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兩篇佚文面世,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2020-12-13 騰訊網

左圖:巴金伏案創作。右圖:新近出版的《巴金譯文集》根據巴金生前親自校訂的最後版本排印。(均出版方供圖)視覺設計:李潔

全新彙編的十冊《巴金譯文集》精選巴金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集結巴金從浩瀚世界文庫中拾取的珍珠,每本篇幅在10萬字上下,體裁涵蓋了詩歌、短篇小說、回憶錄等

說起巴金先生,很多人讀過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憩園》《隨想錄》等。其實,幾乎在巴金開始創作的同時,他的翻譯生涯也同步開啟了,累計數百萬字譯著傳世,其中很多已成必讀的外國文學名譯。

今年恰逢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全新彙編的十冊《巴金譯文集》新近上市,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合作推出。這套書精選巴金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集結巴金從浩瀚世界文庫中拾取的珍珠,每本篇幅在10萬字上下,體裁涵蓋了詩歌、短篇小說、回憶錄等,包括屠格涅夫《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紅花集》,赫爾岑《家庭的戲劇》等作品。其中《散文詩》新增最新發現的巴金佚文,即《譯後記》兩篇。

這套譯文集根據巴金生前親自校訂的最後版本排印,並以「附錄」形式在部分作品正文之後匯集了巴金與譯文相關的注述。每本書內配有巴金珍藏的原版書影、插圖以及作家手稿等,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品,也可一窺一代巨匠以翻譯向文學之路精神偶像致敬的軌跡。

小說家的光芒,掩蓋了巴金翻譯家的成就?

1922年,18歲的巴金根據英譯本翻譯了俄國作家迦爾洵小說《信號》,由此開始了延續60年的翻譯工作。巴金曾自謙不是文學家,也不是翻譯家。他寫文章、發表作品,是因為有話要說。他對於翻譯的作品有自己的選題,「希望我的筆對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能起一點作用。我翻譯外國前輩的作品,也不過是想借別人的口講自己心裡的話,所以我只介紹我喜歡的作品。」

「大約是小說家的光芒,掩蓋了巴金翻譯家的成就,翻譯工作總是被當作巴金的寫作『餘事』來看待,儘管他的很多譯作至今仍不斷重印,但大都零散出版,直到垂暮之年,才作為翻譯家系統整理他的譯文集。」在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看來,巴金有時借譯作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這是他另外一種形式的作品,也是他翻譯活動的重要特色。

巴金曾說過,自己喜歡讀一些別人不肯讀或不願意讀的書,他的翻譯也是這樣——既有大眾熟悉的屠格涅夫、高爾基,也有柏克曼、尤裡·巴基、赫爾岑、廖·抗夫等別人不大會特別關注的作家。「這是巴金特別的視角,也是今天看來他的譯作具有特殊價值的地方。」周立民說。

「我寫作只是為了戰鬥,當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後的東西進攻,跟封建、專制、壓迫、迷信戰鬥,我需要使用各式各樣的武器,也可以向更多的武術教師學習。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揀來的別人的武器戰鬥了一生。」巴金自己說過:「不用說,我的努力始終達不到原著的高度和深度,我只希望把別人的作品變成我的武器。」

自然樸實的「巴式風格」,深受翻譯作品滋養

巴金的翻譯風格忠於原文、流暢自然、富於感情。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說,巴金的譯文既傳神又忠於原文,他所譯高爾基的短篇小說至今「無人能出其右」。翻譯家高莽說,巴金譯文「語言很美」,表現出「原著的韻味」。

「我喜歡一篇作品,總想理解它多一些,深一些,常常反覆背誦,不斷思考,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文筆表達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別人的文章打動了我的心,我也想用我的譯文去打動更多人的心。」巴金邊譯邊學,翻譯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他翻譯的作品都是他的「老師」,「翻譯首先是為了學習」,所以他稱自己是「試譯」。儘管是「試譯」,巴金重讀時仍然感到激動,「仍然強烈地打動我的心」,仿佛那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作者的心還「在紙上跳動」。

