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主任王紹光:基本需求影響幸福感

2020-12-17 第一財經

當歐洲債務危機在全球向縱深發展時,中國正努力推進提升其國民經濟的「十二五」規劃。這種推進在2012年面臨諸多挑戰:發達國家需求下降,中國內需尚未成氣候,地產泡沫與影子銀行系統隨時令金融體系的系統風險爆發。過去幾年,每個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上述挑戰帶來的生活變化,不論是地產泡沫、不斷上漲的物價,還是低迷的股市,都給國民帶來了切身的壓力。

中國國民在走向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是否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我們又該如何理解經濟發展與國民幸福感的關係?在歐洲福利社會爆發危機之後,我們該如何理解一國福利與財政的關係?為此,《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主任王紹光教授。

第一財經日報: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其國民在哪些方面可能會承受較大的壓力?他們的幸福感會有什麼變化?

王紹光:說到幸福感的變化趨勢,中國似乎經歷了一個U形變化。 「世界價值調查」從1990年開始就每隔幾年在中國調查一次。1990年,中國感覺「滿意」的人比重相當高,約為80%,此後十來年,比重開始持續下降,到2007年出現回升。感覺「幸福」的人比重開始也很高,1995年降到谷底,此後開始回升。

討論幸福問題,一定要區分「過程的幸福」還是「結果的幸福」。吸毒的人過程肯定感覺「幸福」,但結果就不幸福了。反過來,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會指出,在高收入國家,感覺幸福的人比較多;在低收入國家,感覺幸福的人比較少。高收入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經濟增長是提高幸福感的必由之路。然而,同樣有大量研究發現,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增速越快的地方,反而幸福感越低。尤其是東亞地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也包括中國大陸),幾十年來幾乎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但是幸福水平卻不高。依據「世界價值調查」的數據,哪怕到最近,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的總體幸福感還沒有內地幸福感高。

這就引出了一個悖論:從結果看,經濟增長有利於提高一國人民的幸福感;從過程看,經濟增長不利於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問題是,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到底應不應該促進經濟發展?

東亞現象早就引起各路專家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解釋。很明顯,經濟增長過程一定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環境汙染、強調競爭等等。競爭令人們感覺到緊張。東亞地區都重視教育,這有利於經濟增長,但也帶來普遍的競爭,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要競爭,學生緊張、家長也緊張。這也許與拉丁民族特有的文化相關。此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在經濟增長很快的東亞地區,人們工作時間普遍比較長,這也會影響幸福感。

日報:中國人的幸福感與其他國家有無共性?就幸福感來說,是否有一些客觀的指標可以衡量,能否介紹一些影響幸福感的具體因素?

王紹光:中國的情況跟東亞地區的其他經濟體很類似。這裡有一個文化特點:東亞人民在被問到幸不幸福時,往往不會僅從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還會自覺不自覺地顧及家人、鄰居、同事的看法,這也許是東亞人民對生活的滿意度較低的原因之一。反倒是太平洋島國或拉美等地的人,沒太多這方面的想法,因此幸福感更強。

就幸福感來說,除了剛才說的收入水平和經濟增長過程之外,第三個關鍵因素是人們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這裡說的基本需求既包括衣食住行等影響生存的客觀需求,也包括諸如親情、友情、互尊、公正、自主等主觀需求。大量跨國實證研究證明,這些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對幸福感影響極大,恐怕是影響幸福感最關鍵的因素。

第四個因素就是社會平等。近年來,有關平等與幸福關係的研究汗牛充棟。大量的研究發現,越平等的地方,人們感覺越幸福。

總的來說,收入水平、經濟增長速度、基本需求的滿足以及社會的不平等都可以影響一個社會的幸福度。從這四方面看,中國的現狀是,在滿足基本需求方面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做得要好,收入水平居世界中等水平,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人們感覺社會不平等程度太大。

日報:在「十二五」規劃中列有「區域發展」、「社會管理」、「社會保障體系」等內容,是否顯示在經濟發展後,中國有必要提出新的配套政策?

