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在美國:翻譯如何堅持「中國特質」?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保「己」存「異」、多發己聲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學一味堅持己見。去二元論的倫理歸宿應是中美文學交流的常態。中美文學並無優劣之分,僅認同任何一極的處理都會丟失交流本真界面。

  種種數據表明,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美國的落地研究。美國政府對中國的重視程度和對中文項目投入的力度都極為驚人,在國外中國主題出版機構、漢學家數量和研究中國機構的國家分布上,美國均位居第一,分別佔總比例的21.11%、32.24%和28.49%,超越了擁有地緣和文化傳播優勢的日本。國家項目投入方面,美國從2005年的13個發展到2009年的56個,總量位居第二,僅次於俄羅斯。當我們聚焦文學「走出去」這個話題時,也需要意識到並不是簡單的翻譯出版就畫上句號,相反,翻譯質量和翻譯策略都是應值得重點探討的問題。

  翻譯是一場「持久戰」 

  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興趣蒸蒸日盛,但鑑於中國文學譯介的臨界性,實現中國文學的世界性閱讀尚需不短時日,必定是場「持久戰」。這一結論可從中美文學交流的綜合因素考量中得出。

  一方面,中國文學譯介尚處新舊力量角逐的臨界點。英語在文學、翻譯、傳播等各層面均處於主導地位,極易導致文學發展的同質化。這種中美交流的整體性失衡,儘管中國文學進入21世紀之後一直備受全球關注,被大力推介,但根本性地扭轉交流逆差尚需時間。

  另一方面,從多個角度考量,中國文學譯介的美國運行市場還未成形,需時間積澱。譯者層面,專業度和收入及其社會地位的不對稱性以及文學翻譯的讀者需求量低造成大部分美國中英雙語人才不願專事於中國文學英譯;文學代理人層面,美國整個文學代理圈對中國文學作品的低認知令代理人對中國文學英譯作品不敢下手、敬而遠之;出版層面,美國出版社常在原則和利潤間猶豫。這種矛盾的抉擇極大地限制了中國文學在美國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翻譯編輯層面,由於中國翻譯文學在美國文學場域中尚處邊緣,他們多以本國受眾閱讀習慣為考量,文本入侵性較強;大眾讀者層面,美國缺乏相當數量的能夠輕鬆閱讀和理解譯自中國的文學作品的讀者,其接受水平大概相當於上世紀初期閱讀西方作品的中國讀者。

  在中美文學話語權不對等和受眾市場未成熟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文學譯介在美國的遇冷不足為奇。需要強調的是,文學交流的此強彼弱是歷史產物,具有相對性。隨著我國在政治、經濟、技術上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和漢語國際傳播事業的深入發展,中美文學交流將進入歷史新階段——兩者無論在強弱程度還是優劣形勢上都會逐漸中和,更為多元、靈活、客觀、普世的文學風格和標準將問世。2014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的英文版在美國上市時,無論是《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還是專業書評、大眾書評均對這本作品給予肯定。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在美國雖只有64家影院放映,單場收入超過2.6萬美元,是當周票房冠軍《樂高大電影2》收入的3.3倍。可見,中美文學交流逆差之狀正在改觀,且漸入到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文學在美國的成功譯介有待時間的磨礪。

  譯介核心在於保「己」存「異」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文學傳播的是人類的是非標準以及其內心最為珍重的信念。這些是非標準和信念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價值,它既普遍,亦特殊,同一性和差異性並存。同一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是「真」「善」「美」的價值觀的全球共識,是中國文學實現跨域閱讀和接受的基礎。而差異性則要求中國文學既要謀求自身發展,保持獨立性,又要在傾聽他者的同時,多發己聲。

  首先,中國文學要在全球文學發展放緩期謀求自我發展的新徑。

  閱讀市場方面,消費社會導致人、物關係劇變,文學的消費功能日顯,嚴肅文學鮮有人問津。賀拉斯筆下的「寓教於樂」觀在當今美國文學市場被撕裂開來,前者式微,後者日繁。此外,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科技的日新月異,美國讀者對中國現實社會的好奇銳減,上世紀80年代盛行的寫實元素正失去作為「社會、歷史」的參考價值,較難引發受眾的閱讀體驗,獲取共鳴和認同,最終淪為文學閱讀市場的「棄兒」。吳贇教授曾指出:「就大部分西方讀者而言,他們所接觸的很多中國嚴肅文學都與鄉土題材、文革題材有關,都從歷史的宏大敘事展開,講述跨越幾十年的故事。對他們來說,這些類似題材的長篇小說已經拘囿並消磨了對中國文學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需求。」

