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交學費,醫科大學生未拿到畢業證流浪16年,回家後母親已崩潰

2020-12-25 格子道歷史

小時候總盼著長大,長大後才會知道生活的艱辛,並不是每個人都含著金鑰匙出生,大多數人都要在成長的同時經歷不同的遭遇,當身處困境的時候,也是自已人生的轉折點,是前進還是後退,最終的選擇權還是要靠自已。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道出的不僅僅是嶽飛愛國的凌雲之志,更包含著讓年輕人力求上進的勸誡之心,有多少人曾經躊躇滿志的時候,卻經不起意外的挫折,而從此沉淪不堪。

心理強大的人總能學會成長,而有的人在面對挫折卻是倍感絕望,甚至還會懷恨在心。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一位沒錢交學費的醫科大學生,未拿到畢業證流浪16年,回家後母親已瘋癲,真相太殘忍!

一、家境貧寒的大學生

現在很多學生上幼兒園起就開始不同科目的補課,高額的補課費用讓家長們疲於奔波,只想自已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只要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而這似乎也是大多數家長的心裡,而學生們也習慣了家長們的伺候與叮囑。

現代的學生衣食無憂,學習是他們唯一的「工作」,在享受「帝王」級待遇的時候,很少想家長賺錢的不易,學生的概念裡就是學習,家長是他們堅強的財政後盾,這沒有錯,只是還欠缺了一種精神與感情上的引導。

現代都是如此,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物質遠不如現在優越的時候,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更是比比皆是,傳統的教育與思想,讓每個人感覺做什麼都是分內之事,望子成龍是少數家長的期望,因為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實在是太「稀有」。

廖銀超算是一個比較爭氣的學生,在八十年代時他讀完了高中,在當時的環境中,很多中小城市的孩子由於多種原因初、高中就輟學了,早早就加入了社會工作,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活上的拮据而無力承擔學費的支付。

廖銀超的家境並不富裕,可以用貧寒來形容,父母養著三個孩子,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在勉強溫飽的情況下,全力支持他讀書,在那個年代,以他家的條件能夠全力支持孩子讀書,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廖銀超在學習上也非常優秀,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每次考試都會帶回來一張獎狀,這也是他對父母的最好回報。功夫不負有心人,廖銀超考上了醫科大學,在當時,大學生的數量可以用鳳毛麟角來形容,當父母知道兒子考上大學時,卻是喜憂摻半。

喜的是兒子終於出人頭地、未來可期,在高中生就已經是高學歷的年代,大學生無疑擁有著前程似錦的出路,對於他們家來說是天大的喜事,這是別人怎樣也豔羨不來的榮耀。

憂的是,本來就生活拮据的家庭,後續要面對高額的大學費用支出,這對於本就貧寒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但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廖銀超的父母仍然堅持供兒子上大學。

為了讓廖銀超能夠按時報導,父母二人向親朋友好友借錢來支付一年的學費,廖銀超就這樣揣著學費到醫科大學報導,同時還揣著父母沉甸甸的希望。

大學時光總是給人燦爛與美好,有父母的財力支持,再加上自已思想上的成熟,很多事都可以放任自主,但這些不屬於廖銀超,他知道家裡條件有限,更知道父母的不易,他只能專心學習,想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來報答父母。

大學的三年時間裡,廖銀超專心學習,他以為家裡人會堅持供他讀完最後一年大學,然而他最後得知的是父母告訴他,已經實在無力再支付學費的消息,他的打算已經成為了泡影,一時間他陷入了迷茫之中。

二、偏激使人性扭曲

廖銀超在讀的三年大學中,父母一直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不斷地借債還錢,當他讀到剩下最後一年時,父母實在借不出錢讓他繼續讀書,面對殘酷的現實,廖銀超無法接受,他在心裏面規劃了無數種將來,唯獨沒有無法讀完大學的這種意外。

他知道父母不易,但他一直以為父母會堅持供他讀完大學,他體會不到父母低眉順眼地向人借錢時的難處,更體會不到父母辛苦度日的煎熬,他的眼裡只有「自已以為」,而沒有考慮到父母在最初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會堅持他上大學,如今說沒錢供他讀書背後的萬不得已。

