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李堯棠,是一位貫穿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著名作家。廣為人知的作品有在1931年在當時報刊上連載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還有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個重要創傷後的反思自我、解剖自我的回憶性雜文合集《隨想錄》。
《隨想錄》分五冊:《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處於晚年期的巴金老先生始終在強調著「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解剖自己」、「反思錯誤」等,每一言每一句都慢慢承載著老人的赤膽真心、勇敢睿智、和藹可親。
今天這裡提出的主要是第三冊《真話集》中的兩個核心內容,供大家欣賞和思考。
第一,關於「講真話」。巴金先生主要是指勇敢承認自己曾經的懦弱和膽怯,如《小狗包弟》中表達的感情那般,作者處在特殊的文化壓力下,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壓抑自己、不斷服從。
但那段黑暗恐怖的日子終究過去了,整個中國的未來是光明的。可是,巴金先生說,並非痛苦過去了,就完全避開這個話題,黑暗也有它存在的意義,要以史為鑑,走向更閃耀的明天。
一部作品之所以能被稱作經典,一部分原因在於它能跨越歷史的鴻溝,真理不會被淘汰,不斷給後來的閱讀者新的啟發。關於「講真話」,在這個科技高速進步的時代裡,究竟手機等通訊工具的發展是疏遠了還是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呢?
因為隔著屏幕,我可以用嫌棄的表情打出誇讚的話語,我可以心生不滿的時候仍然打出贊同的意見,我可以親切地稱呼不熟悉的新好友為親、小仙女、帥哥等,這些讓我覺得虛偽做作。
但是換個角度講,因為有了手機,遙遠空間距離不成問題。而且,像親、小哥哥、女神這樣親暱的網絡用語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這個矛盾也是因人而異。這個時候的「講真話」,又怎麼能完全避開生活中的一些場面話呢?但是需要明確的是,阿諛奉承、過於誇大事實、功利性太強的讚美,這些與日常交往中的簡單禮儀是不同的。
然後,以季羨林先生的名言結束這個問題,「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話不說絕對,鼓勵獨立思考!
第二,關於「把心交給讀者」。我看到,巴金先生說會跟一些讀者進行書信往來。我就覺得很羨慕,似乎那個時候生活中的名人與大家的實際距離並不是很遠。而現在呢,雖然什麼重要時刻都會有攝像頭的記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觀看,但是隔著屏幕,依然會覺得自己一個普通人和那些我所崇拜的人簡直是毫不相關的兩個「世界」。
那時候,我還感嘆了一下紙質信件這樣東西在當今社會的迅速減少,懷念了一下那些浪漫又純真的關於書信的故事。
話說回來,時代向前走的潮流不可逆。偶爾懷舊是一種情懷,但咱們還是要往前看!
最後用巴金先生在《知識分子》這篇文章裡的一句自白來結個尾,「幸而我並不看輕自己,我堅持奮鬥。我也不看輕知識,我不斷地積累知識。」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