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散文名家走進南豐
情的賦予,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
這期,請欣賞董曉奎筆下的南豐《最是橙黃橘綠時》
刊於《寶安日報》2020年7月12日
董曉奎 供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在五穀豐熟、大地流金的美好時節,我跟隨全國散文名家採風創作團來到了南豐,想不到,為期三天的採風居然是一場文火細煨的療愈之旅,收穫來得不動聲色,令我頗為意外,感念不已。
為紀念曾鞏誕辰1000周年,南豐人傾城而動,大街小巷歡歌笑語,橘子也紅了。一系列形式豐富、全民參與的慶典活動,將這座小城的歷史內涵、文化意蘊、風格氣韻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來南豐之前,我所棲身的傳媒業又經歷了一次變革,其實,這些年,我們所堅守的這片文學陣地一直不太平靜,而這次風浪來得有些激烈,有些高亢。任你風高浪急,我自一蓑煙雨,可這次我們似乎難以平靜篤定。處變不驚談何容易?迷茫之中,欣逢南豐的召喚。不如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唯臻 攝
往事逾千年,南豐有五千。建於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的南豐,擁有千歲貢品「南豐蜜橘」、千載非遺「南豐儺舞」、千秋大儒「曾鞏」、千秋古窯「白舍窯」、千年古邑「南豐古城」等「五個千年」文化,是江西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個以變為常態的時代,南豐人守護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就像守護著他們賴以為生的橘園一樣尋常。「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中開篇寫下的這句話,常被我們援引描述眼下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美妙,就在於它處於懸念不絕、生機勃發的變革之中,時代的先聲也總是從變革中誕生,而這個時代最為糟糕的橋段也往往發生在變革之中,比如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與糟塌。文化是可以用來賺錢的,這無可指摘,但是文化倘若無法謀利,也絕不該成為我們漠視文化、拋棄文化的理由。南豐小城的父母官也許未必精通文化,但是他們懂得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也深諳文化的發展規律。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尊嚴,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我們一定要守護好,這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歷史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南豐人守望他們的五大千年古文化又絕非尋常。
五個千年文化
饒小麟 葉志華 李少勇 萬海連 攝
談南豐千年古文化,斷然繞不開南豐蜜桔。在北方,老人和孩子都愛吃的蜜桔居然產自南豐,這一行的北方女作家們都驚喜萬分,有了這趟採風之行,從此在吃桔這件小閒事上就多了些資歷。
江修禮 攝
南豐蜜桔歷史非常悠久,眾所周知,唐朝的楊貴妃好食荔枝,詩人杜牧為她這個嗜好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千古絕句。其實,楊貴妃也愛吃桔,當年江西進貢朝廷的乳桔就是南豐蜜桔,據說很討楊貴妃的歡喜。南豐被譽為「世界橘都」,蜜桔是南豐的財富,2005年便開始出口歐盟,因其小巧可愛,味美香甜,而成為西方兒童鍾情的聖誕禮物。毛澤東曾將南豐蜜桔與景泰藍一起作為壽禮,出訪蘇聯參加史達林70壽誕,並締結《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國家鄰導人鄧小平、胡耀邦、溫家寶等也都對南豐蜜桔讚不絕口,南豐蜜桔早已躋身國禮之列,伴隨著幾代中國人改革開放的奮鬥歷程。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說:「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來的,惟獨文化是閒出來的。」文化需要安靜從容的氛圍,需要一定的經濟保障。陪同我們採風的當地作家過福堂告訴我,南豐全縣32萬人,有20多萬橘農,人均年收入2.93萬元,在江西連續8年名列第一。經濟的富足讓南豐人生存無虞,南豐人對文化事業的慷慨投入想必與經濟自信有關吧。南豐人的價值取向一直都很清晰,經濟實力固然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尊嚴,缺少文化,漠視文化,糟踏文化,良知何在?鄉愁何在?子孫後代的福祉何在?