廖銀超理解不到,他的心裡在迷茫之後,想的不是如何去接受和改變現狀的辦法,而是對父母產生了極大的怨念,他恨父母沒有繼續供他讀書,而忽略了為什麼不供他讀書的原因,這個依賴父母已經成為習慣的大學生心理逐漸轉向偏激。

廖銀超帶著憤恨離開了學校,他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繼續讀書,他把一切怨念都施加在了父母身上,他認為是父母的無能他才會這樣,他恨父母,恨這個家庭,以他當時的學歷想找個工作也是綽綽有餘,但他沒有那樣去做,偏激使人性扭曲,他用報復的心理選擇了流浪。

廖銀超一路向南,身無分文的大學生靠沿街乞討度日,他沒有想到父母養育他二十年的恩情,更沒有想到父母供他讀書的不易,他的心理只有報復,認為父母的無能才會讓他走到今天這步,他想讓父母后悔,這種精神上的摧殘無疑是最殘忍的。

三、幡然悔悟、為時已晚

廖銀超在外面流浪了十六年,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乳臭未乾的青年,從大學生變成了流浪漢,時間不但消耗了他最好的青春,同時也耗費了他的身體健康,在感覺自已身體越來越差的情況下,他不得不尋求社會志願者的幫助,結果被查出,長年的流浪生活讓他患上了尿毒症。

尿毒症是一種很難治癒的疾病,即使能夠治療也是需要巨額的醫療費用,這是一個流浪漢根本無法承受的費用。當身體情況越來越差時,廖銀超不得不面對生命逐漸消失的現實。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時候他終於想起了自已的父母。

在社會志願者的幫助下,他回到了家中,家中居住的還是那所老房子,只是物是人非。廖銀超的母親因為兒子突然失蹤而心懷愧疚與擔心,想著如果還能繼續供他讀書,孩子就不會失蹤,久而久之,思子心切,他的母親變得瘋癲,而他的父親一邊照顧妻子,一邊尋找兒子,也是身心俱疲。

廖銀超因為自已一時的固執產生了偏激心理,讓本就貧寒的家庭破碎不堪,不知道他在生命的盡頭時有沒有想過,為自已當初對父母的怨恨而後悔。

小結

世上沒有後悔藥,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現實,學會在逆境中生存才是人生的意義,顯然廖銀超沒有懂得這個道理,自已的偏激想法讓一個本就貧寒的家庭從此殘破不堪,他最終為自已的偏激買了單。

青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好的時光,思想成熟、身體健康,雖然總會時不時有困難發生,但那都是在教會我們成長,用向上的眼光、健康的心理去面對,難關總會有過去的一天,堅強、勇敢地面對,風雨過後就是彩虹,不是嗎?

