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冠病毒的體外研究,是一種什麼樣的研究?

2020-12-20 澎湃新聞

周倩 神經外科醫師

丁香醫生作者

神經外科學博士、康復與理療學碩士

關於新冠病毒,不斷有新的研究結果公布出來。

有的研究結果,甚至會讓普通讀者看得雲裡霧裡,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解答幾個常見的讀者疑問,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關於新冠病毒的一些研究:什麼是體外研究,它與體內研究的區別是什麼?研究有效就等於可以用來治療嗎?

先說一下結論:

體外實驗到體內實驗距離很遠,而且體外實驗不一定在體內實驗得到驗證;

體內實驗到投入治療也還有距離。

下面我們就具體聊聊。

體外實驗

不一定在體內實驗得到驗證

先來了解一下體外實驗和體內實驗。

體外實驗:進行細胞學水平的實驗,來檢驗材料或藥物對細胞的毒理學作用,或者耐藥性篩選,或者細胞對材料的吞噬情況。

比如我想要了解一下我合成的某種抗腫瘤藥物,我想檢驗一下這個藥物到底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情況(在什麼濃度範圍內、孵育細胞多久後藥物起作用,腫瘤細胞殘存情況),我就在培養箱培養一批小鼠膠質瘤細胞,然後等細胞貼壁後加藥,對照組加一些對應的溶劑或者 DBPS(脫鈣磷酸鹽緩衝液) 等。在 12 小時、24 小時、48 小時、72 小時後來觀察一下腫瘤細胞的死亡情況。

體內實驗:進行小動物水平的實驗,來檢驗材料或者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藥物富集、臟器的毒理學,尤其是對模型動物的治療情況。

比如我想了解一下我合成的某種抗腫瘤藥物對小鼠的腦膠質瘤治療效果,我將藥物打入已經做好的膠質瘤小鼠模型體內,對照組用 DPBS(脫鈣磷酸鹽緩衝液)或者生理鹽水或者溶劑做同樣的注射,過一段時間後過來對小鼠進行評估 —— 小鼠存活情況,小鼠顱內的腫瘤是否體積縮小還是延緩了繼續生長,藥物在小鼠的重要器官中蓄積和毒理損傷(心肝肺腎腦),藥物的排洩情況(尿液糞便唾液)。

體外實驗與體內實驗的區別是什麼?

體外實驗就是簡單開展了我想要嘗試的藥物到底有沒有效果,什麼濃度範圍內、作用多久比較合適,是為了體內實驗開展做了一些參照;

體內實驗影響因素就比較多了,小鼠模型到底成功不成功,小鼠性別,小鼠年齡,小鼠品系等等都會影響結局,而且體內實驗中很多不確定,比如藥物根本無法通過血腦屏障,而且在注射到小鼠體內後被大量巨噬細胞吞噬包裹,沒有達到循環濃度,打藥沒多久很快被肝臟腎臟代謝排洩出,我的藥物沒有辦法對腦膠質瘤起作用。

所以,體外實驗得到理想的結果,體內實驗很有可能沒效果。

體內實驗到投入治療

也有一定距離

我們來看一下一些研究中體外實驗的效果(這裡不針對誰的研究成果哈,只是就事論事):

圖片來源:Pharmacological importa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Panax ginseng fresh leaves

這是一篇利用人參葉提取物還原一些含銀和金前驅體(底物)獲得納米銀和納米金的研究,並且簡單驗證了一下納米銀和納米金在體外實驗中殺傷腫瘤細胞的研究。

(a)(b)是對不同濃度金納米顆粒在體外殺傷小鼠肺癌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的情況,隨著濃度增加,腫瘤細胞存活率下降;(c)(d)是對不同濃度銀納米顆粒在體外殺傷小鼠肺癌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的情況,隨著濃度增加,腫瘤細胞存活率下降。

但是這個研究沒有開展體內實驗,無法證實其在荷瘤小鼠體內抗腫瘤情況。

圖片來源:Silver nanoparticles selectively trea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out affecting non‐malignant breast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這篇研究納米銀抗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中,分別開展了體外實驗(上)和體內實驗(下)。

在體外實驗中,納米銀有很好的抗腫瘤效果(對比空白對照和放療),納米銀能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凋亡。體內實驗中對瘤灶的病理切片和模型的存活率分析也支持了體外實驗的結論。

