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學院派作家,菲利普·羅帕特享有「當代蒙田」的美譽。近日他的散文集《大師之路》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羅帕特受邀在南京先鋒書店與讀者們見面。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譯成中文,激起的是一次關於散文的討論:原來散文可以這麼寫!羅帕特專注於剖白內心、坦言真相的寫作方式,以及他打破散文常態,融詩歌、小說、評論特性於一體的散文越界,都令觀者嘖嘖稱嘆。這條獨特的大師之路是如何走出來的?現代快報記者與羅帕特本人以及譯者、評論家、叢書主編展開了對話。
現代快報+/ZAKER南京 記者 王凡
見習記者 張垚仟 實習生 曹嘉欣/文 牛華新/攝
1
《大師之路》是菲利普·羅帕特的一本散文合集,在書中,羅帕特對自己擁有過的各種身份,包括散文家、教師、電影評論人、父親、兒子、丈夫等等,展開深入剖析,以特有的深邃幽默文筆一一加以描述
該書能翻譯成中文出版,是因為一場「奇遇」。
四年前,詩人、小說家黃梵與羅帕特先生在美國弗蒙特藝術中心相識,因為電影趣味完全一致,兩人一見如故。午餐時,黃梵發現身邊那些美國作家吃飯時故作鎮定,眼睛卻不時瞟向羅帕特,時刻注意他的一舉一動。這讓黃梵意識到羅帕特在美國文學界的崇高地位。離開藝術中心時,羅帕特主動提出要在紐約請黃梵吃飯,兩人之間的交往由此開始。
不久後,羅帕特送了一本散文選集給黃梵,就是《大師之路》的原版。「我英文並不好,但還是從中讀出了他的幽默、戲謔、真誠、柔軟之心,莊諧並出的縱橫馳騁。讀完,我感嘆原來散文還可以這樣寫!過去的散文立法,在他的寫作中已崩塌,他重新在為散文立法。按照美國的說法,他是美國的蒙田。他繼承了蒙田的天馬行空,把散文當小說對待了。」黃梵說道。
遺憾的是,在中國卻無人知曉這位美國院士作家。恰逢黃梵正為江蘇人民出版社主編「南京評論叢書」,這套書的主旨是填補國內空白,出版國人尚未知曉的大家作品,因此《大師之路》與叢書結緣。黃梵找到了他的同事,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宋文擔任譯者,她出色完成了翻譯任務,而該書責編周曉陽在譯文的文學化上,也做了校訂工作,使之更富文學魅力。
2
作為該書的第一讀者,宋文對羅帕特坦誠暴露自己內心世界、深刻剖析自己靈魂的寫作讚嘆不已。在《大師之路》的第二篇文章中,羅帕特寫到了母親的婚外戀。宋文讀到這一段時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以這樣寫自己的父母?」這些慣常被視作「家醜」的事,羅帕特先生並沒有在作品中選擇迴避。
「我從一個非常混亂的大家庭出生,人們在這個家庭之中老是不停爭鬥,但一個不幸的童年是作家最幸運的事,我為我不幸的童年感到很開心。」羅帕特認為,是這些經歷豐富了他看待生活的角度,「我有這些成就還是很感謝我神聖的母親。」
當然,這種誠實不是絕對的。羅帕特坦言道:「我經常是儘可能地做到誠實,但有時很奇怪的是,你如果做到誠實反而讓別人感到很尷尬,所以我經常用像是走鋼絲的方式。在令人愉快的誠實和令人討厭的誠實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讓宋文感嘆的還有羅帕特感知生活的能力和思考力。「他的作品,敏銳地感知生活,非常擅於描寫生活中感動的瞬間。看著他的作品,會讓我們跟自己的生活相連,更多留意生活中忽略的細節、瞬間,受到他描寫的感召,引發更多的思考。」比如談到愛情時,他說有些愛情是「盆景愛情」,就像盆景樹,以有限的方式臻於完美,卻註定不會比膝蓋更高。又比如,談到友誼時,他說最出色的友誼特質是五項:融洽、喜愛、需要、習慣和原諒,「沒有原諒就不存在友誼。」
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羅帕特談了他心目中的美式散文。他說,如美國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士所說的那樣,「美式散文」是有形的,而不是空想,這種風格來源於惠特曼,而他承襲的是蒙田散文的脈絡。他說,自己並不僅僅是為了現在的讀者而寫作,也為了和逝去的先人對話。