參考資料:《滿江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醫科大畢業生流浪16年,母親精神出問題,滿牆的獎狀很諷刺
    16年前的某一天,廖銀超到自己就讀的四川某醫科大學拿畢業證,因為學費沒交齊,沒能領到畢業證,一氣之下,廖銀超選擇南下廣東,從此開始了自己16年的打工流浪生活。16年來,廖銀超沒有跟家裡聯繫,母親因此出現精神問題,父親多次想到自殺,家裡賺點錢就託人尋找兒子,家裡一貧如洗。16年後,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廖銀超的父母終於找到了廖銀超,當初25歲、健談開朗的小夥子,現在已經是頭髮半白、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不僅如此,他還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尿毒症。
  • 寒門貴子考上醫科大學,因為領不到畢業證流浪16年,再回家時母親已經fengdian
    大學學費對廖銀超一家來說簡直就是天價,更何況廖銀超考的是醫科大學,與一般大學生不同,醫學生是5年制的為了讓廖銀超繼續深造,他的父母更加的賣力勞動,就希望多給兒子攢點學費,在全家人的幫助下,廖銀超如期交上了第一學年的學費。進入大學的廖銀超依舊不改初心,一門心思全都放在學習上。當同班同學都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時,廖銀超總是坐在圖書館裡,在知識的海洋裡徜徉。
  • 醫科大學生16年流浪街頭:一年46起 受挫抗壓能力差或是主因
    苦尋16年後,廖銀超的父母終於找到了他。再次見到廖銀超,當初25歲、健談的開朗小夥,已經頭髮半白,沉默寡言。 16年前,廖銀超在自己就讀的四川某醫科大學未拿到畢業證,一氣之下前往廣東等地,隱姓埋名,打工流浪。為了尋找廖銀超,母親精神出現問題,父親也曾想過自殺。
  • 醫科大畢業生流浪16年,母親精神出問題,如今身患重病為哪般?
    就算在現在,也還是有許多孩子因為學費問題不得不放棄已經收到的大學錄取通知書。16年前,能考取醫科大學的寒門之子不是鳳毛麟角,也是極少數。然而有位四川小夥,在寒窗苦讀5年之後,卻沒有拿到畢業證,他為此離家出走,杳無音訊。到底是何原因他沒有拿到畢業證?又是何原因離家出走16年?
  • 因無法拿到大學畢業證,遠走他鄉,16年後回家母親已瘋
    每次拿回家的獎狀,都是廖銀超努力的證明,也是對父母親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報。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廖銀超18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四川一所醫科院校。廖家父母喜極而泣,18年的堅持和節衣縮食沒有白費。窮人家的孩子終於有了出人頭地的一天,這隻生在窮鄉僻壤裡的「金鳳凰」,終於是要飛出去了。然而很快,金榜題名的喜悅,就被高額學費的沉重壓力驅散。
  • 寒窗12年考上大學,卻因為沒錢交學費領不到畢業證?消失16年再見父母卻萬分後悔!
    2000年,18歲的廖銀超考上了四川的一所醫科大學。在12年的寒窗苦讀中,廖銀超在艱苦的家庭條件下,終於不負眾望的考上了大學。廖銀超父母看著兒子貼滿牆壁的獎狀,也為兒子的苦盡甘來而欣喜若狂。大學生,在那個時代的廖家村是稀少的,村裡人都來到廖銀超家裡道賀,廖銀超就是寒門貴子的典型。廖銀超在當地出了名,考上大學的他前途一片光明。
  • 貧困家庭沒錢交學費,醫學生沒拿到畢業證
    大學生承載著全家的希望廖銀趙出生於重慶農民家庭,他的父母是誠實負責的農民,家裡只有一間簡陋的瓦房,他過著貧苦的生活。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臺詞:「這世上就一種病,你永遠也治不了,那就是窮病。」貧困已深深紮根於廖銀超並嵌入他的記憶中。
  • 醫大畢業生,因學費沒交齊領不到畢業證,南下流浪16年令人惋惜
    大學學費對廖銀超一家來說簡直就是天價,更何況廖銀超考的是醫科大學,與一般大學生不同,醫學生是5年制的。選擇流浪的真相令人吃驚為了讓廖銀超繼續深造,他的父母更加的賣力勞動,就希望多給兒子攢點學費,在全家人的幫助下,廖銀超如期交上了第一學年的學費。進入大學的廖銀超依舊不改初心,一門心思全都放在學習上。當同班同學都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時,廖銀超總是坐在圖書館裡,在知識的海洋裡徜徉。
  • 16年過去了,當年領到醫科大學畢業證不回家的四川小夥,如今怎樣
