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光亮處前行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向著光亮處前行

——2019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群像

本報記者 於珍

金秋九月,又一個教師節如約而至。

從2010年開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選活動迎來了第十個年頭。十年歲月更迭,好老師的精神內核卻不曾改變。

今年的64位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中,有不忘報國初心、堅持科研育人的老教授,有堅守大山、照亮孩子上學路的鄉村教師,有引領教育改革、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的中學老師,有紮根西部邊疆、無悔支教的學校校長……

何以為師?他們用言行給出了答案。

以信仰,以學識。他們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

以仁愛,以情操。他們牢記使命,崇德立教,默默耕耘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

他們是全國1600多萬教師的縮影,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看似平凡卻充滿理想與深情的教書育人故事,尋找新時代為人師者的坐標方向……

不忘初心,做塑造學生的「大先生」

大別山腹地,山巒疊嶂,海拔千米。

在蜿蜒曲折的羊腸山道上,21歲的特崗教師王蕾蕾第一次去她所要任教的安徽省金寨縣青山鎮八河中心小學報到,花費了整整四個小時。

「這個城市姑娘肯定留不住」,村民們說。時光流轉,她在深山裡一幹就是十年。

當城市的霓虹燈灑滿每個角落,人們結束一天的工作,或聚於酒吧餐廳,或安於家中享受團聚時光,而大山深處的王蕾蕾正走在漆黑的田埂上,剛從學生家裡家訪回來。

花樣年華,她卻把自己安放於深山。王蕾蕾說:「我想一直做一名鄉村教師,金寨是我永遠的家!」質樸的話語裡飽含著她堅定的教育初心。

1981年,李化勇參加工作時,工廠工人的工資是三十七塊五,而老師的工資是六塊。

他本可以選擇當工人,或者像他的其他兄弟那樣,走上看似更有前途的仕途之路。他,義無反顧地選擇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

因為貧困偏遠,李化勇所在的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彭新鎮公山教學點很難留住老師。很多時候,他是唯一的教師,既是校長又是班主任,還是後勤人員、保育員。

人生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尤其是在這個職業價值多元而又略顯浮躁的時代。對王蕾蕾和李化勇而言,不是沒有機會離開。

「我走了,孩子們怎麼辦?」看著眼前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笑臉,一雙雙渴望的眼神,一聲聲稚氣的呼喚,王蕾蕾心裡那顆堅守大山的種子慢慢發芽、茁長成長。

青絲變白髮,李化勇容顏漸老,他的教育初心卻一直沒變,「30多年了,我對這所學校和這片土地的感情越來越深。只要還有一個孩子需要我,我就會義無反顧堅守下去」。

「我的心願是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國家育英才,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越的教育初心。

1993年,王越離開研究所來到北理工,從站上大學講臺那一刻起,26載寒暑易節,他始終不曾離開。

他一絲不苟地備課,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走上講臺,他精神矍鑠、敏捷思維。雖是耄耋高齡,仍堅持全程站立為本科生授課。

對此,也有人不理解:「這麼大年紀了,即使上課也不用這麼拼啊!」王越卻說,教書育人是他的第一使命,教學是他最看重的任務。

沒有教育初心,不可能做好教育事業。

「教育的道路上,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這是湖北省丹江口市龍山鎮彭家溝小學校長彭玉生的教育初心。

「做美的教師,育美的少年,辦美的教育。」這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協德鄉完全小學教師拉姆的教育初心。

「讓智障孩子學會有尊嚴地生活。」這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教師申承林的教育初心。

「不論產值多高、規模多大,實訓中心的第一要務都是培養優秀技能人才。」 這是天津職業大學教師李建國的教育初心。

…… ……

做照亮學生夢想的光,教師自己心中要先有光。這些樸實真摯的教育初心,就是教師心中的光。

習總書記說:「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並把這種責任體現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

因為這些閃光的教育初心,他們有熱愛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堅守,努力做好塑造學生的「大先生」。他們滿腔熱情投身教育事業,擔當起了為祖國、為人民培養接班人的時代大任。

