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創刊20周年系列報導之二十年二十人·於丹
要讓我說這20年生命中的變化,只有4個字:不迎不逆。我既不格外地去逢迎、去追捧一個現在還不屬於我的機會,也不會逆反、不會排斥,說這個來了我不喜歡,我有多麼清高。
口述/於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記者/鄺新華
1996年8月,對我的職業生涯來講是一個大日子,因為即將來臨的9月開學,我會做北師大藝術系1996級的班主任。我拿到了這些孩子高考的檔案後,給他們一一分類,然後努力做一件事:記住名字旁邊的這張照片。我希望當孩子進來的時候,我可以叫出他的名字來。不過,這真的很難,那是老大老大一摞陌生孩子的面孔。
那一年,我對成為班主任充滿了憧憬,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最幸福的狀態就是有憧憬,讓你覺得這個未來雖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你是那麼渴望遇到這些人,跟他們一起去走那條不確定的路。
於丹。攝影:阿燦/新周刊
我有過一個年級叫做「自己當班主任的年級」
迎新那天,我還記得他們一個個走進來的場景,還有我跟他們打招呼時,他們錯愕的表情。就在去年9月6日,我又一次站在京師廣場迎新,我們1996級的群裡,跳出來當年生活委員李勐的一個信息,他說:「19年前的今天,是我19周歲生日,我走進北師大藝術系的那個小院,於老師抬頭說『小李勐生日快樂』,這個場景我一直記了這麼多年。」而說這個話的時候,他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迎新的那一天,王興藝進來的時候穿著一件紅色的套頭的籃球衫。這個山東小夥子滿臉通紅地說,他的戶口本忘拿了,所以當天他要坐火車回山東老家取戶口本。那天,湖北省女狀元梅秀琴進來時,是個大臉盤的樸實女孩,穿一身藍色大翻領運動衫,後面還跟著爸爸。我們的班長阿言,現在他的筆名叫阿言,當年我管他叫張蓬,是一個河南考生,他很矜持地靠在牆邊站著,還不讓他的爸爸進院子。
我還記得女生班長徐曉菲那張娃娃臉,澳門考生範世昌進來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懂,後來李勐告訴我說,老範居然像地主一樣把錢都壓在枕頭底下,因為他不認識銀行不知道怎麼存錢。1996年我當班主任的那個日子,我跟他們相遇時,對上了每一個孩子的名字。
後來,我跟他們一起過了四年的日子,每一周都去給他們晚點名。
於丹在揚州講座。
有一次,我摔斷了腳腕子上兩根骨頭,我們班男生把我背到醫院,在那裡打著石膏度過了漫長的日子。那段時間,他們在宿舍唱歌錄磁帶,每天抱去一摞給我聽。那時沒微信,沒MP3,我們班18個男生,熄燈以後悶在一個宿舍裡,齊聲無伴奏,吼出張學友的「等你等到我心痛」、「等你等到沒有夢」。後來,他們還問我:你究竟是哭著聽還是笑著聽呢?
今天我們還有一個大群,1996級的人都在裡面,大家在一起臭貧臭貧的,可以互相調侃,可以說黃段子,可以人身攻擊,可以隨便揭短,說當年的醜事,別人不知道的隱私……我基本上已經找不著老師的感覺了。
這一切就是歲月,走到今天我回頭看這20年,對一個教師來講,有過一個年級叫做「自己當班主任的年級」,這是刻骨銘心的職業記憶,是我1996年8月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是我媽媽的女兒和我女兒的媽媽
另一件影響我人生的事發生在十年前,這件事來得太突然。2006年十一長假,我在中央電視臺講《論語心得》,一下子從大學老師、班主任,變成大眾傳播平臺上的人。當時我堅持不承認這種身份轉換,我認為一切都沒有變,因為在後來的十年裡,我還一直在教課,我的單位也沒有變。
於丹登上百家講壇講《論語》後,國內掀起了一股「《論語》熱」。
走到今天回頭看,應該承認有些東西是在變的。當一個人在鏡頭底下面對大眾,你心中說沒改變,也是一種抗拒。走到今天,要讓我說生命中的變化,我只有4個字:不迎不逆。我既不格外地去逢迎、去追捧一個現在還不屬於我的機會,也不會逆反、不會排斥,說這個來了我不喜歡,我有多麼清高。不迎不逆地走過流光,一切來臨的和遠去的,就如《菜根譚》說的: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這20年間,也有遺憾——我送走了我的父親。生老病死,本是我們能接受的。然而,作為一個獨生女,到我父親去世,他都沒見到我的孩子。今天,我女兒長成一個長胳膊長腿的小少女,她在彈鋼琴時,她在踢足球時,她在家裡頭幫大人包餃子時,我媽媽在旁邊常常喟嘆的一句話是:哎呀,你姥爺要是看見,得多高興啊!
人生沒有重來,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在想,我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成為一個被社會接受的角色。我那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好老師、好班主任。我與《新周刊》相逢時,老封給我做《總編訪談錄》用的標題是「我是我媽媽的女兒和我女兒的媽媽」。因為人走過所有角色之後,完成的那個生命的確認,是最樸素的,你不過就是媽媽的女兒和女兒的媽媽。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那種無法彌補的遺憾油然而生。我結婚十幾年之後才要孩子,如果我想要的話,早就可以要了。但那時我們人人都想成為角色,出去的路很遠,回來的路卻真的很難,當一個人能夠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才可以正視生命的遺憾。
於丹寄語《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