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筆下的南豐:《最是橙黃橘綠時》

2020-12-15 贛南橙裡橙外

全國散文名家走進南豐

情的賦予,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

這期,請欣賞董曉奎筆下的南豐《最是橙黃橘綠時》

刊於《寶安日報》2020年7月12日

董曉奎 供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在五穀豐熟、大地流金的美好時節,我跟隨全國散文名家採風創作團來到了南豐,想不到,為期三天的採風居然是一場文火細煨的療愈之旅,收穫來得不動聲色,令我頗為意外,感念不已。

為紀念曾鞏誕辰1000周年,南豐人傾城而動,大街小巷歡歌笑語,橘子也紅了。一系列形式豐富、全民參與的慶典活動,將這座小城的歷史內涵、文化意蘊、風格氣韻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來南豐之前,我所棲身的傳媒業又經歷了一次變革,其實,這些年,我們所堅守的這片文學陣地一直不太平靜,而這次風浪來得有些激烈,有些高亢。任你風高浪急,我自一蓑煙雨,可這次我們似乎難以平靜篤定。處變不驚談何容易?迷茫之中,欣逢南豐的召喚。不如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唯臻 攝

往事逾千年,南豐有五千。建於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的南豐,擁有千歲貢品「南豐蜜橘」、千載非遺「南豐儺舞」、千秋大儒「曾鞏」、千秋古窯「白舍窯」、千年古邑「南豐古城」等「五個千年」文化,是江西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個以變為常態的時代,南豐人守護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就像守護著他們賴以為生的橘園一樣尋常。「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中開篇寫下的這句話,常被我們援引描述眼下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美妙,就在於它處於懸念不絕、生機勃發的變革之中,時代的先聲也總是從變革中誕生,而這個時代最為糟糕的橋段也往往發生在變革之中,比如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與糟塌。文化是可以用來賺錢的,這無可指摘,但是文化倘若無法謀利,也絕不該成為我們漠視文化、拋棄文化的理由。南豐小城的父母官也許未必精通文化,但是他們懂得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也深諳文化的發展規律。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尊嚴,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我們一定要守護好,這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歷史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南豐人守望他們的五大千年古文化又絕非尋常。

五個千年文化

饒小麟 葉志華 李少勇 萬海連 攝

談南豐千年古文化,斷然繞不開南豐蜜桔。在北方,老人和孩子都愛吃的蜜桔居然產自南豐,這一行的北方女作家們都驚喜萬分,有了這趟採風之行,從此在吃桔這件小閒事上就多了些資歷。

江修禮 攝

南豐蜜桔歷史非常悠久,眾所周知,唐朝的楊貴妃好食荔枝,詩人杜牧為她這個嗜好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千古絕句。其實,楊貴妃也愛吃桔,當年江西進貢朝廷的乳桔就是南豐蜜桔,據說很討楊貴妃的歡喜。南豐被譽為「世界橘都」,蜜桔是南豐的財富,2005年便開始出口歐盟,因其小巧可愛,味美香甜,而成為西方兒童鍾情的聖誕禮物。毛澤東曾將南豐蜜桔與景泰藍一起作為壽禮,出訪蘇聯參加史達林70壽誕,並締結《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國家鄰導人鄧小平、胡耀邦、溫家寶等也都對南豐蜜桔讚不絕口,南豐蜜桔早已躋身國禮之列,伴隨著幾代中國人改革開放的奮鬥歷程。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說:「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來的,惟獨文化是閒出來的。」文化需要安靜從容的氛圍,需要一定的經濟保障。陪同我們採風的當地作家過福堂告訴我,南豐全縣32萬人,有20多萬橘農,人均年收入2.93萬元,在江西連續8年名列第一。經濟的富足讓南豐人生存無虞,南豐人對文化事業的慷慨投入想必與經濟自信有關吧。南豐人的價值取向一直都很清晰,經濟實力固然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尊嚴,缺少文化,漠視文化,糟踏文化,良知何在?鄉愁何在?子孫後代的福祉何在?

