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菩薩的菩提心如此堅固?那是因為菩薩具足了這四法

2021-01-07 念念隨筆

皆仁

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菩薩可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不退呢?」

這個問題,其實經中早有答案。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曾經說過,菩薩之所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遇到任何困難也不退屈,是因為菩薩具足了四種法。

是哪四種法呢?

一是受大苦時終不舍離如法之行。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菩薩還會受大苦呢?

因為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其中還有初發心的菩薩。

而菩薩在受巨大痛苦的時候,也不捨棄如法的行持,也就是說,就算是在痛苦的面前,他也會寧願選擇持戒而不是放棄自己的修行。

曾經有一位法師在開示中說過:如果有人問你選擇一百塊還是選擇皈依,而你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百塊,那就證明,你對佛法的信心,還不值這一百塊。

這雖然是一個玩笑,但是也可以折射出凡夫心的一面。

如果菩薩在經歷大苦的時候,就輕易捨棄了自己的修行,那就證明,他對這個如幻的世間看得還不夠徹底。這就像駕著船通過生死大海一樣,哪怕是中途遇到暴風驟雨,菩薩始終不會舍離佛法的航船,因為他知道只要捨棄修行,那就會沉入生死輪迴苦海之中,再難出離。

二是得大自在,常修忍辱。

《法華經》中說,有兩種食,一是禪悅食,二是法喜食。

而菩薩通過修行,以法喜和禪悅為食,得到大自在,心地調柔,安修忍辱,對於世間種種難行之事,都能堪忍,而不會生起煩惱之念。

而凡夫則常常法不入心,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所以在煩惱現前時,無法對治,更別提得大自在了。

三是身處貧窮,常樂施與。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菩薩還會身處貧窮?

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菩薩由大悲願力而作的示現。

如《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饑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

經中說文殊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為貧窮者,一旦有人生起悲愍之心而行布施,菩薩則會籍此善根因緣,滿足他的一切善願。

另一種則是前面所說的初發心菩薩,因為過去生慳貪的因緣故,所以得到貧窮的果報。而在這種逆境中,還能行持布施,幫助有需要幫助的窮困者,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就像經中所說的貧女施燈的因緣一樣,以大菩提心所點燃的燈火,就算是用神通力也無法熄滅的。

以菩提心行持的布施,所得的福報也是不可思議的。而身在窮困之境中所行的布施,更是可貴。

四是盛壯之年,常樂出家。

有些人常常說,等我五十歲以後,家中的事情都放下了,就去出家。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五十歲的年紀,精力已然衰退,就算想要發心精進修行,大多數時候,也是有心無力了。

記得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就有法師諄諄告誡道:「一定要好好發願,生生世世童真出家,不要等到發白齒禿,無力修行的時候才出家。」

現在回想起來,的確如此,在十多二十歲的時候,身體輕靈,修行禪定也是事半功倍,等到年紀漸長,體力也隨之衰減。

所以,菩薩選擇在盛壯之年,發心出家,精進辦道,實在是極為明智之舉。

關於為什麼菩薩可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不退的原因,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往期文章:

浴佛節有何殊勝之處,浴佛又有何功德?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文殊菩薩總是示現為童子或者貧窮者呢?

掌握修行成就的八個要點,想要學好so easy

菩薩是如何成就善巧方便的?一起來學習一下?