但是,這個實驗結果可靠性有多大?實驗持續時間多久?實驗結果是否排除了主觀因素?能否順利重複實驗結果?我們都不甚了解。

如果實驗組不是加足夠濃度 / 劑量的納米銀,是加足夠濃度的酒精、食鹽、84 消毒水、口腔清潔劑、無機 / 有機材料、抗生素等等,也許會得到相似的結果 —— XX 能夠在體外殺死 XX 腫瘤 / 改善某種疾病結局。

而且,就算體內實驗成功驗證了藥物對腫瘤 / 疾病的作用,但由於種種因素,距離轉化成可以投入生產使用的藥物或者治療手段還有一大步。

作者公眾號:倩Sur

 

監製 飯飯

排版 飯飯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針對新冠病毒的體外研究,是一種什麼樣的研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鍾南山團隊新研究:連花清瘟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抗新冠病毒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最新研究認為,連花清瘟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抗新冠病毒的作用。相關論文題為《連花清瘟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Lianhuaqingwen exerts anti-vir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gainst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已被《藥理學研究》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接收。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新冠病毒又被「扒掉一層皮」!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成功...
    近日,以西湖大學為依託單位的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 中國研究團隊發現一抗體可顯著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5月27日,新京報記者從君實生物了解到,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君實生物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發的中和抗體臨床前研究成果,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被發現。
  • 新冠病毒可在貓或高溫高溼下傳播?看這些研究重塑我們的認知!
    新冠病毒一周進展報告 新冠病毒可在貓或高溫高溼下傳播? 看這些研究重塑我們的認知! 新冠病毒或不能感染男性生殖系統 4月4日,南京醫科大學劉雲等團隊在medRxiv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共納入13例男性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12例康復,1例死亡。結果表明康復的12例患者精液樣本核酸檢測的SARS-CoV-2 RNA均為陰性;另一例死亡患者的睪丸活檢組織樣本經核酸檢測為病毒RNA陰性。
  • 如何理解板藍根抗新冠的體外藥效,什麼是體外藥效篩選實驗?
    10月1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關於複方板藍根顆粒的研討會上透露,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抗新冠病毒的體外藥效篩選實驗,發現複方板藍根顆粒對新冠病毒有抑制效果。隨後,網上出現了板藍根斷貨的消息。那麼,什麼是體外藥效篩選實驗?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上,板藍根究竟適合哪些患者?臨床上板藍根的使用需要注意些什麼?今天,我們來系統了解一下。
  • 研究表明卡介苗使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率降低十倍
    卡介苗「奇用」因為最新研究報導:接種和未接種BCG卡介苗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差十倍!或許是解釋SARS-CoV2病毒感染無症狀攜帶者的原因?該研究論文是由印度裔美國人癌症外科醫生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上(未有同行評議)。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奇怪的新冠病毒症狀:腸道異常
    據外媒報導,研究新冠病毒對人體影響的醫生們發現,新冠病毒會對腸道產生巨大影響。該病毒攻擊細胞上的ACE2受體的能力被認為與腸道異常有關,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得出肯定的結論。該研究發表在《放射學》雜誌上。
  • 板藍根被推上神壇,鍾南山稱:板藍根對抑制新冠病毒「體外有效」
    提起這場施虐全國的新冠疫情,就不得不談鍾南山院士。鍾老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的領軍人物,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尊重。而在前不久,鍾老還獲得了國家頒發的「共和國勳章」。對於民眾的讚美,鍾老回應道:「我就是個看病的大夫」,這種精神正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的脊梁」。
  • 最新研究顯示未在睪丸中檢測到新冠病毒
    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曉玉和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姚兵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顯示,通過採集恢復期患者精液和病死者睪丸樣本,新冠病毒RNA檢測皆呈陰性,說明恢復期和重症期的新冠肺炎男性患者睪丸和生殖道並未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生殖生物學》雜誌上。