談到中國文學時,羅帕特表示,他讀過很多魯迅和張愛玲的作品,也很喜歡杜甫的詩歌,非常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與中國讀者溝通,他有信心中國讀者看了他的作品後會微笑或者大笑。「因為當你描寫和你自己有關的事情的時候,你要確信,你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性的。你需要選擇那些你認為大部分人都可能具有的經驗來寫。在寫作的時候,你不能因為沉醉於寫作就只描寫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不能太自我中心主義。寫作是為了和他人溝通。你要知道,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整個人類的財產。」
正因為羅帕特的誠實,讀者會在他身上發現一種有趣的反差。他是學院派,但是與學院派持重、晦澀、深奧的文風不同,他的散文反其道而行之,呈現著一種雅俗共賞的格局,這無疑是來自世俗世界一種可貴的元素。
3
在中文世界中,儘管散文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一直被認為是真實的「記錄」。與這一認知截然不同的是,在羅帕特的散文創作理念中,散文是可以虛構的。
黃梵發現,羅帕特會在散文中「創造」不同角色,時常混淆散文與小說的界線。「創造角色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想法。這讓我想起了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做法,他為自己的作品虛構了很多詩人,以致這些詩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身世。」
在先鋒書店的見面會上,評論家、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傅元峰也向羅帕特發問道:「您多大程度上虛構了生活?」
「我認為寫非虛構的時候,必須重新想像你自己的生活。我承認在寫我自己的時候是有選擇的,並且很多時候會刻意地扭曲我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總是有意識地塑造我自己。」羅帕特說。不過,他強調,這種塑造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只是經過了過濾,選擇性地再現自己。他的非虛構肯定不是完全不虛構,但是也不是在虛構寫小說。「我總是從某個角度來展現我自己的經歷和事實,把事實向後退一步,在一個距離之外來看待它。」
非虛構文學創作更強調作者以個人視角進行完全獨立的寫作行為,而羅帕特希望在這之中找到一種平衡和公正,即「寫到他人時嘗試從他們的視角來看問題」,也就是說,作為作者,他總是從跟自己對著幹的角度來看問題,在他寫作的時候,會反過來問自己:「我說的是真話嗎,真的是這樣嗎?」之所以採用這種對話式的語調,是因為他始終在頭腦當中做爭論和辯論。
「我希望我能找到真相,但其實我不擁有真相,我非常喜歡讀者能夠深入到文本裡面去,因為寫作不是一個平面的,而是多個維度的,閱讀的時候需要從表面突破,深入到深處。」羅帕特說道。
聲音
詩人、小說家、「南京評論叢書」主編 黃梵
羅帕特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對小說和評論手法的巧妙運用。評論出現在散文中,不讓你覺得多餘、累贅,小說寫法又極能調動你的閱讀動力和情感。這種「大雜燴」倘若落到一個庸才手中,會變得油水分離,但羅帕特的「東北亂燉」,卻令你全無覺察,讀完已忘卻體裁之分,它們早已渾然一體。說他是美國的蒙田,真的名副其實。這種捨棄風格的風格,追求雜質和莊諧雜陳的越界,使他的散文成為稀有品種,也提醒中國散文另有的古老新路。
評論家、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教授 傅元峰
美式散文的書寫者是非常奇特的,它透露著寫作者的養成,文化的養成。羅帕特的散文裡其實並不是一直存在著一個中心的光源,它是分散的,分散到我們都不知道究竟什麼東西被照亮了,這是他的書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反覆琢磨它就會有不同的意味,慢慢地流溢出來。美式散文具有的多樣性、多義性、豐富性,可能是一種比較好的文體意識,是值得當代作家去學習的。
我正在翻譯羅帕特的另一本書,是關於創意寫作方面的,指導人們怎麼進行非虛構寫作。作為一個非虛構寫作的作家,羅帕特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人,他深入自己的內心,直面自己生命中的某些瞬間,解剖自己,袒露出最誠實、矛盾,甚至不堪、極端的思想,展示給別人看。這種寫作要做到誠實,同時他也要在適度地大膽袒露和巧妙地遮掩之間做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