  文學創作方面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寫作經驗極可能喪失獨特性,同一化生活模型的出現使作品趨於雷同;其次,作家的生活形態呈現非社群化,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失去社群的歸屬感和庇護感,創作喪失歷史和記憶的連續性,故事性恐有所損。更糟糕的是,一旦「功利至上,效率至上」的標準流行於世,美好的精神價值易受損流失。「大敘事」逐漸淡出創作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小敘事」。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富礦以豐富文本內涵,創造出故事性強且具「真」「善」「美」價值的文學佳作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重大命題。

  此外,中國文學的創作要保持獨立性,免受美國文學形上學的影響,即,把特殊存在說成普遍存在,再把普遍存在說成壟斷存在。移居新大陸的美國人一貫飽含進取精神,重實際、重物質。美國文學是「美國夢」的文化衍生,有意無意間含攝了實現夢想所需的自主性與權威心態。愛默生曾在演講《美國學者》中呼籲:美國人應擺脫歐洲情結,走出英國陰影,自創文化品牌。很大程度上說,美國文學所倡導的普世價值和文學標準是地中海文明的包裝。中國文學需在與之交流、互賞、思辨、借鑑之時,謹防被異化,堅持走獨立發展的道路。

  不少漢學家和翻譯家多次批評中國文學缺乏人物深度心理描寫。弔詭的是,是否各國文學書寫人物心理都得像司湯達、喬伊斯那般?深受史傳敘事影響的中國小說,其獨特的心理敘事真的略遜一籌?其答案不予置否。有學者就認為,中國小說更利於人物心理揭示。王成軍認為,不能因為中國小說沒有西方小說那樣的大段心理描寫而否定其價值。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種敘事有時比一切都說穿說透的心理小說更心理,事實上某些現代小說的內心獨白、潛意識的描寫,有時反而令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難以理解。

  中國文學的獨立性是世界文學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是解決全球問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當今社會問題帶有全球性,全人類共臨,單個國家的努力杯水車薪;另一方面,文學所富含的價值與問題雖具共性,但無法通過某個單一國家文學得以全現。全球問題必通過世界各國協商解決,世界文學也須在各國、各地區文學尊重彼此特性,自身謀求發展的基礎上,得以充實與完善。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學的獨立性凸顯為中國作家創作力本身,具世界性意義。

  再者,要抓緊建立中美文學交流的有效對話平臺。目前兩者交流有效度不高。美國文學的主體彈性較弱,自我立場較堅定,文學交流的自由度和包容度較小。中美文學交流應以尊重雙方主體性為基礎,承認差異性,在動態中尋求對話的切入點、共通點和平衡點,形成新型的、高效的文學對話機制。這種差異性和包容度的共在,既尊重了雙方,又保留了分歧,可長久地保證兩國文學交流朝健康方向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保「己」存「異」、多發己聲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學一味堅持己見。去二元論的倫理歸宿應是中美文學交流的常態。中美文學並無優劣之分,僅認同任何一極的處理都會丟失交流的本真界面,兩極正當的模式亦不可取,勢必會導致雙方自說自話,低效傷神。當下,中國文學的美國譯介應把接受放在首位,覓求的是一種意義闡釋層面的倫理妥協,只要譯介本體未變,多元形式應允包容。要知道,即便經過翻譯家眾多自主改編而更易被讀者接受的莫言作品,它依然姓「中」而非姓「外」。

