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疾病預防護理系列】寶寶老是腹瀉怎麼辦?

2020-12-17 寶寶知道

第三期帶著味道來了~

除了常見的寶寶生理現象剖析和新生兒嘔吐問題處理(可以點擊文章左上角頭像進入「愛帝宮國際月子中心」,找到相應帖子學習),新生兒腹瀉也是難到了很多的寶爸寶媽們。寶寶大便真的是千變萬化,奶渣便、水便,血便,糊糊便,綠色黏液便等等。寶爸寶媽們就頭疼了,這些便便代表了什麼?該如何處理呢?我們來看徐頌周醫生是如何分析的吧~

照舊,先隆重介紹下我們的兒科主任講師哈!

徐頌周,兒科副主任醫師,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從事兒科、新生兒科臨床工作15年,主要從事新生兒工作,擅於早產兒及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精細管理、極重度黃疸換血、機械通氣支持、窒息復甦、缺血缺氧性腦病亞低溫治療等危急重症救治。

那,就開始這場有味道的乾貨分享吧!哈哈~~

================我是雙層分割線===================

[彩虹]一、醫學上關於腹瀉的分類

寶寶拉肚子很常見,醫學裡面將腹瀉分為兩大類:

非感染性腹瀉(生理性腹瀉、消化不良、過敏、受涼)和感染性腹瀉。

最常見的,比如宮內的寶寶大都是生理性腹瀉,因為寶寶胃腸道功能不那麼成熟。其次寶寶每天進食的都是流質,那麼多的奶,容易消化不良。一般來說,月子裡面寶寶大便不會超過5、6次,最好是5次以內,當然8次以內也是可以,大便每次都是糊糊便,每次一小勺,就像泥巴一樣。這都可以接受,不要擔心。

如果拉的都是水可能是寶寶消化不良,包括受涼,不僅僅在月子期間裡面出現,以後寶寶受涼也會拉肚子,並不是感染了,是物理刺激,腸道蠕動紊亂,蠕動的多,有些東西來不及吸收就排出了,受涼引起腹瀉,不一定是跟感染有關係,經過精心護理,也會好的。

非感染性腹瀉還有一種:和過敏有關的腹瀉。越發達的地方發病率越高,越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發病率越低,就是過敏性腸炎,為什麼會這樣呢?

比較流行的學說——衛生學說。現在城裡那麼多哮喘,那麼多溼疹,為什麼有些寶寶吃母乳都會過敏,都是跟衛生學說有關,太衛生太不衛生都不行,走極端都容易出問題。如果寶寶出生後太乾淨,太衛生,基本上沒接觸過所謂的「髒東西」,導致T細胞免疫功能紊亂,T1/T2細胞比例失調,免疫細胞對很多東西就會不認識,不耐受,會出現過敏。

除此之外,我們需要警惕細菌感染性腹瀉,也叫腸炎,拉出來的大便會有黏液,血絲。

寶寶在月子裡腹瀉,寶媽一定要警惕:第一判斷是不是生理性腹瀉,是不是消化不良,其次就是看看大便有沒有血絲,如果有血絲,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過敏性腸炎,一種是細菌感染(侵襲性細菌感染)

[彩虹]二、寶寶腹瀉,寶媽要怎麼做呢?

[太陽](一)觀察寶寶大便的性狀

1、大便有沒有血,血跟大便是分開的還是糅合在一起的。有沒有黏液(鼻涕狀),尤其是綠色的鼻涕一樣的黏液,那就說明寶寶一定是有感染,絕大部分是有細菌感染而不是病毒感染,一定要積極就醫。

2、最理想的是黃色糊狀便便。

3、水狀便便、屁便一般不用特別處理,只要不影響寶寶吃奶和體重,不會引起寶寶嘔吐,可以不幹預,當然要是確實太多了,為了小屁屁好護理,也可以用益生菌調理下胃腸道,益生菌對寶寶沒有副作用,是正常腸道存在的菌種。

[太陽](二)寶寶腹瀉處理步驟

1、評估寶寶一般的情況,看下精神狀態好不好?吃奶好不好?有沒有肚子脹(這個需要專業的人來評估)?尿液多不多,如果寶寶拉肚子,但每次會吃完奶就一泡尿,不用擔心,至少寶寶沒有脫水。