從譯作中可以看到曾經影響了巴金一代文學大師的精神源流。巴金流暢、自然、樸實的文學風格,和他對於屠格涅夫、高爾基等文學大師的翻譯與學習也是密切相關的。

比如,屠格涅夫的文學絕唱《散文詩》中深情、充滿哲理的文字,在巴金遠離故土之時陪伴著他並帶來力量;高爾基早期作品《草原故事》以鮮明筆觸、強烈民間風格書寫著對自由生活的渴望,是巴金眼中真正的短篇精品;廖·抗夫《夜未央》對巴金思想的形成、對其信仰的確立產生過重要作用……

作者:本報記者 許暘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十卷本《巴金譯文集》面世 「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其實,幾乎在巴金開始創作的同時,他的翻譯生涯也同步開啟了,六十餘年來,他累計有數百萬字譯著傳世,其中很多已成必讀的外國文學經典名譯。今年時值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共十冊)最近上市,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合作推出。
  • 巴金:用我的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秋天裡的春天》【匈】尤利·巴基  巴金:用我的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巴金是像魯迅、茅盾、張愛玲、梁實秋等現代名家一樣著譯等身的一代大家。巴金的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憩園》《隨想錄》等,被譽為「一代文學巨匠」「語言大師」。尤其是他的《家》《隨想錄》,給一代又一代的文學青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巴金:「純白的心,沸騰的血」
    陳老師用他和緩從容的聲音,為我們講述著巴金先生創作《隨想錄》的始末,我低著頭,在眼前的書頁上讀到這樣一段話:「不要名利,多做事情;不講空話,要幹實事。這是他給我照亮的路,這也是我生活的道路。不管是用紙筆,或者用行為,不管是寫作或者生活,我走的是同樣一條道路。路上有風有雨,有泥有石,黑夜來臨,又得點燈照路。有時腳步乏力還要求人拉我一把。出書,我需要責任編輯;生活,我也同樣需要責任編輯。
  • 11位文藝界人士齊聚,巴金經典譯文的「雲誦讀」進行中
    5月28日,由巴金故居、草鷺俱樂部、可以文化共同舉辦的「初夏有約,共讀巴金經典譯文」活動在線上展開。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在七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巴金共有一千萬字的著作和數百萬字的譯著。很多人都知道巴金是著名作家,卻不知道他也是一位翻譯大家。
  • 一頁珍貴的巴金譯稿
    文/慕津鋒 1959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金、蕭珊合譯的《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該書共收錄了5篇蕭珊譯文(《僻靜的角落》、《雅科夫·巴生科夫》、《阿霞》、《初戀》和《草原上的李耳王》)和2篇巴金譯文(《木木》和《普寧與巴布林》)。
  • 看巴金是怎麼英譯漢的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看巴金是怎麼英譯漢的 2008-07-08 18:39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巴金的譯著及出版
    2019年是巴金115周年誕辰,為了紀念巴金先生,也為了向讀者展示他的翻譯成就,由巴金故居等單位策劃,浙江文藝出版社近期推出了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全套書共十冊,精選了巴金先生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作品。
  • 巴金文學院,一處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的地方
    巴金,中國文壇的領軍人,以自己的言論和藝術創作熱情地參與中國現代文化建設。巴金文學院建設於成都市龍泉驛區北幹道,建築總面積約4500平方米。巴金文學院記載了巴金一生的事跡和著名的文學作品。巴金文學院現在作為一項標誌性文化工程,文學院內收藏了巴金一生的書籍著作,文學院可免費進去,同時也為培養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環境。文學院內將巴金的著作分為閃光的理想、筆耕文學、溫馨的家庭和長存的友誼四大篇,充分體現了巴金的風雨人生路。
  • 巴金譯作合集出版,精選了巴金一生的翻譯作品
    巴金懂十幾種語言,這在中國當代作家裡,是非常少的。」 5 月 18 日,陳思和在《巴金譯文集》新書分享會上談道。在巴金誕辰 115 周年之際,由巴金故居策劃、浙江文藝出版社與草鷺文化合作推出的《巴金譯文集》出版。
  • 彼得羅夫的巴金作品翻譯
    儘管我們可以分步解析文中的才子佳人,在這篇小說的上下文裡,其實指的是他和梅表姐的幸福婚姻,「才子」就是覺新,「佳人」就是梅表姐。但在這裡若有過多用筆,譯者就得對譯文讀者做出很多解釋,非但不能讓讀者儘快接受源語信息,而且會分散目的與讀者的注意力,衝淡其審美感受。巴金本人在這裡也只是對讀者強調覺新有一個美夢,他愛梅表姐。