龔凌鳳 攝
橘海風情,撩人心魂。採風啟動儀式在一處橘園舉行,迷失在橘園深處的作家們像孩子似的奔跑出來,作為南豐的客人,我們要站在最前列的。我落在隊伍的後面,只好與一群參加啟動儀式的南豐學子站在一起。主持人介紹南豐儺舞,並邀請南豐民間藝術家上臺為來賓表演。我不知這個「儺」字怎樣寫,便向身邊一學子求教。這個看似文弱羞澀的女孩子粲然一笑,便爽朗地向我講起南豐儺舞的起源與發展。我看著她,我似乎並不在意她所講述的內容,而完全被她小臉上洋溢著的青春之氣和自信光澤所吸引。我又問了她幾個問題,女孩子從容不迫地將南豐的儺文化娓娓道來。女孩子說,阿姨,你像個記者,我將來也想當記者啊。是的,孩子,我打北方來,投身傳媒業很多年了,可如今這個行業正在經受磨難,何去何從,頗感迷茫啊。女孩子挽留我在南豐多住幾日,她說,在接下來的慶典活動中,將有玻利維亞歌舞團、韓國鳳山假面舞保護協會、波札那迪韋採舞蹈團等24支來自世界各國的表演團體造訪南豐,可以想像,幾天後的南豐萬人空巷,歌舞昇平,此情此景,何其美哉,何其榮哉。南豐儺舞作為非遺項目自然要在其中大展異彩,如若有幸觀看,南豐之行將更加圓滿難忘。
遠處有媒體在採訪。或許,所有的安排皆可提前設計,但是我與南豐學子的即興對話,卻是無心插柳真實又生動。守望精神家園,讓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南豐人確實做到了。
南豐安排了當地的寫作者陪同我們採風,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有著相似的愛好和氣質,閒餘時間獻身文學專注寫作。這些寫作者是我了解南豐這座小城的一個窗口。我不關心他們寫了哪些作品,我只觀察他們的精神生態,一個人的談吐、儀態,甚至眼神與氣息,都可能流洩出精神世界的內容。在教委工作的小泉如數家珍向我介紹南豐文化,文化融入生活,已成為南豐人的心靈底色。南豐人步履從容,神色清朗,感覺皆是被時光善待、被文化滋養之人。
南豐之行對每位作家來說都是一次令人意外的精神補給,因為這裡是一代鴻儒曾鞏的故裡。「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曾鞏學生陳師道的這句詩,凝聚了千百年來南豐人對曾鞏的歷史價值的深情守望。
作者在南豐古城老屋前留影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稱「南豐先生」,是臨川文化的傑出代表,王安石稱讚「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在千年的歲月長河中,曾鞏「為民、務實、清廉」的符號已鐫刻在歷史的年輪之中,為後人世代敬仰。
作為紀念活動的核心內容,我們用兩天時間參觀採訪了所有與曾鞏有關的文化項目,深切地感受到曾鞏是南豐人的驕傲,是南豐的文學地標,也孕育了南豐人獨特的精神風貌。
萬海連 攝
曾鞏成長於儒學復興、文化昌盛的仁宗朝,範仲淹、歐陽修等一代名儒所示範的「以天下為已任」的士人氣節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又親眼看到儒學在現實中被尊為顯學,受到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並佔據主流思想地位,所以,曾鞏格外重視文學與現實的關係,他強調文章應以治事、救世為宗旨,先道德而後辭章,文以載道,經世致用,才是一個文人價值的體現。
我們都知道曾鞏是寫詩歌的,其實他更擅長寫議論性很強的散文,文章主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章法嚴謹,長於議論,精於說理,卻又不失溫厚古雅的風範。他的很多文章直擊政治生態,反映了他對社會治理的深層思考,以及對民生的深切關懷。
發掘「千年醇儒」歷史價值,讓「江漢星鬥」熠熠生輝
