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到上學的目的,樸素務實的價值觀就是考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從此過上好生活。這種觀念很容易把人帶入一個誤區,似乎學習不好就沒什麼好的出路。真是這樣嗎?
如果結合現在大學生就業難來看,學習不好就沒什麼好的出路,這種說法好像也有些道理。大學生都找不到好工作,學渣們自然就更難有好的出路了。
可是,這個事兒其實不能那麼看。這裡,我們就不說那些虛頭巴腦的精神上的東西了,即便從物質財富角度看,將來能掙多少錢,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與學習好壞之間還真不存在必然關係。
放眼當前社會,別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了,就是找到工作的,不是還有很多很多的月光族和啃老族嗎?沒有家庭的幫襯,有多少大學生能靠自己的工資過上優越的生活?很多人連車都買不起。
可是,這些大學生如果參加一次初中同學聚會,就會驚訝而沮喪地發現,當年的學渣們,當年抄他作業和試卷的人,會有不少成了暴發戶,有房有車有事業,成了老闆!
怎麼回事?不是說知識就是金錢嗎?不是說考上大學就能有好工作好生活嗎?事實怎麼顛倒了呢?其實,知識就是金錢這個說法並不恰當,應該說:能力+機遇+魄力=財富。考上大學,並不代表擁有等號前的三項,對於部分人來說,大腦成了知識的墳墓。
而且,多數的大學生,為了與文憑相配,要找體面的工作。可是所謂體面的工作,其實就是進入死工資軌道,進入「照這樣計算」的人生之旅。能力強一點的,升職加薪,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這,還必須兢兢業業,害怕丟了工作,做什麼都患得患失。
然而,當年的學渣們就不一樣了,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敢拼敢闖,什麼來錢幹什麼,不會顧及面子,髒活累活都不辭,該舍臉時舍臉,能投機時投機,生存就是王道,闖出來就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失敗了再重來,這個不行就試試那個。
進入死工資軌道的天之驕子們,眼界寬不了,格局大不了,朋友多不了,沒有什麼機遇,更沒有多少魄力,除了升職加薪再也想不到別的。但是初中畢業就開始闖蕩江湖的學渣們,多見世面,廣交朋友,路子越走越寬,膽子越幹越大,甚至不惜拼盡家底賭上一把!
所以說,家長們,學生們,都不要再迷信學習好將來就一定生活好。過分迷信這一點,會帶來許多煩惱,甚至帶來傷害。家長逼孩子學習,孩子自己逼自己學習,承受不住時就爆了。今年疫情之後已經上演了很多這樣的悲劇。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本文絕非倡導學習無用論,絕不是否定上大學的意義。上學是必須的,但我認為,學習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獲取知識,更在於形成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發展適應社會的能力,培育敢於拼搏的魄力。
可是,現在的應試教育,讓很多人成了學習的機器,與生活脫鉤,與社會脫鉤,考試棒棒的,但一到社會上,這個不會做,那個不敢做,高分低能的比比皆是,更有很多連話都不會說,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好事都能辦砸了。
不過,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學習好」這一概念。以往的觀念中,所謂學習好,就是書本上的知識學得好,考試也都考這些東西。可是,在社會上生存與發展,除了書上的知識,還需要很多其它東西,比如交際能力、公關能力、應變能力,再比如眼界、勇氣、決心。學習好應該包含這些方面,遺憾的是這些書本上沒有,試卷上不考。
所以實際上,我們現在的教育,儘管理論上是好的,但現實上並沒有能很好地與社會融合。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但現實的教育顯然與此偏離甚至遠。這個大勢,家長是無力改變的,老師的能力也有限,但是,如果我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也並不是就完全無能為力。
如果我們都能重新定義「學習好」,就可以對其它方面予以關注,進行力所能及的促進。鼓勵學生交際,加強挫折教育,帶領孩子走進社會,接觸現實,參與實踐。這樣提前進行社會化練習,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或許才可以產生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