佛經中說:口業清淨的人有十種特質,你知道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經中常用蓮花譬喻菩薩?因為菩薩具足這十種法
    皆仁法師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佛經中常常用蓮花來比喻菩薩呢?」這是因為菩薩具足了十種法,就宛若蓮花一樣美好,所以佛經中常常用蓮花來譬喻菩薩。就像美麗的蓮花從水中出現,而無所染著一樣,菩薩從生死之水中出現,但是也不被生死之水所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菩薩能證得方便般若法自性的緣故,菩薩能夠以種種善巧,處在生死之水中,能用種種方便般若攝持眾生,卻不被種種生死過患所染著。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此外,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廚賓三藏般若,依據南印度烏茶國王「所進」的手抄本《華嚴經》,譯成四十卷本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本相當於前譯《華嚴經》的(人法界品),但經文增加了許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普賢十大行願和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等。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四十卷本《華嚴經》。
  • 一首《文殊師利菩薩心咒》,為中考學子祈福!
    各個省份陸續開始了中考,雲南省也將在6月底迎來中考,九年苦讀將在這幾天交卷。千佛堂將為中考學子舉辦供燈祈福法會!(法會時間:2019年6月28日、29日、30日)文殊菩薩是開啟智慧之門的菩薩,能破除疑難與障礙,堅固記憶,圓滿學業。
  • 王路:為什麼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
    為什麼不說般若智慧是菩薩摩訶薩根本?因為二乘也有般若智慧。一個人,為了趕緊了生脫死,當了阿羅漢,跑了,也是行道者,是修智慧的,也是佛陀的弟子,遵從佛陀教法,但是,他和發了菩提心的人比起來,不夠殊勝。那,為什麼不說菩提心是菩薩摩訶薩根本?菩提心,凡夫也能發。
  • 《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五講(上)(6)
    寂天菩薩造論洛桑陀美上師講授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入菩薩行論》,昨天已經介紹過作者了,今天還得補充一下。《入菩薩行論》有兩卷,第一卷有五百句,第二卷也有五百句,兩卷共有一千句,這部論典的內容大家應該學得清楚一些。那為什麼將卷一、卷二分開呢?
  • 《華嚴經》妙覺法門的三大菩薩
    才剛屈身頂禮,立即得到彌勒菩薩隔空加持,善財見自己徧在一切樓閣中,同時看到彌勒菩薩從最初得慈心三昧到被授記成佛種種不可思議神變境界,又目睹三千世界百億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出家苦行、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乃至分布舍利等歷程。這時一切樓閣種種樂器,演奏不可思議微妙法音。
  • 「地藏王菩薩」的因地故事:長者子發普渡大願
    您為何能有如此的莊嚴相貌呢?」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長者子說:「要證得此種身相,必須長久度化一切受苦眾生,讓他們得脫苦難才行!」【原佛經】: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 寫給莫名其妙被人稱為「菩薩」的你
    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都是善男信女進寺院上香禮佛的大日子,不過很多人在寺院裡常被出家師父稱為「菩薩」,自己感覺受寵若驚,答應不好,不答應也不好。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當中,菩薩慈悲為懷,普度四方,凡人怎能承受得起此等名號。
  • 太虛大師|如何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不退
    然所以如此者,則因局執佔空間數尺方、佔時間數十寒暑之色身為我,而不知迷此為我,實無有我,在浩浩渺渺之真生命海中,此不過一浮漚而已。浮漚起滅靡常,心海固湛圓無際,無始無終,無邊無中,循業隨量,變現諸有,有皆幻有,妙絕思議。於此恍然大悟,乃知人生自有真,而菩提心蓋不待他發,本來現成如是耳。悟得本菩提心而志求無上菩提者,即為菩薩。
  • 釋迦牟尼佛前世在作為一生補處菩薩時,具足了哪些功德?
    皆仁《方廣大莊嚴經》中說:佛陀作為一生補處菩薩時,住在兜率天的宮殿之中,被許多具足無量威德的天眾們所恭敬供養,而且被許多梵眾廣為稱讚,作為一生補處的大菩薩,他已經圓滿了願力,並且能夠正確地了知一切諸佛所有的種種法藏。
  • 佛法僧為什麼是三寶?清淨大海眾菩薩是什麼菩薩呢?
    那麼我們今天接著講,我們為什麼要念這些菩薩名號,回向偈有什麼作用,回向偈每一句都是什麼意思。下面我們還是以問答的形式來一一解答。問:佛,法,僧為什麼都稱做三寶呢?答:這是因為它能發生增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像世間的財寶能養活人的生命一樣。禮念一句,是表明我全心全意以佛和佛說的經,以及菩薩高僧等為我的師。
  • 聽菩薩說:願諸智行悉同彼
    因為普賢菩薩的行願具足了,也可以說圓滿了十方三世一切菩薩的行願。他的行願是最圓滿的,這才是諸如來真正的密意,所以是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的長子。《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中說:「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我們的自性、心性遍一切處。
  • 修橋補路平地待佛的持地菩薩
    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佛言:「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更言:「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仰山慧寂禪師借「水」而說心平則地平之理,有「高處高處平,低處低處平」的典故:溈山一日指田問師:「這丘田,那頭高,這頭低。」師云:「卻是這頭高,那頭低。」
  • 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你本具足佛性
    等到五衰現前,衣服便著一層塵埃,那你就知道這個天人將壽終。就好像我們人要死,氣尚未斷時,身上有的地方就會生蟲。平時它不會生蟲子,等到氣要斷時,身上很多地方都有蟲子。天上人衣著塵埃,也是業報感召。我們這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塵埃?《楞嚴經》已講過,因為我們人心裡有太多妄想,所以世界的塵埃也變多了。我們的妄想就和塵埃一樣,沒有分別。所以一切塵垢都是由我們的妄想心造成的。
  • 為何天還未亮就有如此多善信來給這尊菩薩過生日?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哈爾濱極樂寺方丈靜波大和尚為法會主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萬詮法師)靜波大和尚慈悲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萬詮法師)鳳凰佛教通訊員萬詮法師訊 2017年4月29日農曆四月初四,是七佛之師大智文殊菩薩聖誕
  • 末法時期,我們禮拜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得不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助?
    身心清淨就能感應為什麼感應不到菩薩呢?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眾生的業障重,沒有智慧。大菩薩以悲憫心示現來度化我們,可是我們由業所障不能認識;菩薩也不會說:我是文殊菩薩,我是地藏菩薩,我是觀音菩薩。菩薩不能代你消業,只能告訴你消業的方法,讓你照著所說的方法去做。我們經常聽一些大德、法師、善知識、老修行,講法布道,相比較而言,就是大菩薩在這個時期的示現。因為大菩薩的示現都是隨眾生的機緣,他們所示現的多與眾生相當,這就是同類示現。
  • 農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吉日!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聖誕吉日!文殊菩薩,又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妙吉祥」,是佛陀的大弟子,以智慧第一、辯才無礙著稱,具足一切智慧,被稱為「大智」,代表如來一切智慧,故而又名「智慧佛」。文殊菩薩被稱為三世諸佛之師、諸佛之母,是眾菩薩之首。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 清淨菩提心,菩薩手中的蓮花各有不同,又代表什麼?
    蓮花這個神奇的植物,在不少菩薩手裡都有,但每一個菩薩拿的蓮花都不一樣。有的菩薩拿著白蓮花,有的拿著紅蓮花,還有的菩薩拿青蓮花。這些都是有寓意的,比如白蓮花比喻遠離煩惱,內心清淨,而青蓮則比喻蓮花的暗香和靜雅,有點像是佛微微睜開的法眼。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來救苦救難的,也是漢傳佛教最受人喜歡的菩薩。
  • 願行相資菩提心|自覺利他篇
    願我能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已,常隨將護,除無利益,與無量樂,捨身、命、財攝受眾生荷負正法。願我能負荷正法已,雖行正法,心無所行,如諸菩薩行於正法而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舍正願。是名發心菩薩十大正願,此十大願遍眾生界,攝受一切恆沙諸願,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我此大願亦無有盡。複次,布施是菩提因,攝取一切諸眾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眾善滿本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