    16年前,一位四川小夥領醫科大學的畢業證,但是最終一去不返。時間轉瞬即逝,現如今這位小夥怎樣了呢?2004年,眼看著來到了畢業的日子,他要去學校領畢業證了。出發前,他還特意和自己的親戚朋友炫耀了一番。但是讓人沒想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廖銀超一直都沒回家。後來通過了解得知,原來廖銀超欠著學校學費,學費補不齊,學校是不會給他畢業證的。廖銀超一氣之下就去了外地,開始過上了打工流浪的生活。
  • 大學生失蹤16年後回家:因一張畢業證被改變的人生,有何內情?
    青鋒16年前離家,他頭髮偏分,白襯衣外面套著一件條紋相間的白藍色V領毛衣,腳上踩著一雙當時很流行的白色厚底旅遊鞋。16年後再回家時,他已滿頭白髮。這一令人難以相信的變化,源自16年前一個醫學專科學生的一時衝動。
  • 大學生沒有拿到畢業證書流浪16年:這三類人,會被社會淘汰
    作者:肯定近日,有一名大學生沒有拿到畢業證書流浪16年,新聞一出引發熱議。大學生廖某某,因學費沒有交齊,沒能拿到大學畢業證,一氣之下,到廣東等地 ,隱性埋名,想闖出一番事業,結果事業沒成,還患上重病,沒臉見父母,在外流浪16年,父母找到他時,已是頭髮半白、沉默寡言的流浪漢了。
  • 河南大學生告教育廳 交不起學費畢業證成結業證(圖)
    王強制圖  交不起學費畢業證成結業證 大學生狀告教育廳  核心提示  25歲的牟高鋒,是新鄉市平原大學2004屆畢業生。因未交齊學校近萬元的學費,至今未拿到大專畢業證。為討要畢業證,2005年7月,他將母校告上法庭。
  • 當年去領醫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卻賭氣離家,流浪16年,如今怎樣?
    大學畢業後有的人一如既往的踏上了返回老家過著安逸踏實的生活,但有的人卻會留在大城市裡拼搏,好不容易熬過了4年大學的煎熬旅程,有的人開心的拿著畢業證開啟找工作生涯,但有的人卻拿著父母的辛苦錢在學校逍遙甚至把學費拿來消費,如此不知父母恩的人的人出了社會都不知道他怎麼混,你身邊是否有這類拿著學費花了,到畢業期卻拿不到畢業證?
  • 大學生拿不到畢業證,一氣之下流浪16年,如此教育悲劇莫重演
    這兩天,馬哥看了一篇報導,2004年,一位叫作廖銀超的年輕大學生在沒有拿到大學畢業證、學位證的情況下,害怕丟臉,不敢面對父母,偷偷地跑到東南沿海的廣東等地,而與父母一失聯就是16年。在這16年裡,他的父母苦尋無果,母親更是念子心切,患上了精神疾病,父親更是一度想過自殺。
  • 流浪16年後還能用英語翻譯《長恨歌》
    兒子失聯16年後回家 老母親喜極而泣 陳穎回家後,莞太路與創業路交會處一帶的市民發現,似乎圓形天橋下少了一道別樣風景。不過他的老家,卻多了一份母子重逢的感動。 2002年,陳穎的家人和他失聯了,他母親時常以淚洗面。母親現在已年過七旬。
  • 男子大學畢業後流浪16年 在東莞義務掃了10年大街
    圖為:在社會各界幫助下,陳飛啟程回家15日早晨,在外流浪了16年的陳飛(化名)終於回到了湖北,早晨起床時,他還哼起了一段小曲。今年5月30日,在東莞愛心志願者的幫助下,陳飛與弟弟陳明(化名)在東莞相聚,但這位已經流浪了16年的老牌大學畢業生卻不願意和弟弟回家。其大學好友彭旺林代表學校趕到東莞,多方解勸,陳飛終於在14日早晨從東莞啟程,與弟弟一起回到了湖北。
  • 6年前未拿到畢業證失聯 身患重病的父母想你回家
    近日,54歲的莫先生委託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官網發布一條信息:尋找於2014年6月1日在成都工業學院肄業後至今失去聯繫的女兒莫延蘭。據莫先生介紹,6年前,女兒莫延蘭在大學畢業前夕,因畢業設計未過,與家人及學校失去聯繫。
  • 交3年學費也學了3年卻領不到畢業證!大理這個培訓機構老闆疑已「跑路」
    大理某培訓機構學員普先生拔打春城晚報-開屏新聞熱線報料,其在該培訓機構交了3年學費領不到畢業證,老闆疑已「跑路」。他本人於2017年入學,原本應該在2020年7月領到該培訓站點頒發的畢業證,但到目前為止,學校一直沒給他頒發畢業證。
  • 【回家】浙江浦江少年因未拿到大學畢業證,消失十年竟在天水找到!
  • 男子東莞流浪乞討16年後,用英語翻譯《長恨歌》如今月薪5K!
    陳穎目前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家人已幫他重新入戶,正在爭取醫保等社會保障7月13日下午,流浪東莞16年的陳穎在家人和大學同學的陪伴下離開東莞 資料圖 記者 陳帆 攝此前,陳穎在東莞創業路附近的天橋下仍堅持學英語 資料圖 記者 陳帆 攝7月15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