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於3月合作推出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共十冊),這套書精選巴金先生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作品。譯文集根據巴金生前親自校訂的最後版本排印,並以「附錄」的形式在部分作品正文之後匯集了巴金與譯文相關的注述,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品。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陳曦
分冊介紹
1.《木木集》【俄】屠格涅夫
2.《散文詩》【俄】屠格涅夫
3.《家庭的戲劇》【俄】赫爾岑
4.《紅花集》【俄】迦爾洵
5.《草原故事》【蘇】高爾基
6.《文學寫照》【蘇】高爾基
7.《夜未央》【波】廖·抗夫 【俄】克魯泡特金
8.《獄中記》【美】柏克曼
9.《遲開的薔薇》【德】斯託姆
10.《秋天裡的春天》【匈】尤利·巴基
巴金:用我的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巴金是像魯迅、茅盾、張愛玲、梁實秋等現代名家一樣著譯等身的一代大家。巴金的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憩園》《隨想錄》等,被譽為「一代文學巨匠」「語言大師」。尤其是他的《家》《隨想錄》,給一代又一代的文學青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或許尚未被廣大讀者所熟知的是,在進行文學創作的同時,巴金從事翻譯工作六十餘年,有數百萬字譯著傳世,其中很多已成為必讀的外國文學經典名譯。巴金流暢、自然、樸實的文學風格,和他對於屠格涅夫、高爾基等文學大師的翻譯與學習也是密切相關的。
1922年,18歲的巴金根據英譯本翻譯了俄國作家迦爾洵的小說《信號》,由此開始了延續60年的翻譯工作。巴金自謙自己不是文學家,也不是翻譯家。他寫文章、發表作品,是因為有話要說。他對於翻譯的作品有自己的選題,「希望我的筆對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能起一點作用。我翻譯外國前輩的作品,也不過是想借別人的口講自己心裡的話,所以我只介紹我喜歡的作品。」
他是「邊譯邊學」,翻譯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他翻譯的作品都是他的「老師」,「翻譯首先是為了學習」,所以他稱自己是「試譯」。「我喜歡一篇作品,總想理解它多一些,深一些,常常反覆背誦,不斷思考,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文筆表達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別人的文章打動了我的心,我也想用我的譯文去打動更多人的心。」儘管是「試譯」,他重讀時仍然感到激動,「仍然強烈地打動我的心」,仿佛那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作者的心還「在紙上跳動」。
因此,巴金的翻譯風格忠於原文、流暢自然、富於感情。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說,巴金的譯文既傳神又忠於原文,他所譯高爾基的短篇小說至今「無人能出其右」。翻譯家高莽說,巴金譯文「語言很美」,表現了「原著的韻味」。巴金翻譯一本書往往根據多種版本。著名的文學史家唐弢曾評價說:巴金在譯文上用力之深、用心之苦遠勝於他自己的著作。而巴金的譯文也成為後來許多著名翻譯家學習的榜樣。
巴金文學之路的精神偶像
《巴金譯文集》集結的是巴金從浩瀚世界文庫中拾取的珍珠,每本篇幅在10萬字上下,體裁涵蓋了詩歌、短篇小說、回憶錄等。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曾經影響了一代文學大師的精神源流。其中,屠格涅夫的《木木集》是世界短篇小說中的瑰寶,生動記錄了巨變中的俄羅斯,《散文詩》則是屠格涅夫的文學絕唱,那些深情、充滿哲理的文字在巴金遠離故土之時陪伴著他並給他帶來了力量。
高爾基的《文學寫照》是作者對同時代多位作家的回憶錄,憑藉具有穿透力的視線和精準的筆觸,把列夫·託爾斯泰、契訶夫、普利什文等俄羅斯文學大師重現在讀者眼前。《草原故事》是高爾基早期的作品,這些作品以鮮明的筆觸、強烈的民間風格書寫著對自由生活的渴望,是巴金眼中真正的短篇精品。
另有赫爾岑「用血和淚寫成的,像一團火似的燃燒著,也使別人燃燒」的《家庭的戲劇》;對巴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形成、對其信仰的確立產生過重要作用的廖·抗夫的《夜未央》;有「詩意小說的巔峰之作」之稱的斯託姆《遲開的薔薇》;作為監獄文學經典之作的《獄中記》;尤利·巴基《秋天裡的春天》、迦爾洵《紅花集》等篇目。這些譯著曾多次重印,影響甚廣,是一代代讀者喜愛的外國文學經典。
此次出版的《巴金譯文集》以巴金故居授權的權威版本為底本,並經過了精心的編輯。每本書內,配有巴金珍藏的原版書影、插圖,以及作家手稿等,譯後記作為附錄編排於書後,為讀者提供延伸閱讀。如屠格涅夫的《木木集》中,有巴金珍藏《木木和地區醫生》英文本書影,巴金珍藏屠格涅夫書影,《木木》俄文版插圖、中譯本書影,巴金《普寧與巴布林》手稿;《散文詩》中,新增最新發現的巴金佚文(《譯後記》兩篇),附屠格涅夫晚年小像、屠格涅夫散文詩《瑪莎》手記、巴金藏日文版《散文詩》、《散文詩》部分中譯本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