自我磨礪,做以「四有」為追求的築夢人

鄉村中學英語代課教師,這是賈利民教師職業生涯的起點。

他不是科班出身,只有高中學歷,但從走進學校的那一刻起,賈利民就暗立誓言:「一定要努力拼搏,了卻高考名落孫山的遺憾,幫助大山裡的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

有了教育初心還不夠,要做好教師,關鍵還要進行自我磨礪,用紮實的學識和專業素養來武裝自己。

當時,他所在的學校沒有錄音機,為了提高英語教學水平,賈利民和母親賣掉家裡的雞蛋和兩隻羊,再加上他2個月的工資,買了一臺錄音機、一套英語聽力磁帶和一本英漢詞典。

白天,備課上課輔導學生;晚上,批改作業,查閱資料,跟著錄音機練發音,學口語,晚上11點前從未睡過覺……

經過三年努力,他帶的第一屆孩子中考時,英語成績闖進了全縣前三名,還有兩個孩子考上了中專,這在該校還是首次。對賈利民而言,學習和探索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

此後的二十多年,他探索教學路徑,設計課改方案,引領一所鄉村學校教育改革方向,把一個即將撤併的教育教學雙差校,一躍成為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張名片,成為各地參觀學習的基地。

又一個子夜來臨,敖玉輝的實驗室依舊燈火通明。

作為長春工業大學教授的他,主要攻關的是碳纖維原絲項目。由於攻關難度大,一段時間內,沒人看好,少有人碰。但是敖玉輝一紮進去就是20多年。

嚴謹求實是他的科研作風,「把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學生有仁愛之心,是他一直踐行的教育準則。

碳纖維原絲的製備原料丙烯腈是一種劇毒的化學物質,做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須在通風櫥內進行。

「每次看到敖老師連續幾個小時做實驗,我就想去幫助他,但都被他一口回絕。他說我們太年輕,不能冒這個險。」 敖玉輝的學生胡江濤,眼圈有些泛紅。

如何進行自我磨礪,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和使命?還有更多老師給出了答案。

孫金士用堅定的教育信念來回答。他堅守山村教學一線27載,獨自撐起教學點教學和管理工作,開足開齊國家規定全部課程,讓山裡孩子接受到了更有質量的教育。

孫育紅用高尚的教育情操來回答。她通過一周一次的「心靈溝通本」,用紙筆與學生和家長溝通交流,整整24年,被譽為「千萬字教育情書」。她堅持每日一篇「成長記錄」,記載學生成長,潛移默化對學生產生教育意義。

彭玉生用不斷創新的教育行動來回答。山割不斷與外界信息的聯接,水阻不斷成長的步伐。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在的湖北省丹江口市龍山鎮彭家溝小學裡有了雲教室,有了睡前故事,有了智能閱讀區……教學點成了區域學校「樣板間」。

…… ……

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這些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好老師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鍛鍊和成長起來的。

在教育專業化進程中,教師只有不斷磨礪自身品格和心性,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才能真正提升教育品質,才能做到習總書記要求的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才能擔當起時代築夢人的角色。

牢記使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中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大多數國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960萬平方公裡。」

從小到大的地理教科書上,沿襲著「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概念,而對300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提及甚少。

對於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而言,他的情感、命運始終與這300萬平方公裡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他常對學生說:「我們還有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不能忘,必須增強海洋意識,承擔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責任和保護海洋的義務。」

數十年來,他通過哈爾濱工程大學這個國內最大的水聲專業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平臺,將海洋情結傳遞給了更多學生,使更多學生認識到利用海洋、保衛海疆的重要性。

祖國的命運,也是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命運。引領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疆土,把愛國奉獻精神厚植於學生心中,楊德森做到了。

功能配位化學與晶體工程研究,這是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小明的研究方向。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實驗分析的能力,從簡單的顯微鏡調整、藥品的存放和取用,到複雜的單晶切割操作,他總是不厭其煩、手把手地傳授。