龔凌鳳 攝

橘海風情,撩人心魂。採風啟動儀式在一處橘園舉行,迷失在橘園深處的作家們像孩子似的奔跑出來,作為南豐的客人,我們要站在最前列的。我落在隊伍的後面,只好與一群參加啟動儀式的南豐學子站在一起。主持人介紹南豐儺舞,並邀請南豐民間藝術家上臺為來賓表演。我不知這個「儺」字怎樣寫,便向身邊一學子求教。這個看似文弱羞澀的女孩子粲然一笑,便爽朗地向我講起南豐儺舞的起源與發展。我看著她,我似乎並不在意她所講述的內容,而完全被她小臉上洋溢著的青春之氣和自信光澤所吸引。我又問了她幾個問題,女孩子從容不迫地將南豐的儺文化娓娓道來。女孩子說,阿姨,你像個記者,我將來也想當記者啊。是的,孩子,我打北方來,投身傳媒業很多年了,可如今這個行業正在經受磨難,何去何從,頗感迷茫啊。女孩子挽留我在南豐多住幾日,她說,在接下來的慶典活動中,將有玻利維亞歌舞團、韓國鳳山假面舞保護協會、波札那迪韋採舞蹈團等24支來自世界各國的表演團體造訪南豐,可以想像,幾天後的南豐萬人空巷,歌舞昇平,此情此景,何其美哉,何其榮哉。南豐儺舞作為非遺項目自然要在其中大展異彩,如若有幸觀看,南豐之行將更加圓滿難忘。

遠處有媒體在採訪。或許,所有的安排皆可提前設計,但是我與南豐學子的即興對話,卻是無心插柳真實又生動。守望精神家園,讓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南豐人確實做到了。

南豐安排了當地的寫作者陪同我們採風,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有著相似的愛好和氣質,閒餘時間獻身文學專注寫作。這些寫作者是我了解南豐這座小城的一個窗口。我不關心他們寫了哪些作品,我只觀察他們的精神生態,一個人的談吐、儀態,甚至眼神與氣息,都可能流洩出精神世界的內容。在教委工作的小泉如數家珍向我介紹南豐文化,文化融入生活,已成為南豐人的心靈底色。南豐人步履從容,神色清朗,感覺皆是被時光善待、被文化滋養之人。

南豐之行對每位作家來說都是一次令人意外的精神補給,因為這裡是一代鴻儒曾鞏的故裡。「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曾鞏學生陳師道的這句詩,凝聚了千百年來南豐人對曾鞏的歷史價值的深情守望。

作者在南豐古城老屋前留影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稱「南豐先生」,是臨川文化的傑出代表,王安石稱讚「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在千年的歲月長河中,曾鞏「為民、務實、清廉」的符號已鐫刻在歷史的年輪之中,為後人世代敬仰。

作為紀念活動的核心內容,我們用兩天時間參觀採訪了所有與曾鞏有關的文化項目,深切地感受到曾鞏是南豐人的驕傲,是南豐的文學地標,也孕育了南豐人獨特的精神風貌。

萬海連 攝

曾鞏成長於儒學復興、文化昌盛的仁宗朝,範仲淹、歐陽修等一代名儒所示範的「以天下為已任」的士人氣節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又親眼看到儒學在現實中被尊為顯學,受到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並佔據主流思想地位,所以,曾鞏格外重視文學與現實的關係,他強調文章應以治事、救世為宗旨,先道德而後辭章,文以載道,經世致用,才是一個文人價值的體現。

我們都知道曾鞏是寫詩歌的,其實他更擅長寫議論性很強的散文,文章主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章法嚴謹,長於議論,精於說理,卻又不失溫厚古雅的風範。他的很多文章直擊政治生態,反映了他對社會治理的深層思考,以及對民生的深切關懷。

發掘「千年醇儒」歷史價值,讓「江漢星鬥」熠熠生輝

作為官員,曾鞏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可不是簡單地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建議,而是直奔主題一針見血地指出癥結所在,比如《救災議》一文,開篇就以「百姓患於暴露,非錢不可以立屋廬;患於乏食,非粟不可以飽」立下全文綱目,接下來抓住「錢」和「粟」做文章,展開周密詳備的論述。在文章中,曾鞏直擊兩個真相:一是災民「暴露乏食」的痛苦現狀;二是官吏「救賑之薄」的冷漠現狀。曾鞏認為,「遭非常之變,亦必有非常之恩,然後可以振之」,而破常行之法、拘攣之見的關鍵是「深思遠慮為百姓長計」。否則,非但不能救濟民生,還會出現一系列難以估量的弊害。長久以來,曾鞏始終關注民生問題,他通過寫作來表達他的治國理念和安邦情懷,其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施行仁政的思想;二是居安思危的思想;三是以古鑑今、識時通變的思想;四是任賢納諫的思想。這些觀點顯然是從儒家文化中汲取的精華,他也決意從儒家思想寶庫中尋找解決現實難題的方法。

