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0周年祭: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是因為我有感情

2020-12-13 人民網

編者按:他曾無怨無悔的為我們留下一部部傳世之作,字裡行間盡在表達「真」與「善」,他愛真理,忠實地生活;他愛寫作,但他認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是因為我有感情。」著名劇作家曹禺曾高度評價他,「你是文學巨人,高舉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熱,你是二十世紀的良心。」。他,就是「人民作家」巴金。2015年10月17日,在巴金逝世10周年之際,我們不單只是紀念巴老,更是對巴老的文學作品和思想的一次更深領悟,領悟他的愛恨、領悟他的人生境界、領悟他的青春和理想。

巴金(資料圖)

【關於書】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今天回顧過去說不到什麼失敗,也談不到什麼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巴金

創作之路:把心交給讀者

作家要打動讀者的心,就要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就是這樣一位與讀者「交心」的作家,他曾說,「每一本書、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來有數不清的作家,讀不完的作品,儘管生活環境各異,思想信仰不同,對人對事的看法不一樣,但是所有真誠的作家都向讀者交出自己的心。」

1904年11月,巴金(原名李堯棠)生於成都北門一個官宦之家,「有將近二十個長輩,有三十個以上的兄弟姊妹,有三四十個男女僕人。」1927年1月,23歲的巴金遠赴巴黎留學,各種思想衝擊著他年輕的心。身處異國他鄉,巴金想念祖國與親人,他的感情無法宣洩,於是開始用筆傾吐他的愛與恨、悲哀與歡樂、受苦與同情、希望和掙扎,1929年發表了處女作《滅亡》,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該作品發表後引起轟動,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上世紀30年代,巴金回到上海,並發表「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儘管他也承認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愛情小說,但他仍然「勉強把戀愛作為小說的主題」,因為他想用戀愛來表現人的性格。隨後他又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秋》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直到今天,這部著作仍激動著許多青年的心。

巴金夫婦與子女(資料圖)

因書動情《家》帶來了家

如果說巴金在一生中只有過一次「動情」的經歷,那麼惟一的對象就是曾經陪伴他走過大半人生旅途的妻子——蕭珊。

1936年,32歲的巴金以小說《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在文學創作和翻譯兩方面已聲譽卓著。當時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全身心地投入事業,無暇顧及兒女情長。在給他寫信的愛國學生中,有一個落款為「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最後,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那天上午,巴金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約定的飯店。一會兒,一位梳著學生頭、身著校服、閃著一雙明亮大眼睛的女生出現了。她一眼認出了巴金,快活地笑著,好像見了熟人似的從廂房門口走了過來:「李先生,您早來了!」那一剎那,巴金心裡的某根弦被撥動了……她就是蕭珊,那年她18歲。此後,兩人開始了長達8年的戀愛。

1944年5月1日,巴金和蕭珊結婚了。

愛書如命:錢是用來買書的

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童年時代,剛進書房識字不久,就愛上了文字,並養成了孜孜不倦的讀書習性。家裡收藏的舊書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後來,看到哥哥弟弟們買了新書,就搶著看。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儉用,他還是要買書。一天,一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不知道家裡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不僅愛讀書。也愛藏書。他書房內四壁都是書,客廳裡也順著牆放著四個大書櫥,連走廊、過道也有書櫥。他的朋友也喜歡書。經常彼此交換著看。他買的書很雜。各種各類的書都有,特別喜歡那些有名家插圖的精裝本。書籍成了他最寶貴的財富。晚年時,他多次向北京圖書館、母校捐出了自己心愛的書籍。

 

