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疫情的緣故,高考、中考趕在了一起。這幾天,許多家長夜不能寐,那些沒考上高中的孩子的家長更是頭疼:高考考不好可以勉強上個三流大學,中考沒考好連上高中的機會都沒有,更沒指望上大學了。
我的親戚的孩子有參加高考的,也有參加中考的,一見面除了考試成績沒別的話題。我的一個表嫂,每次都一副很委屈的樣子,自己在鎮上的小廠子上班,每天灰頭土臉,累得像條狗,熊孩子一點也不爭氣,也不體諒她。像表哥表嫂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孩子沒考好他們只會劈頭蓋臉地罵孩子,從來不檢討自己。
做父母雖然不需要考試,但做父母的學問深著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父母的影響。你在孩子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的孩子不爭氣,你就要好好檢討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許多父母以為自己賺更多的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學習、物質條件就是愛。
還是以我的那個表哥表嫂為例,表哥常年在外打工,每次往回打電話都叮囑嫂子:孩子想吃什麼就買什麼,想穿什麼就買什麼,別讓孩子在學校裡覺得寒酸。
我們小鎮上的生活水平不高,但表哥的孩子從上小學的時候起就拿著100塊錢的鈔票在街上轉悠,嫌棄學校的飯菜不好,出來買肉餅吃。他的衣服從不在鎮上買,都是去縣城裡的品牌店買。
這次表哥的孩子沒考好,在我們的意料之中。因為表哥表嫂的教育觀是比吃穿,而不是比學習。
過周末的時候,表嫂從不督促孩子寫作業,而是智慧型手機、電視由著孩子選,下班的時候還忘不了給孩子買個炸雞腿。
錢可以買到一切,但唯獨買不來知識。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學習的習慣,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吃穿玩樂的攀比上。
孩子的不爭氣,大都遺傳自父母,不是有一個酗酒的父親,就是有一個愛打牌、愛刷劇的母親。
我的鄰居,一邊抱著手機刷短視頻,一邊扯著嗓子喊孩子:做作業去。孩子寫不了兩行就瞅幾眼她的手機,她振振有詞:小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能玩手機。孩子就頂撞她:你怎麼天天玩手機。有一次孩子不想去上學,理由竟然是:不上學就可以天天看手機了。
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樣子。我去一個同事家裡做客,她家有一個專門的書房,門上貼著幾個字:不允許帶任何電子產品進書房。她的老公每天都會讀兩個小時的書,他們的兒子受父親的影響,也喜歡讀書,尤其喜歡中國的古詩詞,小傢伙立志要參加《中國詩詞大會》。雖然她的孩子還小,但我相信在這樣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以後一定非常優秀。
如果讓孩子愛上讀書,自己首先要戒掉手機,捧起書本。給孩子半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杯水,想讓孩子優秀,首先要自己變得優秀,戒掉那些成癮的不良嗜好,在學習方面,培養自己的自律行為。
很多年前,有一個很可笑又很扎心的採訪,記者問放羊的孩子:長大後想幹什麼?孩子回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幹什麼?孩子回答:生孩子。記者問:生孩子幹什麼?孩子回答:放羊。
這個採訪讓人笑出了眼淚,限制孩子想像的不光是貧窮,還有父母的價值觀。父母得過且過,孩子的一生也碌碌無為。
對生活有規劃的父母,孩子也會樹立自己的理想,從而朝著理想努力奮鬥。
我們村有好幾個收廢品的中年男人,大多數都每天騎著三輪,帶著小喇叭走街串戶收廢品,只有一個變成了廢品收購站的老闆。他從第一天收廢品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我要在廢品上挖出金子,把這項事業做大。他先是收廢品積累了一定的收入,然後在村外買了一塊地,成立了廢品收購站,廢品收購站的規模不斷擴大,他現在是村裡身價百萬的佼佼者。
那個廢品收購站老闆的兒子今年參加高考,考了600多分。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那個老闆作為家長代表發言,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要有明確的目標,做什麼事沒有方向可不行。
父母對日子有規劃,孩子就容易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父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孩子就像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響。
我表弟,就是一個被原生家庭帶壞了的孩子。我的小姨和小姨夫天天吵架,吵到激烈處還摔東西。表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性格自卑又自閉。
我幾乎每次去小姨家,表弟都戴著耳機子躲在被窩裡,對家裡來往的客人視而不見。小姨總是說:人家的孩子都懂禮貌,我家的孩子就像啞巴一樣。
小姨總是以為表弟的性格是天生的,其實表弟的性格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為表弟從小害怕父母爭吵,他以為人與人之間都是這樣交往的,所以他害怕與人交流,把自己與外面的一切隔離起來。
有研究表明,父母相愛的孩子,更容易教育出開朗、樂觀、人格健全的孩子。所以,不要以為吵架是夫妻兩個人的事,它關乎孩子的成長,要想孩子優秀,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總之,父母在罵孩子不爭氣的時候,一定要檢討一下自己的做法。
註:文章內容為原創,圖片來自於網絡,點擊「關注」可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