除了寫詩、寫散文,曾鞏還寫公文,古時稱之為「制誥」,曾鞏精通典籍,運用文學家的古健筆法,援古證今,一派從容,將那公文寫得莊重典雅,也是文學典範,這也充分體現了曾鞏所主張的文章要經世致用的思想。

曾鞏一生不得志,早年困於科場21年,中舉後蹈厲於儒館近10年,後又輾轉各地任職12年,晚年受神宗知遇回朝擔任中書舍人的時間也不長,他的一生與高官顯宦基本無緣。其實曾鞏在年輕時代功名心很強,人生苦短,磨難深重,他很擔心自己無法實現人生報負,在任何時代,庸碌無為都是男性所抗拒的命運。曾鞏的人格特點、文化品格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產生的。當然,曾鞏並不是一個性情激烈的人,雖然在現實中屢遭坎坷,但他並沒有像柳宗元那樣鬱鬱寡歡,也沒有像韓愈那樣激憤難當,而是在困境中涵養性情,砥礪品格,努力保持自身的純潔性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修身目標。宦遊九州,幾經沉浮,他深深地明白,相對於人的內在精神而言,功名利祿只不過是外在形式,終將過眼煙雲爪毛不剩,所以,他對個體道德修養的獨立價值一直非常傾心,始終將聖人之道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終生執守如一。

「一個人的人格評定和價值體現,主要看其內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在的社會地位和事功。正是沿著這種思路,曾鞏有充分的理由把注意力從得失成敗的客觀境況轉向主體的審視,從而將個人遭遇所引起的喜怒哀樂轉化為人格的自持。」聖人之道是曾鞏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歸宿,自然也是他的為人行事的至高準則,在外在功名難以把握的情況下,他以聖人之道構建一個精神自治的天地,這並非逃避,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安身立命,也具有撫慰世道人心的力量。

百字的手書《局事帖》拍出2.07億的高價

寫這篇文章時,距離採風活動已過去很久了,北方的冬天已然來臨,天地間一片肅殺,我們的改革還在進行中,幾經浮沉,卻從未沉淪。走過南豐的我,硬朗多了,也從容了……

董曉奎

中國致公黨黨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大連口述史研究會監事。現供職於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海燕》文學月刊社。出版著作《春風·陽光·女人》 《幸福裡的痛或者癢》《韻味·大連方言》《連語尋趣·大連方言》。散文作品《放牧心靈的草原》榮獲大連市金蘋果獎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舊鄰》榮獲由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主辦的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多篇作品被《讀者》《青年文摘》《散文選刊》等雜誌轉摘。策劃、編輯的作品《讀城,作家寫給城市的情書》 《陳忠實:永遠的白鹿原》 《三訪文壇「老祖母」冰心》《土地夢》等在遼寧省期刊編輯作品徵集評獎活動中獲一等獎,長篇小說《四美圖》入選大連市2015年文藝精品創作生產「5511」工程。

