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元命包》: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
北京是千年古都,在不同的朝代也有各種不同的稱呼,戰國七雄時是燕國的首都,因而稱為「燕都」,也有日下、幽州、大都一類的稱呼,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建稱北京城,並遷都此地,北京之名源起於此。
北京不僅僅是首都,作為一座歷史名城,也留下了許多輝煌的建築,比如故宮、長城。有一句話說得好,不到長城非好漢,然而國家大劇院卻一直頗具爭議,在修建過程當中,多位院士聯名上書要求關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中心,人民大會堂西側,它給人最直觀的視覺感受就是一個巨大超橢圓球殼體,高45.9米,東西長軸212米,南北144米,在殼體周圍約有35500平方米的景觀水池。作為國家藝術表演中心,這裡也經常舉行各種音樂會、戲劇舞曲。
建設國家大劇院是幾代人的心願,1958年劇院的雛形就已經落成,直到1998年建設大劇院的工程才正式立項,作為一個國家的藝術中心,建築工程自然不能有絲毫馬虎,為此特地邀請了國際工程師一同參與設計。
這場投標方案設計吸引10個國家的36個設計單位,先後有69個方案參與評選,歷經1年3個月,最終選擇了法國巴黎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保羅·安德魯,同時清華大學的建築工程師也參與配合。
北京是一座古城,不管是北京城還是人民大會堂都是帶著中國元素,保羅·安德魯的設計方案則是一座新穎、前衛,宛如一滴晶瑩水珠般的建築,「水中的蛋殼」讓人耳目一新,這個方案也通過了優選。
方案定下來之後,就是預算,建材、施工問題,然而還沒開始,這個方案就遭到了反對,2000年6月,140名院士和114名建築師聯名反對,要求關停,這麼大阻力,國家大劇院的工程自然是無法順利進行。
為了慎重起見,保羅·安德魯和反對方的院士進行了激烈了爭論,這場討論好壞各摻一半,反對方自然是站在中國元素方面,「水中蛋殼」太過於前衛,跟人民大會堂格格不入,十分突兀。
保羅·安德魯一方認為北京是首都,它不僅僅沉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要與時俱進,現代化建築的出現是必然的,北京更是要「以身作則」,等再過20年,中國人就能夠接受大劇院了。
最終保羅·安德魯的建築方案保留了下來,2001年底,大劇院正式開工,雖然大劇院外部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內部十分複雜,總建築面積佔據了14.95萬平方米,內部就像是一個小城市一樣,圖書館、劇場、音樂廳應有盡有,這種設施在國內還沒一家藝術中心可以與之媲美。
2007年,由20000多塊鈦金屬板打造成大劇院正式建成,但對大劇院的爭議並沒有隨著建成而停下,反而愈演愈烈,2004年法國各大報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出了一些內幕,這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自1958年定標以來,大劇院歷時49年才順利建成,雖然帶有一定的爭議性,但它也成為了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標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