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一個善良的友人:巴金心目中的散文名家繆崇群

2020-12-13 澎湃新聞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三十年代前後,湧現了一批以很大精力從事散文創作的作家,如豐子愷、梁遇春、方令孺、吳伯蕭、繆崇群、何其芳、李廣田、陸蠡、麗尼等等。他們在散文領域都產生過較大影響,有的甚至成了一代名家。他們以自己的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表現出了那個動蕩年代的真實風貌;在藝術上,他們的作品更有著各自鮮明的創作特色,從而豐富和發展了五四以來散文創作的業績。繆崇群,正是民國時期散文創作的一代名家,他的名字,對很多讀者來說可能都頗為生疏。這是一個不該忘卻,然而幾十年來一直被我們冷落甚至遺忘的作家!

繆崇群,筆名終一,江蘇六合人。1907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一生坎坷,貧困交迫,1945年1月,正當人生年華正茂之際,卻以肺結核溘然病逝於重慶北碚江蘇醫院,年僅三十八歲。

繆崇群多才多藝,著作頗豐,在小說、散文、翻譯等領域都有耕耘與收穫,但傾其畢生心血的還是散文創作。他於1928年開始發表作品,以後在短短的十餘年間,僅在散文方面就奉獻出:《晞露集》

(1933年2月北平星雲堂)

、《寄健康人》

(1933年11月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廢墟集》

(1939年9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夏蟲集》

(1940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石屏隨筆》

(1942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和《眷眷草》

(1942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等六部集子;病逝以後,他的好友韓侍桁和巴金先後又為他編選了《晞露新收》

(1946年2月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

和《碑下隨筆》

(1948年1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兩部散文集。此外,還有不少作品沒有收集,散見於當時的各種報刊。繆崇群的這些散文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風貌,留下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烙印,顯示了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獨特風格及其發展軌跡。

繆崇群

繆崇群的短暫一生,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少年求學時期。繆崇群原籍江蘇六合,但從小生活於北平。父親是大學教員,母親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然而父母的關係卻不融洽,家中成員也多有疾病。還在他求學期間,哥哥、母親就先後病逝,如此沉重、陰鬱的生活環境,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曾說:「因為早熟一點的緣故,不經意地便養成一種易感的性格。每當人家喜歡的時刻,自己偏偏感到哀愁;每當人家熱鬧的時刻,自己卻又感到一種莫名的孤獨。」

(《晞露集·守歲燭》)

他善於觀察、思索,卻拙於交際、應酬,這種沉默寡言的孤僻習性一直影響著他的一生。他在北平讀完小學和初中,於1923年十六歲時轉入天津南開中學上高中,當時的同學有靳以、韓侍桁等,他們對他後來的生活和創作產生過一定的影響。1925年,他東渡日本,就讀於慶應大學文學系,1928年學成歸國。三年的異國生活使他既觀賞了日本的山川風光,接觸了日本的風俗民情,更體驗了日本不同人群之間的淳樸友愛和驕橫淫逸,這些都成為他日後從事散文創作的一個豐富源泉。

第二階段,創作前期。少年的家庭生活和十幾年的求學生涯,給他的人生烙上了深深的痕跡,他自己也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因此,在他的前期作品中,這方面的題材佔著很大的比重。1928年歸國後,他便涉足文壇,勤奮寫作。他與魯迅有過通信、投稿關係,在《北新》《語絲》和《奔流》等刊物上發表過一系列作品。1930年,他在南京參加了中國文藝社,並擔任了大約半年的《文藝月刊》的編輯,很快即因與王平陵等人在編輯方針上產生分歧而辭職。就在這一時期,他結識了巴金、楊晦等人,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於1933年先後出版了《晞露集》和《寄健康人》兩本集子,這是他前期創作的主要代表作;1939年出版的《廢墟集》,所收大都也是1937前的作品。在繆崇群的前期創作裡,主要描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以及發生在周圍的凡人小事,如對亡母、情人的追懷之戀,對師長、同學的思念之情,對異邦生活的感慨描繪等等。他寫來如敘家常,明白曉暢,而又時時處處散發著深沉真摯的感情,顯示了他平實、精細的風格和善於抒情的特長。

