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橘子,是深秋初冬時節非常受歡迎的應季水果。生活中常見的「橘」的寫法,一般會寫成木字旁一個「吉利」的「吉」,這其實是「橘」的一種異體字,或者說簡寫,兩個字都是對的。
在廣東話裡,把「橘」讀成「吉」,橘子因此也有了吉祥寓意。橘子不僅在民間百姓中很有人緣,文人雅士對它也是青眼有加。
他們更看重的是橘子「經冬猶綠」的「歲寒之心」,把它跟松、竹、梅並列,視為理想人格的化身。接下來,我們在蘇軾的詩中去品讀橘子的人文內涵。
贈劉景文
(北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贈劉景文》是蘇軾在第二次任職杭州期間寫的。劉景文是將門之後,學識淵博,被蘇軾讚譽為「慷慨奇士」。
當時,已經年近六旬的劉景文境遇坎坷,生活潦倒,蘇軾為了鼓勵困境中的友人,於是寫了這首詩相贈。
由秋入冬,荷花早就開罷,連擎雨的荷葉也蹤跡難覓;菊花雖然已經凋殘,但乾枯的枝幹依然在霜雪中傲然直立。
但請你一定要記住,一年之中美景無限,可最美麗的景致,還是橙黃橘綠的秋冬時節。
深秋初冬,儘管花草盡殘、荒寒凋敝,但對於不畏嚴寒的橙橘而言,正是它們成熟的最美時節。
古人經常以大自然的四季更替來對應人生的不同階段,秋冬之際,如同人生的暮年。
蘇軾借橙黃橘綠的豐收景象,就是為了鼓勵困境中的好友,人生的秋冬季節也不全是頹廢的老境,不改初心,老驥伏櫪,終究會迎來人生的「橙黃橘綠時」。蘇軾這番勸慰,又何嘗不是對逆境中的自己的勉勵之詞呢?
除了這首《贈劉景文》,蘇軾還在其他詩詞中表達了對橘子這種水果的熱愛。他曾經寫過一闋詠物詞《浣溪沙·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綠葉照林光。
竹籬茅捨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
清泉流齒怯初嘗。
吳姬三日手猶香。
上闋的詞意與《贈劉景文》一脈相承,歌頌橘子的耐寒品性。有意思的是,在下闋裡,蘇軾描寫了一幕江南女子吃橘子的情景,簡直生動極了。
先是剝橘子的感受:橘子皮剛剝開一個小口,噴灑出來的香霧就讓她大吃一驚。
然後是吃橘子的體驗:怯生生地把橘子瓣兒放到嘴裡,輕輕一咬,酸甜的汁水立刻充盈在唇齒之間,簡直就像甘冽的清泉。
最後一句是蘇東坡的想像了:這位江南女子用纖纖素手剝一個蜜橘,手上沾染的橘子清香,想必三天三夜都不會消散吧?
吃橘子,吃出了「餘韻繞梁」的美感,怕也只有蘇東坡才能做到了吧!
從屈原的《橘頌》開始,中國文人有了以「橘」自比的傳統,其中也不乏名篇。張九齡曾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歐陽修曾說:「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這些佳句都各有千秋。
但要說最有視覺效果,非蘇軾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莫屬。北宋畫家趙令穰就曾以此為意進行過創作,我們來欣賞這幅山水小景《橙黃橘綠圖》。
▲《橙黃橘綠圖》北宋 趙令穰
絹本設色 24.2cm×24.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中間,一條溪流曲曲折折流向遠方。正是深秋初冬時節,河道處於枯水期,水落石出,幾隻水鳥正在水中淺洲上戲水覓食。
溪流分開的兩岸,卻是一派蔥蘢的景象。千百棵橘樹參差成林,濃密的樹葉間掛滿了飽滿的果實,橙黃橘綠、滿目繁盛,連枝條都被壓彎了腰。
小景山水,是北宋晚期隨著文人畫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繪畫題材。傳統山水畫多以氣勢巍峨的崇山峻岭為表現對象,比如郭熙的《早春圖》和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而小景畫多取材於雲煙汀渚、坡岸鳧鳥,描繪山水之間平淡恬靜的景致。
選材的不同,決定了它不可能採取傳統山水畫那樣複雜的全景式構圖,而是更多地採取局部構圖,簡練突出,以小見大。
今天這幅畫的作者趙令穰就是小景山水的傑出代表,這幅畫誕生已經有一千年的時間了,歲月剝蝕了它的色澤,我們已經無法領略當初那種清新秀潤的「橙黃橘綠」了,但千年的時光流轉所帶來的那份沉著古雅,卻讓這幅畫更具韻味。
橘子的口味甜中帶酸,這其中,民間百姓大吉大利的願望是甜的,那些千古文人的悱惻心事或許是帶點酸的。酸甜嘗遍,或許才是飽滿的人生味道。
《詩書畫》同名圖書現已面世
原標題:《橘子: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