王紹光:的確是有些新的提法。在過去30多年裡,頭20年的重點放在經濟增長上。我曾批評那個階段的中國政府只有經濟政策,沒有社會政策。進入新世紀以後,社會政策被提上議事日程。另外,從社會結構看,中國正經歷一個重大的變局: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這在歷史上是首次。管理農村人口為主的國家與管理城市人口為主的國家不同,社會管理的方法必須創新。

當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快速而重大的變化時,社會管理方式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別的國家也經歷過中國正在經歷的變化,它們那時也焦躁、迷茫、痛苦、不安。不過,其他國家走過這個過程的時間拉得很長,而中國則把別國幾十年、上百年走過的路,壓縮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完成,矛盾集中呈現帶來的壓力史無前例。

更何況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又開始進入信息社會,網際網路用戶已超過5億人,手機用戶超過9億人。信息社會有兩個特點,一是信息傳遞速度快,跨越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全球幾乎都可以即時傳遞。二是信息不再是單向傳遞。以前,信息傳遞幾乎都是單向的,現在信息往往是多向的,每個人都可以變成信息的發布者。

所以,城市化與信息化都要求中國創新社會管理方式。

日報:具體到「十二五」規劃,你覺得有哪些提升國民幸福感的新亮點?

王紹光:我覺得亮點挺多。你稍留意就會發現,以前叫五年「計劃」,從「十一五」開始,改叫「規劃」。計劃往往帶有指令性,規劃則帶有戰略性、指導性。早期的計劃指標大部分是經濟指標,但是從「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就可以看到硬性指標慢慢轉向經濟以外,尤其是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等。

比如說醫療、教育、環保等方面都有比較硬性的指標,這都不是經濟方面的,而是社會方面的,這些對於人民幸福感有益。

剛才說了,提高國民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條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前些年,中國民眾的很多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例如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住房又太貴,這些都是很多人的基本需求,如果普通老百姓的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應該是有利於提高人們幸福感的。

還有很多措施是利於縮小差距的。既然中國人對不平等的容忍度低,縮小不平等肯定是有助提升幸福感的。中國社會變得越不平等,感覺不幸福的人就會越多。

不平等為什麼會使人不幸福?因為對一般人而言,收入分為兩種,一個是絕對收入,一個叫相對收入。按道理說,絕對收入應該最重要,收入水平越高,人們應該越開心。但實際上人們更看重的恐怕是相對收入,即相對其他人的收入。當各項條件都差不多(如年齡、學歷等),工作辛苦程度也差不多時,如果某些人賺得更多,另一些人就會不高興。

在新的五年規劃裡面,那些能夠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以及地區內部、城市內部、鄉村內部差距的措施應該是有利於提高人民幸福感的。

日報:中國目前的財政能力是否可以支持更多的政策工具提升國民的幸福感?

王紹光:政府要區分人們的「需求」和「要求」。需求就是我剛強調的基本需求。缺少這些東西人們就不能有一個有意義的、有尊嚴的生活。「要求」是超出基本需求的訴求。打個比方,一個女同志上街需要一個包是需求,需要一個LV那就是要求。

政府要關注什麼?我想應該是「需求」。具體來說,包括我剛才講到的方方面面,如教育、住房、人們的尊嚴、對公正的期待,這些都是,也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如果讓大部分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的話,那就能有效地提升中國人幸福感。

這些需求都跟政府財力有關。比如醫療,這是非常昂貴的,連美國都負擔不起,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政府只能負擔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超出部分還得靠個人和慈善行為。隨著財力的增長,中國醫療體制以後不僅應覆蓋所有人,還應提供更高質量的覆蓋。又如教育,其實也是很昂貴的。現階段,能否解決農村學校學生的住、食問題,對財政能力是極大挑戰。今後九年義務教育也許還可以往前後各延三年,包括學齡前和高中階段。

2010年,中國建設了580萬套保障房,今年已開建1000萬套保障房,明年大概還會蓋700萬~800萬套保障房。三年加在一起,是2200萬~2300萬套保障房,可供6000多萬人居住,這相當英國的人口。蓋這些房子是很花錢的。

