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如約而至。我們不僅迎來了小長假,可以隨心所欲地外出旅遊;也可以與家人一起團圓,慶祝這美好的中秋佳節;亦可以在這如畫般的中秋時刻,讀一段美美的散文,陶冶身心。
我國古代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中秋節,秋季漸深,北方多雨,謂之「秋雨」,綿綿不息。
今天恰逢雨天,隔窗聽雨,萬物沉浸微雨之中。閒暇間,翻閱書架上名家散文選,大多是民國時期散文大家。偶然看見他們所描寫的「中秋」散文,甚是妙哉,於此分享與諸位讀者。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出生於北京,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他有很多名作,其中《駱駝祥子》《茶館》最為人稱道。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在《四世同堂》裡就曾描寫了很有北京味的「中秋」景象。
老舍·《四世同堂》節選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豔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
周作人,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新文化運動傑出代表。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極大的推動和影響。大家廣為熟知的周樹人(魯迅),是他的弟弟。
周作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等,文化才學之高,與魯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曾經寫過一篇散文《中秋的月亮》,描寫了中秋家鄉過節之趣事。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節選
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相信月中有裟婆樹,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間,此亦似即所謂月華,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頭大如鬥,必須斷開,乃能取出寶物也。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年輕時曾留學英國,歸國後創立新月派,對現代詩歌的發展影響極大。他的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其表弟金庸先生,是我國武俠小說界泰鬥。徐志摩有一篇文章《印度洋上的秋思》,裡邊描寫了小時候中秋夜的所見所感。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節選
我小的時候,每於中秋夜,呆坐在樓窗外等看「月華」。若然天上有雲霧繚繞,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擔擾。若然見了魚鱗似的雲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悅,默禱著月兒快些開花,因為我常聽人說只要有「瓦楞」雲,就有月華;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親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華只是我腦筋裡一個不曾實現的想像,直到如今。
最喜歡林語堂筆下的文字。有清理婉約之詞,又不是厚重典雅之態。林語堂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對我國現代文學貢獻極大。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節選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豔,夏日的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懍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燻熟的溫香罷了…
還有張愛玲筆下《秋天的雨》,鬱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張恨水的《月下談秋》,葉聖陶筆下的《看月》,皆為名作。或文辭悠遠,或境界曠達,讀之,無不欣欣然。
讀者們,關於「2019中秋佳節」,大家有何感觸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