2、不管是生理性腹瀉,還是消化不良,或者是受涼引起的腹瀉,我們首先應該檢查媽媽這兩天飲食。有沒有特別油膩、高蛋白或者海鮮類食品?如果寶寶是用牛奶配方奶餵養,可能會改成部分水解奶粉或者完全水解奶粉。(PS:奶粉部分和完全水解有什麼區別呢?把蛋白質全部切成胺基酸,就叫胺基酸奶粉、特別貴、很苦,不好吃,也就是無敏奶粉。絕大部分不完全切成胺基酸奶粉,就是部分水解奶粉。)

嬰兒時期(五六個月到一歲多),寶寶容易感染輪狀病毒,不斷腹瀉,容易脫水。寶寶病毒感染後,他的腸道黏膜乳糖酶缺失,這時候可以改成無乳糖奶粉,即市面上的腹瀉奶粉。腹瀉奶粉不是能治腹瀉,只是裡面沒有乳糖不會增加寶寶胃腸道負擔,新生兒時期一般不需要用到。

3、飲食調整後,寶寶依舊每天腹瀉八九次甚至十來次,大多是水便,估計大多都是消化不良。對於消化不良的寶寶,媽媽也做了調整,寶寶情況也還好的話,我們可以加微生態製劑(市面上:金雙歧、億活、培菲康、康萃樂等,我比較推薦金雙歧或者康萃樂。)

4、如果以上幾步都做好了,寶寶還是水樣便,一天還是八九次,沒有關係,可以加用蒙脫石散。這個藥物成分簡單,不會經過腸道吸收,不會進入人體,就是在腸黏膜那裡起到粘附細菌病毒收斂的作用,把水收斂住。如果大便次數已經減少到五六次,每次大便都是糊糊狀,不能用蒙脫石散,用了之後容易導致便秘,只有水樣便很多的時候才會去用。

5、當然有部分孩子用了這些藥,益生菌、蒙脫石散也用過了,還是拉怎麼辦?可以用一點四磨湯或者啟脾口服液,這些都是中成藥,幫助消化的。如果用到這一步還是沒有效怎麼辦?沒關係,只要排除感染性腹瀉,寶寶腹瀉但是不影響生長發育,也不用太擔心。

(另:口服補液鹽ORS,一般不主張在新生兒時期用,新生兒腹瀉很少脫水,如果真的脫水,就需要排查其他原因,比如代謝性疾病。)

