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文具拼成的抽象畫,五穀雜糧畫出的江南水鄉,「御窯金磚」製成的花盆和壺承,還有感應溫度、提示時間的吊燈……12月9日,2017年市民文化節藝術創客大賽頒獎暨成果展在普陀區文化館城市創藝空間拉開帷幕,市民創客的奇思妙想遍布整個展廳。
藝術創客大賽以「創意點亮生活」為主題,自市民文化節啟動日開賽,歷時8個多月。大賽共收到來自創意工作者、高校學生、社區居民等個人或團隊的參賽作品千餘組,涵蓋繪畫、雕塑、手工藝品、平面設計、科技產品、生活用品等多種類別。大賽最終評選出「百位藝術創客」。
90後女孩王香蕉作品《與法鬥的15天》,靈感源於家裡的兩條寵物狗,她創作了各種「萌萌噠」的畫,並且設計了法鬥抱枕、貼紙、環保袋、咖啡杯、手工巧克力等延伸產品,最後她還辦了個展覽。她最終達到了「幹自己喜歡幹的事兒還能養活自己」的平衡。
御窯金磚「化身」嶄新壺承
經年累月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無疑成為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大賽中,創客們用全新的作品為傳統文化做了精彩的當代註解。
御窯金磚,是五百年前鋪在紫禁城宮殿中的高質量方磚。因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而得名。古時的工匠製作金磚時,從選土到燒製成型,需耗時兩年。每塊金磚都有四方落款,標明燒制時間、磚塊大小、監造官、工匠姓名等詳細信息。在怡心齋的展臺上,可以看到由金磚轉化製作而成的金磚花盆和壺承。壺承取自蘇州園林海棠型的設計,造型方正厚重,黛青光澤。「金磚細膩且透水性好,這種特性可以很好地與茶文化相結合。」團隊成員傅淳介紹,金磚取自蘇州御窯,當地有幸還保存著一批舊的金磚,「在設計時,不僅要保護金磚原有的紋路、特色、落款,還要選擇適合的樣式來體現金磚的韻。通過化古為今,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金磚。」
作品《順·逆》,用互動的形式表現最普遍的思維方式,體現思維方式的活躍性和作品的趣味性。
石橋小樓,深瓦白牆,船夫撐一支長篙,穿行在彎曲的河道裡,正是江南水鄉風光。不過,這幅細膩且帶有立體感的《江南水鄉》,卻是用一粒粒芝麻、小麥、黑米所拼出來的。「這是五穀糧食畫,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以前的畫保存不便,以至於它的現存資料並不多。」創作者洪有進說。他出生於黃山腳下的狀元縣,歷來鍾愛傳統文化,而如今所居住的崇明堅新鎮前衛村又富產糧食,種子收集十分便利。於是,他開始收集各種穀物與野菜種子,希望傳承發展古老的糧食畫藝術。「反覆實驗後,我摸索出了一種無毒無害的物理性環保工藝,攻克了糧食保存關,經過20餘道工序處理後的穀物可以防黴、防蟲、防腐,畫作可以保存幾十年。」洪有進說,「我的目標是做一幅五穀雜糧版的《清明上河圖》。」
「移動廁所」展現未來城市圖景
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師、藝術創客大賽策劃陸建的話來形容,參展作品裡,有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解構重塑,有對藝術審美觀念的嶄新表達,有對當下生活形態的完善創造,也有對未來科技世界的探索暢想,「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6歲;有些作品在意料之中,但也有不少意外的收穫。希望通過創意和藝術、生活的結合,給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觀眾在作品《一起耍吧》娃娃雕塑上繪製表情,回味童年的樂趣。
大賽中,再生能源、廢棄材料、環保材料成為實現市民創意的絕佳素材。
在百位藝術創客中,寶山實驗學校七年級學生王於前幾乎是年齡最小的獲獎者。以瑞士藝術家保羅·克利的一幅肖像畫為原型,他用廢棄文具拼貼出了頗具抽象色彩的全新畫作《向保羅·克利致敬》,作品色彩對比鮮明,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我一直很喜歡保羅·克利的抽象畫,加上學校一直提倡環保,就萌生出用廢棄文具創作作品的想法。」剛開始,王於前只向班級同學收集廢棄筆芯,後來發現數量不夠,就將徵集範圍擴展到全校,「很快,廢棄文具就塞滿了校門口的收集籃,最後整整收集到三大箱。」按照不同色塊,舊的原子筆、水彩筆、蠟筆、水筆芯、吸管等原材料被他用粘合劑粘在畫板的不同位置上,作品完成後,募集來的廢棄文具只剩餘了一小部分。創作時,王於前也根據材料的性質靈活變通,原作的人物像本來是小嘴巴,但由於有同學捐贈了一個舊文具袋,他靈機一動將文具袋做成可以用拉鏈開關的大嘴巴,「使作品更加有趣一點」。指導老師何趙英說:「創意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嘗試用廢棄材料作畫時,學生也理解和發展了畫畫的表現力。」
更多的創意作品,則通過科技創新的想像,描繪了未來城市的生活圖景。參展作品中有一個「智能移動廁所」,儘管其設計還停留在概念上,但這個創意已經俘獲了不少評委的心。「參賽團隊做了一個調查,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約20%的人找不到廁所。他們設計的這款移動廁所,可以使用手機APP呼叫,就像移動機器人一樣,廁所會移動到呼叫人的位置。」陸建說,「此外還有家庭滅火器,設計者也將之設計成比較美觀的造型,概念上很好,參賽者會關注到一些我們平常關注不到的東西。」
一款移動廁所,使用App便可輕鬆呼叫離你最近的移動廁所,內置太陽能廢水循環裝置,可以節省水資源達到環保的理念。
「藝術創客大賽希望凸顯三方面的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思想、現代的表現手法相結合,院校的專業設計力量和普通老百姓的創新、創意相結合,以及大賽辦展和藝術教育相結合。大賽期間,通過藝術家進校園、進社區,告訴社區居民什麼是藝術創客和創新精神。」普陀區文化局副局長顧憶紅說,「大賽結束後,我們還會持續辦展,面向普通市民和文創企業,和區文化產業推進結合起來,關注、扶持年輕創客,促進更多項目落地。」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說:「創客之火,能否燎原?還需要更多的機制去孵化創客,搭建平臺使其與產品對接,與創意、文創產業對接,使其成為社會發展的生產力,這樣它的可持續發展、轉換能力就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