上世紀90年代,我曾主張要增加財政收入支出,這是滿足大家基本需求的必要條件。但是我現在覺得,也不能走得太快,畢竟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政府一下子把所有的東西都包下來,恐怕是辦不到的。如醫療改革,可以包括基本醫療,但可能無法包括所有的報銷,這在中國可能在很長的時間裡才能實現。

中國並不富有,它需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要慎之又慎。最近幾年,我不再談提高財政收入,而更關注政府怎麼花收上來的錢,關注預算監督。政府一定要謹慎花錢,要受到人民的監督,要讓人民群眾監督,這樣才能使不多的錢花在刀刃上。

相關焦點

  • 王紹光駁「中國崩潰論」:政體思維已過時 需激活中國政道觀基因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江講座教授王紹光。針對這一現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江講座教授王紹光表示,所謂「中國崩潰論」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從政治學角度追本溯源,其根源在於西方政體思維方式導致的「政體決定論」,即只有以多黨競爭為特徵的所謂「民主」政體才是好政體,一切其他的政體都或遲或早必然垮臺。
  • 王紹光:中國的群眾路線如果落實有效性很高,其他國家應該學
    王紹光說。王紹光在讀書會現場。澎湃新聞實習生 曾澤鯤 圖       《中國·政道》和《中國·治道》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講座教授王紹光的兩部近作,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基於中國政治發展實踐,從國際比較的視野,辨析了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 提出以「代表型民主」超越「代議型民主」,以「人民社會」超越「公民社會」等觀點。
  • 北大中文系主任:當系主任 有些話只能繞彎子說
    近日,陳平原就執掌北大中文系3年來的得失、高校國際化及知識分子的社會參與等話題,接受本報專訪。  我不能把個人趣味凌駕於院系前途之上  記者:新書中你談到,作為大學教師,你必須為研究生開設各種新課,引領他們儘早進入比較有發展前途的學術領域「左衝右突,四面開花,對訓練學生或許不錯,對自家著述則不無傷害」。
  • 重磅|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學術...
    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4.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4.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黃仁偉 復旦大學「帶一路」一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新華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姜曉萍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郎友興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王紹光:「中國學派」的五段論
    比如公共關係從業者最初認為公共關係可能是普遍的,但逐步發現在美國做公共關系所用的戰略並不能適用於別的國家,所以他們就編了一系列書來討論亞洲人、東歐人、西歐人、拉丁美洲人、中東人、非洲人、北美人的視角。他們說的視角在雙重意義上都是複數,就是說亞洲不一定只有一種看法,但亞洲整體上可能跟拉丁美洲不一樣,拉丁美洲又和歐洲不一樣。因此,第二個層面說的就是不僅有看法,看法還要有一定獨特性。
  • 王紹光:高層對話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包容天下的心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高雷)今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紹光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的時候談到,中國共產黨主辦的這次高層對話會,體現了一種包容天下的心態。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昨天,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
  • 香港大學公共行政學專業博士學位(DPA)招生簡章
    其中包含集中關注公營組織之間的協同;市場、公營部門和公民社會於不同公共事務範疇的協作;公眾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事務的路徑和方式等等。為深化研討公共治理理念和路徑的變革,培養高層次公共治理人才,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最新推出公共行政學博士專業學位教育,為有志於探討公共行政前瞻課題的高級行政人員提供難得的深造機會。
  • 南都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
    即日起,我們推出「港澳大學校長灣區訪談錄」系列報導,專訪港澳多所高校負責人,展望大灣區高等教育及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藍圖。「過去十多年,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榮幸能夠深度參與深圳以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發展和科研建設,推動創新人才的培育。」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日前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今年10月14日,他獲邀出席了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