===================我是雙層分割線======================

新生兒腹洩的處理步驟大家都了解了嗎?如果寶寶便便裡出現綠色黏液,血絲一定要就醫哦。徐頌周主任醫生的講座全程1個半小時,考慮到乾貨實在是太多啦,所以分享的內容已整理成8期,今天的是第三期。下一期內容,關於新生兒紅臀現象及應對的講解,寶爸寶媽們,約好不見不散啦!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愛帝宮月子中心)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秋季來臨,寶寶腹瀉怎麼辦,應該如何預防和護理
    今天我們特意為各位寶媽介紹一下,寶寶秋季腹瀉的原因、如何預防等相關知識。>寶寶得了秋季腹瀉,一般是感染輪狀病毒所致,是屬於一種自限性的疾病,沒有特殊的藥物治療。秋季腹瀉還有強調要繼續飲食,滿足生理需要,以補充疾病的消耗,縮短腹瀉後的一些康復時間,同時還可以給予一些腸黏膜的保護劑,腸道菌群的調節,如益生菌、蒙脫石散等等。
  • 新生兒腹瀉怎麼辦 護理注意事項有7點
    拉肚子是寶寶們最容易患的「小兒四病」之一。剛出生的小寶寶消化系統發育還很不成熟,媽媽一旦餵養或護理不當,往往很容易出現腹瀉症狀。新生兒腹瀉怎麼辦?這是很多新手爸媽的煩惱,因為寶寶太小了,不知道該怎麼樣照顧才好。那麼寶寶出現怎麼辦呢?要如何護理比較好?
  • 新生兒寶寶拉肚子或者腹瀉是怎回事?提醒:這些預防方法要做好
    對於剛出生的新生兒家庭來說,寶寶的到來無非是喜悅的,但是也同時會伴隨著緊張,畢竟寶寶還小,各方面的抵抗力不如大人,而新生兒見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拉肚子,寶媽更是沒有頭緒,那新生兒拉肚子的症狀是怎樣的?拉肚子的原因是什麼?新生兒拉肚子怎麼辦寶媽們趕緊了解一下。
  • 新生兒睡覺老是哼哼唧唧怎麼回事 應該怎麼護理
    新生兒每天睡覺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對於孩子睡眠的情況,父母也是十分重視。很多嬰兒睡眠不是很踏實。那麼,新生兒睡覺老是哼哼唧唧怎麼回事呢?新生兒睡眠應該怎麼護理?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新生兒睡覺老是哼哼唧唧怎麼回事嬰兒在睡覺當中出現的一些情況,一般都是表明已經或者是將要患某些疾病,所以,父母要多觀察嬰兒睡覺的情況。正常的嬰兒在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而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嬰兒有以下狀況出現,父母應該引起重視。新生兒睡覺不踏實新生兒睡覺不踏實是很常見的現象。
  • 溼疹、咳嗽、腹瀉、發燒……3歲以前寶寶常見疾病護理,全有了
    空氣的溫差變化會刺激寶寶的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黏膜出現充血水腫,從而引起咳嗽。如果你的寶寶沒什麼痰,咳得也不頻繁,多半就是冷空氣刺激引起的。這種情況一般可以不治自愈。不過,你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刺激性乾咳如果護理不當,可能會讓病毒乘虛而入,寶寶就會得感冒、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 夏天嬰幼兒經常腹瀉怎麼辦?5步居家護理和預防措施,家長請收好
    蔡晶家2歲的寶寶自小常腹瀉,蔡晶心中很是擔憂:要是寶寶再腹瀉怎麼辦呢?如何提前做好預防?怎麼給寶寶注意飲食?要是再腹瀉,要不要帶寶寶去醫院啊?有人認為這類腹瀉可能與乳糖不耐受有關,或者是食物過敏導致,多在6個月左右添加輔食後好轉,不需要特別處理。腹瀉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兒童營養不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對於嬰幼兒腹瀉來說,規範的治療與護理至關重要。
  • 寶寶腹瀉怎麼辦?鈞媽教你輔食療法!趕緊學起來吧!
    昨天我們有講到寶寶腹瀉的原因以及如何預防與護理的內容,今天我們就繼續講一講針對寶寶腹瀉的輔食療法!話不多說,趕緊開始吧!做法:取一隻蘋果洗淨連皮切碎,加250毫升的水,加少許食鹽,煎湯代茶飲。一歲以內的寶寶可以將蘋果剁成泥,做成蘋果泥哦!
  • 秋季寶寶護理全攻略:飲食、穿戴、皮膚、疾病預防護理……
    秋季,寶寶容易出現口乾舌燥、流鼻血、便秘等一系列「陰虛內熱」的徵象。再加上天氣乾燥,寶寶的皮膚嬌嫩,更需要細心的呵護。  那麼,在這種換季的時候,寶寶該怎麼護理呢?下面我們就從寶寶飲食、穿戴、皮膚、疾病預防護理等多方面進行寶寶秋季護理攻略的介紹。
  • 新生兒腹瀉爸媽千萬別大意!否則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因為新生兒降臨到一個家庭上,是代表著希望代表著幸福,而新手爸媽也是第一次面對這「小糰子」,在照顧寶寶的時候遇到很多情況都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要怎麼辦。新生兒的消化功能還沒發育成熟,有時候的餵養不當或者護理不到位,寶寶都是很容易出現腹瀉的情況,今天阿輝就來和你們說一下寶寶出現腹瀉時,家長應該怎樣處理,以及後續的護理要注意什麼吧。
