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南豐縣萊溪鄉胡家坑村農民在開荒時,發現曾鞏祖父曾致堯及曾祖母周氏夫人的墓碑,目前已送交縣博物館。
史料記載,曾致堯是北宋開國後南豐第一個進士及第者,也是南豐曾氏入國史第一人。曾氏家族中,曾鞏是學養最高、成就最大的文化大師,官至北宋右相,為王安石變法的重要參與者。
一直以來,關於曾氏家族的研究備受關注。如今,曾鞏祖父曾致堯及曾祖母周氏夫人墓碑的發現,為進一步研究曾氏家族的發展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佐證。文/記者葉偉
曾氏家族史備受關注
對於發現曾鞏祖父曾致堯及曾祖母周氏夫人的墓碑,南豐當地研究曾氏家族的人士很激動。一直以來,關於曾氏家族的研究不斷,曾氏家族的信息也備受關注,如2015年南豐發現曾鞏家族祠堂「秋雨名家」及2009年「曾鞏族譜出現在南豐」等信息。
據介紹,兩塊墓碑出土於南豐縣萊溪鄉楊梅坑村的馬鞍山。兩宋時期,曾氏眾多名賢葬於此地,有曾氏祖墓350多座,其中包括曾鞏夫婦、其父母和子孫。
這次被發現的曾致堯墓碑長85釐米寬58釐米,刻有「宋故朝請郎守尚書戶部郎中騎都尉賜緋魚袋魯國曾府君諱致堯字正臣之墓」字樣。
周氏夫人墓碑則長140釐米寬80釐米,刻有「大宋宜興縣太君周氏夫人墓」字樣。
史料記載,曾致堯的母親周氏夫人為曾鞏三世祖仁旺公夫人。據統計,從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至寶祐元年(1253年)的271年中,曾氏子孫登進士及第者共有55人,解試41人,薦闢19人,在朝為官者超過百人。
南豐曾氏入國史第一人
今年,羅伽祿所著的《曾鞏家族》獲第二十九屆華東地區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圖書二等獎。這本書以人物和事件為主線,從文化的視角深入挖掘和展示了曾鞏家族的歷史變遷。
記者查閱史料發現,關於曾致堯的生平資料較多,不僅見載於各地方志,《宋史·文苑傳》也有小傳,如歐陽修有《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並序》,王安石有《戶部郎中贈諫議大夫曾公墓志銘》以及其孫曾鞏的《先大夫文集後序》等。
《曾鞏家族》中介紹,曾仁旺長子曾致堯,是曾鞏的祖父,也是曾氏南豐開基後的第四代,又是南豐曾氏至此最為顯貴的一代。曾致堯是南豐曾氏入國史的第一人,宋代南豐縣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在元代脫脫所修的《宋史》人物傳中,曾致堯名列《文苑》,雖然只有五百字不到的小傳,但足見其影響與貢獻之大,算是一位國家級文化名人,因而被載入史冊。
史料顯示,曾致堯生於南唐李璟保大五年(947年),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去世。曾致堯任官多年,履職盡責,敢於碰硬。他擔任諫議大夫時,蘇州知州魏庠多行不法,人不敢言。獨曾致堯上疏彈劾,使魏庠罷了官。這一做法讓皇帝都感到驚訝,「上驚曰:『曾某乃取治魏庠,克畏也。』」
曾致堯以天下為念,這一點頗得皇帝的讚許。《南豐縣誌》載:「初,致堯嘗宴見,太宗從容語及內幣充牣,甚自喜。時方憂旱,致堯即奏對曰:『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為富也』,帝為之動容。」
傳下來的作品不多
據曾鞏《先大夫集後序》所載,曾致堯所著頗多,共達一百七十八卷,當時都刊行於世。曾致堯喜好纂錄,長於詩文,著作頗富。其散文多為論治亂得失興廢之作,文風雋美,長於諷喻。詩賦樸實無華,妙趣橫生,語言淺近明快,流露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羅伽祿在《曾鞏家族》一書中說,可惜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由於今天能見到的作品太少,故無法對曾致堯的文學成就做深入細緻的研究,僅能就當前能見的少量作品看他的文學創作及成就之大概。「曾致堯的詩用淺近通俗的語言,勾勒明麗清新的圖畫,既樸實無華,又清新雋永,情趣橫生,且表達了樂觀豁達的情緒。」