第三階段,創作後期。「七·七」盧溝橋事變,如一聲巨雷,震撼了中華大地。兵戈相侵,國土淪亡,人民輾轉流離的悲慘遭遇,創痛深切的感憤情懷,都不能不反映到抱有正義感的作家筆下,故不少作家的作品大都以抗戰前後成為創作題材和風格的分水嶺,繆崇群也不例外。抗戰爆發後,他拖著虛弱的病體,輾轉流亡於湖北、廣西、雲南和貴州等地,以教書為生,一度當過《宇宙風》雜誌的編輯,最後落腳在四川重慶。他於流亡途中,飽經風霜,世態百相盡收眼底。隨著生活的巨變,視野的開闊,他的散文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平實、精細、真摯和親切的基本格調未變,但作品中原來比較狹小的天地逐漸變得開闊,纖細的感情逐漸變得堅實,愛憎更顯分明,作品也更具時代感和戰鬥性。這些特點在他後期創作的《夏蟲集》《石屏隨筆》和《眷眷草》等集內都有比較充分的體現。1942年,他規劃了《人間百相》的宏大寫作計劃,設想對人情世態作一番心靈的探索,也想給世間的魑魅魍魎描下醜惡的臉譜。但是他只開了一個頭,病體就阻礙了他的工作。他困居在重慶北碚的最後兩年中,寫得很少。1945年1月15日凌晨,他因患肺結核大量咳血、長期不治而溘然病逝,當時報上刊載噩耗的標題是:一代散文成絕響!猶如蓋棺論定,令人痛惜。

繆崇群雖然一生短暫,但他卻擁有幾位過心之交,這是他最重視的精神財富。巴金就是他知心朋友中的一位。

巴金是當代中國最負盛名的作家,而繆崇群卻幾乎被遺忘了,長期默默無聞。而他們之間,卻存在著深沉而真摯的友情。1931年春,巴金從上海到南京,與當時《文藝月刊》編輯繆崇群初遇,馬上相識如故。巴金事後曾回憶這次見面:「我們談了將近一個半鐘點。這不是普通的寒暄,這是肝膽的披瀝,心靈的吐露。我沒有談起我的過去,你也不曾說到你的身世,可是這天傍晚我們握手分別時,卻像是相知數十年的老友。」是什麼東西使兩個陌生人一見如故呢?當時,巴金給他寄去了一篇叫《我的眼淚》的小說,是為紀念一個異國英雄而創作的。繆崇群看了很感動,準備發稿,誰知卻因此與雜誌負責人發生了爭執。為了這篇佳作的發表,繆崇群不惜以自己的辭職來堅持到底。巴金得知原委後,心中既感激,又很不安,於是很快又寄去一個短篇《一封信》,想以此換回原來那篇小說。最後,由於繆崇群的堅持,《一封信》和《我的眼淚》都先後發表了,而巴金也把繆崇群對自己的友誼長久地記在了心裡。