相關焦點

  • 巴金:我的願望絕非「歡度晚年」 要問心無愧
    1935年,繼續在橫濱寫作,後移居東京,無故被日本警方拘捕一夜,據此寫成《人》,8月回到上海,擔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愛情三部曲》引起文壇爭論。1936年,在上海從事寫作、編輯工作,開始寫《春》。與黎文烈共同草擬《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10月魯迅逝世,著文悼念,參加治喪工作。與愛國女校學生蕭珊(陳蘊珍)通信並相戀。
  • 巴金:用我的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時值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於3月合作推出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共十冊),這套書精選巴金先生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作品。
  • 巴金逝世十周年: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得知巴金病危的消息時,我正在國外,趕緊打通巴老女兒李小林的電話,她告訴我:「爸爸昨天突然狀態特別好,拼命想說話的樣子……」誰知道,等我回到國內的第二天,便傳來噩耗——2005年10月17日,星期一,下午7時6分,巴金老人停止了心跳。  當晚,我四處電話採訪,寫了一篇《巨星隕落,光還亮著》發表於《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十年後重讀之,當時情景還在眼前。
  • 巴金兩篇佚文面世,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其實,幾乎在巴金開始創作的同時,他的翻譯生涯也同步開啟了,累計數百萬字譯著傳世,其中很多已成必讀的外國文學名譯。今年恰逢巴金先生誕辰115周年,全新彙編的十冊《巴金譯文集》新近上市,由巴金故居策劃、草鷺文化與浙江文藝出版社合作推出。
  • 巴金說:我支持你們!
    巴老去世,我相信大家都會感到一種巨大的不可替代無法彌補的缺憾。尤其是上海人,對巴老的感情會更深。巴老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上海。一個城市文化的標誌,最重要的不是大劇院美術館的建築,更不是世紀大道摩天大樓,而是與這個城市血肉相連的文學大師和藝術大師,是一批標誌性的人物。
  • 關於寫作,奧威爾、巴金、李笑來、王瀟、剽悍一隻貓,是這樣說的
    二、巴金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巴金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大師,擔任過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他生於1904年,在2005年去世,壽年99歲,這樣一位「百歲老人」,用一生的實踐,詮釋了什麼是寫作。
  • 巴金的譯著及出版
    2019年是巴金115周年誕辰,為了紀念巴金先生,也為了向讀者展示他的翻譯成就,由巴金故居等單位策劃,浙江文藝出版社近期推出了全新彙編的《巴金譯文集》,全套書共十冊,精選了巴金先生一生翻譯的經典譯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寧與巴布林》《散文詩》,高爾基的《草原故事》《文學寫照》,迦爾洵的《紅花集》,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等作品。
  • 巴金:那個把紅樓夢讀了一百遍的牛人,給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唯其不善於講話,有思想表達不出,有感情無法傾吐,才不得不求助於紙筆,讓在我心裡燃燒的火噴出來,於是我寫了小說。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掙扎,一齊來到筆端。1931年,巴金完成了《家》的創作, 並準備把它獻給大哥。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小說剛剛在上海一家日報上連載,第二天巴金便收到他大哥在成都自殺的消息。
  • 巴金:我沒有家,朋友的家就是我的家
    1起始我是一個不善於講話的人,唯其不善於講話,有思想表達不出,有感情無法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於紙筆,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於是我寫了小說。我不是文學家,但是我寫作了五十多年。每個人從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學。我從小就喜歡讀小說,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但不是為了學習,而是拿它們消遣。
  • 我為什麼而寫作?
    關於寫作的秘訣,Natalie最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閉上嘴,寫吧。寫作沒有討價還價。很簡單,就是拿起筆,寫下來。這是最重要的事。就像穿上鞋,跑起來,這也是最基本的事。我很早就有記日記的習慣,這似乎是一種自然地,毫不費力地堅持。
