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培養與就業問題是科學網永恆的話題,記得曾經寫過一篇博文《博士的就業春天並不遙遠》,那篇文章分析了當前高校教師的學歷與年齡結構,預見十年內博士的就業狀況會大大改觀,迄今我依然堅持這個觀點。
事實上,目前高校如我這般年齡者至少佔10%以上,全國有近千所普通高等院校(不包括高職高專類院校),平均每所院校的師資按1500人計算,1000所院校的教師總數大約150萬人,這個數字只多不少。
150萬的10%為15萬,十年後,這部分人陸續退休了,師資隊伍人數將大大鬆動,那時候我國的博士招生規模即使再度擴大,也不至於超過10萬/年,由此可見,十年後的博士就業之路應該不會太艱難。當然,這只是我的預測,正確與否需要事實來證明。
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到什麼時候,濫竽充數的博士終究不可能有出路。
曾幾何時,只要是個博士就是個香餑餑,很多單位不必考察就搶著要,甚至給予很多優惠條件吸引博士們加盟。
世道變化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如今的人才市場早已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相當多的學校寧可缺編也不願輕易進人,因為誰都知道在目前的人事制度下請神容易送神難,一旦進了水平糟糕或為人處事存在問題的人,不僅佔用了崗位,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還可能增加無謂的內耗,甚至誤人子弟。
博士們怨氣衝天,大有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感,可身為博士是否認真思考過一個問題:「我合格嗎?我優秀嗎?」博士們可別反過來問我是否合格,我合格與否對你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崗位風馬牛不相及,問我這樣的問題一點意義都沒有,誰讓俺運氣好有人要呢?你把矛頭指向我只會自討沒趣,還不如認認真真反思一下我提出的問題。
這些年遇到的博士不算多,也不算少,不僅每年招聘少量的博士,還經常參加一些博士的論文答辯,見過很出色的博士,也見過不敢恭維的博士。
與很多人一樣,見到優秀的博士恨不能立馬挖過來,見到平庸的博士即使牽扯到很多關係寧可得罪人也不想要。說句可能得罪博士們的話,真正用功的博士是沒有時間怨天尤人的,他們也知道就業之路的艱難,所以正奮發努力,期望為未來不平坦的人生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的學生與我一樣大多屬於平平庸庸之人,算不上有數學天賦,正因為如此,他們大多很踏實,捨得吃苦,所以在就業的徵途上總體上還算順利。我感到自豪的是,不管學問做得如何,他們絕大多數都是講課的行家裡手,也很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不能說這是我的功勞,但讓他們多上講臺並且對他們的講授做出中肯的點評而不是聽之任之,這對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絕對有益。
雖說理論上博士畢業後應該有個見習助教的過程,但用人單位總是希望你能儘快進入角色勝任你所承擔的工作,而且事實上很多博士一旦走上工作崗位需要馬上承擔主講任務。
一些地方院校對試講或許比重點高校的要求更高,因為他們知道一流的博士通常會選擇具有更好平臺的高校錘鍊自己。說句很多人不愛聽的話,選擇到二、三流高校工作者往往也是二、三流的博士(極少數例外),地方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本來就是教書育人。
所以博士生們應該掂量一下,你適合到什麼樣的單位工作?如果你自認為具有某個方面的天賦,可以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那你不妨將全部的精力用在科學研究方面,最好爭取漂洋過海深造一番,將來當個千人愛、萬人羨的海龜,或者乾脆海不歸。如果你覺得缺少某個方面的天賦且對自己的專業興趣一般,最好現實一點,不妨多花點時間琢磨一下教書育人的訣竅,以期在未來的就業擂臺上出奇制勝。
任何人包括博士在內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這樣才能正視現實、面對現實,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或者自怨自艾、自暴自棄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與彷徨中。
作者:曹廣福 來源:曹廣福科學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