據介紹,曾致堯的文,現能見到的有《春日至雲莊記》和《齊雲院碑》兩文。此二文均見之於《江西通志》、《南豐縣誌》等地方志和族譜中,如《南豐縣誌》,其餘已不見。今人已將兩文收入《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中。
《曾鞏家族》一書認為,從《先大夫集後序》來看,曾致堯的文章算得上是當時的雄文,有較大影響。《先大夫集後序》:「方五代之際,儒學既擯焉,後生小子,治術業於閭巷,文多淺近。是時公雖少,所學已皆知治亂得失興壞之理,其為文閎深雋美,而長於諷喻,今類次樂府已下是也。」而王安石在《戶部郎中贈諫議大夫曾公墓志銘》中也稱:「所著書若干卷,傳於世,文長於歌詩云。」他們認為致堯的文章特點是「閎深雋美」「長於諷喻」,且文章寫得比詩歌好。
母以兒「官而貧」為榮
《南豐縣誌》記載,曾致堯在外地做官告假回家,為母親周夫人(曾鞏的曾祖母)祝壽。曾致堯衣著樸素,僕人和所乘之馬都很瘦弱,有人以此譏諷他。周夫人卻說:「我的兒子為官而貧窮,這是我的榮耀啊!如果靠著搜刮民脂民膏而穿著鮮亮的衣服,騎著健壯的馬回家,這難道是我平時所教導的嗎?」周氏深知大義,教導兒子為官不能「抱貨而歸,鮮衣怒馬」,以兒子「官而貧」為榮。
《曾鞏家族》認為,曾仁旺的妻子周氏是臨川人,曾祖父周裕,祖父周羽,父周確,她為周確的四女兒。她從小孝順父母,母親經常犯病,她每天親自為母親煮藥,服侍左右,不離不棄。因時常擔心母親病情,她不思茶飯而傷形,直至母親病情好轉。嫁入曾家後,她盡心侍奉公公婆婆,不敢稍有怠慢。許多家務事,她親力親為,雖是一個有著兩百口人的家庭,也還是和和美美的。家中有誰病了,她早晚去看望,問病情,調藥治病,「母儀婦道為鄉裡師法」。仁旺不幸早逝,她含辛茹苦地把四個兒子三個女兒拉扯大,四個孩子即致堯、從堯、諮堯和佐堯。長子致堯考中進士,累官戶部員外郎;次子佐堯也考中了進士;三子、四子也都聰穎好學,雖不曾中得進士,但人人學而有得,成為有用之才。女兒三人同樣得周氏調教,在婆家皆能孝敬公婆,知書識禮,得到人們的讚許。大女兒嫁給了汝陽的毛學詩,二女兒嫁給了濟陽的江朝宗,小女兒嫁江夏黃伯度。
曾鞏廉潔與家風有關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對於曾鞏之後所取得的成就,不少研究人士認為與其家風有很大關係。
曾鞏在《南軒記》中對自己出仕前在故居南軒讀書自進以「求於內」的情形有具體描述:「養吾心以忠,約守而恕者行之,其過也改,趨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於內者。」曾鞏的「求於內」即以忠養心、嚴格律己、忠恕待人、勇於改過,用高尚的道德來涵養自己的品格。
「曾鞏廉政思想的形成,大約有三方面因素,即秉承家風、師承有來、學而能守。」今年6月,《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文章認為,曾鞏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廉政思想,概括說來就是通過「求於內」「正己」的辦法來加強為官者的道德修養。在此基礎上,為官者才能擺脫外物之拘累,以民為本,節用裕民。
曾鞏成年後曾多次在文中稱讚祖父的美德。如在《先大夫集後序》中,曾鞏說自己的祖父深知政治得失、天下興亡的道理,祖父凡是談到天下之根本問題,必定以「憂憐百姓」為出發點。曾鞏在這種淳厚清正的家風中成長,耳濡目染,自然也養成了以廉立身的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