  • 探究巴金翻譯觀,與魯迅有共通之處,卻獨具譯眼
    《書鄉》:可否請您大致介紹一下巴金譯作的情況?周立民:《巴金譯文全集》共有十卷,總字數大約在六百萬字上下,雖然還有不少散篇文章沒有收入,但是基本代表巴金翻譯總量。巴金先生早年曾就讀成都外國語專科學校,終生都是外語的積極學習者,「文革」後期,已是七十多歲高齡的他還在重修日語。年近八十,還能用義大利語背誦但丁的《神曲》。有韓國學者說,1984年,他們在香港見面時,巴老用韓語跟他們對話,大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朝鮮戰場上學的。
  • 巴金《真話集》:手機讓我變虛偽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變遙遠了?
    處於晚年期的巴金老先生始終在強調著「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解剖自己」、「反思錯誤」等,每一言每一句都慢慢承載著老人的赤膽真心、勇敢睿智、和藹可親。今天這裡提出的主要是第三冊《真話集》中的兩個核心內容,供大家欣賞和思考。 第一,關於「講真話」。
  • 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 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
    十年一夢文 | 巴金來源 | 《隨想錄》我十幾歲的時候,讀過一部林琴南翻譯的英國小說,可能就是《十字軍英雄記》吧,書中有一句話,我一直忘記不了:「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話是一位公主向一個武士說的,當時是出於誤會,武士也並不是真的奴隸,無論在身或者在心。最後好像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 巴金研究專家:巴金是孤獨的、不討喜的(圖)
    巴金據此寫了3篇評論文章,評點騙子行為背後的社會成因。  陳思和介紹,我國30多年前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社會,電影海報上出現灰姑娘跟王子親嘴的畫面都不得了。巴金寫了不少文章批評僵化落後的觀念,《隨想錄》實際是上世紀80年代的百科全書,巴金是那個年代的見證者和引路者。那年頭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紙媒電視都很少,巴金是那個時期的優秀時評家。
  • 散文丨劉翔:我珍藏的巴金《隨想錄》「特別版本」
    文/劉翔巴金,作為一代文學巨匠無疑是需要仰視的。因為在浩瀚的宇宙裡有一顆璀璨的「巴金星」。但是,更多的時候,巴金是活在普通人中間的一個慈祥的長者、一個善良的老人,一個勇於講真話、有良心的作家。2020年,正值巴金的《隨想錄》第一集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40周年,在我收集的各個時期出版的《隨想錄》版本中,尤為珍貴的是一本珍藏了40年的「特別版本」的巴金《隨想錄》第一集。之所以說這本《隨想錄》是「特別版本」, 因為它不僅是在大陸出版的第一個版本,並且還是一本不公開發行的出版物,而是由南京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以《文教資料簡報》形式編印的。這本「資料簡報」封面簡陋,用訂書機裝訂而成。
  • 翻出舊照片——巴金語重心長的話語把少女的心拉近了……
    巴金一生的愛情,只和一個叫蕭珊的女人有關。——題記巴金是四川成都人。他於1904年出生於一個封建家庭。巴金舊居在成都市正通順街,現在是成都軍區政治部戰旗歌舞團宿舍。1936年的大上海。年僅32歲的巴金在文學創作和翻譯兩方面已是聲譽卓著,尤其是他的長篇小說《家》,深深喚醒了年輕一代對幸福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時巴金收到了許多書信,很多是追求他的女性寫來的。那天,巴金又拆開了一封信,突然,一張女孩子的照片掉了出來,他很詫異地拾起照片看了看.這女孩剪著一頭短髮,額前還覆蓋著劉海,她頭上戴著花邊草帽,身著白衣黑裙、一臉天真稚氣的笑容。
  • 巴金10周年祭: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是因為我有感情
    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今天回顧過去說不到什麼失敗,也談不到什麼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巴金 創作之路:把心交給讀者 作家要打動讀者的心,就要把心交給讀者。
  • 把心交給讀者 ——新書《晚年巴金》講述的感人故事
    巴金在《隨想錄》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可能以後還會有讀者問起寫作的秘訣,以為我藏有萬能鑰匙。其實我已經在前面交了底。倘使真有所謂秘訣的話,那也只是這樣一句:把心交給讀者。」    這是巴金寫作的秘訣,也是他做人的準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