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深圳製造」 有多少好故事匆匆流逝
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同坎城、柏林、威尼斯、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並稱為世界五大A級電影節。日前,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上傳來喜訊——在備受矚目的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名單中,由深圳市華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深圳導演張唯執導,姚安濂、湯嬿領銜主演的工業題材影片《打工老闆》成為唯一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
據了解,《打工老闆》以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珠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態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一位工廠老闆在創業過程中的驚險歷程。該片將參與競逐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實際上,與深圳電視劇近幾年來的高「曝光率」相比,深圳資本雖然頻頻參與大片投資,多家投資機構也經常亮相熱映電影投資方名單,深圳卻鮮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本土原創作品出現。此次作為唯一一部代表中國電影的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深圳製造」的《打工老闆》引來了海內外強烈關注,也引發了業界對於深圳原創電影發展的關注和討論。
講述「深圳味道」十足的故事
「整個故事以達林玩具廠接到訂單開始,廠長林大林在不斷出現的內憂外困中,頑強求生存。報社記者艾晶出於報導的目的,臥底達林玩具廠,了解到了中國玩具製造業的真實生存狀態。最後,在大環境的壓迫下,林大林無奈走向失敗。」該片導演張唯介紹,《打工老闆》講述了一個「深圳味道」十足的故事。這部影片最初名為《中國製造》,最後改名叫《打工老闆》。
該片籌備8年,全部在深圳實景拍攝。影片的主拍攝地就是一家剛剛倒閉搬遷的工廠。觀眾可以透過鏡頭潛入一個真實的「世界工廠」的核心,再現「工人為老闆打工,老闆為世界打工」的獨特場景。
張唯透露,30年前從湖南衡陽來到深圳,他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創業成為一名老闆,親身見證了「世界工廠」從輝煌到衰落的全過程,相似的生活背景讓他對影片故事的處理駕輕就熟且充滿感情。
「蒙特婁是國際A類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劃分的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中的一個,成為入選影片是非常困難的。」在資深電影行業從業者、觀察人士@電影外賣看來,題材新穎、立意深刻、兼具宏大敏感的國際視角或許成為《打工老闆》脫穎而出的理由。
蒙特婁國際電影節開辦30多年來,曾有多部中國電影通過蒙特婁電影節走向世界,包括《邊城》、《那山那人那狗》、《看車人的七月》、《紡織姑娘》等。「縱觀國際電影節上的獲獎作品,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徵——把大事件『縮小』,把小事件『放大』。即使講述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也能深刻反映人性和時代變遷。」@電影外賣認為,《打工老闆》也具備這樣的特徵——既有強烈的深圳色彩,又通過個體創業者的命運反映中國大環境和時代特徵。
「劇本出來以後,廣東省和深圳的很多專家看了,覺得很有意思。後來拍出來的片子也很出色,導演有一定功力。這個片子的內涵、形式、風格、表演都很值得細細品味和討論。」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會長李亞威告訴記者,由於劇本出色,《打工老闆》在拍攝、創作過程中也得到了政府扶持。
原創薄弱是深圳電影「軟肋」
實際上,深圳近幾年來有一批本土原創電視劇從深圳「火」到全國,如《深圳合租記》、《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等,而與電視劇相比,除了《熊出沒之奪寶熊兵》等動漫電影在暑期檔和賀歲檔表現搶眼,深圳卻鮮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本土原創電影出現。
深圳大學副校長、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認為,深圳實際上不缺好的電影題材,也不缺乏資金和技術,更不缺乏市場氛圍。「深圳資本活躍,很多票房大熱的影片主要融資機構都是深圳的。深圳的傳統院線消費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國內外一線大片都很重視深圳市場。」在他看來,創作是深圳電影業發展中最為薄弱的一環。
李鳳亮認為,深圳電影業發展期待更多「深圳製造」,首先需要更多創作人能潛下心來,對真正有深圳區域特色、時代特色、文化特色的題材進行挖掘。「深圳作為移民城市,也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快速成長的都市,打工、都市、青春,包括經濟、金融等題材都是可以關注和挖掘的」。
李亞威覺得,目前資本對於電影產業熱情普遍較高,但在資本熱捧下,深圳乃至全國在電影創作源頭上都存在問題,創作氛圍顯得較為「浮躁」。
「2011年左右,深圳民間資本投了12部劇本,最後都功虧一簣,或者沒有通過審核,或者後面拍砸了,投進去一千萬,零頭都沒有收回來。這對深圳電影事業的發展影響很負面。」李亞威對深圳曾出現過的問題印象深刻。