在論文指導訓練中,大到文章布局,小到標點符號,陳小明都要與學生細緻討論、層層遞進、反覆修改,學生撰寫一篇論文往往要花上3至4個月的功夫。

學問是質樸和踏實的。人才培養需要關注每一個不起眼的小事,通過一言一行來引導學生創新,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對此,陳小明做到了。

「藝術並不能讓所有人成功,但它能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更美更好的自己。」作為一名鄉村美術老師,朱永最早在鄉村小學開辦美術興趣小組,並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兒童畫技法。

朱永的學生中,有近200名考入了藝術院校,有的成了大學教授,有的成為優秀的美術工作者,還有的長大後又成了小「朱永」。他讓鄉村孩子與藝術之間不再是天空與田埂的距離。

在學生心中播下美的種子,引導學生發現美、發現自身、發現世界,進而塑造其心靈。對此,朱永做到了。

「或許幾十年後,我不再記得那些政治知識,但我永遠會記得您給予我的鼓勵,記得您教我的做人態度。」這是一名學生寫給王蘋的留言。

王蘋是北京市陳經綸中學的一名思政課教師,在她看來,育人要靠人格魅力,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做學生的知心人。

努力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關注學生的需求、願望和認知水平,錘鍊學生的品格和意志,王蘋做到了。

「教師要做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關於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擔當,習總書記的話振聾發聵,字字有聲。

從楊德森、陳小明,到朱永、王蘋,他們無不是自覺、自願、自發地充當學生的引路人,把學生引到更開闊、更光亮的地帶去,他們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育人重任,把一個個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的人民教師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胸有大我,做引領時代的先行者

婉拒百萬年薪聘請,離開繁華都市和親人,遠赴黔東南偏遠山區無償支教,成為當地唯一一所民族高中校長,這是陳立群的選擇。

在他眼裡,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貧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要做的事情。「中國那麼大,教育欠發達地區那麼多,總要有人站出來去做這些事。」

他反覆說,應該幫助村民認識教育的真正意義,形成讀書光榮的好氛圍,形成「耕讀傳家」的好風尚,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脫貧。

陳立群義務支教的義舉,在浙江、貴州乃至全國各地引起了很大反響,他關於教育扶貧的信念和行動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選擇。杭州很多退休和在職教師跟隨他的腳步來到黔東南支教,僅陳立群所在的臺江民族中學就有18位這樣的教師。

和陳立群作出同樣選擇的,還有龔仙彥。

龔仙彥是綿陽市遊仙區石板鎮小學副校長,四川省骨幹教師、區學科帶頭人。2013年,龔仙彥開啟了援藏支教工作。

「援藏是時代和國家的需要,作為教師,我們有職責和使命去傳播現代教育管理和教學技術,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他看來,推動西藏地區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事業。

每每看到藏區孩子對知識渴望的眼睛,他內心就會生發出一種強烈的時代使命感。所以,龔仙彥將原本一年的支教工作變成了七年的援藏堅守。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鍾萬勰,挑戰盛行西方半個世紀的「辛幾何」,創建「辛代數」,創造了國際力學領域一個嶄新的標誌性成果。

「要給中國數學爭一席之地」,在85歲高齡的鐘萬勰看來,讓計算力學這一應用基礎學科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是自身責無旁貸的使命。

一大批學生在他的帶領和引導下,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回應時代需求,不斷開拓創新,為我國的計算力學事業不懈奮鬥著。

不再為溫飽所困,讓農民群眾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這是陝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小麥育種專家趙瑜用大半生在踐行的使命。

為此,他放棄留京和在省級機關的工作,將自己「下放」到偏僻的農場,一待就是50餘載。

他幫助農民提升科技文化水平,創造出了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種奇蹟,不斷引領著育種科技的進步。耄耋之年,他仍矢志不渝,要為新時代農業科教事業再立新功。

人,該以什麼樣的尺度來衡量自己、抵達自己?