    來源:文學報 

相關焦點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  在這個新的世紀,文學翻譯的命運依然很不明朗。馬丁阿諾德在《紐約時報》上曾經撰文寫道:「外國作品的譯本在美國的銷售,總體來說,總好像是一個幾乎用盡的剃鬚膏罐子,只剩那麼一點點空氣,和幾個泡泡。」
  • 文學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
    8月22日,在2016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上,來自30個國家的50餘位從事、關心中國文學翻譯及出版的譯者,作家,出版人暢談了他們對中國文學出版翻譯的看法。這些譯者有的翻譯中國古典文學,有的翻譯中國當代文學,還有的翻譯中國建築園林文化。  「因為熱愛中國文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談及為什麼選擇從事翻譯中國文學時,大部分的翻譯家都有如此感慨。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當代中國人經驗世界、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回顧中國文學作品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翻譯、推介與接受的歷程,不僅有利於促進翻譯界、出版界和學術界的溝通,加強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讀者的對話與交流,還能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思考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學走進國外讀者的閱讀視野與內心世界。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上世紀60年代,葛浩文在美國海軍服役被派到臺灣時學習過漢語,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中國文學博士學位。1976年,他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小說——蕭紅的《呼蘭河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先後出版四五十本譯作。  他嚴謹而講究的翻譯風格、以原著為中心的翻譯原則、追求「信、達、雅」的翻譯手法,「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語出戴乃迭)。
  •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海外譯者在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時,對於中國文化的「輸出」又持有怎樣的觀點?近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今日中國文學》編輯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文學翻譯檔案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
  • 譯見||美國漢學家威廉·萊爾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譯介觀
    在此語境下,特別是受益於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輻射效應,作為中國文化重要部分的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迎來了研究熱潮。縱觀中國翻譯史可以看到,幾百年來,海外漢學家以其學識與熱情 , 致力於漢學研究乃至翻譯事業,推動中國文化與文學走入異域國度。因此學界對海外漢學家的關注日漸增多。以漢學家的譯介實踐與觀念為切入點審視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究,不失為一條有益和可行的探索路徑。
  • 「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在京舉行
    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 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日前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行。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愛理,著名作家、批評家寧肯、梁鴻,作為對談嘉賓,共同探討當代中國文學活動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中國文學在捷克和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李素與愛理是來自捷克的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翻譯家。李素翻譯過張愛玲、蘇童、劉震雲、王小波、梁鴻等作家的二十多篇中短篇和七部長篇小說,2016年榮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愛理曾長期生活在法國和中國。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文學聚焦·海外華人作家看中國...
    「中國文學走出去」這個話題時不時地被提起,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動力和障礙是什麼」以及「走出去後又怎麼樣」等問題,雖然有不少討論,但討論後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大家還在翹首以待。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其譯研所涉領域廣博,從唐詩宋詞到元雜劇,從明傳奇到清代小說,再到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獨到見解。西利爾·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是飲譽世界的中國文學專家與翻譯家,專攻中國話本小說、古典戲曲及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他對明清戲曲的研究,執西方漢學界之牛耳。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中國文學走出去」這個話題時不時地被提起,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動力和障礙是什麼」以及「走出去後又怎麼樣」等問題,雖然有不少討論,但討論後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大家還在翹首以待。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翻譯?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查
    因此,如何加大使用資本手段兼併或收購歐美英語世界的大眾圖書出版機構,支持或贊助歐美一些專業文學評論期刊、專業文學研究雜誌,團結歐美英語世界的輿論領袖,打造中國文學的英語傳播平臺,才是迫在眉睫的關鍵之舉。」
  •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繁花五月,孟子的真知灼見、白居易的瀟灑詩韻、王安憶的長篇小說,讓來自莫斯科、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託克、赤塔、梁贊等地的俄羅斯漢學家、翻譯家們齊聚一堂,共品中國文學之美。  5月29日晚,第三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紙託邦」將中國文學譯介給英語讀者
    到了2015年,當年的這個論壇已發展為一個促進中國與世界文學交流與出版的重要平臺。它的名字叫作紙託邦(Paper Republic)。其創辦者艾瑞克·阿布漢森(Eric Abrahamsen)1978年生於美國西雅圖,中文名陶建。他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曾在中央民族大學當過一年交換生。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非常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出去中的積極有為,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項目」等國家「走出去」出版扶持基金,兼及政府、作協和中外高校合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措施,並且推動實現了作者、譯者、編輯、代理人、出版商、讀者、學者等多向影響因子互動關係的動態「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漢學家面前的文學「貨架」上,每年都有如此數量等級的新鮮「果醬」上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書籍市場。其中有多少中國文學能翻譯成外文出版?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生態如何?記者採訪了參加本次研討會的世界各主要語種翻譯家。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講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及韋斯理大學傑出學人講座教授。一方面,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歷史、哲學、文學和文化,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希望把自己的文學和文化介紹給外部世界,把中國文學作品和人文研究的成果翻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然而由於中外文化、社會和思想意識各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成功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化,並非易事,而且會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如何了解和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   記者 劉莎莎  隨著11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實現中國籍作家諾獎「零的突破」,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是誰翻譯了莫言作品?這些譯本的海外影響究竟如何?莫言作品的翻譯版又是如何虜獲瑞典文學院評委「芳心」的?
  • 媒體: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
    原題: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趨豐富,中國文學已經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走出國門,在這其中,翻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
  • 美國文學翻譯家協會主席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阿倫·阿吉(Aron Aji),美國文學翻譯家協會主席,愛荷華大學文學翻譯藝術碩士項目主任。出生於土耳其的他翻譯了包括比爾蓋·卡拉蘇(Bilge Karasu)、穆拉特罕·蒙甘(Murathan Mungan)與艾麗芙·沙發克(Elif Safak)在內的多位重要的土耳其當代作家。
  • 中國文學翻譯者的故事
    在拉丁美洲的西語國家,中國文學的西班牙語譯作還比較少。但是對於海外的一些青年譯者們來說,翻譯中國文學既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是值得為之付出青春年華的事業。說起與中國文學的結緣,他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獨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