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的時間管理,這一塊我的感觸是比較深的。在2007年我剛考入四川大學,那時接觸到的信息是:只要來到了大學,就進入了天堂,無論怎麼玩都沒人管你。於是我也就這麼去實踐了,結果大一一整年,在低級的享樂得到滿足之後,帶來的是更深層次的焦慮,迷茫,頹廢和痛苦。
很慶幸的是從2008年大二開始,我找到了大學生活的目標,也就是出國讀研,後來通過嚴格的自律和時間管理,不僅讓大學的後三年的時光沒有虛度,也實現了最初的目標。這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大學時間管理和自律的經驗。長文預警,先奉上思維導圖。
三隻青蛙
三隻青蛙的概念,是美國作家博恩凱西在他的著作《吃掉那隻青蛙》中提到的一個類比。意思是你在一生,一年,一月,一周與一天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同樣,在大學階段我們也需要找到我們最重要的三件事,也就是你的目標是什麼,而這,又取決於你的價值觀。
舉個例子,如果你大學後的目標是考研,或者留學,那你在專業學術這一塊必須要做得足夠優秀,因此你的三隻青蛙可能會和你在校課程取得的成績,發表的論文,做的實驗相關;但
如果你的目標是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自己創業,那麼你所設立的三隻青蛙更多的應該和你的在校社團活動,實踐經歷,參加過的在校創業項目,專業課成績等相關。
三隻青蛙,是我們大學四年的行動指南,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的行動計劃都應該圍繞這三隻青蛙展開。每隻青蛙應該是具體的,相關的,有時間截點的,比如在某年某月通過某個職業資格證的考試,比如在什麼時候通過英語六級的考試,等等。並且這些計劃都需要清晰的記錄在你的年計劃當中。
時間管理方法
有了具體的理論指導,接下來就是具體的方法操作。大學的時間有它自己對應的特性,比如每天有對應的課表,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特性進行時間管理。
計劃
每天晚上結束之前,可以把第二天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寫下來,也就是把大腦中所有想法都記錄下來,無論他們是大還是小。比如你要寫完多少作業,參加什麼社團活動,都可以寫下來。
這張圖是我平時自己使用的一個每日計劃表,左邊第二欄是具體的行動項,第三欄是完成情況,第四欄是預估用時。在表格的右邊有每一周完成情況的統計,用餅狀圖的形式體現一目了然。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也制定一個類似的統計表,方便每天行動項完成情況的跟蹤。
排程
接下來按重要緊急次序,對每件事的執行順序進行排序,然後預估每件事情可能消耗的時間,比如寫複習專業課程預估耗時一小時,社團活動可能會耗時兩個半小時。
你可以把這些要做的事情,和你的課程一起,做成一個課程表形式的行動清單。課程,實驗是最重要的,接下來,根據你昨天識別的任務的優先次序,以及可能的耗時,把它們都填入到日程表中。耗時長,重要的任務利用整塊時間去完成,耗時短的任務分配碎片時間解決。
圖片是我平時會用到的一個日程表。大家注意,如果在早上09:00 – 12:00期間是人的大腦在一天中的黃金時間段。如果沒有課程安排,那就要儘量把最有價值,最困難的任務安排在這個時間段,以此來產生最大的時間投資回報率。
執行
按照排程去執行每項任務,執行的過程可以使用番茄鍾工作法。以每半個小時為一個單位,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25分鐘的時間高度聚焦,只做和當前任務相關的動作
圖片是我平時使用的番茄鍾工作記錄。我會根據我一天可以利用的番茄鍾數目,把它們分配到6項最重要的任務當中,並且在每個番茄鍾完成之後進行對應記錄。
反思
每天結束之前進行反思,建議可以花上15分鐘左右,從下面幾個維度進行反思:
a) 我今天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最重要的事情,是不是都安排在了前面,安排在了高效能的時間段?
b) 我今天做事的效率如何?每件事使用的番茄鍾時間是否和預估的一致?如果不一致,是因為執行的時候效率不行,還是預估的時候出現了偏差?
c) 我今天的碎片時間利用得如何?是否存在浪費時間的行為?如果有,浪費掉了多少時間?
作者:潘宇寬
時間管理教練 - 幫助無法自律者解決時間管理和自律問題
碩士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依靠嚴格的自律和時間管理,奮鬥海外多年
解決過50+時間管理專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