出版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詩歌作品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俄譯作品和譯者。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近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 關鍵詞:中國文學;翻譯;中外文化 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觀察 觀身邊 察天下2014-03-14 第204期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而實際上,老一輩翻譯家輩出的年代,受極左思潮影響,全國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很有限。如今,在小學開辦英語課已經非常普遍,幾乎每個綜合大學都有外語專業,中國人的外語普及率遠非幾十年前可比。從專業角度來看,全國擁有英語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就有220所以上。作為選拔職業翻譯人才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儘管通過率常年維持在1/10左右,但依然報考者如雲。
  • 內蒙古赤峰暢通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
    新華網呼和浩特3月5日專電(宋景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事局的消息,今年以來,赤峰市以人才市場為依託,全力暢通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有效應對就業形勢的「倒春寒」。35%以上入場人員參加招聘會後如願以償地找到滿意單位。
  • 陳燕|當代文藝精品的對外翻譯:要實施,更要「落地」
    美國的葛浩文則翻譯了包括莫言在內的30餘位中文作家的60餘部作品。藉助葛浩文的翻譯,姜戎的《狼圖騰》、蘇童的《河岸》、畢飛宇的《玉米》等先後獲得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雖然海外獲獎並非衡量文學水平的唯一標尺,把作品在海外獲獎作為最高的追求更不可取,但是,海外獲獎對於中國文學作品的對外傳播卻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推動力。
  • 文學作品怎樣更好地走出去
    作為認同的基礎和核心,文化軟實力是一國參與國際交流、合作與競爭的標誌性名片,是在潛移默化中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有效方式。  僅就文學作品的對外傳播而言,我們的起步並不算太晚。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上世紀80年代開始翻譯出版的「熊貓叢書」系列,涵蓋中華傳統文化和當代小說等多種類型。1995年,針對先秦至近代以來的代表性經典著作啟動了「大中華文庫」工程,代表了中國的學術、出版和翻譯水平。
  • 文學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日訊(記者成琪)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書籍是文化傳播中最好的媒介。2016年8月21日,《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去年,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首次獲得了雨果獎。更早些時候,2012年10月,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系列的獲獎,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學。
  • 藏漢雙語翻譯,暢通辦案溝通渠道
    李玉梅  記者了解到,四川省檢察機關首個藏漢雙語翻譯科2013年7月在該省若爾蓋縣檢察院設立。藏漢雙語翻譯科的設立,有效解決了該院藏漢雙語翻譯人才長期緊缺問題,對於維護少數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保障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開展法治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力地提升了檢察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