  • 寶寶常見4大病症:腹瀉、咳嗽、溼疹、捂熱症候群,怎麼預防護理
    今天筆者為大家梳理出0~3歲寶寶最常遇到的4大病症——腹瀉、咳嗽、溼疹和捂熱症候群,如果遇到這些情況,家長應該如何護理寶寶?平時又預防呢?『飲食護理』:寶寶腹瀉期間繼續正常餵養,不僅能避免營養不良,還能加速腸道功能的恢復,因此不建議家長給腹瀉期間的寶寶禁食。
  • 新生寶寶常見問題和疾病的預防及護理!媽媽這樣做,寶寶少生病
    本文總結了新生寶寶常見問題、疾病的預防和護理方法,媽媽貼心護理,能夠有效預防降低各種意外發生,寶寶少生病,媽媽更安心。新生兒臍炎的防治寶寶出生後,接生人員就會將臍帶結紮,切斷。斷臍後,臍帶殘端逐漸乾枯變細、變黑,最終脫落。
  • 寶寶感冒後的護理及預防?
    嬰兒感冒是常見的疾病,嬰兒還處於生長發育期,抵抗力較弱,父母應該注意嬰兒感冒的預防和護理,下面介紹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預防感冒,避免忽冷忽熱,保持空氣清新溼潤,提高抗病能力。 二,判斷感冒流鼻涕,打噴嚏不一定是感冒,加強觀察,去除病因,診斷比吃藥重要百倍,一定要對症下藥。
  • 新生兒吐奶怎麼辦 新生兒護理有哪些注意事項
    面對剛出生的新生兒,感覺他的各方面都很脆弱,感覺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樣子,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廣大家長好好的呵護,那麼隊友新生兒吐奶怎麼辦呢?新生兒護理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新生兒吐奶怎麼辦改變餵養姿勢媽媽抱著寶寶餵母乳時,要讓寶寶的頭部高一些,身子低一些,這樣能減輕寶寶吐奶的症狀,給寶寶喝奶粉時儘量不要讓寶寶躺著喝,坐著或站著比較好。改變餵養時間當寶寶有吐奶症狀時,要注意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不要長時間給寶寶餵奶,讓寶寶慢慢的消化吸收,慢慢的寶寶腸胃適應了就不會吐奶了。
  • 預防寶寶紅屁股,護理到位是關鍵
    對於寶寶的護理是一門大學問,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各種問題,只是因為我們做家長的沒有做好護理工作。如果做好護理工作,會讓孩子免受很多疾病和不適,所以在當媽的路上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學習最正確的護理方式,給孩子最正確的愛。
  • 寶寶鵝口瘡久治不愈怎麼辦?如何預防?消毒!沒錯,所有物品!
    鵝口瘡患兒使用的所有生活用品,父母要注意採取高規格的消毒措施,護理人員也要注意個人的衛生習慣,保持良好的衛生操作,讓寶寶使用乾淨的物品。採用母乳餵養的寶媽,在哺乳前記的清洗乳頭,勤換內衣。注意讓嬰幼兒保持雙手潔淨,避免引發寶寶反覆感染的環節。
  • 新生兒寶寶各季節的護理要點
    一、春季護理要點春季季節不穩定,要隨時調節室內溫度,儘量保持室溫恆定。春季北方風沙大,揚塵天氣不要開窗,以免沙土進入室內,刺激新生兒呼吸道,引起過敏、氣管痙攣等。這時,母乳餵養的新生兒也要適當餵水。二、夏季護理要點第一,母乳是新生兒安度夏季的最好食品。如果必須人工餵養,一定要注意衛生、消毒,不要吃剩奶,現吃現配。第二,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媽媽要多飲水,乳兒也要適當飲水。人工餵養的新生兒,更應注意補充水分。
  • 新生兒拉肚子怎麼辦 新生兒拉肚子的原因
    新生兒拉肚子怎麼辦  1、生理性稀便:媽媽需要合理餵養,加強對寶寶的護理。注意寶寶的精神、胃口、體重變化,一般無須特別處理。  2、餵養不當:爸媽要糾正不科學的餵養方法。如果糾正後,寶寶症狀還不能改善,應到醫院接受治療。  3、對奶粉過敏:爸媽不能盲目給寶寶吃奶粉,需要根據醫生的處方給新生寶寶餵食特殊的奶粉。
  • 專家手把手教你如何護理新生兒
    育兒群裡如火如荼地討論著~新生兒黃疸怎麼退?寶寶便便發綠還有奶瓣怎麼辦?我家孩子總是吐奶,有什麼方法緩解嗎?寶寶溼疹好難受啊,擦什麼藥比較好呢?我家寶寶幾個月頭就睡偏了怎麼糾正過來?......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新生兒護理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新生寶寶非常地嬌嫩,身體各種器官也還沒有發育完善。
  • 寶寶腹瀉怎麼辦?
    腹瀉是以頻繁排洩稀水樣大便為特徵的一種疾病現象。腹瀉時大便中可見不消化物,還可能見到少量血性、黏液性,甚至膿性物質。腹瀉患者所排大便往往有惡臭味。如何應對急性腹瀉 一旦出現急性腹瀉,爸爸媽媽需要做三件重要事情。口服足夠液體以預防脫水。
  • 新生兒紅屁股怎麼辦?護理不當是主因,詳解護理方法預防很關鍵
    在護理新生兒的過程當中,寶寶出現紅屁股(學名尿布疹)的問題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一件事。那麼,新生兒出現紅屁股應該如何處理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更加注重預防。紅屁股的出現,多是護理不當,掌握正確的護理方法,預防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