從陳立群到龔仙彥,從鍾萬勰到趙瑜,他們捨棄了世俗的功名和唾手可得的安逸,從當下的自我出發,身體力行地去關照社會。

他們以時代需求為己任,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捆綁在一起,他們的行動是那麼真實而有力量,他們不愧於引領時代的先行者。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這個時代需要有亮光,教師群體則是提供亮光的人。這些亮光由他們而來,同時帶給每一個個體,帶給國家,帶給這個世界。

站到光亮裡去。

致敬!偉大的人民教師!

相關焦點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向著光亮那方》提燈前行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向著光亮那方》提燈前行 2020-08-19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桂醫電臺|向著光亮那方前行
    桂醫電臺|向著光亮那方前行哪管他烈日炎天、風吹雨淋,我自成一個世界,默默汲取力量,向著光亮那方前進,直至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黑暗裡的倦怠和晦澀會隨著日色東升而結束,邁進風光旖旎明亮利落的青天白日。等過漫漫孤燈的長夜,終有歲月晨光來點亮你的世界。別害怕,別多想,堅定地往前走吧。
  • 《向著光亮那方》:很溫暖的一本書,暖心!
    《向著光亮那方》是劉同繼《誰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之後的第三本書,一如既往,洋洋灑灑的文字,透露著青春和肆意,在字與字的間隙,去讀懂他背後的故事。劉同的書總是能直觀又細微的寫出親情與友情,從身邊發生的事情中讓我們明白很多。
  • 向著光亮的那個地方
    對於過去,對於那份苦澀的愛,婉約只對青山說:你是我向著光亮的地方!
  • 你是樹木,是山丘,是一條清澈河流——許魏洲《向著光亮那方》
    《向著光亮那方》是許魏洲演唱的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的推廣曲,由暢銷書作家丁丁張作詞,音樂人陳禹作曲、編曲,人氣偶像許魏洲演唱。整首歌旋律明快,熱血向上,充滿對自我的堅持和一往無前的信念,就像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內核一樣,青春不迷茫,夢想有光亮。
  • 《誰的青春不迷茫3:向著光亮那方》掌閱首發 溫暖上架
    近日,由劉同撰寫的"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書籍之三《向著光亮那方》電子書在掌閱書城進行首發,目前用戶在掌閱書城下載該系統書籍還可享受優惠折扣。  勵志、溫暖、青春,這些都是"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書籍給讀者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該系列圖書一經出版就受到了諸多讀者的追捧和喜愛,目前該系列圖書共三本,分別為《誰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和最近於掌閱上架的《向著光亮那方》。
  • 「走向勝利——決戰決勝鄉村述說」向著光亮的方向
    向著光亮的方向(9月25日,韶山市韶山鄉韶前村,村部的頂層安裝有約600平方米光伏發電設備,年發電量5萬多度。在這座紅太陽升起的小城市,勤勞的韶前村人正向著光亮那方,乘風破浪,逐夢前行。■記者手記希望之光永不滅彭婷 蔣睿懷著敬仰之心,記者走進了韶山。
  • 未來,《向著光亮那方》一路奔湧向前!
    無論身處何方,陷於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開花。嗯!說好了,一起向下生根,向上開花,不管命運待我們如何。我們總會問彼此一個問題:究竟要在外面漂到什麼時候?親愛的你,耐下性子,朝著光亮那方,奔跑,前行!
  • 2020年新年獻詞:願每一個你都向著陽光前行
    王忠強攝願每一個你都向著陽光前行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編輯部
  • 青春,向著光亮那方
    想我走過的青春,想我曾經一直向著光亮那方的孤勇。因為:生活比藥苦,也可以比蜜甜。
  • 【致敬園丁】姜文靜:向著美好奔跑 帶著夢想前行
