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組團給釘釘打一星,祖國的花朵怒了》這篇文章裡面,我們發現因為疫情期間不少學生不想上網課,於是遷怒於上網課的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釘釘,紛紛在 App Store 等軟體商店裡給這些軟體打 1 星。
其實躺槍的遠遠不止釘釘,騰訊旗下的會議產品騰訊會議也是在今年上半年獲得了爆炸性的增長,也同樣招致了學生黨們的不滿。在瀏覽這款軟體的 App Store 評論的時候,我們也發現,除了學生黨之外,其實也有不少職場人士給它打了 1 星的低評價。
這又是為何?按理說步入職場的上班族心智理應要比學生黨成熟,為何也會遷怒於軟體工具呢?這是因為在線會議軟體免費便捷,覆蓋手機平板 PC 等多種設備,基本上有網就能開個會,甭管與會者是在床上還是車上,開會成本降低後,自然也會有不必要的,冗長的會議出現。學生已經對不得不上的課產生厭煩了,那上班族對沒必要開但仍要開的會,自然也反感。
在前兩日的騰訊開發者大會上,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接受了愛範兒等媒體的採訪,也正面回應了上述問題,騰訊會議這樣的產品如何去保證用戶高效且有效地開會?他說: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留意到,我們軟體首頁只有三個按紐,下面是一個咖啡杯,寫的是一行字,暫無會議,我們更希望是這種悠閒的態度。
現在在深夜的時候,如果你夜間還在開會,我們會淡淡地提示一句話,夜已深了,早點休息。
昨天還是前天,我們產品還跟我說,能不能在預約會議,發現這是一個周末預約會議的時候,淡淡地提示一下,周末還是有更多的休息陪伴家人,給自己更好的時光。諸如此類的,這也是產品背後的一些我們希望能夠做的事情。
本身如果我們回到效率工具上來看,還是有很多點可以把會議的效率做提升,在周四的時候,我們還做了一個需求,主持人可以做一個提醒,當天這個發言人已經講了多長時間的話,可以提醒,快速把會議往前推進。所以,在工具上我們還是做了很多嘗試。
我們不傾向於過度引導大家有過多的文山會海,這不是我們希望的。我們更希望的是如何創造更多的溝通方法、溝通工具,能夠把共識的達成效率提升上來,把耗時減短。
可以看到,在產品端,騰訊會議已經或者計劃要做的就是在晚上開會,周末開會,開會中發言過長三種情況下進行弱幹預,基本上這也是職場人士最討厭的開會時間和場景。但另一方面,對於處於中立位置的騰訊會議來說,他們其實也不宜做更多的幹預和提醒,更多的,他們其實需要做的是會議過程中的優化。
在大眾認知中,會議產品其實相當簡單,專業的軟體比如 Zoom、騰訊會議這些可以開會,不專業的微信和 QQ 也能把會開起來。但實際上,簡單功能背後,往往是複雜的技術支撐。就比如 AI 降噪和虛擬背景這兩個常見功能,其實實現起來並不簡單。
吳祖榕介紹說:
我們做了非常多事情關注採集這個環節,如何在採集前去降低各種背景噪聲,比如馬路噪聲。舉個例子,我們當時甚至採集過雨水打到窗戶上的聲音,把這個聲音採集下來作為噪聲,通過 AI 訓練來做降噪,在採集、編碼、傳輸一系列環節,我們在過去半年都投入了很大精力,包括信源、信道做了很多底層的能力。
還有個虛擬背景的功能,我們遇到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椅子背後有個頭枕的地方往往會凸出來,觀感很難受,我們到現在為止,已經採集標註了 6 萬個數據,使得人坐在椅子上,後腦勺不會很奇怪。這都是我們在通信產品做的事情,第一步要解決聽得見、看得見的問題,這背後是大量的適配。接下來是聽得請、看得清,就需要在前端採集降噪,後端播放的時候去做增強。最後還希望能夠做聽得真、看得真,這個真就是希望有真實感,在上個月我們推出了眼神接觸,希望能夠把線上會議的溝通模式有更加真實地體驗。
其實不光是已有技術看起來簡單做起來複雜,實際上會議的需求千千萬萬,需要實現的功能數不勝數,就比如網課對會議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新的技術也需要落地下去,採訪中吳祖榕還透露了騰訊會議下一步將要實現的幾個功能:
馬上這個月底、下個月初,我們就有畫中畫功能,就是你的背景是你的 PPT,我會把你的像融合在 PPT 裡,這樣可以做做更好的線下教學,就像老師就站在黑板前面。
我們也看到一些硬體的進步,看到蘋果最新的耳機推出了空間音頻的效果,可能線上會議的時候,屏幕上有這麼多格子,不同人在不同的位置處發出的聲音在耳朵裡面可以形成方位感,這都是我們希望能夠做更多互動的地方。
當然騰訊會議的爆發性增長,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在開發者大會上,吳祖榕提到了增長背後的喜與憂:
騰訊會議大概去年 12 月 25 日發布的,那個時候我們給自己定小小的目標是,希望今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的 DAU 可以到 5 萬,就是一天有 5 萬個活躍用戶,我們覺得這是我們今年最好的成績,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我們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這個目標翻了幾百倍,作為原來只為 5 萬 DAU 設計的系統,我們怎麼保證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快速的擴容、調整整個架構,使得配合我們的客戶端,快速的支撐過千萬的用戶?
如果說天貓雙十一是對阿里雲的一次練兵,那麼這一次疫情期間的騰訊會議用戶湧入則是對騰訊雲的一次大考,隨著騰訊會議免費開放 300 方視頻會議能力,海量用戶湧入,挑戰隨之而來,吳祖榕回憶說:
真正的挑戰發生在 2 月 3 日,是我們春節假期回來之後第一天,大家開始復工復學的第一天,我們就迎來了日以繼夜的擴容,背後涉及到非常複雜的調度,因為騰訊雲儲存了大量的彈性資源,使得我們大量時間裡可以使用到騰訊雲的 IP 資源、技術資源、帶寬資源,一系列的資源都在為我們的業務給予足夠的保障。
這段時間我印象最深得是,騰訊過去講海量服務「先扛住,再優化」,過去往往周期是一個月、兩個月,到了疫情的時候,這個時間縮短到了 24 小時,白天的時間裡我們在做大量的擴容,到了夜裡就開始對產品性能、部署中的監控等問題,做大量的部署、開發,凌晨的時候我們可能開始對今天所做的所有變更、代碼優化做壓力測試,這樣日以繼夜循環了一兩周,我們完成了擴容、穩定了後臺服務,創造了整個中國雲計算的歷史。
可以看到,從提醒高效開會的弱提醒,到 AI 降噪和虛擬背景後面的人工智慧技術,還有對新技術新需求的持續關注,當然最驚心動魄是夜以繼日的用戶和服務大擴容,這些難度都是階梯遞增的,不管如何,都可以看到 AI 和雲兩項技術在底層的支持。所以說,大眾用戶覺得這兩項技術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它們和我就隔著一個用戶界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