繆崇群對朋友的作品並非一味讚揚,作為一名編輯,他每次收到巴金的來稿後,總是認真地寫出自己讀後的意見,有時也毫不客氣地指出作品中的缺點,他把這也看作是對朋友的愛和奉獻。1944年10月,巴金的名作《憩園》出版後,贏得了一片的讚揚聲,而繆崇群此時雖然已經不再當編輯,但作為一個精細的讀者,還是誠懇地為巴金指出了書中的一個「毛病」。而巴金也一直默默關注著朋友的寫作動向。抗戰中期,隨著對生活感受的逐步深化,繆崇群漸漸地不滿足於那些摹山水、寫風景、抒性靈、發哲理的純粹屬於內涵性質的小品文字了,他試圖探索人生,把視線移向社會上的芸芸眾生,這便是「人間百相」的寫作由來——他計劃中的百篇人物素描。巴金在《碑下隨筆·後記》中說:「可惜病妨害了他的工作,他似乎只寫出了「百相」中的幾相。」確實,由於健康原因,繆崇群計劃中的百篇人物素描實際上只完成了七篇,發表在1942年福建永安出版的《現代文藝》上,總題目是《人間百相——自有其人列傳》,分別題為《將軍》《廳長》《鄒教授》和《詩人》,以及《閃擊者》《陳嫂》和《奎寧小姐》。繆崇群發願創作「人間百相」這麼宏大的以寫人物為主的作品,這對豐富散文的創作手法,提高散文的表現能力,明顯具有積極意義。當然,要寫好這樣的人物素描,對作家的生活根底和創作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從繆崇群已完成的七篇作品來看,他寫了將軍、官僚、教授、詩人、教會學生乃至小公務員、幫傭等等,可謂三教九流,豐富多彩;就人物性格而言,範圍廣,層次多,呈現出複雜多樣的特點。應該指出的是,既然寫「人間百相」,就應比較全面地反映社會上的各類人等,黑暗醜惡的現象固然要揭露,光明美好的事物也應頌揚。遺憾的是,在這組作品中,我們卻看不到有血有肉的光彩的正面形象。這個缺陷或許與作品尚未完成有關,但從總體考察,實在與作者的性格和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繆崇群的中學同學靳以對此曾作過較為中肯的分析:「他不喜歡這個世界,可是由於健康的限制,他只能枯守在那裡像一隻受了傷的野獸,甚至於連聲息都屏住了……也許他實在不願看這個世界了,他厭惡這『人間百相』;假使有一天,當著死去的人復活的時候,世界該變好了。那時節他會爬起來,用快樂的眼睛觀望人生,再繼續他的《人間百相》吧。」

(靳以《憶崇群》,刊1946年7月《文藝復興》第一卷第六期)

可惜,繆崇群沒能活到「世界變好」的那一天。

巴金

1945年1月15日,繆崇群貧病交加,在重慶溘然長逝,巴金聽到噩耗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時,為紀念良友圖書公司成立二十周年,趙家璧準備出版一本名叫《我的良友》的紀念文集,他向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二十位著名作家發出了約稿信,信中說:「擬仿美國出版《讀者文摘》中之特欄『我所最不能忘懷的人物』,請你寫你生平一位最不能忘懷而值得紀念的朋友。」1946年1月,《我的良友》一書在上海出版,開卷第一篇就是巴金寫的《一個善良的友人》,這是為悼念繆崇群而寫。巴金寫道:

我失去了我的最好的一部分;我失去了一個愛我如手足的友人。那損失是永遠不能補償的了……你是不會死的。你給我們,你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九本小書。那些洋溢著生命的呼聲,充滿著求生的意志、直接訴於人類善良的心靈的文字,那些有血有淚、有骨有肉、親切而樸實的文章,都是你的心血的結晶,它們會隨著明星長存,會伴著人類永生。(巴金《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載《巴金選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巴金痛恨自己沒有為友人做什麼事,而事實上,繆崇群的創作,自始至終是得到了巴金的支持和鼓勵的。1933年,崇群的第二本散文集《寄健康人》就是在巴金的支持下得以出版的;以後,崇群的《廢墟集》《夏蟲集》《石屏隨筆》和《眷眷草》等主要作品,都是在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崇群逝世以後,巴金又搜集了他的散佚之作和書信,於1948年11月出版了繆崇群遺作集《碑下隨筆》。巴金還曾有過出版《崇群書簡》和《崇群全集》的打算,並為之作出過大量努力。

就是在幾十年以後,巴金還是深深懷念著他心目中的善良友人,一代散文名家繆崇群。1985年9月,筆者為寫作以繆崇群為主題的畢業論文,並應百花文藝出版社之邀編輯《繆崇群散文選》,曾寫信向巴金求教。信發出後僅幾天,一封寫著顫抖字跡的巴金親筆信就飛到筆者手中,他不但仔細回答了筆者提出的疑問,還寄來了有關參考資料以表支持。遲至暮年,巴金的一顆心,還是火熱的。