李鳳亮認為,原創薄弱折射的是深圳文化氛圍的缺失。「好的電影需要一批優秀編劇原創人才,而吸引、激發這些人才需要城市文化環境。深圳這些年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但跟北京等城市相比,還是沒有形成很好的氛圍。」除此之外,在影視人才的培養方面,深圳差距也不小,「就拿深圳大學來說,目前沒有直接設立影視創作的學科,只有中文、傳播等相關學科」。
「目前很多電影都是拍攝在北京,融資在深圳。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圳有故事、有題材,創作力量激發出來也可以有很好的影片,但培養文化氛圍不是那麼簡單的。」@電影外賣認為,激發深圳電影原創力量需要對整個產業鏈進行扶持。
@電影外賣透露,深圳電影產業鏈目前還是不夠完整,在電影前端拍攝和後期製作方面尤其弱。「除了動漫電影,大製作的影片想要得到團隊和設備的配合,技術上的支持是很難的,深圳也沒有大的影視拍攝機構和基地,片場也不夠多,很多環節還是需要去北京、廣州等地完成」。
產業鏈不完整 原創力量難激發
「我們這代人老了以後,回想當年有什麼華語影片可以作為時代、中國、深圳的代表,能想起的是什麼電影?」在@電影外賣看來,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痕跡的往往是藝術影片,至少是在藝術上行有所突破的影片,深圳應該貢獻更多《打工老闆》這樣的影片。
@電影外賣認為,創造鼓勵原創的文化氛圍不是講空話,需要靠鼓勵創作的具體機制,讓好的故事能夠被發掘、被呈現。他建議,政府可以重點打造一些項目,比如在深圳主要高校中舉辦高質量的電影節,鼓勵有志向的大學生從事電影創作,發掘和儲備電影人才,並從劇本創作、拍攝、人員、設備等各方面提供一定資助。「持續性很重要,要花大力氣持續做一件事」。
李亞威則透露,目前深圳已經開始探索電影劇本審讀機制,建立影視劇本策劃審讀委員會,並對優秀作品進行資助。據悉,該委員會由29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組成,涉及發行、劇本、導演、院線等各領域,橫跨學界、業界。專家委員會會對深圳民營公司投資的電影劇本進行審讀,給予建議和指導,並選擇那些有震撼力、有創新的精品作品給予扶持。「去年委員會選讀了100多部作品,也重點扶持了一些作品,《打工老闆》也在其中」。
李鳳亮則認為,深圳在激發原創力量時,還可積極借鑑歐美國家、香港先進經驗。深圳靠近香港,而香港有成熟電影生產機制,應該好好思考如何發揮雙方優勢形成合力,比如將深圳的資本和香港創意結合。「而在劇本創作方面,挖掘深圳特色同時,也不能閉門造車。很多好萊塢電影包括美劇的劇本創作都已經用上了大數據測算,創作者都會積極吸收市場反饋信息,我們的創作也可以積極吸收這些先進做法。」李鳳亮說。
李鳳亮認為,激發深圳電影原創力量,最終還是需要進一步「補完」深圳電影全產業鏈。從政府政策、產業扶持各個環節發力,打造良性電影事業發展環境,實現「有人願意在這裡做電影、投資電影、看電影」。
「拿深圳電影產業鏈條前端核心製片環節來說,華誼兄弟此前曾提出,用130億元總投資,整合華誼兄弟傳媒、珠江投資和坪山城投三家企業優勢資源,在坪山打造一個集文化、商業、旅遊於一體的文化產業綜合體,但目前該項目仍未動工。」李鳳亮認為,深圳應該思考如何積極推進落實這個項目。
《打工老闆》導演張唯:
「表達中國特色和年代感」
■聲音
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拍「中國製造」這個題材,「中國製造」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外國人覺得它是一個商品的標籤,從服裝到家用電器,而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中國社會30年變化的縮影。
改革開放對於中國十幾億中國人的生活,對於這個國家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中國製造」作為一個工業符號,背後又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且這種價值恰恰又是世界性的,這是它打動我的第一個原因。
電影裡關於玩具代加工廠的故事來自深圳本土,來自珠三角。珠三角是「中國製造」的發源地。「中國製造」曾經是珠三角乃至中國的驕傲,單說玩具,廣東省的玩具出口額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六七十,但現這些工廠有百分之九十倒閉了,原來深圳有4000多家玩具工廠,大的有上萬人,那麼多人都去哪裡了?那些老闆現在在哪兒?這就是我這麼堅持拍這部電影的第二個原因。
作為深圳走出來的電影導演,我覺得拍攝這個題材對我來說可以說是責無旁貸。雖然題材本身不具有太多的商業性,但我覺得觀眾會對此類題材感興趣,它會喚起「60後」到「90後」三代打工階層觀眾的共鳴。
雖然影片發生的時間是現在,但是我其實很希望故事能夠透露出一種年代感、中國特色的東西來。影片主人公,也就是姚安濂扮演的林大林,他曾經就是一個打工青年,這一點上,特別有中國特色,早期深圳的企業家基本上都是創業型企業家,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一直發展成為企業主。在中國的工廠中,老闆和員工之間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僱傭關係,還交織著複雜的同鄉關係、血緣關係,這也是我們獨有的「中國特色」。
關於整部影片的風格,我認為是偏寫實的風格。讀書的時候我曾經研究了很多義大利、波蘭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那些電影裡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都是令人信服的,讓你覺得那就是那個國家的生活。(根據張唯口述資料整理)
本版策劃統籌:呂冰冰 撰文(除署名外):南方日報記者 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