▍編輯:一杯橙汁|審核:橘子

▍來源:南豐文旅

▍整理:贛南橙裡橙外

相關焦點

  • 橘子: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贈劉景文》是蘇軾在第二次任職杭州期間寫的。劉景文是將門之後,學識淵博,被蘇軾讚譽為「慷慨奇士」。當時,已經年近六旬的劉景文境遇坎坷,生活潦倒,蘇軾為了鼓勵困境中的友人,於是寫了這首詩相贈。
  • 中秋節,最美的「散文」:名家共話中秋,以前未曾讀過!
    閒暇間,翻閱書架上名家散文選,大多是民國時期散文大家。偶然看見他們所描寫的「中秋」散文,甚是妙哉,於此分享與諸位讀者。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出生於北京,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他有很多名作,其中《駱駝祥子》《茶館》最為人稱道。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 「英文觀止」2017年卡 帶你認識這18位英美散文名家
    除了清逸雅健的散文,他的「英雄雙韻體」詩歌具有至今無人超越的藝術成就。「英文觀止」2017年卡課程中,不能錯過的一次課程是蒲柏最重要的散文名篇:中國民國時,有一位學貫中西的語言大家,用38年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在研讀、翻譯莎翁作品的日子裡,他對蒲柏(Alexander Pope)的這篇文章推重備至,甚至放置案頭,時時溫習。這位名家,叫梁實秋。
  • 曾致堯: 南豐曾氏入國史第一人
    8月18日,南豐縣萊溪鄉胡家坑村農民在開荒時,發現曾鞏祖父曾致堯及曾祖母周氏夫人的墓碑,目前已送交縣博物館。    史料記載,曾致堯是北宋開國後南豐第一個進士及第者,也是南豐曾氏入國史第一人。曾氏家族中,曾鞏是學養最高、成就最大的文化大師,官至北宋右相,為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參與者。    一直以來,關於曾氏家族的研究備受關注。
  • 書畫名家愛新覺羅金子老師筆下的馬
    書畫名家愛新覺羅金子老師筆下的馬在天津的書畫界,活躍著這樣一位女性名家——愛新覺羅金子,金子老師被中國現代畫壇稱為「女秀才」,「女進士」,還有皇室畫家的美譽。《肥馬輕裘》愛新覺羅金子筆下的馬,膘肥體壯,豎視有體態之雄,氣勢跌宕,順側縱放,轉換生姿,筆法細膩,黑色燥潤相生,極具藝術感染力。繪畫資源所承載的清末時代文化精神,積澱深厚的中國文化賦予她創作靈氣的湧動。她的作品洋溢著一股令人奮進的峻爽之氣,她筆下那一幅幅雄姿勃發、白富美的駿馬,是靠寬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與達觀的心性體現出來的。
  •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當一抹火紅暈染這片土地時秋的絢爛就正式拉開了帷幕一場不加掩飾的熱戀之感就撲面而來它是這個秋天裡的最靚麗的一抹色彩是這個秋天裡最珍貴的明媚
  • 張偉︱一個善良的友人:巴金心目中的散文名家繆崇群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三十年代前後,湧現了一批以很大精力從事散文創作的作家,如豐子愷、梁遇春、方令孺、吳伯蕭、繆崇群、何其芳、李廣田、陸蠡、麗尼等等。他們在散文領域都產生過較大影響,有的甚至成了一代名家。他們以自己的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表現出了那個動蕩年代的真實風貌;在藝術上,他們的作品更有著各自鮮明的創作特色,從而豐富和發展了五四以來散文創作的業績。繆崇群,正是民國時期散文創作的一代名家,他的名字,對很多讀者來說可能都頗為生疏。這是一個不該忘卻,然而幾十年來一直被我們冷落甚至遺忘的作家!
  • ...名家攜「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將登冰城舞臺
    中外名篇頌唱經典 「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集多篇中外名家名作,今次上演的曲目在繼承之前上演的篇目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實際演出的舞臺效果,增加了一些經典朗誦,將中外兩臺節目重新編排,取其精華組成一臺。修訂後的篇目安排更加合理,將老舍、徐志摩、余光中、莎士比亞、普希金、海倫凱勒等深受觀眾喜愛的中外文學大家的名篇匯集一堂。
  • 歸有光:他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苦難人生中的散文名家
    但相比之下,歸有光的情要深沉許多,「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他的這篇文章是以情取勝,他筆下的回憶,是追思故人,其滿懷深情令人動容,掩卷後,頓感「心有戚戚焉」。作為有清一大文學流派,「桐城派」是尊曾鞏和歸有光二人的散文是天下之最,魁首姚鼐在評價歸有光風格時,形容為「風韻疏淡」。
  • 散文名家劉亮程、任林舉、蔣藍攜新書來蓉 暢談散文寫作要義
