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交給讀者 ——新書《晚年巴金》講述的感人故事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巴金在《隨想錄》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可能以後還會有讀者問起寫作的秘訣,以為我藏有萬能鑰匙。其實我已經在前面交了底。倘使真有所謂秘訣的話,那也只是這樣一句:把心交給讀者。」

    這是巴金寫作的秘訣,也是他做人的準則之一。近日,長期在巴老身邊工作的陸正偉所著《晚年巴金》出版,其中透露了很多巴老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讓我們看到巴老是如何真正地「把心交給讀者」的。

    手握阿嫂

    無論走到哪裡,巴老都會遇上自己的讀者,而他對待每一個普通讀者的要求,都會盡力滿足。

    1984年,巴老訪問香港,他的名字在香港引起了轟動,媒體競相報導,而巴老卻把絕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接待青年讀者的來訪和座談,連香港的朋友請他看電影都被他婉拒。在離開香港的那天,在機場的候機廳,巴老看到幾個做清潔工的阿嫂在遠處好像想走過來,但又有點躊躇,香港的朋友上前問明緣由,原來她們都是電影《家》的忠實觀眾,想對巴老說幾句問候的話,卻又覺得有點冒失。巴老知道後,立即走到她們跟前,與她們一一握手道別,幾位阿嫂激動不已。

    指點迷途

    巴老常常與熱心的讀者一起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尤其是年輕讀者。

    1985年初夏,10個即將畢業的小學生寫信給他們敬愛的巴金爺爺,吐露心中的迷茫:面對社會上片面追求金錢的風氣,孩子們自稱是「迷途的羔羊」,他們問巴金爺爺:「您寫了那麼多的書,您追求的是什麼?」

    病中的巴老收到信後,用了三個多星期,寫了一封3000字的長信給孩子們。他在信中動情地說,「理想就是把個人的命運和集體命運連接在一起,把人民和國家的位置放在個人之上,這樣的人才永遠不會迷途」。之後,當孩子們到他家中來做客時,他特意挑選了一頭陶瓷水牛做禮物,他對孩子們說:「牛是默默無聞的,但它永遠是在勤勤懇懇地工作。我把它送給你們,希望你們像牛一樣地學習和工作。」

    巴金常常會與普通的讀者結成知心好友,他與讀者張弘之間相交大半個世紀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張弘出生在南太平洋一個經商華僑家庭,當時所在的殖民地環境讓她非常痛苦,於是她就給巴金寫了一封信,訴說自己目前的處境和苦悶,希望能得到他的指點和幫助。本不抱希望的張弘很快收到了巴金的回信,對她進行了鼓勵。1937年,張弘在從未謀面的巴金的支持下回到了上海,並受到巴金的細心照顧。之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巴金與張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即便是巴老因患病而握筆困難的時候,也不會忘記在新書上簽名送給張弘。

    扶貧幫困

    除了跟讀者在思想、文學上的交流,巴金還經常在生活上向困難中的讀者伸出援助之手,他把別人危難之際向他求助歸結為「這是讀者相信作家」。

    巴老反對拜金主義,他把金錢看得十分淡薄,他每次出國訪問時的服裝費及國內的往返旅費從不向有關部門報銷,他說這是個人的事情,理應自己掏錢。他還多次向希望工程、向貧困學生捐款。陸正偉在《晚年巴金》中提到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總編專程把巴老《家》的稿酬送到華東醫院,巴老接過那包沉甸甸的港幣,立刻交給女兒小林,叫她代捐給「希望工程」辦公室,並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錢,想法不同,有人認為不拿錢是傻瓜,我認為亂拿錢是傻瓜。」

    巴老也是個非常有俠義精神的人。1936年,他收到一封杭州寄來的求助信。寫信人是一位王姑娘,她隻身到杭州尋找工作,由於失戀而想自殺。被勸後又發現暫住處的人對她不懷好意,無助的姑娘只好寫信向她崇拜的巴金求助。巴金見信後,立刻帶著剛收到的稿費和好友趕到了杭州,冒名姑娘的舅父,替她還掉了所欠的房飯錢,送她回上海,並叫了人力車將她送到虹口舅舅的家裡才放心。

    平等待人

    巴老一直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每到一處都會記住曾經為他工作過的人員,包括理髮師、駕駛員、炊事員,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直到他們都收到照片後才放心。他曾經多次去杭州養病,每次去之前,都要自己掏錢買很多自己的書,籤好名後送給工作人員。一次他離開杭州之前,客房部經理取出籤名冊請求留個名,巴金握起筆寫下「巴金感謝你們」,然後真誠地說:「謝謝你們的服務。」

