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記者唐明 實習記者周婉瑤)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如今醫療美容市場正迎來飛速增長期,年輕人對於整形的態度也正發生著改變。
來北京上大學不久的小吳就從不避諱自己整過容的事實:「我屬於比較彪悍的那類人,我做完手術第二天學校有期末考試,我前一天做了隆鼻手術,第二天腫著一張臉,戴著口罩,就直接去學校參加了期末考試。考試的時候覺得悶就把口罩摘了,結果旁邊人都看傻了,大家都不看試卷了,都看著我的臉。有的朋友跟我說別說整形,別人會覺得不太好,但我自己不是很在意,我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論是整形變美或是成績變好,這都是在變好,為什麼要進行一個區分呢?」
數據顯示,2009年到2015年間,中國醫療美容一直保持15%的年複合增長速度,超過2.4萬家醫療美容機構成立。昨天發布的《2017年醫美行業白皮書》也印證了這一點,白皮書顯示,2017年預計將有1400萬中國人參與醫療美容,較2016年同比增長高達42%,遠高於7%的全球增速,中國成為全球醫療美容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源源不斷的年輕人加入醫療美容消費者的行列,成為推動這一市場增長的新動力。白皮書預計2017年90後消費者佔53%。他們通過科技手段讓眼睛更大、鼻子更高、皮膚看起來更光滑水嫩。這一情況與美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美國36歲以上用戶的佔比超過74%。
醫療美容公司新氧創始人金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醫療美容行業的消費者還是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我們看到,中國一些地區的人群,對於醫美還是有一定的傾向性。在北京的消費者可能膽子更大一點,也更願意和別人分享,北京的消費者選擇去韓國整形的也是最多的。遼寧地區則比較『土豪』,雖然他們整形的人數不是最多的,但是他們的人均整形的客單價反而是最高的,是北上廣深的兩倍。上海的消費者則比較謹慎,更愛維權,他們的投訴電話的數量佔到了全國的四分之一。廣東則因為可能有先天的因素所以面部沒那麼立體,所以對玻尿酸非常有傾向性,整個廣東地區的消費者消耗了全國八分之一的玻尿酸。河南的消費者在選擇醫美的動機則最多的是為了改變命運。」
中國整形協會副會長汪永安此前曾表示,2017年,中國醫美市場將達到1760億元,到2030年中國整形美容行業將達到5000億元市場規模,並超越美國、巴西等國家或地區,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而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學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醫美行業總產值大概在450億美金,預計到了2020年,會成長到2000億美金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醫療美容滾雪球式的增長背後是醫療美容產品的高利潤。以醫療美容行業中常見的產品玻尿酸為例,記者在證監會網站上看到一家主營玻尿酸的公司愛美客此前剛剛發布IPO招股說明書,其中對於生產產品的描述中稱,公司玻尿酸產品綜合毛利率87%,單品毛利率最高的98%。價格最高的一款產品每支售價達到2500元左右,即使價格最低的平民產品,價格也在370元左右。
據透露,由於國內外價格存在價差,這幾年國內的玻尿酸價格已經有所回落。數據顯示,近3年來,國內針劑市場價格下滑70%以上。
市場規模的爆發也吸引來大量的資本進入。廣州一位醫療美容行業多年從業者向記者透露。在前幾年,他曾經投入300萬元,開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整形店,基本上一年就已經可以回本了。
不過這位從業者也向記者訴苦由於資本的進入,推高了整個市場的營銷成本。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現在平均「獲客」成本大約3000元一個人。這其中,渠道醫院和營銷抽成就高達50%至70%。
醫療投資人李斌告訴記者,醫療美容機構想要做大不能只盯著資本市場。
李斌說:「真正的資本市場的資本,不一定是要和行業白頭偕老的。其實不管是作為醫美機構還是其他中小型機構,更多的還是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好的醫生、好的特色,是否能被資本市場看重並不重要。中小機構首先要做的就是抱團取暖,形成聯盟,謀求整體的價值。」
據媒體報導,主營服裝生產銷售的朗姿股份去年轉型醫療美容,耗資三億多元收購六家醫學美容企業股權,A股「醫療美容第一股」吸引了高度關注。今年3月,公司披露的2016年報顯示,新增的醫美業務只佔公司營收6%左右;收購的六家公司,年業績也僅完成了預期的八成。而去年底掛牌新三板的「永成醫美」年報顯示,公司2016年實現淨利潤同比下降了25%。對此,金星也表示,醫療美容APP的出現也大量分走了傳統醫療美容機構的蛋糕。
金星說:「其實醫院很難運用更多的方法或營銷技巧來從你身上賺得暴利。所以傳統的醫院廣告宣傳獲得一個到店客戶的成本是3000元以上。但在APP上,獲得一個到店用戶的成本只要300元,減少了十分之一,節省了醫院大量的營銷成本。」
除此之外,醫療美容機構的亂象也值得關注。以廣東東莞為例,據媒體報導,東莞僅有43家正規醫美機構,而美容院數據超過6000家,其中95%打出了醫療美容廣告,做微整形。此外,北京的正規醫美機構也僅有260多家。報導稱,醫療美容黑市的重災區是肉毒素、玻尿酸、超聲刀等項目,這些項目中充斥著假藥、水貨、山寨設備。
亂象背後反映出的是醫療美容行業醫生資源有限,培養速度跟不上需求等問題。一位整形外科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在現有狀態下,可以通過建立醫生集團的形式來緩解目前專業醫生不足的情況。
醫生表示:「醫院的醫生都是整形外科出來的,都是經過外科規範培訓的,對併發症的處理能力相對來說較強,這樣我們更能保障醫療按照一個正規化的流程去走。用規範化的技術引領民營企業,服務於更多的基層,尤其是在整形外科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