    封面新聞 見習記者 陳荷 攝影報導在散文的寫作中能否虛構?作家為何要寫作?文學的使命是什麼?10月29日晚,三位散文名家劉亮程、任林舉、蔣藍分別攜新書《一片葉子下生活》、《時間的形態》、《至情筆記》來蓉,在言幾又舉行了一場乾貨滿滿的分享會,與讀者分享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心得。
  • 「蜜桔之鄉」南豐不只是產桔子,這些人文風景也值得了解
    初識南豐,是在逛超市時發現一個水果禮盒,盒子上面印著「南豐蜜桔」!盒子上印著的桔子顏色橙黃,個頭不是特別大,但是光澤亮麗,讓人垂涎三尺,遂買了一盒自己嘗。一、百年樹王園時至春天,草木知春。百年樹王園正值花開。嫩綠的枝葉中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桔子花,純白,小巧,可愛。家裡的氣候並不怎麼適合種桔子,我很喜歡橘子,但是卻從沒見過桔子花,原來這麼小巧可愛。桔子樹花開謝了後,要過一陣子才能長出好吃的桔子。
  • 暑假經典書單系列:5本名家散文隨筆
    之後,她違背了對所有人的承諾,如兒時一般不按常理出牌,繼續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流浪遠方。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莫名牽起了三毛那「不能解釋的、屬於生前回憶似的鄉愁」,她獨自背著行囊來到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尋找前世的羈絆。苦戀等待三毛六年的荷西也追隨而至。
  • 領略名家風採 學習寫作妙招
    因為自古以來,「讀」與「寫」就是息息相關的一體兩面,正所謂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筆下言之有物,就要大量讀書,吸收文學的養分。當前中考、高考的作文熱,也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與學生希望有一類圖書,能夠梳理作文寫作技巧,給予他們實質幫助。於是就有不少名家本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為孩子們寫作。
  • 正是橙黃橘綠時——閬中市凌家壩小學校橘子微課程分享
    課程一:慧眼識橘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為什麼大詩人蘇軾對橘情有獨鍾?小小的橘子還藏著哪些無窮的魅力?這是每個同學都特別感興趣的話題。1. 了解一些關於橘子的資料,如品種、用途、吃法等。2.收集關於橘子的課外古詩,用心畫一棵自己最喜歡的橘子樹或橘子圖。3. 向家長學習挑選橘子的技巧。通過資料收集,同學們仿佛成了一個個淵博的 "橘子專家",對橘子的知識如數家珍。
  • 名家談寫作|謝有順:作家是有原產地的
    很多人在寫作時是跟風的,別人寫什麼,他也寫什麼,他很少檢索自己的記憶,也不明白自己所熟悉的地方、生活、人群到底是什麼,寫作觀念上茫然,沒有目標,不斷地變換自己的寫作領域,結果是哪一個領域都沒有寫好。相反,在很多大作家的筆下,總有一群人,是他的筆墨一直在書寫的,也總有一個地方,是他一直念茲在茲的。
  •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曆秋末冬初。 【譯文】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 《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讀後感
    前段時間,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當我將它從書架上取下來的時候,閃過一個幽默的念頭:我這前半輩子讀的書實在是太少了,可以通過這60篇有思想的散文經典將自己「一口吃成胖子」。雖是玩笑般的捷徑,但也收穫不少。
  • 名家散文|琦君:一花一木耐溫存
    玉蘭樹葉上的水珠都是香的,灑了我滿頭滿身」……在玉蘭樹下,默默地讀著琦君散文裡這溼淋淋的句子,心頭就流淌著懷舊和憂傷的時光之水。如同瞿溪旁的那一條溪流,水清澈透亮,有一絲絲滑澀和漫漶的感覺——那些年,琦君就是這株玉蘭樹的小主人吧?她父親用四年的時間建造這幢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把它取名為「養心寄廬」。竣工時,父親不知怎麼就栽植了這樣一株玉蘭樹。那時琦君才七歲。
  • 張曉風散文名句精選
    接觸張曉風的散文,還是因為兒子,他在人大附中讀書時,語文老師要求擴展閱讀的書中就有
  • 名家散文|徐可:朱自清的梅雨潭
    文/徐 可到甌海,不去看看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梅雨潭,總不甘心。是冬天的上午,細雨斜飛,天色陰沉,微風薄寒,地面泥濘溼滑,景區遊人稀疏。這個季節,這種天氣,本不適合出遊;只有我等幾個痴人,會在這個時候來看梅雨潭。梅雨潭的出名,應該感謝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