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忍住悲傷和停止哭泣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汽車從餘姚城出發,往南行駛,翻越四明山的高地嶺,穿過一片又一片蔥翠欲滴的竹林,跨過一道又一道特別晶瑩的清流,到了章家岙下車,向東南沿山路徒步行幾裡,眼前呈現出一個古樸又美麗的山村,這就是餘姚仙茗茶的產地道士山。「餘姚仙茗,也稱餘姚瀑布茶,是浙江茶葉史上最古老的名茶,在全國來說也是為數不多的古名茶之一。」瀑布嶺產茶歷史非常久遠,在古籍《神異記》中,有一段關於瀑布茶的記載。說晉朝的時候,有一個餘姚人名叫虞洪,進山去採茶,遇到一個道士牽了三頭青羊,引領虞洪到了瀑布嶺上,自稱是仙人丹丘子,並對虞洪說,聽說你嗜好飲茶,常想給你點好處,山中有大茗,可以相指,今後如有酒飲肉食,也要求相給。
虞洪聽了以後,便在山上設立了茶祠,按時祭祀,以後虞洪家人上山,往往找到大茶樹。清朝吳金聲在《遊四明山石屋禪院》中也提到:石屋前有茶樹一株,大如鬥,已有數百年的樹齡。在史料中,多處提到四明山有大茶樹,這些大茶樹,是野生的還是從我國西南地區移植過來的?清朝留存的大茶樹,是當地野生大茶樹的祖先還是它的遠親?這些對研究浙江茶葉的起源和品種資源都有著重大的價值。由於餘姚瀑布嶺的仙茗茶品質優勝,很早就出了名,引起歷代文人名士的矚目,舊志中有不少誇讚仙茗茶的記載和詩篇。宋朝孫因寫的《越茶賦》中,有「若餘姚之瀑布兮,尤茶經之所誇」之句。
浙江茶區在明朝時期,制茶已由原來的蒸青演變為炒青,而且在製造時,梗葉分開,當天鮮葉當天製造完畢,那種通宵達旦的緊張的制茶情景,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浙江茶區個體農戶的制茶情景基本上一樣。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時的春茶「出市都爭穀雨前」,與當今比較,顯得現在茶園開採時間逐步推遲了。為了提高茶葉質量,春茶中的上檔茶提前在穀雨前採摘是有必要的。道士山原是一個自然村,在瀑布嶺上方的山腰中,是古代虞洪與道士丹丘子相遇的地方,道士山的名稱由此而來。道士山海拔四百多米,坐北朝南,北枕東崗山,層巒疊嶂,峭壁巉巖。東面修竹連崗,春風吹拂,形成綠海;西面松林蔥蘢,重重疊疊,遮天蔽日;
南面有著名的四明飛瀑,勢似銀河倒瀉,風景秀麗。這裡有秀峰、修竹、密林、飛瀑,加上山頂繚繞的雲霧,構成了一幅天然的美麗山水彩畫茶樹多分布在道士山村東側的山坡上,舊有茶園約五十餘畝,植株稀疏,樹勢衰老蒼勁,相傳就是丹丘子指引虞洪採摘大茗的地方,可惜大茶樹已不見蹤跡。道士山西側山崗上,也有一大片茶園,約摸有一百五十多畝。茶園四周多植有茂密的楓、松、竹等林木,土層較深,地力肥沃,夏季氣候涼爽,冬季多雪,氣溫較低,茶樹賴四周山巒及林木做屏障,減輕了凍害的程度,茶樹生長良好,制茶品質也優。
餘姚東南四明山區處處適宜植茶,除了瀑布嶺的瀑布茶外,據《康熙餘姚縣誌》記載:「茶產瀑布嶺建峒岙者佳,並稱四明茶,化安山茶次之,童家岙又次之。」在歷史上,四明山所產的化安山茶、建峒岙茶、童家岙茶及南黃山茶等,均為聲譽素著的綠茶。仙茗茶的歷史太久太古了,誰能知道古代的仙茗茶是個怎樣的模樣和怎樣製作的呢?我們只好從制茶發展史來推測。在晉朝,四明山的大茗疑是採摘大茶樹上的鮮葉,直接經煎蒸而用來做飲料,當時還未能製成幹茶泡飲。晉朝以後,逐漸改為炙茶,先炙令赤色,搗成粉末,加以蔥姜、橘皮等物料,衝泡飲用。唐朝陸羽品評仙茗的時候,已利用蒸青製成餅茶,臨時碾碎,放入盛器,加水煮沸飲用。
到了宋代,基本上仍沿用唐朝時的制茶方法。元朝時,已開始有葉茶衝泡,當時仙茗茶屬何種茶型,尚待查考。直至明朝,茶葉炒制已由蒸青改為炒青,製成芽茶,飲用時用沸水衝泡。明朝以後,雖然制茶技術日益進步,制茶方法日新月異,但萬變不離其宗,當今綠茶的製造方法也基本上未越出明朝的制茶規範。仙茗茶已失傳多少個世代了,歷史在發展,科學在進步,當今再去研究古代仙茗茶的製作和當時的品質規格要求,已無大的經濟效益和現實意義。因此,1979年春季,全省茶區掀起恢復與發展名茶熱的生產高潮中。
餘姚農業、供銷部門及道士山村共同配合,密切協作,成立了恢復、整頓和提高名茶品質小組,去兄弟省、縣學習交流製作名茶的經驗,根據當地茶葉生產特色,進行古老名茶新法創製。仙茗茶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一、二葉,製造工藝主要分殺青、輕揉、二青(理條)、炒幹四個過程,其中在鍋中理條是仙茗茶製造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色。成茶品質特徵:苗秀略扁,色澤綠潤,香濃味鮮,湯色明淨,葉底成朵。仙茗茶體態纖細,在諸名茶中別具風格,獨樹一幟。仙茗茶尚屬初創,雖還稱不上十分絢麗,卻已博得茶葉愛好者的好評,為浙江名茶的大花園增添了幾分色彩、幾縷芳香。
參考資料
·《遊四明山石屋禪院》
·《康熙餘姚縣誌》
·《越茶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