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仁
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菩薩可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不退呢?」
這個問題,其實經中早有答案。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曾經說過,菩薩之所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遇到任何困難也不退屈,是因為菩薩具足了四種法。
是哪四種法呢?
一是受大苦時終不舍離如法之行。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菩薩還會受大苦呢?
因為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其中還有初發心的菩薩。
而菩薩在受巨大痛苦的時候,也不捨棄如法的行持,也就是說,就算是在痛苦的面前,他也會寧願選擇持戒而不是放棄自己的修行。
曾經有一位法師在開示中說過:如果有人問你選擇一百塊還是選擇皈依,而你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百塊,那就證明,你對佛法的信心,還不值這一百塊。
這雖然是一個玩笑,但是也可以折射出凡夫心的一面。
如果菩薩在經歷大苦的時候,就輕易捨棄了自己的修行,那就證明,他對這個如幻的世間看得還不夠徹底。這就像駕著船通過生死大海一樣,哪怕是中途遇到暴風驟雨,菩薩始終不會舍離佛法的航船,因為他知道只要捨棄修行,那就會沉入生死輪迴苦海之中,再難出離。
二是得大自在,常修忍辱。
《法華經》中說,有兩種食,一是禪悅食,二是法喜食。
而菩薩通過修行,以法喜和禪悅為食,得到大自在,心地調柔,安修忍辱,對於世間種種難行之事,都能堪忍,而不會生起煩惱之念。
而凡夫則常常法不入心,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所以在煩惱現前時,無法對治,更別提得大自在了。
三是身處貧窮,常樂施與。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菩薩還會身處貧窮?
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菩薩由大悲願力而作的示現。
如《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饑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
經中說文殊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為貧窮者,一旦有人生起悲愍之心而行布施,菩薩則會籍此善根因緣,滿足他的一切善願。
另一種則是前面所說的初發心菩薩,因為過去生慳貪的因緣故,所以得到貧窮的果報。而在這種逆境中,還能行持布施,幫助有需要幫助的窮困者,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就像經中所說的貧女施燈的因緣一樣,以大菩提心所點燃的燈火,就算是用神通力也無法熄滅的。
以菩提心行持的布施,所得的福報也是不可思議的。而身在窮困之境中所行的布施,更是可貴。
四是盛壯之年,常樂出家。
有些人常常說,等我五十歲以後,家中的事情都放下了,就去出家。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五十歲的年紀,精力已然衰退,就算想要發心精進修行,大多數時候,也是有心無力了。
記得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就有法師諄諄告誡道:「一定要好好發願,生生世世童真出家,不要等到發白齒禿,無力修行的時候才出家。」
現在回想起來,的確如此,在十多二十歲的時候,身體輕靈,修行禪定也是事半功倍,等到年紀漸長,體力也隨之衰減。
所以,菩薩選擇在盛壯之年,發心出家,精進辦道,實在是極為明智之舉。
關於為什麼菩薩可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不退的原因,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往期文章:
浴佛節有何殊勝之處,浴佛又有何功德?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文殊菩薩總是示現為童子或者貧窮者呢?
掌握修行成就的八個要點,想要學好so easy
菩薩是如何成就善巧方便的?一起來學習一下?
佛經中說:口業清淨的人有十種特質,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