    有一個故事,在《晚年巴金》裡並沒有收入,但卻給陸正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位曾在巴金住院時值夜班的師傅莊良,離開幾年後回來看望巴老。以前巴金都是稱呼他「老莊」的,當護士把來人姓名報上來時,巴老一時沒有印象,當時醫生嚴禁有人探望,莊良就被護士擋在了門外。後來當他想起來後,後悔了好幾年,常常跟身邊的人說:「我記憶力差了,人家來看我,都沒能記住人家。」他請作協的同志幫助聯繫莊良也沒找到,後來陸正偉通過公安局找到莊良,終於使他們見面了。莊師傅再次來到醫院,巴老早早地準備好了自己的書送給他,並當面向他道了歉。(民晚報  夏琦)

相關焦點

  • 巴金文學院,一處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的地方
    巴金,中國文壇的領軍人,以自己的言論和藝術創作熱情地參與中國現代文化建設。巴金文學院建設於成都市龍泉驛區北幹道,建築總面積約4500平方米。巴金文學院記載了巴金一生的事跡和著名的文學作品。巴金文學院現在作為一項標誌性文化工程,文學院內收藏了巴金一生的書籍著作,文學院可免費進去,同時也為培養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環境。文學院內將巴金的著作分為閃光的理想、筆耕文學、溫馨的家庭和長存的友誼四大篇,充分體現了巴金的風雨人生路。
  • 巴金《真話集》:手機讓我變虛偽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變遙遠了?
    處於晚年期的巴金老先生始終在強調著「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解剖自己」、「反思錯誤」等,每一言每一句都慢慢承載著老人的赤膽真心、勇敢睿智、和藹可親。今天這裡提出的主要是第三冊《真話集》中的兩個核心內容,供大家欣賞和思考。 第一,關於「講真話」。
  • 巴金:「純白的心,沸騰的血」
    該譯文集精選了巴金一生譯作的經典,這些譯文不僅是他對外國文學的譯介,更成為影響他思想和文學創作的一個源泉。《巴金譯文集》責任編輯之一李燦的這篇編輯手記,講述了這些譯作背後的翻譯故事與文學思想。  還記得是2008年的秋天,我坐在復旦大學的教室裡,在上一堂陳思和老師的現當代文學課。
  • 巴金10周年祭: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是因為我有感情
    ——巴金 創作之路:把心交給讀者 作家要打動讀者的心,就要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就是這樣一位與讀者「交心」的作家,他曾說,「每一本書、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來有數不清的作家,讀不完的作品,儘管生活環境各異,思想信仰不同,對人對事的看法不一樣,但是所有真誠的作家都向讀者交出自己的心。」
  • 巴金研究專家:巴金是孤獨的、不討喜的(圖)
    日前,巴金研究專家、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應邀來漢講述巴金生前故事和晚年心境。今年早些時候,陳思和在《人民日報》發表紀念文章,「重讀巴金《隨想錄》」。  在漢講學間隙,陳思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說,晚年巴金以高齡之軀持續寫作《隨想錄》系列文章,堪稱一代社會良心,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 巴金:我的願望絕非「歡度晚年」 要問心無愧
    [導讀]八年前「20世紀中國的良心」、「人民作家」——巴金,永遠地離開了他的讀者。他曾說「儘可能多說真話,儘可能少做違心事。」他寫過哪些作品?他一生在反思什麼?1951年,寫波蘭見聞《奧威斯辛集中營的故事》,接待蘇聯作家愛倫堡、智利作家聶魯達等。1952年,赴抗美援朝前線體驗生活,寫《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開城中立區》等。1953年,寫《入朝散記》等,《文藝月報》創刊,任主編。第二次入朝體驗生活。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 十卷本《巴金譯文集》面世 「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這套書精選巴金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紅花集》,赫爾岑《家庭的戲劇》等作品。該譯文集根據巴金生前親自校訂的最後版本排印,並以「附錄」形式在部分作品正文之後匯集了巴金與譯文相關的注述,每本書內配有巴金珍藏的原版書影、插圖以及作家手稿等,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品。
  • 巴金說:我支持你們!
    他夫人姚芳藻也是位名記者,曾經把這段歷史寫成長篇回憶交給我,希望能出版,我努力了但最後還只得還給她,據說後來在香港出版了。老梅右派改正後返回文匯報,己經快六十歲了,與另外兩位老右派謝蔚明與徐鳳吾,加我這個當年的年輕人,四個人開始創辦文匯月刊。五年後老梅退休,我主持編務。我在會上說:如果現在是五七年,我會與老梅朵當年一樣去勞改農場。
  • 「二十世紀的良心」巴金:晚年講真話解剖自己
    驕人業績  巴金,生於1904年,2005年10月去世,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寫過小說,翻譯過作品。  我本平凡 本真語錄  講真話,把心教給讀者。這個最愛他的人,在大家族裡溫順的活著,承擔著所有人交給他的重擔。  他是《家》中覺新的原型。那個讓很多讀者可憐又可氣的覺新。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形象。  在當時,《家》是如此的嶄新,鮮明,充滿著青春激情和生命活力。在三四十年代,引發了一股狂飆似的讀書熱潮。  當時有文章記載,青年「口有談,談巴金。