  • 巴金故居試開放:「這是我到上海的最大收穫!」
    每位觀者都心懷崇敬  工作人員朱銀宇還記得,開館第一天,原定10時開館,9時30分門外已排起長龍,於是提前15分鐘開放。開館後,有幾天氣溫低且陰雨綿綿,而每天的參觀者仍有二三百位。  來到這裡的遊客都放輕了腳步,低聲交談著,好像生怕打擾了什麼似的。
  • 散文丨劉翔:我珍藏的巴金《隨想錄》「特別版本」
    文/劉翔巴金,作為一代文學巨匠無疑是需要仰視的。因為在浩瀚的宇宙裡有一顆璀璨的「巴金星」。但是,更多的時候,巴金是活在普通人中間的一個慈祥的長者、一個善良的老人,一個勇於講真話、有良心的作家。2020年,正值巴金的《隨想錄》第一集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40周年,在我收集的各個時期出版的《隨想錄》版本中,尤為珍貴的是一本珍藏了40年的「特別版本」的巴金《隨想錄》第一集。之所以說這本《隨想錄》是「特別版本」, 因為它不僅是在大陸出版的第一個版本,並且還是一本不公開發行的出版物,而是由南京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以《文教資料簡報》形式編印的。這本「資料簡報」封面簡陋,用訂書機裝訂而成。
  • 巴金:「純白的心,沸騰的血」
    陳老師用他和緩從容的聲音,為我們講述著巴金先生創作《隨想錄》的始末,我低著頭,在眼前的書頁上讀到這樣一段話:「不要名利,多做事情;不講空話,要幹實事。這是他給我照亮的路,這也是我生活的道路。不管是用紙筆,或者用行為,不管是寫作或者生活,我走的是同樣一條道路。路上有風有雨,有泥有石,黑夜來臨,又得點燈照路。有時腳步乏力還要求人拉我一把。出書,我需要責任編輯;生活,我也同樣需要責任編輯。
  • 魯迅、巴金、朱光潛的青年說:有一分光,便發一分熱
    「在有限世界中做自由人的本領;有了這副本領,我們才能在急忙流轉中偶爾駐足作一番靜觀默索,作一番反省回味,朝外可以看出世相的莊嚴,朝內可以看出人心的偉大。並且不僅看,我們還能創造出許多莊嚴的世相,偉大的人心。」今天,重溫魯迅、巴金、朱光潛對青年人的寄語,願我們各自努力,有一分光,發一分熱。
  • 作家張悅然:無論有沒有「新概念」 我想我都會寫作
    「如果沒有『新概念』,也許我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明確這件事,也將在嘗試去做一些其他工作的時候遭受更多的挫敗。但無論有沒有新概念作文大賽,我想我都會寫作。」她對紅星新聞記者說。和很多人對作家的想像不同,「職業作家張悅然」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寫作,而是不寫作。「因為我需要休息和等待。這聽起來似乎也不是太職業。當時雖然並沒有寫作,但我很確定,寫作是我的事業。無論有沒有新概念作為大賽,我想我都會寫作。當然如果沒有,也許我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明確這件事,也將在嘗試去做一些別的工作的時候遭受更多的挫敗。」
  • 巴金:我只有苦笑
    我看了你寄來的那位不署名的書評家的文章。我奇怪你為什麼要替我生氣。我自己讀完那文章以後並沒有憤怒。我有的只是苦笑。但苦笑之後我仍有所得,我究竟多知道了一點東西。我看清了一種人的面目。我計劃中的某一部小說裡面就會有這樣的一位書評家。
  • 我為什麼寫作?因為它讓我快樂
    :「寫作浪費時間,你又不是為了賺錢,那為啥呢?」我說。準確的說,我是個寫作愛好者。因為不擅長語言表達,就把想說的話都寫出來,於是就養成了寫書信、寫日記的習慣。上學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上語文課。最期待那每周一次的作文課。那時我的語文老師,有幾次把我的作文,當做範文在班上朗讀。讓我特別的開心。
  • 探究巴金翻譯觀,與魯迅有共通之處,卻獨具譯眼
    比如,他翻譯的很多世界語作品,都是與人道主義、世界大同、追求自由等等特殊信仰有關係,而那些作品,在主流的文學史上則未必那麼有名氣。從今天看來,這也體現了巴金的獨特眼光。我有時候想,幸虧有巴金翻譯了它,不然,我們看到的文學版圖要單調得多。《書鄉》:總體來看,翻譯對巴金自己的創作有什麼樣的影響?
  • 100天寫作挑戰: Day 1 我為什麼寫作
    以前也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是其中的文字只是為了記錄自己的日常,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湧起寫作的欲望,是一天天經歷的各種各樣的事情,還有從好友那裡獲得力量,好友也是一位喜歡隨時用文字記錄生活的人,即使生活非常忙碌,也沒有放棄,她告訴我用文字記錄下一些什麼,讓她覺得自己每天的日子沒有白過。
  • 「中國文學的良心」巴金:愛情背後是深思熟慮後的責任心
    蕭珊而蕭珊通過那次跟巴金面談之後,更是從敬仰巴金的才華上升到愛慕巴金,只要有空閒時間,蕭珊都會到巴金家裡照料巴金的起居飲食、日常工作。然而兩人之間曾經出現過感情危機。蕭珊的父親找到一戶有錢人家,想要給女兒安排婚姻。而蕭珊把這件事告訴了巴金,本來以為巴金會跟她一同反抗這場包辦婚姻。結果沒想到巴金的回答是:「這件事得由你自己考慮決定。」正因為這句話蕭珊覺得原來自己都是一廂情願,便邊哭邊跑出了巴金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