    行走在育人的道路上,有荊棘片片,也有花香瀰漫,她始終向著美好奔跑,帶著夢想前行,不斷播種、耕耘、收穫……將一腔熱血奉獻給三尺講臺,無怨無悔培育時代英才,她就是義縣白廟子初級中學老師姜文靜。在異鄉的土地上耕耘著自己的教師夢,姜文靜不覺得苦,看著那一張張青春如花的笑臉,她覺得,這是對自己向著夢想奔跑的最佳助力。
  • 每日讀經禱告:向著標竿直跑得著神的獎賞 ​
    經文:腓立比書三章12-16節  主題:向著標竿直跑得著神的獎賞他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13節b?14節b)。在此,看到保羅為了這目標,一方面忘記背後的事,另一方面,努力擺在他面前的事,不回頭看,一直往前跑。他向著標竿直跑有一個目的,為要得「獎賞」,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他來得的「獎賞」,讓他得以進入神的國與神的榮耀裡。
  • OMAHA的2016:向著開放穩健前行
    鄭傑脫口而出:向著開放前行。作為一個推動醫療和健康產業信息開放、共享、開源的NGO組織,OMAHA在過去一年的表現可謂穩健。1月14日,「開放醫療與健康聯盟(OMAHA)第二屆會員大會」召開,面對近300位參會者,該組織的發起人和理事長鄭傑甩出一串數字。
  • 逐夢,一步一步向著心中的夢想前行
    陳主任的論壇總結和聲情並茂地講解,得到了所有與會者的共鳴,我相信老師們也和我一樣受到了鼓舞、啟發,我會沿著「三名」的足跡,一步一步向著心中的夢想前行。
  • 向著更高的目標砥礪前行,東南汽車家族亮相廣州車展
    此外,東南汽車還推出了緊湊型轎車A5翼舞以及新能源車型東南DX3 EV等多款車型,在車市寒冬的背景下,向著更高的目標砥礪前行。 11月22日,2019第十七屆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拉開帷幕,東南汽車攜旗下以東南DX5為代表的"東南DX家族"驚豔亮相,東南汽車董事長陳鋒先生在媒體日活動中發表致辭,表達了東南汽車人"不忘初心"拓新路的自信和魄力,以及東南汽車在新時代的感召下,向著更高目標砥礪前行決心
  • 夜讀| 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我們身處的世界,是一個有光有影的世界。有些人為了滿足私慾,連一個貧窮殘疾人的代步工具也不放過,他們是製造黑暗的人;還有些人,看到別人有難處,就馬上伸出援手,將自己的光傳遞給處在黑暗裡的人。儘管第一種人不會銷聲匿跡,但第二種人必定會星火燎原。
  • 「最光亮處有智慧,最黑暗處有慈悲」每個生命都會經歷暗夜與曙光
    每個生命都有向光性,無論身處何處何境地,內在總有一種指引帶領你去探索何穿越!作者具體展開詳述,舉例分析自律的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推遲滿足感這點打動我的是最後一句話:生活中只有把壓力和困難先解決了,我們才會真正感到輕鬆。否則,帶著負擔,輕鬆和快樂只是假象。
  • 《向著幸福前進》溫情收官 吳奇隆風雨之後擁抱彩虹
    由吳奇隆、唐於鴻、王新、周韋彤傾情加盟的《向著幸福前進》在1月15日溫情收官,一段有關愛情、有關家庭、有關事業的都市家庭倫理故事就此落下帷幕。    實力蟬聯收視劇王 吳奇隆唐於鴻苦盡甘來    昨晚,《向著幸福前進》大結局CSM52收視率1.067%,市場份額3.09%,多日蟬聯全國網收視冠軍。這段坎坷曲折的故事終以溫情落幕,韓笑(唐於鴻飾)提前產下女兒,用臍帶血挽救了叮噹的生命,也打開了婆婆李玉梅(許娣飾)緊閉的心門。文博(王新飾)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安琪也在這段經歷中得到了成長。
  • ​我市學生發熱診處中心與聯繫學校(幼兒園)名單公布
    ​我市學生發熱診處中心與聯繫學校(幼兒園)名單公布 2020-06-07 04: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UBI校友訪談:「風起雲湧,向著光亮那方前進」
    時光呼嘯,每一個時代都是造就英雄的時代,都有著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力量。他們源於夢想,源於責任,用很長的時間做一件事,和自己的企業一起長大。  今天,分享四位UBI  DBA博士校友和企業共同學習成長的故事。創業之時,他們是浪潮裡的一朵浪花,風雨之後他們是行業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