  • 研究人員開發出試驗性藥物 可「切斷」新冠病毒入侵...
    由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約瑟夫·潘寧格博士(Dr. Josef Penninger)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近日發現了一種試驗藥物,該藥物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入侵感染宿主的細胞通道。研究團隊經過幾個星期的攻關,對新冠肺炎的病理有了更深入細緻的理解,並終於得出一種突破性的治療選擇。該團隊於2020年2月上旬分離了來自瑞典一名確診患者的鼻咽樣本中的新冠病毒樣本。在Vero E6細胞上成功培養後,通過下一代測序對分離的病毒進行測序。電子顯微鏡顯示了新冠病毒分離株的病毒顆粒形狀(圖1A)。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該病毒屬於A3包覆病毒(圖1B)。
  • 半數健康群體已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 意味著什麼?
    這篇在6月25日正式發表的關於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反應論文,其實早在5月20日就已經在線發表,媒體對這項研究也做了一些報導。但福奇的推薦引起了人們對它的進一步重視,大家自然也對其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從大眾媒體的報導裡,公眾可以知道這篇研究論文的最大亮點:在沒有被新冠病毒感染之前,近一半的健康人就已經預存有了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免疫反應。
  • 如何批量快速篩選抗新冠病毒藥物?
    自2019年12月武漢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關於抗新冠病毒COVID-19高效藥物研發的新聞就一直沒有間斷。中藥和西藥,老藥和新藥,調節機體免疫的和抑制病毒複製的……各種報導不斷進入人們視野。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運用相似的計算機模型分析發現,N3也是COVID-19病毒的不可逆抑制劑,作用十分明顯。隨後,科研人員將N3與體外表達獲得的新冠病毒Mpro蛋白共孵育,分析了Mpro/N3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果顯示,新冠病毒Mpro/N3複合物以對稱同源二聚體形式存在,包括兩個不對稱單體,每個單體含有一個完整的Mpro蛋白多肽和N3分子。
  • 最新研究: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研究顯示,「草泥馬」可產生消滅新冠病毒的抗體新冠病毒目前在全球已肆虐大半年了,雖然部分國家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對強大的敵人,人類猶如「原始人」一般,手上沒有一件能打的「裝備」,疫苗、特效藥,統統沒出世。
  • 明日召開新冠病毒全球研究大會,世界衛生組織具體關心些啥?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日發布的最新統計,在中國已經有40235名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在中國以外,24個國家已經出現319名病例。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研究員張嚴峻、科興控股尹衛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李長貴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盧金星為通訊作者。
  • 研究:新冠病毒或藉助大氣汙染物顆粒傳播
    義大利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能夠附著在大氣汙染物顆粒上,這或許可以使病毒傳播得更遠,導致更多人感染。科學家日前在空氣汙染物顆粒上發現了新冠病毒,他們正在研究,這是否能使病毒傳播得更遠,並增加感染人數。
  • 卡介苗助力抗擊新冠病毒?尚需研究
    那麼,卡介苗能否助力抗擊新冠病毒?  深層聯繫:卡介苗或能「訓練免疫」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全球關注。古老的卡介苗與新興的新冠病毒間究竟有啥深層聯繫?卡介苗作為一種疫苗,主要作用是針對性提高人體對結核桿菌的防禦能力;而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與結核桿菌相比,從結構到遺傳物質都有天壤之別,不會被卡介苗激發的抗體「誤傷」。  但是,除了抗體這種特異性免疫武器,人體還有以白細胞為主力的非特異性免疫防線。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2020年是完全被新冠病毒打亂的一年,早在病毒爆發的初期2月4日,小編寫了一篇「我們是否可以儘早預測病毒能否「人傳人」,讓悲劇不再發生?」,總結了利用新型實驗模型技術,如何助力病毒研究。轉眼2020年即將離去,新冠病毒還未被完全撲滅,但作為新型實驗模型的代表類器官技術已經在實際助力新冠病毒研究,並在代表學術最高水平期刊的CNS主刊上已發表5篇Article研究(1篇Science,2篇Nature,2篇Cell),在向努力在此方面研究先驅致敬的同時,也分享給各位科研夥伴,一同努力讓新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和醫學未來。
  • 澳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8個月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長期有效的最有力證據。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出版的《科學免疫學》。作者撰文指出,他們發現免疫系統中被稱為記憶B細胞的特定細胞會「記住」病毒感染,如果再次接觸病毒,它會通過快速產生保護性抗體觸發保護性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