巴金1985年9月20日致張偉信,信封

巴金1985年9月20日致張偉信,原件

繆崇群致巴金信,巴金寄給張偉的複印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百位作家點燃99支蠟燭 慶賀世紀老人巴金生日
    由巴金創辦的文學雜誌《收穫》今天擺下宴席,款待這些從天南地北趕來的作家。巴金老人目前在上海華東醫院內休養,5天後他將迎來99歲生日。  45年前,巴金應友人之邀,創辦新中國第一本大型文學期刊《收穫》,並一直擔任主編之職。巴金的影響力和他所確立的辦刊宗旨,使這本雜誌逐漸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簡寫本」。
  • 散文丨劉翔:我珍藏的巴金《隨想錄》「特別版本」
    文/劉翔巴金,作為一代文學巨匠無疑是需要仰視的。因為在浩瀚的宇宙裡有一顆璀璨的「巴金星」。但是,更多的時候,巴金是活在普通人中間的一個慈祥的長者、一個善良的老人,一個勇於講真話、有良心的作家。1977年5月25日,喜歡讀報的我,突然在連隊的閱報欄上讀到巴金髮表在《文匯報》上那篇長達5000字的散文《一封信》後,簡直不敢相信,歷經「文革」的磨難,巴金竟然還活著。這以後,劫後餘生的巴金的文章和信息都會引起我的關注。
  • 巴金《夢》雙語散文閱讀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巴金的散文《夢》。該文寫於1941年8月3日,後編入他的散文集《龍·虎·狗》中。巴金通過此文表達了他對父親的懷念,文字樸實,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本文由翻譯大家張培基譯成英文;中文部分由李源朗讀,英文部分由沈汀為您朗讀。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
  • 巴金的譯著及出版
    作者:梅灣巴金是像魯迅、茅盾等現代文學名家一樣著譯等身的一代大家,他的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憩園》《隨想錄》等,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11位文藝界人士齊聚,巴金經典譯文的「雲誦讀」進行中
    十一位來自文學藝術界的名家——李敬澤、孫甘露、曹可凡、佟瑞欣、陳丹燕、羅雪村、王強、胡洪俠、談瀛洲、曹元勇、黃昱寧傾情誦讀巴老經典譯文中的選段,誦讀作品包括屠格涅夫暮年深情的文學絕唱《散文詩》、高爾基記錄俄羅斯文學大師生動面影的《文學寫照》、德國詩意現實主義作家斯託姆的《遲開的薔薇》、美國作家柏克曼被巴金譽為「人類心靈之記錄」的《獄中記》等。
  • 鳥的天堂 巴金散文筆下的江門市新會區天馬村莊天馬河上榕樹林
    鳥的天堂 巴金散文筆下的江門市新會區天馬村莊天馬河上榕樹林 天馬河上河心沙洲 不過,追尋著八十多年前巴金老先生的步履,親臨了「鳥的天堂」,感悟了人與自然的和睦共處,這也足以令人欣慰了…… 2020.7.15
  • 巴金:用我的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時值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於3月合作推出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共十冊),這套書精選巴金先生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作品。
  • 平凡中的震撼 巴金《懷念蕭珊》賞析
    巴金傾述感情不藉助執著熾烈的語言和華麗鋪陳的辭採,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與你促膝談心,真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自然地感染讀者。他的語言水淨沙明,一清到底,自然流暢,毫不造作,於平淡中見文採,通脫之處出意境,自然之中求嚴謹。《懷念蕭珊》是最能體現巴金散文風格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他為紀念亡妻而作的悼文,是巴金散文集《隨想錄》中的一篇。
  • 李致隨筆集《四爸巴金》:80多年風雨人生的心靈自傳
    種種「官銜」之外,他認為「一介書生」是對自己貼切的稱謂李致是巴金的侄子,巴金視李致為己出,叔侄關係親密,心意相通。這早已被眾多讀者熟知。不過,李致在散文寫作上的造詣,其文學思想上的深刻,卻也值得更深入了解。李致少年開始受「五四」新文化思想薰陶,喜愛魯迅、巴金的作品,很早就表現出相當的文藝才華。
  • 巴金譯作合集出版,精選了巴金一生的翻譯作品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巴金研究會會長陳思和曾和巴金的兒子李小棠做過同班同學。他問李小棠,你爸爸到底懂多少種語言,李小棠回答,十五六種語言。「其實對於巴金先生來說,從事翻譯的世界可能比寫作要早。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翻譯家。