作為官員,曾鞏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可不是簡單地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建議,而是直奔主題一針見血地指出癥結所在,比如《救災議》一文,開篇就以「百姓患於暴露,非錢不可以立屋廬;患於乏食,非粟不可以飽」立下全文綱目,接下來抓住「錢」和「粟」做文章,展開周密詳備的論述。在文章中,曾鞏直擊兩個真相:一是災民「暴露乏食」的痛苦現狀;二是官吏「救賑之薄」的冷漠現狀。曾鞏認為,「遭非常之變,亦必有非常之恩,然後可以振之」,而破常行之法、拘攣之見的關鍵是「深思遠慮為百姓長計」。否則,非但不能救濟民生,還會出現一系列難以估量的弊害。長久以來,曾鞏始終關注民生問題,他通過寫作來表達他的治國理念和安邦情懷,其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施行仁政的思想;二是居安思危的思想;三是以古鑑今、識時通變的思想;四是任賢納諫的思想。這些觀點顯然是從儒家文化中汲取的精華,他也決意從儒家思想寶庫中尋找解決現實難題的方法。
除了寫詩、寫散文,曾鞏還寫公文,古時稱之為「制誥」,曾鞏精通典籍,運用文學家的古健筆法,援古證今,一派從容,將那公文寫得莊重典雅,也是文學典範,這也充分體現了曾鞏所主張的文章要經世致用的思想。
曾鞏一生不得志,早年困於科場21年,中舉後蹈厲於儒館近10年,後又輾轉各地任職12年,晚年受神宗知遇回朝擔任中書舍人的時間也不長,他的一生與高官顯宦基本無緣。其實曾鞏在年輕時代功名心很強,人生苦短,磨難深重,他很擔心自己無法實現人生報負,在任何時代,庸碌無為都是男性所抗拒的命運。曾鞏的人格特點、文化品格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產生的。當然,曾鞏並不是一個性情激烈的人,雖然在現實中屢遭坎坷,但他並沒有像柳宗元那樣鬱鬱寡歡,也沒有像韓愈那樣激憤難當,而是在困境中涵養性情,砥礪品格,努力保持自身的純潔性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修身目標。宦遊九州,幾經沉浮,他深深地明白,相對於人的內在精神而言,功名利祿只不過是外在形式,終將過眼煙雲爪毛不剩,所以,他對個體道德修養的獨立價值一直非常傾心,始終將聖人之道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終生執守如一。
「一個人的人格評定和價值體現,主要看其內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在的社會地位和事功。正是沿著這種思路,曾鞏有充分的理由把注意力從得失成敗的客觀境況轉向主體的審視,從而將個人遭遇所引起的喜怒哀樂轉化為人格的自持。」聖人之道是曾鞏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歸宿,自然也是他的為人行事的至高準則,在外在功名難以把握的情況下,他以聖人之道構建一個精神自治的天地,這並非逃避,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安身立命,也具有撫慰世道人心的力量。
(百字的手書《局事帖》拍出2.07億的高價)
寫這篇文章時,距離採風活動已過去很久了,北方的冬天已然來臨,天地間一片肅殺,我們的改革還在進行中,幾經浮沉,卻從未沉淪。走過南豐的我,硬朗多了,也從容了……
董曉奎
中國致公黨黨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大連口述史研究會監事。現供職於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海燕》文學月刊社。出版著作《春風·陽光·女人》 《幸福裡的痛或者癢》《韻味·大連方言》《連語尋趣·大連方言》。散文作品《放牧心靈的草原》榮獲大連市金蘋果獎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舊鄰》榮獲由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主辦的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多篇作品被《讀者》《青年文摘》《散文選刊》等雜誌轉摘。策劃、編輯的作品《讀城,作家寫給城市的情書》 《陳忠實:永遠的白鹿原》 《三訪文壇「老祖母」冰心》《土地夢》等在遼寧省期刊編輯作品徵集評獎活動中獲一等獎,長篇小說《四美圖》入選大連市2015年文藝精品創作生產「5511」工程。
▍編輯:一杯橙汁|審核:橘子
▍來源:南豐文旅
▍整理:贛南橙裡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