  • 2021中考課外現代文閱讀練習:永遠的巴金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課外現代文閱讀練習:永遠的巴金,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永遠的巴金   在這個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設想一下近百年來最受歡迎和影響最大的一部長篇小說,我想應該是巴金的《家》。
  • 巴金:用我的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時值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於3月合作推出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共十冊),這套書精選巴金先生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作品。
  • 探究巴金翻譯觀,與魯迅有共通之處,卻獨具譯眼
    他晚年有個演講,叫《文學生活五十年》,不妨引一段可見巴金廣闊的文學視野:我在法國學會了寫小說。我忘記不了的老師是盧騷(今譯盧梭)、雨果、左拉和羅曼·羅蘭。我學到的是把寫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融合在一起。我認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二者的一致,是作家把心交給讀者。我的小說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結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穫。我把作品交給讀者評判。
  • 巴金曾十多次為南師附中贈書 題詞「掏出心來」
    晨報訊 昨天晚上,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的許祖雲老師在網上看到了巴金先生去世的消息,許老師給記者講述了巴老與母校南師附中的故事。巴金先生生前在南師附中讀過一年半的書,給附中題過詞、贈過書、捐過款,最讓附中人刻骨銘心的是老人用心題的「掏出心來」四個字。
  • 巴金兩篇佚文面世,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左圖:巴金伏案創作。右圖:新近出版的《巴金譯文集》根據巴金生前親自校訂的最後版本排印。這套書精選巴金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集結巴金從浩瀚世界文庫中拾取的珍珠,每本篇幅在10萬字上下,體裁涵蓋了詩歌、短篇小說、回憶錄等,包括屠格涅夫《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紅花集》,赫爾岑《家庭的戲劇》等作品。其中《散文詩》新增最新發現的巴金佚文,即《譯後記》兩篇。
  • 一起聆聽那些真實感人的故事!15名「好記者」講述採訪親歷
    ▲廣東省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演講人巡講活動(深圳站)26日下午在深圳大學舉行聚焦抗疫感人故事,可歌可泣英雄精神比賽現場,參賽選手講親歷故事、談採訪過程、說內心感受。張爽等選手講述了我省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生動實踐。
  • 李致隨筆集《四爸巴金》:80多年風雨人生的心靈自傳
    與其他人寫巴金的文章都不同,李致筆下的巴金,有其獨特的視角:巴金對親人的情感,對後輩的關愛,晚年的思考、困惑,對時間和親人的留戀,以及他對自己小說代表作《家》原型人物的深刻理解,等等,都在李致的隨筆集《四爸巴金》中有所呈現。
  • 他們向險而行書寫媒體擔當:講述真實感人抗疫故事
    他們是參與者、觀察者、記錄者、傳播者,他們記著初心、記著擔當、記著堅守,他們用筆桿、鏡頭為大家講述一個個真實的、感人的抗疫故事。 在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記者的世界,一起去了解他們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是如何記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又是如何呈現一個個真實感人的鏡頭。
  • 上海書展名家動態|白茶攜新書《喜幹5》與讀者互動
    5》(簡稱《喜幹5》)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二層與讀者們見面,場面火爆。因為疫情的特殊原因,主辦方對人流量進行了限制,但場館外排起長隊依然讓人感受到讀者們的熱情和對《喜幹》系列作品的喜愛。新書《喜幹5》亮點頗多,一經上市便得到眾多讀者青睞。
  • ...工作紀實》為你講述 防控疫情一線寧夏公安民警、輔警的感人故事
    「全書用質樸又生動的文字書寫了一篇篇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11月9日,寧夏公安文聯三屆五次理事會暨《警徽因你而閃耀——寧夏公安機關抗疫工作紀實》新書首發儀式在寧夏公安廳舉行,記錄了奮戰防控疫情一線寧夏公安民警、輔警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這些都是來自一線新聞記者和寧夏公安機關宣傳骨幹用情、用心、用功書寫的一篇篇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
  • 「一句真話比全世界的分量都重」,巴金的懺悔就是要努力講真話
    巴金歷時八年完成了這部「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隨想錄》,最終奠定了巴金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隨想錄》的出現開啟了一個「真話文學」自我審判的開始。巴金在後記中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覺得我開始在接近死亡,我願意向讀者們講真話」,「我把它當作我的遺囑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