  • 香港大學公共行政學專業博士學位(DPA)招生簡章 - 復旦大學國際...
    其中包含集中關注公營組織之間的協同;市場、公營部門和公民社會於不同公共事務範疇的協作;公眾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事務的路徑和方式等等。為深化研討公共治理理念和路徑的變革,培養高層次公共治理人才,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最新推出公共行政學博士專業學位教育,為有志於探討公共行政前瞻課題的高級行政人員提供難得的深造機會。
  • 地方政府治理創新與社區治理中的公民參與——訪香港城市大學張家盛博士和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李慧教授
    盛夏之際,錦官城中,由四川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綠色發展與社會治理國際研討會」在美麗的天府之國成都順利舉辦。應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邀請,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張家盛博士與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李慧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報告結束後兩位專家接受了專訪。
  • 香港恒生大學首創「策略傳播」文學碩士課程,結合公共事務及企業...
    ,整合商業、社會及政治傳播於一身,以適應日益增長的「政、社、企」綜合傳播的需要,為學生提供全面的策略傳播理論及實務經驗,使學生深入了解商業傳播及公共事務傳播的發展趨勢,並以所學知識應對複雜的社會政治環境和媒介發展帶來的影響。
  • 湖南首屆高校公共管理學科院長(系主任)論壇長沙舉行
    (湖南省首屆高校公共管理學科院長(系主任)論壇」在湖南農業大學召開。)  紅網長沙5月30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劉怡斌 通訊員 李苗)5月29日,湖南省首屆高校公共管理學科院長(系主任)論壇」在湖南農業大學召開,來自湖南省23所高校的公共管理學科院長(系主任)參加了論壇,來自全國知名高校公共管理學界20位專家到會指導交流。
  • 紀念|弗雷德裡克森:邁向新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的基本內容和觀點,不僅早已得到柏拉圖、霍布斯、馬基雅弗利、漢密爾頓和傑弗遜等先驅者們的認可,而且也得到了現代行為理論家們的認可。新意表現在布料的編制方式上,未必表現在其所使用的絲線上,而且表現在有關正確使用布料——無論有多舊——的理由上。公共行政這塊布料所用絲線眾所周知。考夫曼把這些絲線總結為三種基本價值追求:代表性、政治中立能力和行政領導力。
  • 全國港澳研究會專家:香港政治體制是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
    全國港澳研究會15日舉辦網上討論會,就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有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特點的講話展開研討。  研究會會員、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莊認為,解讀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如果從橫向的角度看,就看不到中央和香港特區的關係,就會誤以為是三權分立。但如從縱向的角度看,加入了中央的因素,就不可能認為是三權分立了。
  • 香港中文大學
    書院制度-學生為本 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制度的高等學府。大學原有三所成員書院,分別為新亞書院(1949年創立)、崇基學院(1951年創立)和聯合書院(1956年創立)。1976年12月,政府訂立大學新條例,修改中文大學及各成員書院的組織章程和權責範圍。1986年7月,政府復立法通過中文大學成立第四所成員書院逸夫書院。
  • 2020期刊年度盤點|《公共行政評論》
    時至年末,值此之際,「公共管理共同體」薦文版塊將對《公共行政評論》等五家主要涉及公共管理學科領域的權威核心期刊進行年度盤點。本期將首先梳理《公共行政評論》,包括全年論文目錄彙編、精選文章摘要彙編。文末為文獻大禮包,涵蓋該期刊全年論文,感謝各位讀者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陪伴!
  • 香港中文大學內地招生學院及部分專業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內地招生學院及部分專業介紹   4.政治與行政學  本學系宗旨在培養學生對政治科學的興趣,增進學生對本港及國際公共事務的了解,並且發展學生在公共行政上的實踐能力。課程項目包括政治理論、比較政治、國際政治、政治與傳媒、政府與企業、公共行政、公共政策、開發研究、法律,以及研究中國、香港及東南亞地區之專門課程。
  • 吳增定 | 行政的歸行政,政治的歸政治
    康曉光認為,90年代中國之所以創造了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的「世界奇蹟」,主要是因為「90年代的大陸政治表現出『行政吸納政治』的基本特徵」。所謂「行政吸納政治」是指由行政系統承擔政治的功能,從而抑制並消解經濟精英和社會大眾的政治意識和參與衝動。
  • 清華教授王紹光:美國大選「最後一戰」,不過是選舉嘉年華
    在本書中,王紹光教授以翔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證明,在過去2600多年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實現民主、共和理念的主要方式是抽選而不是選舉。 選自王紹光:《抽籤與民主、共和:從雅典到威尼斯》,2018年12月 王紹光,清華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曾榮光教授來公共管理學院做專題講座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曾榮光教授來公共管理學院做專題講座 來源: 編輯:人大新聞網