  • 巴金研究專家:巴金是孤獨的、不討喜的(圖)
    陳思和舉了個例子:當時全國流竄著一個騙子,自稱高幹子弟,騙了全國各地各級不少官員,後來一查,他是個下放的知青,窮困潦倒,因為回不了城,就想出了冒充高幹子弟的招,結果屢屢得手,各種原來無法解決的個人困難迎刃而解。巴金據此寫了3篇評論文章,評點騙子行為背後的社會成因。  陳思和介紹,我國30多年前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社會,電影海報上出現灰姑娘跟王子親嘴的畫面都不得了。
  • 巴金:「純白的心,沸騰的血」
    該譯文集精選了巴金一生譯作的經典,這些譯文不僅是他對外國文學的譯介,更成為影響他思想和文學創作的一個源泉。《巴金譯文集》責任編輯之一李燦的這篇編輯手記,講述了這些譯作背後的翻譯故事與文學思想。  還記得是2008年的秋天,我坐在復旦大學的教室裡,在上一堂陳思和老師的現當代文學課。
  • 巴金:我的願望絕非「歡度晚年」 要問心無愧
    1909年,父親李道河任四川廣元縣知縣,巴金隨父母在任所居住。母親陳淑芬思想開通,品性善良,對巴金的影響非常大。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王朝被推翻。李道河辭官攜妻兒回家。(1914年母親病逝,1917年父親病逝。)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巴金開始閱讀傳播各種新思想的書報,接觸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等各種思想文化。
  • 十卷本《巴金譯文集》面世 「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其實,幾乎在巴金開始創作的同時,他的翻譯生涯也同步開啟了,六十餘年來,他累計有數百萬字譯著傳世,其中很多已成必讀的外國文學經典名譯。今年時值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共十冊)最近上市,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合作推出。
  • 《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讀後感
    前段時間,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當我將它從書架上取下來的時候,閃過一個幽默的念頭:我這前半輩子讀的書實在是太少了,可以通過這60篇有思想的散文經典將自己「一口吃成胖子」。雖是玩笑般的捷徑,但也收穫不少。
  • 上海市武康路113號、巴金故居,萬千讀者心目中的文學聖地!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生於四川成都。是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大師,傑出的翻譯家、出版家。尤其是他的長篇小說《家》深深喚醒了中國的青年一代。圖為1949年,巴金與夫人蕭珊、女兒小林。
  • 「英文觀止」2017年卡 帶你認識這18位英美散文名家
    英美散文18大家背後,你想不到的是,每一位名家、每一個篇目的選取,都經過了無數次的反覆比較和再三斟酌,翻遍了歷代文選,乃至珍本圖書。Joseph Addison(1672-1719)約瑟夫·艾迪生,十八世紀初英國小品文家,他曾與友人Richard Steele合辦 《旁觀者》(The Spectator),日出一張,每期一文,行文清麗可誦。
  • 巴金一針見血的語錄,揭露了愚昧無知的人,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不要說天真,也不要說單純,更不要說心地善良,這些都不過為為了自己的愚昧無知找個安慰說法罷了。那麼愚昧無知的人都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呢?哪怕不去讀巴金的語錄,我們都能回答得出來,更何況上面已經說了天真、單純、心地善良。
  • 一個車夫 | 散文翻譯精讀筆記
    作者:巴金昨天在群裡分享一英文句子,選自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四)中一篇漢譯英散文《養成好習慣》,作者是梁實秋。
  • 《中國散文通史》目錄當代卷 和谷
    《怪夢錄四題》是一組關涉鄉土的寓含豐富的散文。其中《故園》一篇,一面是寂寥、貧窮的故鄉眾生的生存現實,一面是城裡來的談笑風生的「友人」和我看到的、尋找到的田園詩般的情景,兩者在對比中形成反諷,既抹淡了鄉土的悲情,又隱含著某種無奈與困惑。《宰殺》是一篇寓言,記敘一對男女宰殺一隻未明獸種的過程,寓含有對人類對自然生物界暴力掠奪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